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弟子阿難出家前,在道上見一少女,從此愛慕難捨.佛主問他:

"你有多喜歡那少女?"

阿難回答:

"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女從橋上走過。"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不久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劍雨》的影評,是從後現代武俠的角度出發去寫。如果一部好電影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廣泛傳播,那麼它至少可以在擅於寫觀後感的人手中"復活",再度引起觀眾的注意。能做到這一點,足矣。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前幾天我再次閱讀了那本躋身書架10年之久的《悉達多》,從裡面的一句話窺見這本書和《劍雨》這部電影之間的聯繫。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悉達多》中的原句是:

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所有的悲傷、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懼不都是存在於時間之中嗎?一旦征服併除滅了時間,不就可以征服世上所有的苦難與邪惡嗎?

而在《劍雨》中,這段話被改為:

曾靜(細雨)問和尚:

"師傅請您告訴我,我還可以有這個福分;請您告訴我,人生還可以重新來過嗎?"   

和尚答:

"去!死者乃為生者開眼,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已成現在,現在已成過去,隨心去吧,看能得否……"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劍雨》這部電影我看過很多次,裡面的兩個和尚讓人愈發印象深刻,所以關於他們的情節和臺詞也記得很清楚。

但如果單純從這句話就拉扯《劍雨》和《悉達多》之間的聯繫,未免牽強。今天這篇文章就深入探討《劍雨》這部電影和《悉達多》以及《菜根譚》這兩本書之間的聯繫。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也許讀完你會發現,原來這一場華麗詭譎的江湖腥風血雨,從一開始就是一場自我救贖、尋求解脫之路。


化身曾靜的細雨v.s.化身江阿生的張人鳳


《劍雨》中這兩位愛恨糾纏的主人公有幾個共同特點:都是武林高手,都對轉輪王恨之入骨,都向往平靜的生活,都被李鬼手整過容。

那麼結合《悉達多》這本書來看,以上這些特點可以這樣概括:他們和悉達多一樣,都是天賦異稟的集大成者,也都對自己的現狀極為不滿,都想尋找到自我救贖之法,也都經歷過"脫胎換骨"的蛻變。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說到《劍雨》兩位主人公的最大配角——轉輪王,這個名字本身就很值得考究。

在佛教記載中,轉輪王是地獄的最後一個"領主"——管你從哪來,管你到哪去。由此可見,轉輪王的權力非常巨大,手握世間眾生進入下一場輪迴時的身份。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那麼《劍雨》中的轉輪王之所以給自己取個這樣的名號,表面上看他在"黑石"的確掌握這樣的權力——來,我說了算;去,我說了算。而且整個"黑石"對於江湖來說也是讓人聞風喪膽——掌握著所有平民和江湖人士的生死,手握生殺大權。

但實際上,從後來曾靜和江阿生的故事結局不難看出,這樣的特權並非像真正的"地獄領主"轉輪王那樣是天賦的使命和地位,而只是一種岌岌可危和朝不保夕的名頭而已。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而且隨著整個故事的推進觀眾會驚訝地發現,轉輪王脫去"黑石"首領這層身份後,實際上是宮裡幾十年得不到晉升還處處被人排擠的老太監。所以把"轉輪王"這個名號理解成是他的"意淫"和"幻想"也未嘗不可。

他和兩位主人公一樣,都具有雙重身份,但轉輪王的雙重身份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撕扯和現實矛盾,而兩位主人公的雙重身份才是真正和《悉達多》重合的設定。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而這在《悉達多》這本書中就被作者寫成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其實也暗指佛陀的其中兩"相")。悉達多的出身世家和早期經歷和人們熟知的菩提樹下頓悟的喬達摩十分相似:家世顯赫、相貌俊美、縱慾過度、追求真相、入定頓悟、解救蒼生。

而來到《劍雨》中,除了將"縱慾過度"換成了細雨的"殺人如麻"和張人鳳的"家門鉅變",元敘事的其他部分基本沒有做任何改變。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在《劍雨》的故事中,這二位都是江湖高手,只不過他們生活在一起後都不約而同地向著"平靜生活"這一個對於普通人來說唾手可得、對於他們來說難能可貴的目標前進。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為了最終目標的實現,進而將所有被動主動去到他們面前的風險和事故一一化解——順其自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所以《劍雨》是將江湖和恩怨放在面上講,而裡子其實是個人的自我救贖和"功德圓滿"。

  • 對於轉輪王來說,死亡就是最好的歸宿;
  • 對於曾靜(細雨)而言,和江阿生(張人鳳)坦誠相見最好不過;
  • 而對於江阿生(張人鳳)來講,一切真相大白後他還是選擇忠於自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換個角度來看,也可以將曾靜和江阿生的結合看作是悉達多和喬達摩的結合,故事的結局走向也許從一開始就註定圓滿。

而蔓延其中的每個人的心態思想和客觀環境的變化,才是最能帶給觀眾啟迪和思考的。


改變結局和命運的四招劍法: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曲為伸


這句話是出自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翻譯成白話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寧可裝得笨一點也不能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點也不能鋒芒畢露,寧可隨波逐流一點也不能過於自視清高,寧可保留一點也不能太激進。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這看似是中庸的明哲保身,但其實卻是一種大智慧。這樣的處世之道並非洪應明首創或獨創,偉大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曾提及。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意思是:

財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富有過了頭,就給自己留下災禍。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和效法自然、仙氣十足的老子不同,《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處在一個亂世。據史料記載,《菜根譚》的問世時間很可能在萬曆年間的中後期到末期。這時候的神宗皇帝治國無道、朝堂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閹黨為禍,嘉靖朝埋下的禍根至此全部顯現出來。

有膽識有抱負的文人墨客內心異常苦悶,但客觀上又無法從殘酷的社會現實中脫離出來,於是有人在書中直抒胸臆,也不乏《菜根譚》這樣為大家"指條明路"的作品。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而在《劍雨》中,因何最重要的四招劍法要以此作為招式的"名頭"呢?因為這樣的處世之道可保一個人在普通生活中乃至武林中,一生平安——進可攻,退可守。

也只有找到自己的內心所在和所向,才能才混亂不堪中拾得光亮和希望,秉持最初的信念一直走下去。


寫在最後


吳宇森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陸竹是一個出場極短,驚鴻一瞥,但卻極為關鍵的點題人物。”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回到《劍雨》的情節中來看,如果沒有陸竹,細雨就不會懂得什麼是“愛”,也不會放棄那片曾被自己叱吒的江湖,而之後的武林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腥風血雨,越來越多的刀下冤魂。

而如果沒有那四句取自《菜根譚》的絕招,轉輪王被殺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江湖和小兩口的生活也不會就此歸於平靜。


再評《劍雨》:是《悉達多》,也是《菜根譚》


但《劍雨》最後其實是在告訴我們:點化之人固然重要,但最終能救贖你的,只有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