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相信很多人都愛吃麻辣小龍蝦,殊不知,人類和龍蝦的相似之處,多得超乎你想象。


今天,長小江向大家推薦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所著的《人生十二法則》,他從龍蝦身上得到啟發,總結了一些寶貴的人生法則,希望能幫你解決生活中的不如意。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人生十二法則》

作 者:[加]喬丹•彼得森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9年11月

01 龍蝦和領地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那麼多半隻會在吃龍蝦的時候想到這種生物。然而,這種美味的甲殼類動物其實很值得我們關注。

它們的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大腦的神經元細胞大而易於觀察。

因此,科學家們可以非常準確地繪製出龍蝦的神經迴路,並藉此瞭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更高級物種的大腦結構、功能和行為。

你和龍蝦的共同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尤其是當你氣得張牙舞爪的時候。

龍蝦在海洋底部安營紮寨,建立起捕獵和拾荒的領地。海洋中持續不斷的混亂殺戮所產生的殘羹冷炙會從上方掉落下來,供龍蝦拾取。對龍蝦來說,家就是一個安全又容易覓食的區域。

但是龍蝦的數量一多,就會帶來問題。如果兩隻龍蝦想要佔領同一片領地,該怎麼辦?如果數百隻龍蝦都試圖在一片滿是廢棄物的沙土上安家,又會發生什麼?

其他生物也有類似的問題。鳥兒在春季向北遷徙時,也會進行激烈的領地爭奪。

人類耳中動聽的鳴叫實際上是鳥兒正在發出的保衛領地的警告,歌唱的小鳥其實是保護家園的小戰士。

以北美常見的鷦鷯為例,它們體型小巧、精力充沛,以昆蟲為食。當鷦鷯搭建新家時,所選擇的地方必須滿足能遮風擋雨、靠近食物源、贏得潛在配偶喜歡、遠離競爭者等多項條件。

02 鳥類和領地

我10歲的時候,曾和父親一起為一個鷦鷯家庭製作了一個鳥屋。鳥屋形狀像一輛科內斯托加式篷車,正面有一個硬幣大小的入口,這樣體型小巧的鷦鷯剛好可以進入,而其他大鳥則進不去。

我和父親也用一隻老舊的橡膠靴為鄰居做了一個鳥屋,入口有一隻知更鳥那麼大。鄰居太太很期待有一天鳥屋能迎來"房客”。

一隻鷦鷯很快發現了我們的鳥屋並在那裡安了家。早春季節,我們可以聽見它持續不斷地激動長鳴。

但是當它搭好了自己的窩之後,也開始往鄰居太太的靴子鳥屋裡裝小樹枝,一直裝到靴子容不下其他任何鳥兒進入為止。

我們的鄰居不喜歡這樣的先發制人,但也無可奈何。父親說:"如果我們把靴子拿下來清理乾淨,再裝回到樹上,那隻鷦鷯會再次把它塞滿樹枝的。”鷦鷯雖然小巧可愛,但也是無情的。

在這之前的冬天,我在滑雪時摔斷了腿,因此從學校保險中得到了一筆補償。我用這筆錢買了一臺錄音機,這在當時是高科技的稀罕玩意兒。

父親建議我錄下鷦鷯的歌聲,再回放,看看會發生什麼。於是,我在一個明媚的春日錄了一段鷦鷯激昂的主權宣示之歌,然後讓它聽自己的歌聲。

結果這個只有麻雀三分之一大小的傢伙開始對著我和我的錄音機俯衝攻擊,在距離喇叭幾釐米的地方來回猛撲翅膀。

即使拿走了錄音機,它也還是會這樣做。如果一隻大一些的鳥膽敢待在鷦鷯的鳥巢附近,那麼也一定會被它以這樣的方式驅逐。

鷦鷯和龍蝦很不一樣。龍蝦不會飛,也不會在樹上歌唱;鷦鷯披著羽毛,而不是堅硬的甲殼,它無法在水下呼吸,也很少被就著黃油吃掉。

但是鷦鷯和龍蝦有一個重要的相似之處:它們都著迷於群體中的身份和地位。動物學和比較心理學家托里弗·謝爾德魯普-埃貝(ThorliefSchjelderup-Ebbe)早在1921年就發現,即使是普通的雞群也會建立"啄食順序”(peckingorder)。

群體中的地位對於每一隻雞的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時候。

雞群中的"大明星”們在飼料撒進雞圈時可以優先用餐,然後是"明星替補”及其"跟屁蟲”們,最後才會輪到底層那些渾身髒汙、羽毛零散的可憐蟲。

就像郊區居民一樣,雞也是群居動物。鷦鷯這樣的鳥類雖不群居,卻依然遵循著支配等級制度,只不過它們的等級體系分散在更廣闊的領地上。

最聰明、健壯和幸運的鳥兒往往佔據著最優質的領地,因此它們也更能吸引高質量的配偶,繁衍出能夠茁壯成長的後代。

因為可以免受風雨和天敵的困擾,以及有著充沛的食物供給,這類鳥兒的生存壓力也會大大降低。

社會地位決定了領土權,而領土好壞往往關乎生死。

當傳染病侵襲一個層級鮮明的鳥群時,那些最底層的弱小鳥兒最容易喪命。而當禽流感或者其他傳染病肆虐全球時,人類社會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景。

貧窮和心力交瘁的人很有可能會更快死去,他們也更有可能罹患非感染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就如那句俗話所說,富人的感冒就是窮人的肺炎。

搶佔稀缺的優質領地會引發衝突,而衝突又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如何避免決出勝負的雙方付出過大的代價?這個問題很重要。

比如,兩隻鳥兒為了領地而爭吵,並且很快升級為肢體衝突。更強壯的鳥兒通常會勝出,但是勝利者也有可能負傷。

這時候,第三隻毫髮無損的旁觀者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打敗受傷的勝利者。這對前兩隻鳥兒來說可不是好事。

03 衝突與戰爭

數千年來,群居動物學會了許多以最小代價建立權勢的策略。

一隻戰敗的狼會轉身躺下,將脖子暴露給對手,而後者也不會真打算下口去咬,畢竟現在處於統治地位的勝利者日後依然需要捕獵的同僚,哪怕它只是自己可憐的手下敗將。

同樣,社會性很強的鬍鬚蜥會揮動前腿來表達對"社會和諧”的願望,海豚在捕獵和其他興奮時刻也會發出特別的聲音脈衝來減少不同地位成員之間的衝突。以上行為都是群居動物特有的。

疾走於海底的龍蝦也不例外。如果你將幾十只龍蝦安置在一片新的區域,那麼就可以觀察到它們建立地位的儀式和技巧。每隻龍蝦都會對領地進行探索,並尋找合適的安家之所。

龍蝦對自己的領地瞭解甚多,對每個細節都牢記於心。如果在窩的附近受到驚嚇,它們會迅速逃回窩裡;如果在遠離窩的地方遭遇威脅,它們則會就近逃向之前探測好的庇護所。

龍蝦需要安全的棲身之地,一方面是因為它們要休息和躲避威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們在成長過程中會蛻殼,在一段時間裡柔弱的身體會失去保護。

石頭下面的洞穴特別適合龍蝦棲息,如果在安頓好之後能夠再用貝殼或者碎石將入口蓋住就更好了。

但是在新的領地裡,高質量的庇護所數量有限,而且同時還有其他龍蝦在搜尋它們。

因此,龍蝦在外出探索時經常會碰上彼此。研究發現,即使是被單獨飼養的龍蝦,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知道該怎麼做。複雜的防禦和攻擊行為早已深深嵌入了它們的神經系統。

龍蝦會像拳擊手一樣四處揮舞它那張開的鉗子,鏡像模仿對手,前後左右移動。

同時它會使用眼睛下方的噴嘴向對手噴射液體,這種液體裡的化學物質會告訴對手自己的體型大小、性別、健康程度和情緒狀態。

有時候龍蝦可以立刻通過對方鉗子的大小看出自己的劣勢,不戰而退;通過噴射液體交換的信息也能說服更為弱小或者更溫和的一方撤退。

這是爭端解決的第一階段。如果兩隻龍蝦勢均力敵,或者通過液體交換的信息不夠充分,它們則會進入爭端解決的第二階段。

兩隻龍蝦會拼命抽打觸鬚,鉗子向下收起,一隻龍蝦前進,另一隻後退,然後防禦方再前進,進攻方再後退。

這樣的拉鋸戰反覆幾輪之後,更為膽小的那隻也許會覺得繼續下去不再有利於自己,於是它會轉身擺動尾巴迅速離開,去其他地方繼續嘗試。

如果雙方還僵持不下,那麼兩隻龍蝦則會進入爭端解決的第三階段,開始真正的打鬥。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在這一階段,兩隻憤怒的龍蝦會兇猛地攻擊彼此,伸出鉗子,相互扭打,試圖將對方翻個底朝天。

被掀翻的龍蝦會承認對手的實力,然後心懷怨恨地退出戰鬥。

如果雙方都無法掀翻對方,或者被掀翻的一方依然不依不饒,龍蝦們就會進入第四階段,這也是風險很高,需要謹慎對待的階段。因為在接下來的衝突中,雙方都有可能受傷甚至喪命。

龍蝦會加快進攻節奏,用鉗子夾住對方的腿、觸鬚、眼柄或者其他暴露的脆弱部位。

它們會死死夾住這個部位,然後拼命甩尾後退,將其撕扯下來。衝突升級到這個地步通常勝負已分,敗者往往會喪命,尤其是如果它還繼續留在勝者的領地的話。

戰敗的龍蝦不論之前有多勇猛,接下來都會失去鬥志,甚至不願再和曾經的手下敗將戰鬥。失敗讓它信心全無,這種狀態會持續數日。

如果一隻曾經佔據統治地位的龍蝦遭遇了潰敗,它的大腦甚至會徹底重構,以適應新的卑微地位。

如果不這麼做,它將無法承受從"君皇”到"草民”的身份轉換。任何一個在事業或者情感上遭遇過重大打擊、經歷過痛苦轉變的人都能理解龍蝦的這種變化。

04 支配等級金字塔

1.勝敗的神經化學

龍蝦的勝敗雙方在大腦化學狀態上有著顯著差異,而這種差異正反映在它們的體態上。

龍蝦是自信滿滿還是哭哭啼啼取決於兩種調節神經元通信的化學遞質——血清素和章魚胺(因從章魚唾液中發現而得名)。勝利會讓龍蝦擁有更多的血清素和更少的章魚胺。

血清素高、章魚胺低的龍蝦往往會變得趾高氣揚,遇到挑戰時也多半不會退縮。

血清素會調節龍蝦身姿的彎曲程度,使它得以盡情伸展自己的附肢,進而顯得高大且具有威脅性,就像西部片裡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樣。

戰敗的龍蝦在獲得血清素後,會伸展自己的軀體,然後再次挑戰之前的勝者,而這一次它也會比之前戰鬥得更持久、更努力。

用來治療人類抑鬱症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SerotoninReuptakeInhibitors, SSRIs)也擁有差不多的化學和行為效用。

百憂解(Prozac)可以讓龍蝦振作,這或許是地球生物進化中相當令人驚歎的一個事實。

高血清素、低章魚胺是典型的勝者狀態。

與此相反的神經化學配置則會讓龍蝦畏縮頹廢、落魄拘謹,像驚弓之鳥一樣四處流浪。

血清素和章魚胺也會調節龍蝦的甩尾反射,使其可以迅速後撤逃走。戰敗的龍蝦不需要太多刺激就會觸發這種反射。

同理,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士兵或者有過受虐經歷的兒童也會像戰敗的龍蝦一樣易受驚嚇。

2."贏家通吃”原則

當一隻戰敗的龍蝦鼓足勇氣打算再戰時,它失敗的概率會比根據它過往戰績做出的推測要大,而之前勝出的對手則更有可能繼續贏。

龍蝦的世界就是贏家通吃。人類社會也一樣,社會金字塔頂端1%的人口和底端50%的人口擁有一樣多的財富,這就是說,世界上最富有的85個人和最貧困的35億人擁有同樣多的財富。

這種殘酷的不平等分配原則適用於包括金融在內的任何創造性生產領域。

絕大多數科學論文都由一小群科學家發佈,幾乎所有的商業化音樂都由一小部分音樂製作人譜寫,大部分書籍都由一小部分作家創作。美國每年上市的書籍有150萬種,但其中只有500種書銷量超過10萬冊。

巴赫、貝多芬、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這四位古典音樂作曲家幾乎譜寫了現代交響樂團演奏的所有音樂。其中巴赫尤其高產,他的作品光是手抄就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而這數量驚人的作品當中僅有一小部分經常被演奏。

這群超強作曲家裡的其他三位情況也與巴赫類似。所以,如今被世人熟知和鍾愛的古典音樂,其實只是一小部分作曲家的一小部分作品而已。

這背後的原則被稱為普賴斯定律(Price’slaw),用以紀念1963年發現這條定律的科學應用價值的學者德里克·德·索拉·普賴斯(DerekJ.deSollaPrice)。

可以用一個大致呈L形的曲線圖來表示這一定律,豎軸代表人數,橫軸代表生產率或者資源。

這一定律的基本原理其實很早便被發現了。意大利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VilfredoPareto)在20世紀初就注意到了這一定律在解釋財富分佈上的適用性,且放諸四海皆準。

它適用於分析城市人口(一小部分城市擁有絕大多數人口)、天體質量(一小部分天體集聚大部分質量)、詞彙使用頻率(90%的溝通只需要用到500個詞),以及其他許多事物。有時候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也被稱作馬太效應(MatthewEffffect)。

讓我們回到暴躁的龍蝦身上。通過對彼此的試探,它們很快會分清誰可以欺負,誰惹不起,基於此建立起來的支配等級制度往往極為穩定。

當一隻龍蝦成為勝者後,它只要擺動觸鬚稍做威脅就可以讓曾經的對手倉皇而逃。

較弱的龍蝦會停止抗爭,接受卑微的地位,以防缺胳膊少腿;而處於支配等級最頂端的龍蝦則會佔據最好的棲身之地,高枕而息,衣食無憂。它會在自己的領地裡耀武揚威,在夜裡騷擾其他縮居穴中的龍蝦,提醒它們誰才是老大。

3.搶奪支配地位

雌性龍蝦也會在母性大發的時候爭奪支配等級,她們可以很快識別出最強勢的雄性龍蝦並被它深深吸引。我認為這是很聰明的策略。

包括人類在內,許多物種的雌性都會採取這樣的策略,與其費盡心思找尋配偶,不如將這個問題外包給機器般精準的支配等級。

雌性龍蝦會先讓雄性龍蝦一決勝負,然後再從群體頂層選擇愛人。這就好比股票定價,任何一家企業的價值都是由整體的競爭情況決定的。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當雌性龍蝦準備好蛻殼軟化時,就到了交配的時候。它們會在有權勢的雄性龍蝦附近活動,散發誘人的"催情劑”去吸引它。

雄性龍蝦的攻擊性造就了它的成功,讓它把注意力從爭鬥轉移到交配上來不是易事,但如果魅惑成功,雄性龍蝦也將轉變對雌性龍蝦的態度,這是龍蝦版的《五十度灰》。

需要指出的是,維繫長期的支配地位不能單靠武力。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FransdeWaal)就竭力論證了這一點。

在他研究的黑猩猩群體中,長期稱霸的雄性需要具備更為複雜的特質來延續自己的統治。畢竟,最兇殘的暴君也可以被兩個只有它七成實力的對手打倒。

所以,能長期稱霸的黑猩猩往往懂得與"子民”互惠互利,精心照料群體中的雌性和幼崽。

這樣看來,政客通過親吻嬰兒來獲得政治支持的策略數百萬年前就存在了。不過,龍蝦還是要相對原始一些,"美女與野獸”的套路就夠用了。

當"野獸”被成功誘惑後,引誘它的雌性龍蝦會蛻去外殼,露出柔軟脆弱的身體,準備交配。

時機一到,化身體貼愛人的雄性龍蝦會將自己的精子交給雌性,然後雌性會待在"愛人”身邊花幾個星期重新長出硬殼,隨後帶著受精卵回到自己的住處。與此同時,另一隻雌性龍蝦會嘗試做同樣的事情,如此往復。

強勢的雄性龍蝦不光通過挺拔和自信的姿態得到了最好的住所和食物源,還佔有了絕大多數的異性資源。如果你是個雄性龍蝦,成功對你的價值是相當巨大的——這一點人類應該很熟悉。

為什麼要談到這些呢?原因頗為深刻。龍蝦已經存在至少3.5億年了,歷史非常久遠。6500萬年前還存在的恐龍,相對於龍蝦來說也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曇花一現。

在所有被複雜生物適應的環境當中,支配等級都是一個永久存在的特徵。

3億多年前,生物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雖然相對簡單,但其結構和神經化學已足以處理關於地位和社會關係的信息。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實。

05 建立你的自我覺察

1.有關自然的三個錯誤假設

進化的保守性在生物學界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物種的進化必須建立在自然界現有的基礎之上,新的特徵被添加,舊的特徵被修改,但是大多數特徵仍保持不變。

比如蝙蝠的翅膀、人類的手掌和鯨魚的鰭在骨骼結構上都驚人的相似,甚至連骨頭數量都一樣。進化早就奠定了生物的生理學基礎。

進化主要是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來完成。變異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其中就有所謂的基因洗牌和隨機突變,正因如此,同一物種的個體才會各有不同。

隨著時間推移,大自然會在不同個體間進行篩選,這似乎能解釋生命在漫長時間裡持續變化的過程,不過這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自然選擇”中的"自然”到底是什麼?

生物去適應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我們關於自然和環境有很多假設,而每個假設都會帶來特定的結果。

馬克·吐溫曾說過:"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確信無疑的謬誤。”

第一個錯誤假設:自然是靜止不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自然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進行選擇的自然環境本身也會不斷髮生變化。道教的太極圖完美地展現了這一點。

道家認為,存在就是現實,現實中包括的兩個相對原則可以用陰陽來表示,但是對陰陽的更好詮釋是混亂和秩序。

太極圖看上去像是一個圓圈裡頭尾相接的兩條魚,代表混亂的黑魚頭上有一個白點,代表秩序的白魚頭上有一個黑點。

這說明,混亂和秩序永恆地並列存在且可以相互轉化。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連太陽都有不穩定的週期,但也沒有什麼是多變到毫無規律可言的。

每一次變革都能創造新的秩序,每一個死亡同時也是一次蛻變的過程。

單純將自然視為靜態會造成嚴重的認知錯誤。自然在進行選擇,選擇隱含了適應性,適應則意味著被選擇。

適應性可以理解為生物通過繁衍延續基因的可能性,適應是生物特質與環境需求達成匹配的過程。

如果環境需求是一成不變的,那麼進化就是一系列無止境的線性優化,而適應則是一個可以無限接近的標準。

維多利亞時代的進化論認為人類處於自然界頂端,這種迄今依然很有影響力的理念就是部分基於這樣一種對自然的理解。

這會讓人們誤以為自然選擇就是對環境適應性的不斷提升,而且最終可以達到固定的理想目標。

但自然不只是在做簡單意義上的靜態選擇,它像樂譜一樣千變萬化,而這正說明,自然與音樂一樣,也有著深刻意義。

當環境變化時,物種賴以生存和繁衍的特徵也會隨之轉變。所以自然選擇理論認為,生物並不是在越發精確地適應某一固定模板,而是在與之共舞,即使有的時候這個過程是致命的。

紅桃王后對仙境中的愛麗絲說:"在我的國度你只有拼命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不論有多少先天優勢,站在原地註定失敗。

第二個錯誤假設:自然是單純動態的。有的事物變化得很快,但這種快也是嵌套在其他更緩慢的變化中的。樹葉比樹變得快,樹又比森林變得快。只有這樣,進化才能帶有一定保守性,如動物手臂的基本形態、骨頭長度和手指功能的同步變化。

序中有亂,序在亂中,亂又在更大的序中,最真實的秩序是最恆定的,雖然有時這並非顯而易見。

看見葉子可能會忽視樹木,看見樹木又可能會忽視森林,而像支配等級這種最真實、恆久的存在可能完全無法被"看見”。

將大自然浪漫化也是錯誤的。生活富饒安穩的現代都市居民被具象事物所環繞,因而也把自然界想象成法國印象派畫家筆下的天堂。

環保人士則更理想化地認為和諧完美的自然界不應受到人類的干擾和掠奪。不幸的是,自然界也包括象皮病和麥地那龍線蟲(別去搜索這個)、按蚊和瘧疾、饑荒和乾旱、艾滋病和黑死病。

它們和自然中的美好同樣真實,但人們不會對它們喜聞樂見。正是因為這些不幸的存在,我們才會更加努力地改變環境、耕種作物、建設城市、創造運輸和電力系統,以保護我們的子女。

如果大自然母親不這麼執意地想要毀滅人類,人們本可以簡單地遵從她的指令,輕鬆地與她和諧共存。

由此我們引出第三個錯誤假設:自然界和其孕育的文化建構是完全分離的。

存在的混亂和秩序持續得越久就越自然。因為在自然選擇中,某個特質存在得越久,就意味著它在越多時候被選中併成功塑造生命,不論這個特質是生理的、生物學的,還是社會的或者文化的。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從達爾文主義的視角來看,唯一重要的就是持久性。支配等級雖然看上去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但它已經存在5億年了。

它和政治體制、宗教信仰沒有關係,也並不是模糊和武斷的文化產物。從最深刻的層面來說,它甚至不是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的永恆屬性。

當它暫時展現時會受到指責,而這種指責恰恰反映了它的恆定存在。作為自主的生命體,我們在支配等級中存活了非常長的時間,甚至在擁有皮膚、手掌、肺或者骨頭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地位的爭奪。

沒有什麼比文化演變更加反映自然的了,支配等級甚至比樹木還要古老。

因此,監測自己在支配等級中的地位也是大腦極為古老的基礎功能。這是大腦中的一個調節感知、價值觀、情緒、想法和行為的主控系統,它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存在的每一個方面,不論是有意識的部分還是無意識的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失敗時,垂頭喪氣的樣子會和戰敗的龍蝦那麼相似。我們同樣會感到威脅、受傷、焦慮和脆弱,而如果情況毫無起色,我們便會陷入長期抑鬱。

這種狀態下,我們沒法打起精神面對生活的挑戰,於是便很容易被外殼更硬的欺凌者肆意欺壓。人類與龍蝦的失敗者不光在行為和體驗上驚人的相似,神經化學過程也基本一致。

拿控制龍蝦體態和逃跑行為的血清素來說,低等級龍蝦分泌的血清素較少,處於社會底層的人類也一樣,而且失敗越多,血清素的降低程度也會更加顯著。

在支配等級的底層,壞事隨時可能發生,而血清素少會導致自信程度低,抗壓能力弱,應激反應的生理消耗更大。

血清素少還會帶來更多的不快樂、焦慮、病痛和更短的壽命,不論是人類還是甲殼類動物都一樣。

而在支配等級金字塔頂端的個體,即使在絕對收入或者食物來源這樣的變量被控制的情況下,也依然更少被病痛和死亡困擾。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實。

2.幸福與不幸的真相

在你大腦中比想法和情緒更深層的根基處,隱藏著一個無比古老的"計算器”,評估著你在社會中的地位。為了論證方便,我們用1到10來進行描述。

如果你是地位最高的1,那麼你在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如果你是男性,則可以選擇最好的住所和最棒的食物,所有人都想和你做朋友,你也擁有無限的機會去挑選伴侶。

你是個成功的"龍蝦”,最有魅力的異性會排起長隊來爭奪你的注意力。如果你是女性,則會擁有許多高質量的追求者。

他們高大、強壯,富有創造力,可靠、誠實而且慷慨。你和與你相對應的男性一樣,會兇猛無情地在女性支配等級中競爭,維護並提升自己的地位。雖然你不太可能運用武力,但你擁有專家級的社交手腕和策略。

相比之下,如果你是地位最低的10,那麼不論是哪種性別,你都不會有好的住所,食物就算有也很糟糕。

你的身心健康狀況很差,對異性來說也幾乎不具備任何吸引力,除非對方和你一樣絕望。你會生更多的病,衰老得更快,死得更早,而且也沒有幾個人會悼念你。

金錢會因為你的無知而變得無用,對於不熟悉金錢的人來說,要正確地使用它是很難的。

對於長期缺乏快樂的人來說,金錢會誘惑你沉溺於毒品和酒精,金錢也會讓你成為專門剝削他人的掠奪者們的目標。總之,支配等級的底層是個可怕而又危險的地方。

大腦裡那個評估支配等級的"計算器”會隨時觀察他人對待你的方式,然後決定你的價值,為你分配地位。

如果你的朋輩認為你沒什麼價值,那麼這個"計算器”會限制你的血清素的分泌,而負面事件也會讓你產生更強烈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你不得不這樣,因為在底層,緊急情況很常見,而你的反應往往事關生死。

糟糕的是,持續的警惕和過度的反應會消耗寶貴的生理資源。這種反應就是我們所說的壓力,它絕不僅僅是心理體驗,也是惡劣環境所帶來的真實約束。

在底層進行運算的古老"計算器”會假設,哪怕是最小的意外也有可能帶來一連串的失控和不幸,而處在社會邊緣的你多半隻能獨自面對。

所以,你需要不停預支為未來儲備的能量,將其消耗在當下的高度戒備和慌張行事上。

當你不知所措時,就只能做好萬全準備,就像是將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同時踩到底一樣,而這隻會讓你很快崩潰。

古老的"計算器”甚至會關閉你的免疫系統,將未來的能量和資源消耗在當下的危機處理上。

你會因此而變得浮躁又衝動,寧可違背道德,觸犯法律,也不放過一時享樂的機會。你會為了難得的快樂魯莽地活著或者死去,由應急準備而帶來的生理壓力會日復一日地消耗你。

如果你的地位很高,"計算器”那冷酷而又原始的機制則會假設你的環境是富足和安全的,而你也會有充足的社會支持。

"計算器”會認為你受到傷害的概率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改變給你帶來的則會是機遇而非災難。

你體內的血清素會充沛流動,這讓你平靜自信,姿態挺拔,很少需要持續保持警惕。

安全的環境和樂觀的未來使得從長計議成為更合適的策略。

你不需要衝動地貪食眼前的殘羹剩飯,因為你知道未來會好事不斷。你能延遲滿足,無須擔心永久放棄,這會讓你成為一個可靠、體貼的文明人。

3.固定心理模式的詛咒

有的時候,這個"計算器”也可能發生故障。作息和飲食的不規律會影響它的運轉,不確定性則可能讓它陷入死循環。

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都需要像精心排練的交響樂團一樣協作配合,每個系統各司其職,否則雜音和混亂就會接踵而至。因此,規律很重要。

當人們每天重複的日常行為被自動化,成為穩定可靠的習慣時,生活的複雜性就能降低,可預測性就能提高。

這一點從小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到,他們作息規律的時候心情愉悅、可愛調皮,反之則滿腹牢騷、令人厭煩。

因此,我總是最先關注來訪者的睡眠。他們的起床時間接近常人嗎?作息時間規律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善睡眠就是我的首要建議。

什麼時候睡覺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時間醒來。當病人的作息不規律時,焦慮和抑鬱是難以治療的。負面情緒調節系統和維持有序的生物鐘關係緊密。

接著,我關注的是來訪者的早餐。我會建議他們醒來後立刻吃一頓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早餐,只吃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是不夠的,因為它們太容易消化,會導致血糖大幅波動。

焦慮和抑鬱的人持續承受著壓力,為了應對失控和複雜的挑戰,他們的身體一直處於胰島素過度分泌的狀態。

在餓了一整晚後如果不吃早餐,過剩的胰島素會分解所有血糖,使他們進入低血糖和身心皆不穩定的狀態,並且整天如此。

這樣的身體只有在獲得更多睡眠之後才能被重啟。我有許多焦慮的來訪者在按時睡覺和吃早餐之後都恢復到了正常狀態。

其他的不良習慣也會干擾"計算器”的準確性,有時候是莫名的生理因素,有時候是不良習慣引起的正反饋環。

正反饋環由一個輸入檢測器、一個放大器和某種形式的輸出組成。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信號會被輸入檢測器拾取、放大,然後發射出去。

但是,若輸入檢測器識別到的是已經被放大過的信號,並且又將其再次輸入、放大和發射的話,情況就麻煩了。經過幾輪強化之後,事情會變得十分危險並失控。

許多人在看演唱會的時候應該都聽到過音箱發出的刺耳雜音。麥克風發送聲音信號給揚聲器,揚聲器再輸出聲音信號。

但如果麥克風離揚聲器太近,信號再次被麥克風拾取並輸入系統的話,聲音就會被放大到難以忍受的程度。

人們的生活中也存在同樣的毀滅性循環。大多數時候我們將其理解為精神疾病,但問題不一定產生於精神層面。對酒精或者其他改變情緒的藥物上癮是一個常見的正反饋過程。

比如,一個嗜酒的人在一頓豪飲之後會因為血液酒精濃度急劇飆升而感到異常興奮,當他在遺傳上有酗酒傾向時,情況會更嚴重。

但是興奮感只會在血液酒精濃度上升的時候存在,在酗酒者停止喝酒後,一方面血液酒精濃度會進入平臺期然後下降,另一方面他的身體在代謝乙醇時也會產生一系列毒素。

這些會導致酗酒者在醉酒時被壓抑的焦慮開始過度反彈,使他產生酒精戒斷症狀。

宿醉是戒斷症狀之一,會從停止喝酒後立刻開始出現,這也經常讓酗酒者喪命。為了維持醉醺醺的溫暖感,避免宿醉的不適,酗酒者會一直喝到家中酒盡,酒吧關門,或者身無分文。

第二天,酗酒者會帶著嚴重的宿醉醒來,但這還不是最糟的。當他發現宿醉可以被醒來後的幾杯給"治癒”的時候,情況就真的危險了。

這種"治療”方法只是延遲了戒斷症狀,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痛苦,但是會讓人學會用飲酒來治療宿醉。當藥物本身成為病因時,正反饋環就建立了,然後酒精成癮會很快形成。

第三天,焦慮症患者也會經歷類似情況。以廣場恐懼症為例,得了這種病的人會因為強烈的恐懼感連家門都不敢出,而正反饋環就是罪魁禍首。

這種疾病首先表現為驚恐發作。患者通常是過度依賴他人的中年女性,因為太快將對父親的依賴轉移到年長和相對強勢的伴侶身上而缺乏獨立生活的經驗。

第四天,廣場恐懼症出現之前的幾個星期,這位女士通常會經歷心慌之類的異樣體驗。

其實這在激素分泌不穩定的絕經期很常見,但是心率異常的感覺會引發她對心臟病的擔憂以及讓她對在公共場合發病產生羞恥感,而死亡和羞恥感恰好是兩種最基本的恐懼來源。

異樣體驗也可能源於婚姻不和、親友病故等事件,對死亡和社會評判的恐懼在最初階段通常都是由一些真實事件引起的。

經歷了讓人恐懼的心慌之後,這位女士來到繁忙擁擠的商場,這裡的環境讓她更加不安了,現在她滿腦子都是脆弱的想法。

她心跳加快,胸悶氣短。她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犯了心臟病,而這個想法又引發了更多焦慮,她的呼吸更加急促了,而這又導致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她的心跳再度加快,感覺到這一點之後她更加恐懼了。

這就是正反饋環,它讓焦慮轉化成驚恐,使得這位女士不堪重負,趕往醫院急診室。

在焦急的等待之後,醫生告知,她的心臟功能一切正常,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釋懷。

上述不適體驗要升級成全面的廣場恐懼症還需要另一個正反饋環。當這位女士再次前往商場的時候,她會回憶起之前的體驗,進而引發新一輪的焦慮。

這時候她腦中的焦慮系統會提示她去商場太危險了,她應該立即逃走。

人的焦慮系統是非常保守的,會假設你逃避的所有東西都是危險的,所以,商場現在被標記為"危險,不可靠近”,或者這位女士把自己標記為"太脆弱,不能去商場”。

但這還不足以打敗她,她還可以去其他地方購物,但是附近的超市可能會觸發類似反應,讓她退縮。

然後是街角的便利店、公交車、出租車和地鐵,再然後是所有的地方。

最終,廣場恐懼症患者甚至連自己家都沒法待了,但是她無處可逃,只能被困在家中。焦慮引發的逃避讓所有被逃避的事物都成了焦慮來源,也讓焦慮者的自我縮小,讓危險的世界變大。

調節身心和世界之間互動的許多系統都可能陷入正反饋環。

比如,抑鬱的人會因感到絕望和頹廢,進而從與親友的關係中退縮,而退縮又會帶來更多孤獨感,使他們更加絕望和頹廢,由此開啟正反饋環。抑鬱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

同理,如果一個人曾經歷過嚴重創傷,支配等級"計算器”產生的轉變會增加他再次遭遇痛苦的可能性。

青少年時期被欺凌過的人,成年之後更容易焦躁,他們會蜷縮起來保護自己,害怕自己的眼神交流會被他人視為挑釁行為。

雖然欺凌已經結束,但傷害還在繼續。一個曾經因為欺凌而感到卑微的人,即使現在更加成熟和成功,也不一定能完全意識到發生的變化。

為了適應過去的現實而做出的生理調整有可能在當下讓他繼續緊張和順從。更糟糕的是,習慣性的順從還會招來成年人世界中的欺凌者。

這樣的情況下,過去被欺凌的心理陰影又會增加當下被欺凌的概率。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成長、遷移、教育、地位提升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並非必然。

06 走出失敗者模式

有的時候,人們被欺凌是因為形體上的劣勢導致他們根本無法還擊。這在青少年群體中很常見,最強壯的6歲小孩也打不過一些9歲小孩。

但是隨著身體發育的逐步停止,力量差異也會逐漸消失,當然,男女差異,尤其是上肢力量方面的差異是個例外。另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成人世界對傷害他人者的懲罰很嚴厲。

也有許多時候,人們被欺凌只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還擊,同情心和奉獻精神較強的人尤其如此。

而當他們負面情緒氾濫,面對施虐者發出痛苦聲音的時候就更危險了。研究發現,愛哭的兒童通常更容易被欺凌。

另外,因為各種原因徹底否定憤怒等帶有攻擊性情緒的人也不願意反抗。有的人對小小的強勢和較為強硬的競爭尤為敏感,因而他們會壓制自己內心所有類似的情緒。

這樣的人通常都有一個暴躁且充滿控制慾的父親。但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心理的力量。

憤怒和敵對的確可能引發暴躁和混亂,但同時也可以驅動我們反抗壓迫,堅持真理,在未知險途上堅定前行。

一旦被狹隘的道德感捆綁住,那些充滿同情和奉獻精神但又天真軟弱的人就無法運用適當的憤怒來保護自己。

如果你能咬人,一般來說你並不需要真這麼做。當具備完善的自我保護能力時,使用這種能力只會減少而不是增加繼續使用的概率。

如果在壓迫初期你就堅決而又清晰地表達抗拒,那麼壓迫者的壓迫行為就會被限制住。

壓迫和欺凌之所以會無情地升級,往往是因為被給予了太多空間。拒絕維護自我權利的人會和無力反抗的人一樣被無休止地欺凌。

天真無邪的人常常會過度單純地認為人都是善良的,不會真的想要傷害別人,使用或者威脅使用武力也都是錯誤的。

但當他們遇到真正的惡人時,這些信念就會垮塌,或者帶來更糟的後果。那些惡人最擅長識別的便是抱有這些單純想法的人,因此,無害無邪的信念需要被重構。

沒人喜歡被欺負,但人們往往太過忍讓。心理諮詢時,我經常讓相信好人從不生氣的來訪者看見他們自己的怨恨情緒。

當來訪者直視自己的怨恨時,一開始他們看見的是憤怒,然後看見的是提示他們務必有所行動的信號。

接著,我幫助他們看清這種行動不論是在個體還是在社會層面都能夠制衡欺凌和暴政。

許多官僚機構內部都有一些獨裁小人,通過創造冗餘的規章制度來強化自己的權力。

這樣的行為勢必會引發周圍人的強烈不滿,而這種不滿一旦表達出來將會有效遏制病態權力的壯大。由此可見,個體維護自己利益的行為也可以讓所有人免受社會腐敗的影響。

天真的人在發現自己也有可能憤怒之後,也許會非常震驚。

一個十分顯著的例子就是,新兵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原因往往不是他們遭遇了什麼,而是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做了什麼。

在極端的戰爭環境下,他們會變得像惡魔一樣,正是這種可能性的揭示顛覆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這並不奇怪,新兵或許覺得自己和那些千古罪人完全不一樣,他們也從未意識到自己有作為壓迫者和欺凌者的潛質,同樣也意識不到自己有堅毅和成功的可能性。

我的一些來訪者光是看到別人目露兇光就會被嚇得抽搐不止,這樣的人通常來自過度保護的家庭,在這種家庭,可怕的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一切都必須如童話般美好。

當天真的人覺醒過來,看到自己的陰暗面和作惡的可能性時,反而會培養出更多自尊,也更能夠開始反抗壓迫。

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有能力應對內心的邪惡,他們意識到如果不反抗,自己就會被怨恨所主宰,進而變得邪惡又可怕。換個角度講,橫行作惡的潛力與人格力量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對此的把握也是人生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你不一定是個失敗者,也不需要一直停留在失敗者的模式。

也許你只是有一個或者一系列不良習慣,也許你確實曾經在學校或者在家裡飽受打壓與忽視,但是那可憐的體態已不再適合當下的新環境。

如果你繼續像個失敗的龍蝦一樣垂頭喪氣,人們會看低你,你大腦裡的支配等級"計算器”也會給你很低的評分。

你的血清素會分泌不足,你會更容易感到焦慮和難過,不敢維護自己,得不到高質量的住所、資源和伴侶。

你會有更大概率通過濫用藥物和酒精來應對充滿變數的現實,而這又會讓你有更大概率罹患心臟病、癌症或者痴呆症。總之,這是一條很不好的路。

環境會變,你也可以變,正反饋環能讓你身陷囹圄,也能讓你積極向前。

讀懂12條人生法則: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當你開始擁有時,就有可能擁有更多,這是普賴斯定律和帕累託分佈更為積極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創造這樣的正向循環。

以肢體語言為例,如果讓你調整面部表情,做出悲傷的樣子,你會感到更加悲傷;如果做出快樂的表情,你也會感到更加快樂。肢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情緒,這種表達甚至還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緒。

有些通過肢體語言體現的正反饋環也可以發生在社交當中。如果你垂頭喪氣、萎靡不振,那麼你也會感到自己渺小和挫敗,而他人的反應更會放大你的這種感覺。

人和龍蝦一樣,都會根據身體姿態來評估彼此,如果你顯得失敗,那麼別人也會把你當失敗者對待;如果你筆挺站立,人們也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對待你。

你可能會反駁說,失敗和失敗者的身份是真實存在的,僅靠調整體態不足以改變這早已固化的現實。

如果一個人身處底層還想要顯得挺拔強勢,那麼只會招致更多打壓。這的確有可能,但是筆挺站立、昂首挺胸的不光是身體。

因為你不單只是一具肉體,你也有思想,物理層面的挺立也可以激發精神層面的挺拔。

挺拔的你會直麵人生的重負,隨之你的神經系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反應,你會更加積極地迎接挑戰,而不是坐等災難降臨。

你會看見惡龍鎮守的黃金,而不是被惡龍的存在嚇退;你會在支配等級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佔據領地,並且做好防守和擴張的準備。

精神上的筆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著睜大雙眼看清生活的重任。

你需要主動將混亂的可能性轉化成宜居的現實秩序;

你需要告別孩提時代的天真與無知,接納由自我意識帶來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侷限性以及死亡;你需要主動做出必要的犧牲,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現實。

筆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著建造抵禦大洪水的諾亞方舟,意味著帶領子民穿越沙漠以逃離壓迫,意味著扛起標記著自我與存在的人生十字架。

它也意味著將死亡、僵化和剋制拋回原始的混亂,忍受隨之而來的不確定性,然後構建起一個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秩序。

因此,謹慎對待你的體態,別再低頭徘徊。說你所想,追你所求,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挺胸邁步,直視前方,敢於冒險,這樣你的神經通路才能充滿急需的血清素。

隨後,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會認為你是有能力的,或者至少不會立刻認為你無能。

有了這些積極反饋壯膽,你會更加放鬆,更容易把握人際交往中的微妙細節,你和他人的互動也會更加順暢。

你會遇到更多的人,也會更加招人喜歡。結果就是,有更多好事會降臨到你身上,而且好事發生時你的感覺也會更好。

有了這份信心之後,你會接納並且努力優化自己的存在。你會堅強地面對愛人的疾病或者父母的離世,讓他人在絕望時能從你身上獲得力量。

這樣的勇氣會開啟你的人生旅途,點亮你的生命之光,幫助你追尋正確的人生方向。

當你的生命擁有意義時,你也就不會再因為生命的有限而感到絕望和害怕,隨之你也能接受這個世界的重負,並找到快樂。

希望你能從勝利的龍蝦實踐了3.5億年之久的智慧中獲得啟發。

筆挺站立,昂首挺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