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已消失的巨型湖泊嗎?只說千年以內的?

人類的方向


這個問題當然是有的,西北的羅布泊,華北有大野澤,長江中游有云夢澤。它們消失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

羅布泊在1500年前水域面積有8000多k㎡,當時的樓蘭古國就在旁邊,但隨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改道面積縮小了一半,減少到4000多k㎡,這個時期樓蘭古國也消失。羅布泊到1921年時面積還有2000多k㎡,50-60年代隨著農墾的發展,用水量需求劇增,人工水利設施也在塔里木河和孔雀河蓬勃的建設,導致匯入羅布泊的水越來越小,最終羅布泊成無水可入的境地,於70年代徹底乾涸。當然羅布泊現在由於鉀鹽開發,又復活了,形成一個不小的湖泊。

大野澤位於現在山東鉅野縣北,也叫鉅野澤。具體大小無法考證,但可以從古籍記載可以推測。南北朝時期有“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唐朝時描述大野澤 “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可以推知大野澤是一個大湖泊的存在。但是隨著黃河攜帶巨量泥沙入湖,大野澤面積逐漸萎縮,到宋朝時,就剩下樑山泊。南宋末年,南宋朝廷決黃河大堤,使得大野澤入湖水量劇減,梁山泊也萎縮成了現代的東平湖。

雲夢澤在春秋是中游的巨大的湖泊,推斷有4萬k㎡,荊江流經其中現代的江漢平原很大一部分來自雲夢澤的消失。它的消失跟長江攜帶的泥沙量有關,長江出三峽之後,比降下降,攜帶泥沙的能力也隨之下降。上游的泥沙容易在此淤積,現代的荊江成為地上河也與此有關。泥沙的淤積湖中,把雲夢澤分割若干湖泊,所形成的沙洲又引來人們的圍墾,特別在明清時代開發,把江漢平原魚米之鄉,隨之而來的是雲夢澤剩下洞庭湖了。建國之後,洞庭湖還是第一大淡水湖,但是長江的泥沙也不是蓋的,泥沙淤積加圍墾,洞庭湖退居到第二大淡水湖地位了。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