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需要真功實行,請別做朋友圈的“假精緻”

“白雲黃鶴道人家,一琴一劍一杯茶。羽衣常帶煙霞色,不染紅塵桃李花。”

大眾印象中的道人,都是衣袂飄飄、歸隱成仙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隨著道教文化的復興,以及當代社會中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嚮往去過一種遺世獨立的世外隱仙生活。道門經典中提到,人間是一個五音苦爽的社會,若長久浸淫在其中,人們就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從而只能在慾望之河中沉淪,難以找到超越困難和生死的法門。由此,道教的神仙形象以及修道者淡然世間的態度,遂成為諸多紅塵眾生的嚮往。

然而,修道並不是對紅塵世俗的逃離,也並不是用琴棋書畫詩酒花等物件堆砌出來的意象。很多人認為的逍遙,僅僅限於在繁雜的生活中品一杯清茗、在西裝革履的工作中著一身漢家衣裳、在魚肉飽腹的間隙吃一點農家野菜。單單自己享受這一份閒適的生活還遠遠不夠,還要在朋友圈中配上幾句淡雅的詩文,看著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們給予的點贊,心中才能逐漸找到一種滿足感。我們這顆本來清靜自然的心,是什麼時候開始被外在的形式感給困束住了呢?

修道需要真功實行,請別做朋友圈的“假精緻”

真正的修行,從來都不會在乎嘴上的滋味和身邊的人情。不是不珍視這些,而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和感知,我們從來不能要求大眾皆有同一追求,也沒有必要把自我的賞識和滿足建立在他人是否認同的基礎上。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從入世的角度看是無可厚非的,道家的入世精神,也正在於要使更多人能在滾滾紅塵中找到安定和知止的富足。

不論是拍照發朋友圈的偽精緻,還是抱著一腔濟世度人的熱情,重要的是自己首先可以在這樣的生活方式中發現安然自得的樂趣。他人的贊同與否,並不會改變你的初心。能夠與自我的慾望之心、煩躁之心、執念之心和分別之心握手言和,才是修行真正要做的事情。心中充滿了平靜,才會把一切人間事物都附加上歡喜和美好。因為修行不在世外,而在於生活中的日常。

明白了以上這一點,自然也就明白道家所求的修真,是該朝著什麼樣的方向去努力。道教雖然以出世隱修為人熟知,但若是沒有一番世間法,又該從何而出呢?出世以入世為基,唯有先做好人間法,才能進一步去談論修真。

自古以來,世上沒有不忠不孝的仙人。道教提倡的是,人們在面對紅塵人間的各種紛繁瑣事時,要始終能夠保持一顆安寧平和的心,既要肩負起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也不要產生過多的妄想和欲求。因為一切所得到的,都源於你曾經種下的因;一切你期望擁有的,都取決於你當下是否努力付出。即便是以逍遙神仙為例,道教中的神仙也從來都不是簡單地隔絕人寰,而是在世的時候用自己最大的能力為百姓蒼生謀求了福祉,如懸壺濟世的藥王,把人間責任落到實處,才是一個修行人最該去做的事情。


修道需要真功實行,請別做朋友圈的“假精緻”

而反觀當下,很多對世外隱修充滿渴望的人們,其一方面在抱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一方面又不願意為了改變當下的困境而付出努力,這反倒會為自己的身心造成矛盾。在求之不得和無法出離之間的糾纏,才是真正的人生苦楚。

南華真人莊子曾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心齋”,即心中不染塵雜。如同我們的身體長期吃各種食物而逐漸昏聵一般,人們的心靈本來明淨,卻因為總是生起各種各樣的妄想而最終迷失了本然真性。所謂心齋,便是給心靈做一次齋戒,使之忘卻諸多欲望。忘,即是亡心。道教有一句話叫“人心死,道心生”,是說只有使妄想之心死去,才能開始以道心觀世界。屆到那時,你所能體悟到的逍遙便如九天之上的鵬鳥一般自由,而非只是把清靜限制在有形物質的相待中。

假精緻的修行,不過只是初始;待到你以道心去看,見得世上萬物本來齊一、無我無他,於是何必要產生佔有、憂愁和苦惱呢?


修道需要真功實行,請別做朋友圈的“假精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