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第三期」大神在人间

1、【科学】·《大神在人间》


「影像·第三期」大神在人间


这是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了——无论你是否懂物理,或者你是否喜欢物理。


我曾经想象,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会是怎样一副景象: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外加旁观的人应该也都是当时一等一的武林高手。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张照片可能就是最接近“华山论剑”的照片之一了。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27年10月末,地点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从10月24日到29日,在这里举行了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和往届一样,会议聚集了当时全世界最优秀的物理学家。


先看看照片名单吧:


第一排自左至右依次是:


I.兰缪尔 ,M.普朗克,M.居里,H.A.洛伦兹,A.爱因斯坦,P.朗之万,Ch.E.古伊,C.T.R.威耳孙,O.W.理查森。


第二排自左至右:


P.德拜,M.努森,W.L.布喇格,H.A.克拉梅斯,P.A.M.狄拉克,A.H.康普顿,L.德布罗意,M.玻恩,N.玻尔。

第三排自左至右:


A.皮卡德,E.亨利厄特,P.埃伦菲斯德,Ed.赫尔岑,Th.德.唐德,E.薛定谔,E.费尔沙菲尔特,W.泡利,W.海森堡,R.H.福勒,L.布里渊。


没错,但凡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就应该对其中相当一部分名字如雷贯耳,因为他们的名字已被用来定名各种公式和定理。


在这张照片里的29人中,有17个人已经获得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也有人说,这张照片汇集了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最聪明的人。


这里面的“大神”实在太多,随便拿一个出来就能单独写一篇完整的故事,限于篇幅,我们挑几个来简单说一说。


先说说第一排正中的那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


我们都知道,拍集体照的位置是有讲究的——不光在我们东方,西方也是——第一排往往是最重要的人坐的,而第一排中间那个位置更是重中之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位”。


爱因斯坦坐的就是这个位置。


事实上,第一届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就受邀参加了,那年他才33岁,是参会的最年轻物理学家。而到了第五届的时候,爱因斯坦48岁,论年龄和资历依旧还不是最高的,比如本届会议的主席洛伦兹(著名物理学家,我们都知道“洛伦兹力公式”和“洛伦兹变换”吧)74岁了,“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普朗克69岁了,发明“云雾实验室”的威尔逊58岁了,都可以坐到第一排,但都坐不了这个“C位”。


这也证明了爱因斯坦当时在物理界的地位。


接着说说第一排左起第三位,居里夫人。


我曾在 一位女科学家的个人生活 中专门写过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在学界的地位有多高,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来——她不仅能坐到第一排,而且,是整张照片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有意思的是,居里夫人在1911年获得的是诺贝尔化学奖(发现了“钋”和“镭”),但她来参加这个全世界物理大神的聚会一点都不尴尬——她在1903年因为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实上,居里夫人是史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又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再说说第一排右起第四人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保罗·朗之万。


说朗之万有名,一方面是说他的学术成就,“朗之万动力学”和“朗之万方程”都是物理界非常著名的理论,他在物理方面的天赋有目共睹。


而朗之万的另一个“有名”,就是他与居里夫人之间曾发生过一段恋情,这段恋情其实对居里夫人并不公平(当然对朗之万的妻子也不公平),这在我那篇居里夫人的文章里有说,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大家可以看到,朗之万坐的位置也几乎是第一排的正中了,就在爱因斯坦旁边,可见他当时在物理界的地位也是得到公认的。


其实照片里的人不仅每个人单独拉出来都有故事,合在一起,也是很有看头的——第五届索维尔会议之所以是最著名的一届会议,不仅仅是因为到了那么多“大神”,更是因为“大神”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辩论。


这届会议的主题是“光子和电子”,而双方围绕“量子力学”的几个焦点问题划分阵营,拉开阵势,大辩特辩。


以玻尔(二排右一)为首的是年轻的“哥本哈根派”,他的阵营里有玻恩

(二排右二)、海森堡(三排右三)、泡利(三排右四,他和海森堡是同学),个个都是超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是“量子力学”的坚定拥趸。


而站在对立面的是爱因斯坦领衔的“反对派”,除了爱因斯坦本身就是顶级大咖外,这个阵营里还有薛定谔(三排左六)和德布罗意(二排右三)两位“大神”。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存在缺陷,没有“因果论”的世界是可怕的。


还有个阵营是“实验派”,有布喇格(二排左三)和康普顿(二排左六),他们只承认实验结果,不站队。


​“玻尔阵营”和“爱因斯坦阵营”进行了一场世纪大辩论,最终是以爱因斯坦无法反驳玻尔的理论而收场(三年后第六届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再次辩论失败)。


但这场辩论是就事论事,且是完全积极的,爱因斯坦他们虽然提出了很多质疑,但这逼迫玻尔他们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毫无疑问大大促进了“量子力学”理论的完善(“薛定谔的猫”构想就是诞生在这一系列的辩论中)。


现在回过来看,19世纪末20世界初,确实是人类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物理界大师辈出,用“群星璀璨”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再看我们现在的人类物理学,尤其是基础的理论物理,难道真的像《三体》中所描绘的那样,被“智子”锁死了吗?




2、【政治】·《惊慌的杰奎琳》


「影像·第三期」大神在人间


美国中部时间1963年11月22日12:30,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夫人杰奎琳和德克萨斯州州长康纳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轿车驶过德州达拉斯的迪利广场(Dealey Plaza)时,遭到枪击身亡。


关于“肯尼迪遇刺”的照片有很多,我选了这张。


因为我觉得这张照片把几个关键点都表现了出来:中枪的肯尼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民众,飞奔而来的保镖,以及惊慌失措的杰奎琳。


都很真实。


“肯尼迪遇刺”案直到现在依旧没有一个让所有公众都能接受的结果,各种说法也是层出不穷,不过就这张照片,倒不妨说说曾经的“第一夫人”杰奎琳。


杰奎琳第一次遇见肯尼迪的时候是19岁,当时肯尼迪31岁,她成为总统夫人的时候是31岁,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一夫人”。出身相对平凡的杰奎琳能嫁入豪门肯尼迪家族并最终成为总统夫人,外界猜测过很多原因,但都不会否认一点:杰奎琳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杰奎琳其实并不算标准意义上的“美女”,但她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赢得了很多美国民众的热爱,当时美国电台的天气预报员结束预报时,都会说一声:“晚安,肯尼迪夫人,无论你在哪里。”


关于杰奎琳的标签并不少:“最美第一夫人”,“霓裳外交”,“时尚女王”等等,这些都是她被笼罩在“总统夫人光环”下时得到的称号。而当她的总统丈夫遇刺身亡后,杰奎琳的选择和遭遇,可能更真实。


在肯尼迪遇刺的当天下午,按照规矩,副总统约翰逊宣誓就职,杰奎琳也出现在了现场,身上穿着粉红色的香奈儿羊绒套装——这套衣服上还有血迹,正是中午遇刺时她穿的那套。


杰奎琳拒绝换掉这身衣服,原因不明。后来“肯尼迪遇刺”案的一种说法是副总统派人下的手,这种推论似乎让杰奎琳当时不肯换外套这个行为又多了一层含义。


在肯尼迪遇刺之前,杰奎琳的人生几乎是完美的,而在丈夫去世后,她的人生也随之拐弯。


1968年7月,约翰·肯尼迪的弟弟,当时当选总统呼声极高的罗伯特·肯尼迪再次被暗杀,“肯尼迪家族诅咒”的说法开始流传起来。而杰奎琳也颇受打击,她认为整个肯尼迪家族已经成为了暗杀目标,她想保护自己和女儿,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美国。


1968年10月20日,曾经的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宣布与当时的世界首富、62岁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结婚,为此,她放弃了美国当局对她进行保护的特权。


和奥纳西斯的这段婚姻是否幸福,外人很难评价,不过1975年“希腊船王”去世的时候,大部分的遗产都通过遗嘱给了他的女儿,杰奎琳只是拿到了大约3000万美元。


当然,杰奎琳并不缺钱。


在此之后,杰奎琳成为了一名职业女性,在一家出版社做了编辑,每周上四天班,年薪1万美元——当然,她也不是为了钱。

杰奎琳后来做了20年的图书编辑,出版了上百本图书。并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坦普思曼,他是她的财务顾问,也喜欢文学艺术,两者兴趣相投。

1994年,65岁的杰奎琳被诊断出淋巴癌,于5月19日晚在自己的公寓中去世。

尽管杰奎琳曾表示自己的葬礼只希望亲属参加,但5月23日这一天,她的葬礼却通过电视向全美国转播。而她的灵柩,被安葬在阿灵顿公墓的前夫肯尼迪墓穴旁。

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发表了书面演讲,并向杰奎琳的女儿和儿子送上了鲜花。

1999年7月16日,杰奎琳和肯尼迪的儿子,小约翰·肯尼迪在驾驶自己的小型飞机时,失事坠入大西洋身亡,当时飞机上还有他的妻子和妻子的姐姐。

那一年,小肯尼迪39岁,仪表堂堂,曾被认为是“肯尼迪家族”最后的希望,最有可能当选美国总统的人。

于是,“肯尼迪家族诅咒”一说再起。

而这一切,杰奎琳已经不知道了。




3、体育·《跟随》


「影像·第三期」大神在人间


这是一张很普通的体育比赛照片,拍摄的是2015年12月中旬在西班牙坎塔布里亚(Cantabria)举行的一场自行车比赛。


当时,32岁的参赛选手伊斯梅尔·埃斯特班(Ismael Esteban)在离终点大概还有300米时,不幸遭遇了自行车爆胎,不想就此放弃比赛的他就将自行车扛在了肩膀上,一路小跑向终点。


这时候,从后面赶上来的是原本处于第四位的37岁选手奥古斯丁·纳瓦罗(Agustin Navarro)。由于埃斯特班的自行车已爆胎,纳瓦罗是可以轻松超越他,以第三名的身份站上领奖台的。


但是,众人意料之外的一幕发生了:


纳瓦罗放慢了车速,慢慢地跟在埃斯特班的身后,直到骑过终点。


第三名依旧是埃斯特班,而纳瓦罗并没有拿到站上领奖台的机会。


两旁的观众都明白发生了什么,所以都为纳瓦罗热烈鼓起了掌。


赛后,埃斯特班专门找到纳瓦罗,想把铜牌送给他,但纳瓦罗拒绝了。


纳瓦罗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的话很简单:


“没什么,靠超过一名接近终点时爆胎的选手取胜,这并不道德。”


在上一期的最后一张照片故事里,我曾说竞技体育非常残酷,不会按照剧本演给你看,但这张照片展现的却是竞技体育温情的一面:


同样是没有剧本,同样是出乎意料,但越是这样,背后体现的精神就越值得赞扬。


什么是“体育精神”?在这张照片里,得到了完美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