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昨天的文章发出来之后看到有不少苏宁的水军:

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也有对朋友对苏宁的做法表示理解:

这也是企业的一种自救手段;

对员工也是一种锻炼;

不仅苏宁,很多行业都有全员营销,尤其是地产很常见;

问题是,苏宁不是因为这次疫情出现了经营困难,才开始搞全员营销,而是已经搞了好几年。

在某些特殊时刻,号召员工全员营销自救不是不可以,而是这不能成为一种常规的销售手段。

全员营销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激励和引导,做增量,而不是强制和考核,去压榨。

至于说对员工是种锻炼就更可笑了,职场上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啥都会一点,想锻炼员工不会自己去找销售工作吗?

更何况,苏宁可没说自己经营多困难,这几年苏宁到处扩张大动作不断倒是大家都看得到:

从2017年启动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以来,苏宁明显加大了对外投资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11月以来,苏宁累计完成了十多个项目的投资,投资总规模接近700亿元。其中,不乏万达商业、迪亚中国、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这样的“大手笔”案例。

从2017年底,苏宁易购的掌舵人张近东就提出了“智慧大零售”战略(可以理解为“新零售”的另一种说法),并公布了“两大”——苏宁广场、苏宁易购广场、“两小”——苏宁小店、苏宁易购县镇店、“多专”——苏宁易购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苏宁影城、苏宁极物、苏宁易购汽车超市的智慧零售业态产品族群。

这两年虽然苏宁的财报依然很好看,但对于目前主要依靠外部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的苏宁易购而言(比如2018年出售阿里股票收益占全年净利润的80%),主营业务持续亏损依旧是一座迈不过去的大山。

对了,苏宁小店已经从财报中剥离出去了:2019年6月,苏宁易购最终决定以人民币7.45亿元出售苏宁小店100%的股权。

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听在苏宁工作过的朋友说:

苏宁的全员营销,从刚开始的一个人一个月10单到60单,从不要求金额到层层加码;

全员营销不分岗位不分层级,本职工作干得再好卖货不行也是白搭;

不分青红皂白的运动式营销,很多时候门店销售人员比顾客多;

朋友还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某苏宁高层说过:“能坚持住剩下来算你有本事,这叫剩者为王。”

这句话的后半句其实是:反正中国不缺人,苏宁也不愁招不到员工。

可以看出,苏宁的外部策略就是不断买买买,布局商超、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并与线上的苏宁易购整合;内部策略就是不断搞运动式全员营销,把员工价值最大化。

就像有人评论的那样:苏宁赚钱苏宁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无限制搞全员营销的根本原因是:

1.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复杂度不高,员工可替代性强;

2.目前中国还有着充裕的人力资源;

所以苏宁不在乎员工受不了全员营销而离职,反正绝大多数岗位换个人干也一样;而且现在一年800万高校毕业生,作为知名企业苏宁不愁招不到人。

那些搞全员营销的地产公司也一样是这个逻辑。

他们的反面教材是谁呢?

是去年口碑崩塌的“血汗工厂”华为。

3月5日消息,有华为员工网络发帖称,武汉研究所现场办公的人员每人补助2000元(从1.23开始算,以湖北发布疫情终止之日截止),湖北以外其他地区1000元,海外每天150美元。

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虽然争议不断,也有华为离职员工总结过:“华为是有狼性却缺少人性,对’艰苦奋斗’相当程度的扭曲,对个人尊重的缺失。”

但华为也真正做到了给员工高回报。

个人认为,目前的国内公司,愿意给做出贡献的员工高回报,就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

但高回报不是凭空得来的,高回报来自聚焦和研发,通过技术创新获得高利润。

自成立以来,华为没有做过资本化的运营,既不是上市公司,也没有做过任何规模性的并购。

华为也没有做过多元化运营,没有做过一寸房地产,没有在资本市场、二级市场上有任何经营。

世人皆知华为研发投入高,从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华为的研发投入合计4851亿元人民币,从2009年到2019年的11年时间,华为的研发投入合计将超过6000亿元。

巨额的研发投入不仅为华为筑成了又宽又深“护城河”,也为华为带来了高额的回报来激励员工。

华为员工一天2000补助和苏宁全员营销的底层逻辑

专注投入一个赛道,通过研发创新获取高回报激励员工,这是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

多元化大而全,通过扩张试错收益归公司风险由员工分担,这是苏宁的以员工为韭菜。

这是两类公司运营的底层逻辑,也是企业对员工的两种不同价值观。

当然,企业文化不是道德标准而是行为规则,所以不存在好坏对错, 只需要在意是否有效。

苏宁的这套逻辑目前来看还是有效的,因为人口红利虽然小了,大学生红利依然还在,但这种把员工当韭菜拼命把员工价值最大化的价值观的确让人反感。

华为的这套逻辑虽然也谈不上有人情味,但起码员工的付出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而且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行业都适用都能学到的。

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当然是每个人的理想,但起码现在中国企业还做不到,也许未来可以;但如果可以辛苦一些赚到钱,绝大多数人也会选择同意;最惨的就是没少辛苦没少付出,最后反而被收割了,那就真的太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