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曹操統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讓他只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馬哈魚12


曹操,其祖父曹騰,東漢時侯的宦官,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從祖上來看,祖孫三代食漢祿,受漢朝恩惠。其次曹操有在董卓身邊做事的經歷,他深知,一個傀儡皇帝的作用,當時講求名正言順,有了傀儡在身,號令天下,封官授爵,天下無不認同。

皇帝,國之氣運,皇帝在身旁,便可收天下名才士子之心,武將民意,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說,就拿袁術稱帝來看,一紙詔書,如劉備這樣的忠漢之人便聽命俱到。

朝中士子之心不死,也留有諸多隱患,如若強行稱帝,勢必要在朝中誅殺一大批人。到時候朝局動盪,天下大亂。僅為一虛名,而冒諸多風險,得此失彼,孰輕孰重,一看便知。


三月3920


曹操完全有理由稱帝,可是有至少三個阻礙,使得他永遠都不會跨過那一步,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

01曹操沒有一統天下,他對自己的要求太高。

曹操何等英雄?執天下牛耳者。太監曹騰之孫,太尉曹嵩之子,西園八校尉之一。可見曹操在東漢朝廷是有相當雄厚的政治基礎的。

他創業雖然沒有袁紹、袁術那麼順當,但卻也比劉備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既然條件比別人好,自然對自己的要求,也比別人要高得多了。

  1. 曹操剛剛迎接天子的時候,被漢獻帝封為大將軍、武平侯。這是為了表彰曹操重建大漢社稷的功勞,可以說曹操對自己很滿意。
  2. 曹操打下西涼,趕走馬超,北方天下基本都在手裡的時候,志得意滿。所以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加九錫,地位在諸侯王之上,曹操對自己也很滿意。
  3. 曹操打下漢中,佔領整個大北方的時候,漢獻帝加封曹操為魏王,建立魏國。這個時候曹操真正成為了諸侯王,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他對自己還是很滿意。

可是後來呢?情況似乎有所變化,因為曹操從成為魏王以後,根本就沒有再有過任何開疆拓土的行為。

反倒是將漢中給丟了,差點連南陽也被關羽給打下來了。這一段時期,可以說是曹操人生的黑暗時期。

當初曹操如果再接再厲,打下益州或者江東,他肯定是會稱帝的。從大將軍到魏公再到魏王,每一步的過程中,曹操都在建立功勳。

只要下一步,曹操還能夠建立功勳,那麼他鐵定是要登基稱帝了。可是他在這兒止步了,他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登基稱帝。

天子拜太祖建德將軍,夏六月,遷鎮東將軍,封費亭侯。秋七月,楊奉、韓暹以天子還洛陽,奉別屯梁。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許。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三國志》

對自己要求一向都很高,曹操絕不會在沒有建立任何功勳的情況下,提前登基。所以他選擇了止步,這或許是最明智的。

02曹操擔憂南方兩大宿敵,他不願是三者中第一個稱帝之人。

曹操的一生中,有過不少敵人。強大者如袁紹、袁術等人,相對較弱的有張繡、呂布、馬超等人。這些人都被曹操給逐一征服。

  • 可是有兩個人,是曹操一生都無法征服的,那就是劉備和孫權。
  1. 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坐擁江東,防守能力無人能及。雖然年紀非常輕,是他的侄兒輩的,但是的確堪稱是一方英雄,不可小覷。
  2. 劉備從一文不名的草鞋小哥,一路攻城略地,坐擁荊州、益州、漢中、上三郡等地,成為了足以可曹操匹敵的對手。

曹操心裡那叫一個氣啊,一個撿來的江山,一個曾經給自己做過打手,這兩個人居然有資格和自己平起平坐。

他肯定在心裡立下重誓,這輩子不把這倆貨給收拾了,絕對不罷休。而孫權和劉備的聯盟關係,又是曹操最擔心的事情。

  • 曹操稱帝,會成為孫劉結盟的牢靠幫手。
  1. 曹操不稱帝的時候,孫劉雖然聯盟,但是彼此之間都有芥蒂。
    而且因為荊州的問題,劉備和孫權曾經不止一次要幹架。
  2. 可是曹操如果稱帝的話,這兩個人,可就有了冰釋前嫌的理由了。大漢是他們的國家,他們是大漢的子民。現在曹操篡奪了大漢的江山,那他們必然是要把曹操當成共同的敵人。
  3. 在沒有任何反對勢力的情況下,篡位都必須要擔心有人會反對,甚至造反。更別說當時有孫權和劉備這兩大軍事集團作為支撐了。

一旦曹操提前登基稱帝,劉備和孫權集團的人,會不會聯合起來討伐?曹魏境內會不會也有人跳出來支持他們?

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馬超餘眾梁興等屯藍田,使夏侯淵擊平之。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三國志》

如果出現這種狀況的話,那麼曹操前半生的努力,可就付之一炬了。曹魏王朝的地盤來之不易,全都是曹操一點一點給打下來了,曹操又怎麼捨得就這麼毀掉呢?

03一生漢臣的身份,是曹操心中最大的芥蒂。

你以為曹操是沒心沒肺的人嗎?當然不是。曹操飽讀詩書,對儒家、法家思想非常精通。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曹操對稱帝這件事,才會變得更加謹慎。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還鄴。三月壬寅,公親耕籍田。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代郡烏丸行單于普富盧與其侯王來朝。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八月,以大理鍾繇為相國。---《三國志》

他這輩子都是漢朝的大臣,如果篡位登基,那麼就成了劉備孫權口中的漢賊,這一點曹操心裡這道坎是否能過得去呢?我認為過不去。

  1. 曹操名義上的祖先曹參,那是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當年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曹參幫助大漢朝打下了兩個國家122個縣,功勞堪稱第二。
  2. 曹操名義上的爺爺曹騰,那是東漢帝國的大宦官。深得漢順帝信任,此後更是因為策劃迎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在東漢工作30多年,兢兢業業,贏得了好名聲。
  3. 曹操的親生父親曹嵩,那是東漢帝國的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是大漢王朝掌握兵權的重要職位。
    雖然是通過買官的行為步步高昇,可畢竟也為東漢工作了一生。
  4. 曹操本人,那就更別提了,過去是漢靈帝西園八校尉之一,後來成為了漢獻帝的大將軍、丞相、國丈,這一系列的稱呼,既是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枷鎖。

家族世代都是為漢朝工作的,自己又是漢朝的中流砥柱。這怎麼能不讓曹操心中,對漢朝心存感情呢?

曹操是一個大學問家,他的詩詞至今讀來,我們都是感佩至深。所以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曹操必然也是非常瞭解的,他能逾越那道坎嗎?很難。

總結: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

其實曹操的這麼一句話,已經暴露了自己的目的。他自己想要稱帝,但是不能夠。但是他對自己的家族,是充滿了希望的。

他認為,如果真的是讓他們家出皇帝的話,那他甘願成為周文王那樣的人。周文王姬昌,是他們家打天下的那個人,但是沒有等到打下天下就去世了。

緊接著周武王上臺,這才平定了天下。曹操的意思很明確,他是周文王的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完成登基稱帝的目標。

由此可見,曹操對皇位,還是非常渴望的。只是種種限制,使得曹操根本不可能去觸碰皇位。但是這不代表曹操不希望家族獲得無上的榮耀。

他的兒子曹丕登基稱帝,那就完美地解決了所有問題。曹操既能夠被追封為天子,也不會被人罵為漢賊,而他本人更不會被內心譴責。


江湖小曉生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曹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這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於曹操人生的定位。


而對於曹操的評價,不管是在學者之間還是在民間的說法之間都有比較大的爭論。是忠是奸,各有說辭。然而,對於歷史來說結果不容更改,群雄逐鹿的年代,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一直到他退出歷史舞臺都沒有能夠完成統一全國、建立全國性的統一政權,不然,對於曹操的評價將是蓋棺定論的一代雄主。然而,這種缺憾對於歷史來說從來不缺乏話題性!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曹操的霸業止於三國鼎立,卻沒有一統天下呢?

漢亂已久,有心無力

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活在東漢末期,但是大多數人也只知道關於曹操掌權之後的漢末亂世,對於之前的歷史卻不甚瞭解。


其實,東漢末年的“亂”由來已久。 早在東漢中期以後,由於絕大部分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朝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宦官、外戚和豪強地主這三者利益集團的手裡,皇帝基本上都是有名無實。三者之間相互掐架,加劇了統治階級的矛盾。同時,隨著鬥爭的加劇,整個東漢王朝的權利都被一一分化到地方豪強手裡。而當時的舞臺,還遠沒有到曹操登臺唱戲的時候。

所以,等到曹操逐漸掌握大權,位於南北方的各大豪強在各地的割據勢力和影響力早已經根深蒂固、無可撼動。所以,曹操想要統一全國,必定要一個一個拔掉這些深耕各地盤踞已久的豪強勢力,這種形勢,大大增加了曹操統一全國的難度。

與世家大族之間的矛盾

這一點來自曹魏政權內部。曹魏內部的紛爭消耗了曹操的精力。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曹操就陷入了與世家大族之間的鬥爭。因為曹操的挾天子屬性,使得大部分的世家大族認為,曹操的掌權並不是由正義得來的。再加上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後,權利威望日隆。為加強集權,他開始大力限制豪強勢力的發展,來著重培植自己的勢力。這番限制豪強的舉措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動盪。


在政治上沒有處理好與豪強勢力的關係,憂心於安撫政權內部各大勢力的同時又要在軍事上大踏步前進,這必然會影響到了他在軍事上的部署和行動,為他統一全國的事業帶來不小阻力。

赤壁之戰的失利

赤壁之戰對於曹操是繞不開的,赤壁之戰改變了當時整個南北方的力量格局,也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戰的失利對曹操的影響來說是巨大的,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的曹操最後卻一敗塗地,我們暫且不論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就單單以這場戰爭的失利來說,並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雖然曹操頑強地從這場失利中挺了過來,並且吸取赤壁之戰的教訓,採取了整頓軍隊,訓練水軍,開發屯田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赤壁之敗帶給曹操的忌憚之心卻使他不敢再妄圖南下,橫掃九州了。

雖是如此,曹操仍然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以及他所建立的曹魏政權直接推動了當時中國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對兩晉南北朝那段分裂時期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小宋拾趣


曹操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實力不濟。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經過彼此的長時間征伐,最後形成了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和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的三國鼎立的形式。曹操若是想一統天下,那麼就必須剷除蜀漢和東吳。首先說蜀漢政權,經營蜀地多年,物阜民豐,不要說曹操來滅它,單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歷時七年,先後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就讓曹操吃不消了。而孫權據江東虎視眈眈,時不時的還想要從背後來一下,撈點好處。因此,曹操想要一統天下,還是實力不濟使然。

其二:禮法不服。

三國鼎立時期,雖說三方政權實力強大,但是代表著漢室正統的漢獻帝劉協尚且在位,且不說其有無實權,但人家還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受命於天的帝王,雖然曹操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劉備孫權並不買賬,劉備還打出了興復漢室,恢復中原的口號,曹操若是想稱帝,那是不合禮法,不能服眾的。

其三:民心不附。

曹操的至理名言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樣的心態下,做出的許多事情肯定是讓人無法接受的。別人磨刀要殺豬款待他卻都能被他殺了全家,這樣的人,肯定是不會有好名聲的,因此登上大統之位,肯定是不能合民心的。


息淮夏氏


在封建王朝,朝代的更換是很頻繁的,但是曹操從起兵開始到最後離世三十多年,卻還沒有登上皇位,天下也是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為什麼呢?由一下幾個原因造成

1:曹操名聲問題,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曹操恰恰沒有得到民心,曹操在徐州的時候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並且在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並藉著天子的名義任命自己“參拜不名、劍履上殿”,此後,又讓自己加封其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擁有自己的文武百官。此後,又讓漢獻帝繼續加封其為魏公,可以做到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的禮遇待之。此舉讓很多大臣將領不滿,世人更是稱曹操為國賊,同時朝廷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為曹操不得民心,內部基因不穩定,所以導致與他每次外出親征,總是不能長久,因為他害怕他的內部出現問題,這一點讓他很是被動。

2:曹操的戰略問題,在曹操一統中原的過程中,有兩此機會可以一統天下,赤壁之戰,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爭,赤壁之戰之前,曹操過於自大,如果能先在荊州站穩腳步,再收復弱小的益州,最後東吳只能投降,可是當時的曹操卻急於攻下東吳,輕敵劉備孫權,而又因手下士兵水土不服,又不善水戰,加之孫劉聯盟,周瑜的反間計,導致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一把火燒個乾淨,第二個機會是,川蜀的張松,在張松拿著那張川蜀圖的時候,可以說得到此圖,便可輕而易舉取得川蜀,可當張松帶著此圖想去獻給曹操時,曹操卻每日宴飲,先是讓他在譯館等候,後來面見後又加之羞辱,導致張松十分生氣,因此去了荊州劉備哪裡,由此不由得嘆息了一聲,曹操當時喪失了統一天下的絕妙好時。

3:曹操人品的原因,他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在曹操起兵初期,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禮賢下士,這讓得到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他的缺點卻讓人避之不及,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他的暴虐性格造就他會在大事上出現錯誤。

4:社會背景原因,大漢王朝400多年的統治裡,社會還是很穩定的,百姓也安居樂業,人們對當時的漢朝是十分肯定的,各大名門望族要麼姓劉,要麼受過劉家的恩惠,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可是大家口號也都是,“除漢賊”。沒有人敢提出:誅滅漢朝”的,不管是群臣還是各路諸侯,對於大漢王朝還是肯定的,最後因為後來的懦弱君主,導致與斷送了祖宗的江山。其他的起兵反抗的都是殘暴的政治,打著為天下蒼生的旗號,可是大漢本來就挺好,還為什麼要更換朝代?

其中在最後時期,曹操的實際權力比皇帝還大的時候,依然沒有統一天下,稱帝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易如反掌,但是得到天下得到民心卻很難,所以直到最後,曹操也沒有完成統一

天下的大業。


邸家姑娘


什麼才是曹操統一天下的巨大阻力,讓他只能一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軍事原因:赤壁之戰的失敗

孫劉聯軍大敗曹操,使得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這次戰爭之後,曹操便退回了北方,在今後的征戰歲月中,他再沒有機會像赤壁之戰這樣大規模的南下攻打荊州。

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發生,促使孫劉聯盟形成,從而達到,攻打劉備,孫權支援,攻打孫權,劉備支援的戰略目的。

出身原因:曹操不是士族勢力階層

歷史發展到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佔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東漢帝國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意識形態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地主階級就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個帝國的統治階級。

但是曹操自己不是士族,他建立的是“寒門法家之政權”,與士族儒家的勢力相牴觸,劉備謀士法正所謂的“內有憂逼”,即是此意。

曹操與士族勢力鬥爭了一輩子,甚至後來為此與荀彧翻臉,但最後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歷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

歷史證明:最適合帝國的統治階級,就是庶族地主;最適合帝國的意識形態,卻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後的政治路線,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

但這隻能在經過了魏晉南北朝369年試錯之後才能實現,以司馬家族為代表的士族政權也有歷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誤,豈能不敗?


左史右經


當時曹操的對手分別是劉備和孫權,當然他們也都非常的強大 。在綜合實力上曹操雖然三國最強之一,但是也沒有到碾壓對手的地步。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

1、年齡問題,失去當年的雄心壯志,英雄已暮年。

2、北方半壁江山已定,古代人的觀念中原就是正統,況且已有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統一是遲早的,時間問題而已。

3、對手太強,最後雙方都疲憊了,都統一一個觀念,留給下一代人來解決,這時候就到拼兒子了。

4、內部問題,那時的曹操已經為魏王,並非當時的為漢朝打工丞相,他要為下一代考慮很多事情,內部黨爭問題要妥善處理。

由於常年征戰,曹操只注重戰略和內政,忽視了集團內部人員之間的一些事宜(例如繼承人),這些在魏國後期的時候都統統化為各種問題。

曹操認為他人生最大的傑作,是他為曹魏選下的繼承人 。他是很自信拼兒子不會輸的吧,然而曹丕四十歲的時候就掛了,連續的幼主即位最後白白便宜了司馬氏。

在曹操本人還沒掛就已經有人在造反了,他自身的統治基礎都不敢說特別牢固中原連年戰亂,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消滅孫劉兩家了。其實我覺得曹操不能統一全國的關鍵轉折點是赤壁前後,或者再往前追溯應該到呂布襲擊徐州,劉備來投奔曹操的那個時候 如果那時曹操採納了郭嘉的計策先軟禁劉備,解散劉備的武裝,再找機會殺死他,後果或許會不同。

當時的軍閥有能力或有潛力與曹操抗衡的只有孫權和劉備,而曹操在關鍵時刻決策出現失誤,沒有幹掉劉備,甚至放走了劉備,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消滅劉備集團的機會一去不復返。

至於孫權則是有父兄打下的基礎,又有長江天險,再加上孫權是個“守成之君”,以他的能力維持現狀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曹操短時間內沒有機會消滅孫權,赤壁戰敗後消滅孫權更是希望渺茫。

奈何曹操生命終點已經到頭,隨後一番內部鬥爭與爭權奪利,即位後的曹丕也不及曹操那樣的果敢和謀略。

曹操後期軍事實力相比蜀吳倆國合力沒有太大優勢,加上倆國各有天險很難打下來。


大片播放器


阻止曹操統一天下的阻力:

一是臉厚之劉備,臉不厚心不黑的孫權;

二是民心。

民心是最大的阻力

二敵: 劉備 孫權

  • 三分天下,細窺三人的內心可以看得出曹操心是極其的黑,劉備臉是極其的厚,孫權是臉厚不及劉心黑不及曹。

曹操之特長,全在於心子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豪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到極點了。

劉備特長全在於臉皮厚,他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東竄西走,而且生平善哭,遇到不能解決的事情,對人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功…俗語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與曹操可謂是雙絕,二人煮酒論英雄時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你無奈與我,我無奈與你…只見曹操說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孫權與劉備同盟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不比曹操,跟著向劉備求和…他與曹操相抗,忽然在曹操駕下稱臣,臉皮厚彷彿劉備,無奈又不比劉備,跟著與魏絕交。雖然他心黑不如曹操,臉厚不如劉備,但二者兼具,三人可謂你征服不了我,我征服不了你,於是三分天下。

(我們依以上之解,看司馬懿,他能欺曹氏孤兒寡母,心黑比肩曹操,能收諸葛亮巾幗之辱,臉厚比肩劉備,心黑臉厚,天下歸司馬也是常情。)

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雖得北方,勢大力強卻仍供奉漢末小皇帝,就是為了獲取民心。有了皇帝在旁,曹操就可稱自己為正統護衛,無論做何事都名正言順。

那麼為什麼要有皇帝才名正言順呢,實力不行嗎?當然行,但要分時候。朱元璋剷除勁敵一統天下後方才命人殺死小明王,曹操有劉備、孫權二敵只能以天子為幌子以做擋箭牌而不能讓自己稱帝。

誰都會想,你能稱帝我為什麼不能,你有10萬人稱帝,我雖有百人但我也稱帝…人人都這樣想,最後是分崩離析,而此時若選一個人人都認同的“帝”就會有效的遏制這種現象,這個“帝”不幫你也不幫我符合大家的利益,這個“帝”壓榨我也壓榨你人人心裡都平衡。“利之所向,人必趨之”,獨劉備打著復漢的口號卻為自己著想,要去壓榨別人,孫權獨為自己之利不想被人壓榨,縱曹操手握皇帝也奈何不得。


書生3000


古人結婚講究明媒正娶,打仗講究師出有名,稱帝自然也有講究——天下歸心。

不得不說,曹操能有如此成就除了自身的實力外,還有著比較好的運氣。從原本曹操被董卓追殺,到後來逃過一劫;從原本漢獻帝已經是袁紹的囊中物,到後來被曹操半路截獲;從原本已經敗走華容道,到後來遇到守將關羽...

凡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曹操的天時之勢已經近八九成。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論是誰,想到這都會認為曹操完全可以廢了漢獻帝,自己稱帝了。但是他沒有,他心裡有桿秤。

董卓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對於曹操來說,可能彷彿就發生在昨天,最後被天下諸侯引以為敵,死在了自己的乾兒子的戟下。誰也不能保證,在曹操的身邊不存在這麼一位看似與曹操親近,其實早就有殺曹之心的人。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遭受了很大的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位王佐之才,曹操也很重視他,他們的私人關係很好。當年曹操見到剛從袁紹身邊逃出來的荀彧,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雖說荀彧在曹營這麼多年,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荀彧也是個死腦筋,他始終不忘自己是漢臣,一輩子只認大漢,不認曹操。所以,在一個重要的問題上,兩人有不同的看法:曹操是否應該進爵魏王。漢代忠臣荀彧堅決反對。曹操束手無策,派他到前線監督軍隊。然後派了一位使者來給他送蛋糕。當他看到蛋糕盒是空的時,他明白了。被迫服毒自殺。

我們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就連曹操的老朋友荀彧都對大漢忠心耿耿,誰知道朝廷上有多少人還聽命於劉而不聽曹呢?因此,曹操從未成為皇帝,更別說統一天下了。

當然,前面說的都不是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阻力。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家門顯赫,四世三公,手裡拿著一枚傳國玉璽,於是產生了妄自尊大的念頭——“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結果袁術引來了四方諸侯的征討,死在淮南。一切並非定局。如果他成為皇帝統一天下,他很可能會像袁術一樣,沒有堂堂正正之名,成為天下之敵。

說到這不由讓我想到龐統。劉備當時完全可以直接攻入川地,但他沒有,反而搭上了龐統的性命後,才舉兵入川。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師出無名啊。


奉史為師


問題表述不是很清晰啊,究竟是曹操一統天下的阻力呢?還是廢漢自立的阻力呢?

1.如果是武力上一統天下的阻力,那結論是顯而易見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已經對孫劉聯盟無能為力了。後來,最多也就是拿下了西涼的馬騰韓遂,漢中也沒拿下。三國鼎立,已成為均勢。曹操集團確實無力一統天下。

2.如果是政治上廢漢自立,那問題就複雜了。這是一道道眾多的無形的牆,想要衝破也是不可能的。

3.其實世上本無三國,只因為陳壽先生寫了《三國志》,後世才默認了三國的存在。因為漢獻帝一直在,即使曹丕稱帝以後,漢獻帝也一直在。皇帝在,王朝就在。這應該沒有邏輯問題吧?

4.因為漢獻帝一直在,曹操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確實並無稱帝野心。曹將軍曾說,如果天命歸曹家,那就讓曹丕稱帝。

5.巨大的氏族阻力。袁紹為什麼一開始呼聲很高呢?人家祖上是“四世三公”啊。曹操呢?宦官之後,那身份地位不知道低了多少多少個等級。大家讀過司馬遷《報任安書》,就知道太監之地位是如何悲催了。

不可否認,治理國家還得靠文化人啊,文化人不僅替皇帝掌管著國家機器,也左右著輿論導向。文人士大夫眼裡沒有曹操,曹操就坐不穩皇帝。

荀彧就是一個例子。荀彧對於曹操來說,就是第一功臣,身兼張良、蕭何之重任。但荀先生可是反對曹操稱帝的,就連曹操封魏王都不屑一顧。

曹操集團本質上是個武力集團,最多是個寒門或者低等士大夫集團,是抗不過天下煌煌氏族輿論的。

6.劉備為什麼敢率先稱帝?人家是皇叔,天然代表著皇權。在道義上居於至高地位。這是曹操所不能比的。

7.曹丕為什麼後來敢稱帝呢?因為情況變了,陳群使出了九品中正法,一下子就把氏族吸收過來了。

8.曹操在軍事上、政治上都不具備條件,那是否敢硬稱帝呢?結論是敢,也能,但不划算。袁術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不稱帝還能多活一二十年,妄稱帝,立馬就玩完了。曹操可是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的,豈是袁術那般見短識淺之人。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