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每逢節假日,萬里長城上都是人山人海,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東銜渤海朝日,西枕祁連雪峰,橫臥於中國北部的群峰最高峰,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萬里長城沿線分佈著許多個關卡,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個:一個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個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最西端的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卡,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卡。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受太平洋季風影響,祁連山是向西北乾旱地區延伸的一座溼島。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的沙漠將會和柴達木盆地的沙漠連在一起,沙漠或許會淹沒河西走廊。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正是因為有了祁連山,有了極高山上的冰川和山間的降雨才孕育了一條條河流,才養育了一片片綠洲,才誕生了絲綢之路。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現嘉峪關市西五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建成。嘉峪關是“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當年明朝徵西大將軍宋國公馮勝,率兵進入河西走廊,沿途巡視,環顧四周,發現嘉裕山西麓依山傍水,兩山對峙,中間有高崗,在崗上居高臨下,便於設防,山下又有“九眼泉”,“冬夏澄清,碧波不竭”,於是,在高崗築土城一座,加深加固,險峻自然天成。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自然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系統。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隘,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被譽為“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於公元1540年建完工。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

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5裡一燧,10裡一墩,30裡一堡,100裡一城的防禦系統。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宏大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以後各朝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被譽為“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說到懸臂長城,有些人可能知道,但絕大多數人是不知道的,它躲避著世人的耳目,隱藏在西部的戈壁山之上。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這裡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張騫曾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前往西行。古代絲路文化長廊貫穿整個懸臂長城景區,“絲綢古道”雕塑群有胡人帶著家眷和輜重物質,帶領大批駱駝隊,浩浩蕩蕩走入絲綢古道的情景。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它們相互重疊,形成互守之勢,以明牆連接第一墩,以暗壁連接懸臂長城,形成明代萬里長城軍事防禦系統的最西關隘,與長城東起點山海關遙相呼應。

從嘉峪關關城東城門邊的角墩起向北一直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險峻,彎彎曲曲,氣勢雄偉,垂若懸臂,它看起來像是倒掛的長城,如鐵壁懸在空中,又像北京的八達嶺長城。因此,它被譽稱為“懸臂長城”和“西部八達嶺”。

古絲綢之路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站在懸臂長城上眺望遠方,真是看不夠的蒼茫、遼闊和壯美。而腳底下,人類卓越的智慧,心血見證的萬里長城猶如一條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彎彎曲曲地往一路向東走,彷彿是一種牽引,帶領我在歷史的潮流中行走,不時地要在某一時刻止步,停留,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