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她力量特輯③丨女孩,當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李玲玲

晚潮·她力量特辑③丨女孩,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

在組稿這一輯“她力量”時,我要先鏈接下前幾天辦公室小夥伴咪佳的40多歲的lady,被叫“大媽”為什麼會這麼“戳”,原因很多女性都知道,有文章在提到線上買菜這個新習慣時舉例:“為了儘量少出門,很多60後、70後大爺大媽都學會了網上買菜。”

身為70後女性中的一員,個人對“大媽”的感覺真得只能用“戳”來形容。

所以在今天這個特別日子,晚潮·她力量再推一輯,聽聽還未被戳到的80後90後以及00後的女性,是如何來理解女性身份的,女性的魅力。

“女孩,停止讓他人來定義你,嘗試自己為自己定義,你本該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00後大一女生美靈說。

“我想聊聊女人的幽默感。”90後依依說。

80後陳蕾在書中“領略那些風華璀璨的女性之氣概與魅力”,同為80後的李芸則想寫一段話給20歲時的自己。

女孩,當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

□餘美靈

前不久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發佈了她的新曲《The Man》,歌曲一經發行便引起了轟動,撇下其中對男性權利的誇張描寫不說,其中有一句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我厭倦了用盡力氣向前而去,想知道如果我是個男人的話,功成名就會不會更容易?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我一個零零後,大一女生,不想反覆陳述諸如“男女平等”的話語,我只是想,我們女性應該能夠更加主動積極的去定義自己的角色,而不是由其他人。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你可以嘗試著做做下面的選擇題:“如果雙職工家庭必須由一方捨棄工作照顧家庭孩子,你的選擇是?”這樣或許你還有掙扎的餘地,那麼更直接一點你會不會感受到呢?女性天天打掃家裡和買飯燒菜洗衣被看為“應該”,如果一個男人天天燒菜做飯洗衣,你們會不會覺得奇怪?注意這裡的“天天”不是“經常”,就是不工作每天干的意思。你會發現,我們似乎可以接受“全職太太”“家庭主婦”的稱呼,卻無法將它與男性完全結合在一起。不要高興得太早,或許你們尚有一絲安慰,覺得你不是故事的主角,那麼你可以再嘗試著回憶:你小時候有沒有經常聽見父親或者母親對你說:“女孩子啊,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諸如此類的話,我們都被定義過,無論你是否認可這種定義,不管你正處於哪種情況,但我的本意絕非讓你去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

最近讀了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的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原以為就是一本關於小女孩勵志求學,最終考上名校的老話題。然而我錯了,通讀完整本書後,一種恐懼感蔓延上來,那段時間對家裡男性成員說的話尤其敏感。不知是否我有點誇張,我確確實實在家裡聽見了,男主人說:你是女人,這些不應該是你做的嗎?當女主人回以:你還是男人呢?怎麼不?我心裡竟然暗自爽快!積壓已久的一種沉悶感,就在當時被打開了。

我們都是塔拉的另一個版本,她的人生只不過被定義得更加的“偏執,瘋狂”。她小時候親眼看見自己的母親被父親定義為“助產士”,儘管她的母親已經害怕的臉色蒼白,筋疲力盡,但依然幹著這樣的職業。塔拉小時候在父親特殊理念的影響下,“上學”即“背叛上帝”,而我與塔拉一樣,一度被書中父親的一句“我愛你,上帝保佑你”這樣一句話,忘記了這背後的偏執。事情愈演愈烈,塔拉活在那個被父親定義的世界裡。

或許是另一個哥哥的CD啟發了她,或許是那些以前母親還未麻木時留下的書籍,她決定要去上學了。不難想象,對這個思想被家庭影響頗深的人來說,去學校,堪比把一塊廢鐵放進熔爐重造般,灼燒著她的心靈和判斷,幾次懷疑自己,決定買機票回家,回家裡向父母道歉。後來,幾經挫折,往返家裡學校幾次,最終,她決定自己定義自己,飛向自己的山。比爾蓋茨稱她是一個奇蹟。

大多數人是幸運的,我們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能接受學校教育。不像塔拉一樣典型,但我只是想說:“停止讓他人來定義你,女孩!嘗試自己為自己定義,你想幹什麼?你想成為誰?你本該像鳥一樣飛向你的山!”

作者餘美靈,杭州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

說說女人的幽默感

□楊依依

某日看香港作家梁文道先生的視頻節目,節目開頭他回答觀眾提問,那位觀眾問:您覺得許知遠怎麼樣?都說同行是冤家,私以為這問題問得有些“居心叵測”。梁文道完全可以不選這個問題來回答,因為不是直播,也沒有人逼他直接問到臉上來。

梁先生面對這種問題當然是不懼的,化解一個難辦的問題,或者有時候巴不得問題來得猛烈些,方顯“英雄”本色。

他這麼回答,大意為:像許知遠這種長得比我帥、掙錢比我多,連女朋友也比我多的人,有什麼好談的,算了,不談也罷。說完,便走出了鏡頭。

明貶實褒,看似“酸”成檸檬精,實際上捧了對方也捧了自己,“雙捧”意為“雙贏”,梁老師真是可愛得很,一箭雙鵰。這點無傷大雅的小個性使公眾形象更加豐滿起來,直接逼死那些360度無死角看似完美的人設,正可謂“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讓人想起了大學同寢的死黨男同學,想在心儀校花面前博好感的小心思。回答的方式和角度有很多種,然而面對一堆選擇,梁先生選擇了這種。

這是屬於兩位男性之間的幽默,我不禁想如果類似橋段發生在女性之間,會有怎樣的呈現。

請您設想一下,一位觀眾去問美女演員A:您覺得美女演員B怎麼樣?我們都看過電視節目,這個場景是可以進行合理想象的。所有的回答雖然用詞各異,但不出意外都會指向同一種情緒。

言簡意賅的回答有:她是一位我非常欣賞的女演員;稍微複雜一點的有:我看過她的許多影視作品,她的演技很棒,我十分期待與她合作;如果恰巧碰到兩人是閨蜜,可能得到的回答是:哎呀,她是我的好姐妹啦……我們昨天還聯繫了呢……(以下省略若干字)。

您再想象一下如下場景,一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禮服加身、儀態款款的美女演員A對著鏡頭說:哦,你說美女演員B呀,像她這種長得比我漂亮、掙錢比我多,男朋友也比我多的人,有什麼好談的?不談也罷。說完,還得走出鏡頭。這個場景,我真是不敢想。除非是真有什麼深仇大恨,或者想屠版娛樂頭條,我是覺得這種情況大概率是不會發生的。

不好意思,感謝列位看官忍受我這番冗長的推導,我只想得出以下結論,在公眾視野中,男性的幽默方式明顯不適用於女性,或者說,女性想要幽默起來,她的表現方式比較有限。

在很多人看來,一個美女是不太適合製造幽默感的。美女妝容精緻、長身玉立,輕踩高跟鞋,腳踝呈現優美的弧度;如果她要坐下,一定是側身輕輕斜坐,似靠非靠地倚在椅背上,像一朵迎著微風、上面還有露珠輕顫的百合花。這樣的她適合成為幽默感製造者的觀眾或承接者。畢竟,男性呈現幽默感是為了增添魅力,魅力是為了吸引女性,這是生物進化的需要。我的父親老楊和我說,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男性裝模作樣,是給女性看的。不然,“百合花”怎麼能大幅度地製造笑料,真實版的花枝亂顫未必好看。

比如說出去約會,男性擔當幽默角色,講了一個笑話,女性大多數是要裝模作樣輕輕打對方一下,眼睛瞟一下、再羞紅了臉低頭輕輕笑兩聲,如此操作比較好。我反觀自己,出去約會,那個講笑話的人好像總是我,並且我非常不合時宜地在語畢之後自己先笑,也不管對方是什麼表情,頗有一種把自己啃完的甘蔗拿給對方再啃的意思。這明顯把男方的生意給搶了。後來對此我進行了深刻反思,這也許是本人戀愛屢次失敗的原因。並且我的笑聲,被我媽訓斥為:一個女孩子怎麼能這麼笑?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Z女士,在讀博士,她對我的歷任男友都不甚滿意,用她的話來說:這個世界上目前沒有哪個男的可以配得上你。此話一出就比較麻煩了,有人為誘導我走向孤獨終老的嫌疑。如果硬要去想象,只能發揮我殘存的幽默感:真要說配不上,也只得一個我幻化為兩個人,自己和自己結婚了。

晚潮·她力量特辑③丨女孩,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

作者楊依依

不知您有沒有這種感覺,有部分男性總喜歡在公開場合開黃腔,不管現場男女人數比例如何,很不幸,本人在酒桌上就見過無數次。他們覺得自己十分幽默,是現場氣氛的調節者。殊不知,黃腔意味著一種語言權力——男性用話語向女性進行性暗示,後者還不能反抗(不管是言語或者身體上的),只能做乖巧鵪鶉狀,脹紅著臉低頭噗呲笑兩聲;或者等聽不懂的女性睜大眼睛反問時,開黃腔者與其他男性同謀爆發出一陣鬨堂大笑,看著女性在這一輪劣質的笑聲中又一次臉紅,他們便勝利了。

Z博士不避諱談“性”,她也絕不會做酒桌上那隻鵪鶉。事實上,“性”的確是一種稀缺資源,或者說正因為它不適合出現在公眾話題中——如果一個女性可以公開談起而不用避諱他人的眼光,也不會有人以此惡意攻擊;女性談“性”就像談“吃”、談“喝”一樣自然,這才意味著權力的平等。

承認男女的差別是邁出男女平等的第一步。我一直贊同這段文字,“一個女孩子來到人世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

一日,我問Z博士行蹤何處?她說在上海,我又問:在上海乾嘛?

後來我才知道Z博士去上海追逐愛情了,對象是一位學金融的男博士。貌似她暗戀這位男博士有段時間。深夜,她和這位男博士去逛公園,這本該是韓劇的場景,但她不慎從臺階上摔了下來,於是,他們的約會地點轉到了醫院,瞬間換臺成為社會新聞。

回來後她和我說起這件事的細節,當時,Z博士手臂打著石膏,她的上半身時時刻刻都繃著這個白色三角形,她說:那個誰(前文的男博士)來見我,竟然穿了一身粉色的西裝!?這身打扮,他到底怎麼想的?他就穿著這麼一身站在醫院的走廊上!

我看著Z博士瞪圓的眼睛,又看了一眼她胳膊上打著的石膏,那一刻,我覺得在整件事上,Z博士的幽默感到底是發揮了作用。

作者楊依依,90後,自由撰稿人

玫瑰與麵包——武士女王與新大陸

□陳蕾

最近品讀了三本書,三位皆非虛構、面貌迥然的女主角陪我度過了漫長的居家隔離期。

一是林清玄在多篇散文中寫到的母親,在物質艱苦的景況下,她努力保持生活的智慧與趣味,給孩子們營造溫馨的成長環境;二是沈復通過《浮生六記》深情傷悼的妻子芸娘,沈復家道中落,二人顛沛流離,將清貧日子過成詩。這兩者可謂平日最常見的女性縮影:平凡卻偉大的母親、溫柔而可愛的妻子,始終以柔軟的心和濃烈的愛去溫暖身邊的人。而在2020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我著意聊聊第三位女性:距今五百多年前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

晚潮·她力量特辑③丨女孩,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

伊莎貝拉一世畫像

她以強有力的鬥爭鐵腕保障王國的邊界,人稱“武士女王”。更重要的是,她慧眼如炬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一筆風險投資:支持哥倫布遠航。

1474年,庸碌無能的昏君兄長過世,23歲的伊莎貝拉果斷控制局勢,登上了王位。在那個絕大多數女性沒有話語權的年代,伊莎貝拉並未把自己的國家作為嫁妝交給丈夫——鄰國的國王斐迪南。她在國內實行雙王制,很多朝政文件中都有夫妻二人的簽名。據各方面史學資料顯示,在他倆共同統治時期,西班牙土地上的大部分功績無疑應歸屬於伊莎貝拉。

晚潮·她力量特辑③丨女孩,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的結婚畫像

大約1486年,哥倫布來到了伊莎貝拉的宮廷,推銷他浪漫的航海計劃:向西繞地球一週,抵達新土地實現殖民定居從而獲得龐大財富的願景。那時,爭奪海外領地和貿易路線已成為歐洲舞臺的新事業,但探索新大陸的遠航需消耗巨資,且成功的可能性相當渺茫。此前,哥倫布遊說過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的君主,均遭碰壁。這回,命運終於引領他找到了天使投資人。事實上,這位投資人的現金流非常緊張。

彼時的女王處於內外交困的憂心境地,深陷戰爭導致國庫枯竭,五個孩子需要盡心撫養,根本無暇實踐遠航。她相信世界比人們以為的要大得多,也意識到哥倫布是遠行探險的絕佳人選,但他提出的關於躋身貴族的訴求以及新大陸的收益分成過於高昂,女王便使用拖延策略。哥倫布被留了下來,卻只得到鼓勵和生活費,希望之火屢明屢暗。

幾年後,遠航終於得到批准。伊莎貝拉參與了具體的組織工作,勒令城鎮準備帆船以抵消拖欠朝廷的罰金,並預想到可能難以找到願意冒險的水手,規定報名參與的罪犯將被赦免。

哥倫布的好運來了。他率領三艘大帆船,歷經70個晝夜,抵達美洲,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全新的偉大進程。

新大陸的殖民使西班牙在之後兩個世紀裡穩居世界第一強國之位。奇怪的是,哥倫布分明在信中提出此次航行由伊莎貝拉贊助,可幾乎所有印刷版本都只說斐迪南是遠航的恩主。贊助者是個男人,或許大家更容易接受這樣的設定吧?但連哥倫布的兒子都記錄過:女王始終幫助和恩寵哥倫布,而國王對他的計劃總是持保留態度。

儘管伊莎貝拉明確要求善待新大陸原住民,在鉅額財富的引誘和貪婪人性使然下,尤其在她去世後,新大陸變得越發狂野和不堪,無數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最初的夢想無非捍衛自己的王國,卻通過探險家們跨越大洋,建立了第一個全球化的超級大國。在位期間,她做過太多決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延續至今。

所謂“她力量”,包括女性本身的力量、和男性融合的力量,以及對男性激勵的力量。伊莎貝拉有力地塑造了現代世界,太適合為“她力量”做一份註解。我常好奇,在歷史的浩渺長河中,像伊莎貝拉這類少之又少的執掌權力的女性,每每仰望星空,會想些什麼呢?女王作為女人,必定懷揣過少女的嬌羞和幻夢,在頭頂無上榮耀的皇冠後,無不為國家前途殫精竭慮,被現實折騰得精疲力盡,也難免被後人曲解與輕慢。

1908年,女工遊行時提出了一句象徵物質和精神的口號:麵包與玫瑰。回望伊莎貝拉,新大陸是最大的一塊麵包,她本身則已然活成了一朵豔麗絕倫的玫瑰。她終年54歲,西班牙全境人民為之哀慟不已,意大利人寫的《廷臣之書》讚頌她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連當時的敵國法蘭西人也稱揚她的睿智與高尚。

在婦女節,我們習慣於慨嘆一個女人身為母親或妻子的無私付出。林清玄的母親將貧乏的食物精心設計花樣,使孩子們吃著不感到厭倦;孩子長大後,她在信中常寫“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母愛總是此般素樸深刻。相扶相依、舉案齊眉23年後,芸娘病故,“綿綿此恨,曷其有極”,沈復這樣記錄自己的心情。這些溫柔而堅定的女性力量彌足珍貴,值得感恩。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為仍生活在種種不公平中的女性呼籲權益,也領略那些風華璀璨的女性之氣概與魅力。在伊莎貝拉的遺囑中,她預測了西班牙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方案;要求大家勿為其服喪,把置辦喪服的錢捐給窮人;變賣其私產作慈善,為貧窮女子置辦嫁妝等等。關於自己,她只要了一座簡樸的墳墓,“只要有與地面齊平的石碑就可以了”。

作者陳蕾,浙江文成人,現居杭州,著有小說《拉雅的時光》

寫給二十歲時的自己

□李芸

幾年前,正好有機會去加拿大訪學。

有兩位女教授非常好奇中國的Family Policy,我想了想這樣回答:目前中國家庭有充分的選擇權,有些夫婦會選擇生一個或兩個孩子,也有的夫婦選擇做丁克族,取決於個人的意願。記得當時,這兩位女教授同時對我說:We too。那一刻,我默默感謝她們對我的信任,我更感謝時代賦予全球女性同樣的多元選擇權。

如果可以,我想對二十歲時的自己說,請尊重內心的熱情,更好地做最優秀的自己。

我工作的這所大學的前身光華大學有著名校友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他們合寫的回憶錄裡,張允和女士回憶了她在光華大學的日子,體現出了女性自強不息、自立獨立的精神。而到今天,學校裡女性副教授的比例已經接近一半,女性中層幹部也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女性教師的數量和所佔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並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和發展潛力。從中國城市氣候研究的開拓者和學科發展的奠基人周淑貞先生到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葉瀾教授,從《詩經》研究專家程俊英教授到女性文學作家王曉玉教授……這些優秀的成功女性,常常給我以特別的榜樣力量,女性可以在各種崗位上各種挑戰中完成得十分出色。

如果可以,我想對二十歲時的自己說,請尊重生活的本真,更好地體會愛與美好。

無論是戀愛、結婚還是維繫家庭,女性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會面臨更多的附加挑戰和壓力。曾經一位擁有4個孩子的瑞典女教授在國際學術研討之後分享了她的一天,分享如何平衡研究工作和家庭責任,講到了時間合理分配的重要性,鼓勵更多的女性能夠堅持自己的研究工作。對於女性而言,如何將事業發展和生活經營相結合,擁有和諧豐盈的人生,可能是我們一生的課題。我也想說,如果可以,多一些時間擁抱家人,是他們和自己一起負重前行,給了女性渴望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可以,還想對二十歲時的自己說,請尊重來之不易的可能,更好地去思辨和探索。

我們的時代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我們女同胞們施展本領、展現智慧和美麗的舞臺有了多大的變化。我們需要始終飽有探索真理與求知思辨的鋒芒,永保思想的光芒,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未來更多元的挑戰!

二十歲時的自己,充滿迷茫和忐忑,也充滿美好和未知。那時候不知道自己會在電影《卡薩布蘭卡》中酒店原型探訪當年歐洲去往美國的中轉站,不知道自己會站在瑞士的少女峰看當年《007皇家賭場》的拍攝原地,更不會知道自己在世界各地的大學結識最優秀的學者和人類最好的智慧與文化。我想說,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具有全球化視野和能力的優秀人才,而這一切也正在為中國的女性們打開大門。

作者李芸,大學老師

晚潮·她力量特辑③丨女孩,当像鸟一样飞向你的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