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慈利之所以称为山城,是因为县城地处道人山、羊角山、五雷山、饭甑山四座高大的名山之中。道人山拔地而起,像一座天然城墙,拦在慈利澧水北岸。而垭门关就位于道人山中端,与慈利山城的南郊羊角山隔河相望。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垭门关海拔603米,百度地图导航显示距慈利县城约6公里,因为多是盘山公路,故直线距离应该更短一些。自秦汉以来,一直是西去的重要关口,被称为“湘西第一关”。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垭门关是慈利县前河通往县城的重要通道,被百姓们称之为“官道”。1943年11月初,常德会战爆发。17日,日军13师团一部千余人与国军在这里遭遇,在张灵甫将军的指挥下,国军英勇杀敌,酣战一天,歼灭进犯日军过半。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关门为拱形,上面几个苍劲有力的镏金大字。这是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所题写的关名:楚南第一关垭门关。下面还有一副对联:望彼城心系万家忧乐,登此关胸怀百代英豪。外面贴着瓷砖,有如古代的城墙,看起来威严大气。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大门旁边是一块牌子,上书“慈利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慈利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所立,主要是通过垭门关抗日战争遗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17年落成的。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垭门关的左侧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垭门关赋》,从地理、历史、人文多个维度写景、叙事、抒情。各个方面都讲到了,情真意切,文学性观赏也很高,由卓德元撰,李远卓书。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关上城墙录有一份文信国公(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光绪年自元(不知道是哪个)写的字。看完一股浩然正气油然而生,感觉正能量满满的。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邱初开撰写的咏怀词《破阵子·垭门关抗战遗址》:扼守雄关古道,巧陈擒寇天兵。倭鬼北来妖气盛,铁血雄师任纵横,阻击留伟名。衰草斜阳风咽,青山碧水新城。荒垒无言空弹洞,街巷马龙车水声,依稀鼓角鸣。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然后左边一篇张灵甫的《血战垭门关》:岂忍倭寇魔焰狂,誓将热血挽危亡。古来豪杰谁惜命,千秋雄鬼史流芳。将军的诗文采不咋样,但是豪气万丈。右边一篇岳飞的《满江红》。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主楼旁边可以见到有用条石砌的工程,年代看不出来。不知道是墓葬还是战防工事,也有可能是村民栽树时砌的坎,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回复解答一下。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当天雾气较大,站在垭门关前,可以依晰看到远处河流交汇,群山荟萃。难以想象,在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几十年前,数千名中华英雄儿女曾在这里抵御外侮浴血拼杀。也许就在大树下、岩石旁,很多人更是血染沃土,长眠于斯。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垭门关主体建筑是三层小楼,外面已经成型,但里面还处于毛坯阶段,似乎已经停工了。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从大门进来,是一个向上的阶梯。墙面有些斑驳,地上甚至还有一些垃圾,缺少必要的维护,估计贴完瓷砖后就没管了。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二楼的房间,窗户和门都还没有,下雨天走道上还有积水,这与光鲜的外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像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果没竣工的话,建议索性先封闭起来,千万别给游客以“外面一朵花,里面豆腐渣”的感觉了。

带你参观慈利县垭门关,见证“楚南第一关”的前世今生

  后面还有一栋二层小楼,估计是工作人员的居住之所。照样也没有完工,旁边杂草丛生。希望垭门关的工程能够早日复工,各种人员设备都配齐一下,谢谢。


(来源:玩慈利网 图文:张道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