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敏親王載銓園寢

定敏親王載銓是定端親王奕紹的長子,生於乾隆五十九年,載銓七歲時被賞四品頂戴,道光三年(1823)晉封為二等鎮國將軍,道光十四年(1834)任御前大臣,從此 倍受信用,十五年晉封輔國公,十六年承襲定郡王。道光末年手握用人大權,權傾一時。載銓咸豐四年(1954)去世,享年61歲,諡號敏,葬於風景如畫的葫蘆河。 嗣子定郡王溥煦,恐怕重蹈定敏親王無子覆轍,選址葫蘆河村西北建王爺墳的同時,在河上架橋一座,取“壓碎葫蘆—出子”之意。

王爺墳坐北朝南,南臨大道,有下馬樁和上馬石。北走有文河一道,神橋一座。一片樹林後邊有碑樓一座,內立馱龍碑一方。羅漢牆、紅牆與宮門相接。宮門明三間暗九間。院內有東西朝房各三間,享殿為明五間暗十五間。享殿後月臺之上是大寶頂一座小寶頂七座。陽宅在墳地東邊,有磚影壁一座,三間大門道,裡邊有東西廂房。正房兩邊有角門,後邊配房東三間、西三間,穿堂後邊還有一排房。 辛亥革命後,王爺墳附近還葬有定慎郡王溥煦的長子毓長。 1931年,王爺墳被盜,寶頂被鑿子一個洞。墳地樹木陸續賣掉,到1949年已所剩無幾。1953年,寶頂被拆平,1966年磚瓦被運走馱龍碑被拉倒,如今僅存半塊漢白玉石的基座。
昌平縣小湯山鄉東南四、五里許,有個葫蘆河村,葫蘆形的河道把村子圍繞,又從村子穿過,是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村西北在咸豐初年建有第四代定王、定敏親王載銓的墓地。

定敏親王載銓是葬在昌平縣寶山的定端親王奕紹的長子,生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八月二十二。嘉慶五年(1800)七歲時賞四品頂戴。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授乾清門侍衛,次年為御前侍衛。在嘉慶朝,作過副都統、前鋒統領、奉宸苑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爵封二等輔國將軍。道光三年(1823)正月晉封二等鎮國將軍。嗣後管理過鷹狗處、火器營、健銳營。道光十—年(1831)三月晉封不入八分公。道光十三年(1833)五月奉旨在御前大臣上學習行走。道光十四年(1834)正月授御前大臣、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自此倍受道光帝重用,歷任崇文門監督、禮部尚書、經筵講官、總諳達。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晉封輔國公,閏六月調工部尚書,年內授總理行營大臣,管理善撲營。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授閱兵大臣,襲定郡王,賞戴三眼花翎。道光十七年三月奉旨在內廷行走。進而擔任宗人府宗令、右翼近支族長。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月充玉牒館總裁。“道光末,受顧命。文宗即位,益用事。”“操進退用人之權”。以致“外間傳聞有定門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之稱”。因給事中袁甲三疏劾,罰王俸二年。去兼職。兩個月後仍授步軍統領。咸豐三年(1853)二月,賞加親王銜,食親王全俸。與恭親王奕訢會辦巡防。咸豐四年(1854)九月,“病祚,詔以綿德曾孫溥煦為後”九月十六日午時薨,年61歲,追封親王,諡曰敏,賞銀五千兩治喪。

嗣子定郡王溥煦,恐怕重蹈定敏親王無子的覆轍,選址葫蘆河村西北建王爺園寢的同時,在河上架橋一座,取“壓碎葫蘆——出子”之意。

王爺墳坐北朝南,南臨大道,有下馬樁和上馬石。北走有文河一道,神橋一座。一片樹林後邊有一座碑樓,內立馱龍碑一方。羅漢牆、紅牆與宮門相接。宮門明三間暗九間。院內各有東西朝房三間,享殿為明五間暗十五間。享殿後月臺上是一座大寶頂和七座小寶頂。陽宅在墳地東邊,有一座磚影壁,三間的大門,裡邊有東西廂房。正房兩邊有角門,後邊配房東、西各三間,穿堂後邊還有一排罩房。看守園寢的是董、崔、徐、王四姓十戶,養身地二十五畝,每戶住房兩間。董德明在清末是朗貝勒府的“買班”,即看墳的領班。

辛亥後,園寢附近葬有光緒二十九年卒,先葬在德勝門外小口墳地,後遷葬於此的定慎郡王溥煦的長子毓長和1922年去世的毓盈及毓盈的兒媳唐慧卿。1945年後,朗貝勒的大女婿完顏立賢曾在陽宅養病達十年之久。

定恭親王綿恩園寢是目前北京地區僅存的一處清代王爺墳野地宮,筆者去年也有尋訪。當時也曾指出定親王家族的顯赫,雖然不是鐵帽子王無法世襲罔替,但至清末六代人中仍然出了四位親王。而定敏親王載銓,是定恭親王綿恩孫、定端親王奕紹子。載銓活了60歲,其生前也是坎坷,死前被降為郡王,後又追封親王。

載銓園寢在今昌平區葫蘆河,原址已無存。不過出於尋訪調研的目的,經過一番打聽,發現村內知道這座墓的人還是很多的。載銓園寢當時又稱西墳地,位於葫蘆河交叉口西側,今其位置應是S321省道以北,現在已經找尋不到任何遺蹟了。葫蘆河風水不錯,當時還不只有一座王爺墳,這另一座則是與其隔河相望的小八爺墳,筆者會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

定敏親王載銓園寢


定敏親王載銓園寢


定敏親王載銓園寢


定敏親王載銓園寢


綜合風聲水影、烏何有之鄉大樹上是有關文章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