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為什麼不是宰相?

於佳儉


中國民間流傳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明劉伯溫是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但諸葛亮是宰相,他反而不是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幾點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t劉伯溫作為一個聰明人,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劉伯溫是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的中途追隨在他的身邊左右,作為軍師,他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在朱元璋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上皇帝之後,劉伯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一心想離開這危險之地,朱元璋卻不答應,劉伯溫只好留在朝中做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小心翼翼的做著自己的事,不張揚,不喧囂。

二、\t劉伯溫猶如劉邦時期的張良,擅長出謀劃策,不擅長處理繁雜的事務。

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曾評價他的三大功臣:“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子房就是張良,也是劉邦的軍師。劉邦認為,在他的三大功臣之中,運籌帷幄的軍師是張良,擅長處理事務是蕭何,最能打仗的則是韓信。朱元璋也曾評價過,他認為劉伯溫是他的子房,“吾子房也”。宰相是什麼?就是處理朝廷日常事務的大總管。所以劉邦把宰相的職位給了擅長處理事務的蕭何,朱元璋把宰相的職位給了擅長處理事務的李善長,有了當年的劉邦之意。

三、 是由於劉伯溫的性格決定的。

這也是由於劉伯溫的性格使然決定的,雖然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也是以個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傲氣,他性格高傲,言行無忌,經常得罪人。正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秉性,不適合幹總協調的大總管宰相,所以不當宰相才是他最明智的選擇。

四、\t再次拒絕朱元璋的邀請,招致自己不明不白的死亡。

當宰相李善長年老辭官後,劉伯溫又面臨著危機。朱元璋又把劉伯溫找來商量,問他新宰相應當任命何人。劉伯溫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不偏不倚的評斷當時朝中幾個有可能當上宰相高位的官員。當朱元璋提名三個都被劉伯溫反對並警示,但後來都證明了劉伯溫的發對是對的。後來朱元璋對他說:“我也知道滿朝的大臣才學沒有一個能及的上你的,既然他們都不合適,那這個宰相還是由先生你來做好了。”劉伯溫知道了自己已經引火燒身,連忙回答說:“陛下有所不知,當宰相的人最好要平和如水,處事冷靜,我的個性卻是嫉惡如仇,見到不平之事很容易怒火難平,這樣做事恐怕會有失公允,不利於國家。而且我的身體不好,也怕不能承擔這麼繁重的工作,有負陛下的囑託。”他又一次婉轉拒絕了朱元璋讓他當宰相的要求。

正是因為這次的拒絕,劉伯溫終於如願回到家鄉隱居,但最後也不明不白的去世了,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佐航居士莫志生


因為劉伯溫不適合當宰相。

劉伯溫才華橫溢,為何不適合當宰相呢?這跟當時的政治情況有關。

其一,淮西勳貴為當時主要的政府人員架構。

朱元璋是以淮西起家的,跟隨他打天下的大多是淮西勳貴,這些人員成為當時政府架構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擔任政府各個部門的重要職位,尤其在軍隊中,更是被他們牢牢掌握。

而劉伯溫則是半路出山,是在朱元璋發展已經初具規模後才來投靠朱元璋,而且是浙東子弟,

在淮西勳貴眼裡,就是個外來者,劉伯溫始終難以融入其中。

而宰相一職,是負責上通下達的重要職位,管理著六部和全國事務,是負責各個部門的重要職位。對淮西勳貴來說,宰相理應是他們淮西人士來當,如果一個外來者來當他們的領導,淮西勳貴勢必不服,執行命令也勢必陽奉陰違,不利於政府的辦事效率。

從這一點上來講,劉伯溫不適合當宰相,更適合從旁監督他們,事實上劉伯溫也正是當了御史,來監督淮西勳貴。

其二,有更合適的人當宰相。

從當時情況來看,有人比劉伯溫更加適合當宰相,那就是李善長。

李善長是朱元璋起兵後第一個跟隨他的謀士,是朱元璋的老班底,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李善長的很多政策對朱元璋的崛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淮西勳貴的“老大哥”,李善長當宰相是眾望所歸

,尤其在淮西勳貴的眼中,李善長早就是他們默認的宰相了。李善長當宰相,既有才能威望,又有人情,上通下達非常合適。

所以,李善長比劉伯溫更加適合當宰相,也就輪不到劉伯溫了。即使李善長後來卸任,宰相人選仍然是淮西勳貴的胡惟庸,而不是劉伯溫。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