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聰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四裝”:裝窮、裝弱、裝笨、裝病。

文丨首席教育家

有人說,中國當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弊端,是父母在替代孩子成長。

本該主動“點燃”孩子的,變成了一昧“灌輸”;

本該悉心“教育”孩子的,變成了“金錢”買單;

本該孩子獨立“成長”的,變成了家長“代勞”;

本該孩子自由“飛翔”的,變成了家長“爬行”。

打著愛的名義什麼都替孩子擺平,結果卻讓孩子長歪了還不自知。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在滿足孩子,有遠見的父母,早就學會了“裝”。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裝窮: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

之前有個新聞,父親幾十年辛辛苦苦存了300萬,把女兒送到加拿大留學。

結果女兒把卡偷走,沒有到學校招生辦報道,反而拿著這筆錢出國和男友揮霍,到處吃喝玩樂,買奢侈品,十分高調囂張地炫耀,並且還拉黑了全家。

無路可走的父親,只能發微博求助。

網友@chilboi也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男孩子,同樣在國外留學,帶著十幾萬的名錶,開瑪莎拉蒂,穿著最時髦的衣服,用著剛出的iPhone x手機,女朋友不斷,考試倒從未及格。

你以為這肯定是個紈絝富二代,家裡有礦。

可事實是,這個男孩子就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為了供他留學,到了退休年紀的老父親還在家開滴滴。

多少父母付出所有,卻養出了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沒有底線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讓孩子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對你的付出視而不見。

淡化孩子對錢的嚮往,別讓孩子覺得家裡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要注重培養他們的上進心。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裝弱: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和抗挫能力

我認識一位家長,最常跟他兒子說的一句話就是:“怕啥,天塌下來有你爸頂著。”

孩子考不上好學校,他就花錢動關係找好的私立中學,結果孩子去了一學期,說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不去了。

他爸覺得是自己的原因,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力,又重新找了個學校給他兒子上,結果孩子去了沒多長時間,又說食堂的菜不好吃,又不願意去了。

他爸就天天從飯店打包,每天中午定時送到孩子手裡。

孩子心裡覺得:“只要我說,我爸就給我做,那我還努力幹啥?”

這麼有一天,他爸出了車禍住院了,沒人送飯了,平常也感受不到爸爸的關懷了。

孩子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私立學校也不允許家長隨時進去收拾,他媽媽也幫不上忙。這麼過了半個月後,被同學排斥,被老師批評,孩子終於崩潰了……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你不鬆手,孩子永遠不會長大。

沒有自主獨立的能力,不會獨立思考、選擇、判斷,那根本無法應對生活的各種挑戰,日後很難適應社會。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裝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去參加家長會的時候,女兒老師用一個對話舉過例子。

A:“你家孩子真懂事,家務能幹,學習還好,你真有福氣。

我家女兒和你家女兒一般大,在家啥活都不幹,脾氣還挺大,你是怎樣教導孩子的?”

B:“因為我裝笨啊,你一笨起來,孩子不就聰明瞭嗎?”

細細品來,還是有點哲理。

如果你想要孩子偉岸,你就必須放低姿態,渺小下去。

否則孩子在你的全能、高大、智慧、永遠正確面前,只會自慚形穢,哪裡談得上茁壯成長。

在生活上“裝笨”,哪怕孩子做不好、幫倒忙,但這也是一種成長,如果他不做,他就永遠不會。

在決策上“裝笨”,讓孩子有自己選擇、做決定的權利,他才會有主見。

在情感上“裝笨”,不要把自己塑造成無堅不摧的大人,有時候適當地去依賴一下孩子,傾訴自己的勞累,讓孩子看見你的疲倦和脆弱,也會激發他們內心的感恩。

在認知上“裝笨”,別一到孩子犯迷糊的時候就責怪他這個不會那個不會,然後手把手地教。如果所有的問題你都替孩子解決了,那他還需要思考嗎?

給孩子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培養他的內驅力。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裝病:培養孩子的感恩精神和良心、孝心

孩子在生病的時候,就會得到爸爸媽媽百分之百的關愛,而且這時候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尤其是平時實現不了的願望,在生病的時候都實現了。

這一招咱們作為父母也可以“學以致用”。

當你覺得孩子不服管教,自己再強勢也扭轉不了局面時,不如學著“示弱”。

卸下自己的強大,當你坐在沙發上捂著肚子沉默不語,當你靠在床上假裝虛弱時,你絕對會發現一個前後腳忙著照顧你的小屁孩。

當孩子看到一貫堅強不催的爸媽突然“倒”了下來,再調皮難管的性格都會收起來,變得感恩、明白你的不容易、懂得孝順。

適時地向孩子展露無能和軟弱,不是偷懶,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這種智慧在於你懂得“以退為進”,把握住了教育孩子的尺度,喚醒了他內心好的種子,推動他成為有愛、有擔當的人。

不過,辦法雖好,不能多用。狼來了的故事,久了孩子就不相信了。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裝”

一項調查顯示,有70%的小學生都認為父母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

記得劉墉講過一句話,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經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

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我們習慣了向孩子付出,習慣了竭盡全力事實為他們代勞,卻忘了,他們終有一天要撒開你牽著的手,獨立成長。

家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放手”,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節奏,以更平等、自然的身份去和孩子相處、對話。

“裝”一點,孩子才能成長得更好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