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間真的不清不楚嗎?

二師兄說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宣姜文姜不是好姜

齊僖公家出了兩個美女,大的叫宣姜、小的叫文姜,長的很是漂亮,從後來的作為看,或許才華也不錯。可就是這兩位美女卻幹了讓後人議論、詬病、嘆息,不一而足的千年茶餘之資。

先說姐姐宣姜,《左氏春秋》載“十八年,初,宣公愛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為太子取齊女,未入室,而宣公見所欲為太子婦者好,說而自取之,更為太子取他女”。這個宣公不是治理之宣乃是宣淫之宣啊,先是娶(古代稱這種事叫烝)老爸的小老婆自己的庶母夷姜,生了個兒子做了太子,又為兒子向齊國求婚,到時候一看,這女人太漂亮了,乾脆留著自己用吧,這個美女就是宣姜,為宣公生子兩個兒子,為了兒子又去害了原來的太子自己本應嫁給的男人,卻又搭上自己兒子壽的性命,一下子死了兩個公子。不過好景不長,宣公本來就老了,加上“淫不避人,如鳥獸耳”(歐陽修《詩本義》),不久就GP了。

宣姜雖然如願以償地把自己的兒子送上君位,但卻被宣公的庶長子(宣公烝母故事重演)給相中了,“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於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真能生,還都濟事,六個兒子中有三個國君,兩個女兒都做了君後,難怪後人也有說此二人過的很幸福,有《詩經――君子偕老》為證,俗人沒有太多證據證明啊,不過漢人劉向的評論或許有點可借鑑的,“衛之宣姜,謀危太子,欲立子壽,陰設力士。壽乃俱死,衛果危殆,五世不寧,亂由姜起。” 

相比於姐姐,文姜不僅與夫家魯國有事,還弄得孃家雞犬不寧,《左氏春秋》載“二十五年,北戎伐齊。鄭使太子忽來救齊,齊欲妻之。忽曰:“鄭小齊大,非我敵。”遂辭之”。這事在《史記-鄭世家》中有載,是說齊僖公想把文姜嫁給鄭國太子忽被拒絕的事,其中還有鄭國權臣祭仲的勸說,可是這個太子卻拒絕了,為什麼?俗人不知,不說也罷,或許你懂得吧。

幾年以後,這個美女嫁給了魯國國君桓公,“四年,魯桓公與夫人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魯人以為讓,而齊襄公殺彭生以謝魯”。這事說的較明白了,兄妹少年相通(那時稱這事為奔),後來妹夫妹妹回孃家,舊情復發,還弄得舅婿反目,把妹夫給搞掉了,還舍了一個小舅子,自己也很長時間不敢回婆家,長期與哥那個,真是有點那個了吧。劉向《列女傳》說“文姜淫亂,配魯桓公,與俱歸齊,齊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幹拉胸,維女為亂,卒成禍兇。” 

關於這兩位美女,《東周列國志》評價是“齊僖公二女,長宣姜,次文姜,宣姜淫於舅,文姜淫於兄,人倫天理,至此滅絕矣!有詩嘆曰:妖豔春秋首二姜,致令齊衛紊綱常。天生尤物殃人國,不及無鹽佐伯王!”說的也對。至於後世以人性、情慾乃至於個性自由、性開放論者,一哥不以為然。

 





一哥於一


齊國太子呂諸兒與公主文姜亂倫,齊釐公將文姜嫁給魯桓公。文姜嫁到魯國,已經十三年,生了兩個兒子,太子同和公子季友。

呂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他派人到魯國,要求魯桓公將正宮夫人文姜一起帶到齊國,進行國事訪問。

齊國後宮,齊襄公設私宴,與文姜敘情。酒過三巡,兩人四目相視,舊情復燃。隨後乘著酒興你情我愛,不顧天倫,乾柴烈火行雲雨之歡,遂成苟且之事。

為了長期留住文姜,齊襄公竟然殺了魯桓公。後來魯國迎接文姜回國,文姜就住在齊魯邊境祝邱,經常與齊襄公幽會。

圖-原齊國都城臨淄,現在屬山東淄博市

再後來齊襄公被堂弟呂無知害死,國君之位也被奪。

文姜因襄公被弒,自祝邱返回魯國,日夜勸其子魯莊公興兵伐齊,討呂無知之罪,為情郎報仇。

不過魯莊公一直很猶豫,智囊施伯諫道:“齊強魯弱,齊國越亂,魯國越利。請君勿動,以觀其變。”

魯莊公也成年了,所以並未聽其母發兵攻齊,而是靜觀其變。

呂無知被齊國人弒殺後,文姜倒是出了一口惡氣。沒有你的日子裡,我會更加珍惜自己。文姜思念其兄,做不到更加珍惜自己,她患了病,經常半夜咳嗽不止。

圖-原魯國都城曲阜,現在屬山東濟寧市

魯莊公派人到莒國請著名的郎中來看病,郎中見文姜眼神呆滯,氣息微弱,對魯莊公道:“君上母親之病,猶如風中殘燭,若小人用藥可保半年。”

魯莊公很眼前一亮,因此前魯國太醫和所有郎中都說其母活不過一個月,遂道:“先生若能挽救母親半年性命,要什麼賞賜先生只管說。”

郎中卻道:“小人不要任何賞賜,小人只有一個要求,不論小人用何藥,還請君上勿問。人言可畏,若外邊有任何對國母不利的言語,請君上禁言。”

魯莊公心道:“這有何難。” 立即應允。

莒國郎中的藥材,就是他自己。郎中穿上齊襄公的衣服,掛上齊襄公一樣的鬍鬚,便在魯國後宮中與文姜同居。不幾日文姜臉色逐漸有了生氣,恍惚中與郎中生活了半年,才香銷玉殞。


地圖帝


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齊僖公在歷史上並沒什麼名氣,但是他的兩個風華絕代的女兒卻聞名古今。

他的大女兒齊宣姜因為絕色,未婚夫還沒見到,就被公公衛宣公瞞天過海“截了胡”。衛宣公取代兒子跟齊宣姜拜了花堂,入了洞房。

齊僖公的二女兒齊文姜,更是貌美如花,再加上齊國又是諸侯國中的強國,“一家有女百家求”,各諸侯國國君、公子心動不已,紛紛派使者向齊僖公提親。

但是文姜的婚姻並不順,而且還因為“失戀”導致了跟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後來的齊襄公發生亂倫一事。

事情的原委到底是怎樣的呢?

齊文姜因“齊大非偶”遭鄭國公子拒婚,抑鬱成疾。哥哥姜諸兒趁機開導,兄妹情深變成兒女情長。

春秋時期,齊國與鄭國關係較好。公元前706年,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北戎攻打齊國,鄭莊公讓兒子姬忽率軍前去救援。齊僖公看到姬忽英俊瀟灑、氣宇軒昂,就打算把二女兒文姜嫁給姬忽。姬忽婉言拒絕:“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耦’同‘偶’)”。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齊國是個大國,我國弱小,門不當戶不對,我們不敢高攀。這就是“齊大非偶”成語的由來。

齊文姜本來是個高傲的女神,只有她看不上別人,哪料到還會有別人跟她拒婚的事情呢?文姜倍覺羞辱和委屈,覺得沒臉見人,而且久久不能釋懷。她茶飯不思,心情鬱悶,終致積鬱成疾。

文姜與哥哥姜諸兒從小就一起玩耍,感情很好。自從文姜因拒婚一事久病不愈以來,姜諸兒便隔三岔五去探望,說些安慰的話。可是一來二去,這對同父異母的兄妹,竟產生了微妙的感情,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還發生了關係。

齊僖公知道了兒女的私情後,又羞又惱,把姜諸兒叫來大罵一頓,並告訴他以後不準再靠近妹妹。

齊僖公怕事情鬧大,把文姜嫁給了魯國的新君魯桓公。文姜與姜諸兒含淚分開。

為了防止家醜外揚,齊僖公也心急火燎地為女兒另擇夫婿,讓她趕緊出嫁。這時候,正好魯桓公派人前來提親,齊僖公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當姜諸兒知道妹妹即將出嫁時,悲痛欲絕,寫下一首詩:“桃樹有華,燦燦其霞,當戶不折,飄而為直,吁嗟復吁嗟!”意思是妹妹如桃花一般豔麗,如朝霞一般燦爛,可還來不及慢慢欣賞,就已經花落別家,真是讓人傷感!

文姜收到這首詩後也附和一首:“桃樹有英,燁燁其靈,今茲不折,證無來者?叮嚀復叮嚀!”意思是“花開堪折直須折”,是文姜盼望姜諸兒及時“摘花”的暗示。這樣看來,這對兄妹文采確實不一般,但是二人這種不倫之戀畢竟是為人所不齒的。婚期來臨,文姜不得已遠嫁魯國。

出嫁時,齊僖公沒有給女婿別的囑託,只是一再叮囑魯桓公,不要讓文姜回孃家。魯桓公並不問其中原因,卻把岳父的囑咐牢記在心。

文姜嫁給魯桓公後,生活還算平靜,她先後生下了太子同和公子友,這讓魯桓公愈發對她百般寵愛,千般依順。

姜諸兒繼位後四年,文姜回孃家。同行的魯桓公因為“礙眼”被姜諸兒所忌憚,被暗害致死。

可是讓齊僖公沒想到的是,他死後,這對冤孽兒女又走到了一起。

文姜離開齊國15年,果然沒有回過孃家。這年,父親去世,姜諸兒作為太子要成為新的君主,就是齊襄公。

孃家發生這麼大的事情,文姜再三向丈夫提出回孃家看看。魯桓公謹記岳父的教誨,說什麼也不答應。其實文姜與姜諸兒的苟且之事,魯桓公也早有耳聞。

當年只是出於政治目的和愛美之心,才娶了文姜。婚後文姜雖安分守己,沒有做什麼越禮之事,但是魯桓公也從沒放下戒心。

又過了四年,距離文姜和姜諸兒亂倫之事暴露已經過去了十八年。文姜的平靜讓魯桓公慢慢放下了心中的警戒線,在妻子又一次提出回孃家看看時,魯桓公覺得於情於理都不應該再阻止妻子,於是就答應了,並與之前往。

此時的文姜雖然褪去了少女的青澀,但是卻多了幾分少婦的成熟。文姜與姜諸兒久別重逢,姜諸兒見到美貌依舊的文姜,不免心旗搖盪。而姜諸兒因為成了帝王,更是英姿颯爽。於是姜諸兒找了個藉口,說是要跟文姜敘敘舊,就把文姜留在他的寢宮。

魯桓公雖然有些不大情願,但是想想二人已經近二十年不見了,而且物是人非。況且現在兩個人的身份、地位都不似從前,他們怎麼也得有所顧及。於是只好依從了姜諸兒,一個人回了驛館。

沒想到,十八年的時間並沒有讓兄妹二人放下彼此。二人舊情復燃,繾綣纏綿,早已把道德約束、家庭責任拋到腦後。

魯桓公可憐巴巴地在驛館裡獨守孤燈,夜不成寐。過了幾日,文姜還是沒有露面。魯桓公終於按捺不住,前往宮中尋找。一進王宮,竟然看到了妻子和姜諸兒無比曖昧的一幕,當即火冒三丈,痛斥兄妹二人的無恥行徑。

齊襄公本就瞧不起魯桓公,再說現在已沒有父親齊僖公的管束,所以他竟動了殺心。但是他強裝著一副笑臉,給魯桓公進行牽強的解釋。魯莊公也提出明天就帶妻子回到魯國去。姜諸兒說,也好,明天我給你們擺送行宴。

宴席上酒過三巡,魯桓公酩酊大醉,在齊襄公的授意下,大力士公子彭在送魯桓公上車時,不小心“抱斷”了他的肋骨,結果魯桓公因為肝臟破裂暴斃身亡。

一國之君雖然這樣死掉了,但是魯國人卻不敢對齊國用兵,只是一再抗議,要求嚴懲兇手。

齊襄公於是殺了公子彭,算是給魯國一個交待。魯國借坡下驢,也只好作罷。隨後在魯國人的擁護下,太子同繼承了國君之位,是為魯莊公。

丈夫已死,兒子也成了國君,文姜與姜諸兒幽會就更方便了。文姜的兒子魯莊公多次請母親回國,文姜都拒絕了。這真是為了“情夫”不要“國”與“家”的節奏!

幾年後,姜諸兒的胡亂行徑終於招致眾叛親離,姜諸兒被朝臣殺死。不久之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齊桓公。

姜諸兒一死,文姜便沒有了留戀,她回到魯國,一心一意幫著兒子魯莊公處理國政。在她的協助打理下,魯國一躍成為春秋時期實力最雄厚的諸侯國之一。而文姜也得以安度晚年。

齊文姜本是一名絕色女子,由於被鄭國公子拒婚,她鬱鬱寡歡得了病,因而與哥哥姜諸兒越走越近,竟然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情。後來她無奈嫁給魯桓公以後,卻因為跟哥哥舊情復燃,而導致丈夫失去性命。丈夫死後,她繼續與哥哥行苟且之事,最後導致姜諸兒死於非命。

有人說,人的一生最關鍵的也就是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你走錯一步,可能影響的是你的一個時期,或者一生。甚至,還會影響別人的一生!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齊僖公有兩個女兒,長女宣姜,小女文姜。齊襄公是和妹妹文姜有一段不清不楚的“佳話”。太子諸兒,從小就與妹妹文姜青梅竹馬,一起長大。長大後的諸兒愛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而文姜也被哥哥諸兒所折服。倆人都互相愛戀有加。在注重禮制的周朝,這種亂倫的戀愛關係肯定要被眾人反對。





齊僖公看到這種情況後,為了不讓事情向更壞的地步發展,就讓諸兒迎娶了宋國的公主,把文姜嫁給了魯國的魯桓公,用這樣的辦法將兩人給拆開了。


後來,諸兒繼位成了齊襄公。為了向周莊王的妹妹求婚,按照禮制邀請了魯桓公,此時的文姜已是兩個兒子的母親了。當她聽說這個事情後,就吵著要和魯桓公同去。到了齊國後,文姜以看望嫂子為由,直接跑到齊襄公的宮中,兩人很快舊情復燃,最終給魯桓公帶上了綠帽子。

後來,魯桓公知道了此時,便怒責了文姜一頓,並且動手打了她。文姜又將此事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很生氣。他有了想除掉魯桓公的想法。於是,他在齊國宴請魯桓公,等魯桓公喝醉後,他讓自己的叔叔彭生,在送魯桓公回住處的路上殺了魯桓公。



魯桓公死在了齊國,這讓魯國很憤怒,就找齊襄公要說法,要他給魯國一個交代。這下把齊襄公給攪和地心煩意亂,他當時殺魯桓公時只是一時的衝動,沒想到事情會弄到這個地步。現在他和文姜的事經過炒作,弄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他只有按照魯人的要求,殺了彭生,事情才得以平息下來。


事情平息後,文姜就長期住在齊國,並繼續找齊襄公,更加肆無忌憚的私通。後來,文姜回到魯國,但還和齊襄公保持私會。繼位後的魯莊公對於這個事也毫無辦法,畢竟一個是自己的親孃,一個是自己的舅舅。不過,從此以後,齊國的政局開始變得更加混亂了。


秦野雁


文|小河對岸

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能得以繼位為君,得歸功於其兄齊襄公之被弒。齊襄公可以說是標準的荒淫無德之君,其為世子之時便與妹妹文姜私通。在文姜嫁於魯桓公之後,隨魯桓公返齊,齊襄公又與文姜舊情復燃,並因姦情洩露而殺魯桓公。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魯桓公與夫人(文姜)如齊。齊襄公故嘗私通魯夫人。魯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齊)釐公時嫁為魯桓公婦,及桓公來而襄公復通焉。魯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齊襄公。齊襄公與魯君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拉殺魯桓公,桓公下車則死矣。

因齊強魯弱,魯不敢歸罪於齊襄公,便問罪於直接行兇人,最終齊襄公殺掉了公子彭生。此後,文姜長期駐留在齊國。魯國見文姜留在齊國,終究不是體面之事,便派人迎文姜歸魯。當文姜抵達齊魯邊境的禚地,再也不願前行了,魯人也沒奈何,文姜便在禚地駐了下來,再也沒離開。而齊襄公仍時不時與文姜在禚地小聚(《左傳》:莊公二年冬,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禚。書,奸也...)。

而在齊襄公殺死妹夫魯桓公的同年秋天,齊國在首止會盟諸侯,鄭君子亹與上卿高渠彌與會。齊襄公以討伐弒君之罪為由,將鄭君子亹殺死,並車裂了高渠彌(鄭昭公忽為高渠彌所弒,而鄭昭公為世子時,曾帥師助齊擊退殺戎,齊釐公曾想把女兒文姜嫁給鄭世子忽,卻被鄭世子忽拒絕)。

然而,齊襄公卻於開疆拓土上有大貢獻。而在春秋時期,無故而滅人國,通常會被視為貪婪敗德。但齊襄公卻因攻滅紀國,而大受儒家稱讚。據《公羊傳·莊公四年》記載:紀侯大去其國。大去者何?滅也。孰滅之?齊滅之。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春秋為賢諱。何賢乎襄公?復讎(通“仇”)也。何讎爾?遠祖也。(齊)哀公亨(通“烹”)乎周,紀侯譖之。以襄公之為於此焉者,事祖禰之心盡矣。盡者何?襄公將復讎乎紀....”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九世猶可以復讎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先君之恥猶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並立乎天下。故將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則襄公曷為為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緣恩疾者可也。

齊國的第五代國君不辰,因受紀侯讒言而遭周夷王烹殺,故齊紀為世仇。至九世襄公,終滅紀國,此即漢武帝曾言: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參考史籍:《左傳》、《公羊傳》、《史記》等等


有知社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已經有了答案。那麼猥員長就來說說文姜的那點兒事兒。說這個事兒就不得不提聯姻了,聯姻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最有效的武器,如果打不過,那就聯姻唄。比較有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漢朝武帝之前都在和親。

當然聯姻可不是漢朝發明的,春秋時期就有人開始用聯姻穩定各國之間的關係了。

話說啊齊僖公只有兩個女兒,所以競爭十分的激烈。而這個齊僖公之女文姜,偏偏還長得十分漂亮,據說這個文姜對鄭國的公子姬忽還挺感興趣,所以齊僖公就跟鄭國打了招呼,讓姬忽來求婚,但是沒想到姬忽拒絕了齊僖公,而理由是“齊大非偶”。這個回答貌似挺官方的哈,其實是另有別的打算。

姬忽不喜歡美女?那顯然是不對的,但是姬忽真正嫌棄文姜的是,這女人淫蕩不堪!這才是重點,誰願意娶個不省心的人當老婆啊,尤其還是強大的齊國的。打罵她吧還沒膽子,不說著點兒吧自己還丟人,所以乾脆別碰就對了。據《史記》記載,姬忽拒娶文姜,對文姜稱呼是“婦”而非是“女”。很那麼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因為文姜沒出嫁前就不再是黃花閨女了。那麼到底是誰捷足先登呢?姜然是文姜的親哥哥,後來的齊國國君——齊襄公諸兒。實在是令人無比驚訝。這下兩個主人公就都出場了,那麼他們幹了什麼荒唐事兒呢,且聽猥員長接著道來。

恰巧啊,魯國一個公子剛剛繼位,這就是魯桓公。他可沒鄭國公子想的那麼多,他可能認為既是美女又能依仗齊國,何樂而不為呢,順便估計還嘲諷了姬忽半天吧。結果和姬忽當時想的一樣,這姑娘美是美,但是脾氣不咋地。但是你還又不能動手也不能動嘴,畢竟人家是齊國公主啊。所以我們魯桓公還真就忍了,當然他不忍也沒辦法,自己求來的媳婦兒跪著也得伺候啊。

後來因為文姜的哥哥諸兒成為齊國國君,史稱齊襄公。這時候呢他就要迎娶周王室的公主。那這可是大事啊,按照春秋慣例,齊襄公要請自己的妹夫魯桓公做婚禮主持。你想啊,文姜聽說齊襄公要娶媳婦兒那還能忍啊,非要去。話說魯國的大臣不全是魯恆公那樣的二貨,紛紛勸諫魯桓公切勿答應。但是文姜多美啊,人有時候就是吃軟不吃硬,這小枕邊風一吹,就吹得魯恆公不能自已了。不僅一反常態地主動伺候魯恆公,甚至還撒嬌,導致魯桓公不顧眾臣反對帶文姜去齊國參加喜宴。

你想啊,舊情人見面那還不是分外眼紅啊,這倆主就不管不顧地整天膩歪在一起,經常是夜不歸宿。等到後來流言四起的時候,這個時候魯桓公十分後悔沒有聽大臣們的話,但是還是希望他們注意點。說實話魯桓公已經這麼窩囊了,文姜還覺得他礙眼,說動齊襄公,兩人藉著宴請魯桓公的時候將其灌醉,並且還授意彭生在送魯桓公回去的路上結果他。

所以說便宜可不能隨隨便便佔,不然老婆老婆跑了,頭髮頭髮綠了,人還最後身死異鄉了....


史有餘故


關於齊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間的關係,《左傳》和《史記》上都有記載,他們確實有私情。

這段故事裡主要涉及四個人:文姜、鄭世子忽、齊襄公、魯桓公。

春秋小霸王齊僖公有兩個女兒,即名動春秋的齊國姐妹花:宣姜和文姜。在這裡略過宣姜的故事,直接說文姜。

文姜及笄後,作為春秋大國齊國的公主,不僅貌美如花,還頗有才情,妥妥的白富美,是各個諸侯國國君和世子爭搶的理想對象。而齊僖公也在尋找最合適的聯姻對象。



然後就看上了鄭世子忽,鄭國做為春秋初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軍事力量很強,鄭莊公更是個厲害國君,齊鄭聯姻無疑是強強聯合。文姜也聽說過鄭世子忽,自然很滿意這樁婚事,鄭莊公也很滿意,然而鄭世子忽卻以“齊大非偶”為由拒絕了。

文姜一聽,怎麼也沒想到會有人拒絕這樁婚事,於是,她抑鬱了,日漸消瘦,憔悴不堪,同父異母的哥哥諸兒知道了後跑來寬慰她。一來二去,暗生情愫,然後就你儂我儂,相依相偎,交付彼此了。

時間久了自然瞞不住,齊僖公很快知道了這件事,狠狠地訓斥了兩人,加快了把文姜嫁出去的步伐。恰在這時,魯桓公來求娶文姜,齊僖公求之不得。

公元前709年,魯桓公派公子翬到齊國迎接文姜進魯,齊僖公親自相送,並囑咐文姜此生不得再回齊國。



文姜做了魯桓公的夫人,兩人婚後也算相敬如賓,三年後文姜生下太子同,後又生下公子友。一家人其樂融融。

時間飛快,文姜嫁到魯國已經十五年,齊僖公已經死了四年,而她的異母哥哥諸兒已經在前698年繼位,即齊襄公。這一年,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齊襄公相約會面,文姜請求一起去齊國。魯桓公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畢竟文姜已經十五年不曾回過齊國。這一去,魯桓公再也沒有回來。

多年未見,時間並沒有將舊日的美好全部帶走,甚至讓人情不自禁要回到過去。於是齊襄公與文姜又在一起了,毫無顧忌。魯桓公知道後恨得想抽自己耳光,後悔帶來了文姜,給了他們機會。他狠狠地責備了文姜,在齊國的土地上,文姜怎麼可能忍受他的責罵,迅速將他的責罵告訴了齊襄公。

而齊襄公,於公於私,早有收拾魯桓公的心思,這次逮著機會,決定讓魯桓公再也開不了口。

四月裡的一天齊襄公宴請魯桓公,宴會上一個勁的勸魯桓公喝酒,將他灌醉後,吩咐公子彭生去送他,並給了他暗殺的任務。彭生將魯桓公抱上車,在車上殺死了魯桓公。

消息傳來魯國舉國震驚,卻懼於齊國的威嚴,不敢聲討,只能拿彭生出氣。齊襄公於是殺死公子彭生來向魯國賠罪。 這筆賬就這麼一筆勾銷了。



魯桓公死了,文姜不敢回到魯國,就在邊境禚地住了下來。 魯國新上任的是文姜的兒子魯莊公。魯莊公一再讓母親回國,文姜不肯,魯莊公只得作罷。齊襄公也效仿文姜在邊境修了行宮, 這之後,兩人數次相會。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派人殺死,齊國無君。公子小白搶先公子糾一步回到齊國繼位,是為齊桓公。當時魯桓公支持的是公子糾,所以齊桓公繼位後和魯國關係一時很緊張,文姜不得不回到魯國,輔佐魯莊公。憑藉特殊的身份周旋於列國之間,為魯國謀求發展,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後來,人們已經不記得她之所以叫文姜,是因為她是一個有才華的姜姓女子。而只記得她是個私生活混亂的美女。

《東周列國志》有詩:

妖豔春秋首二姜,致令齊衛紊綱常。

天生尤物殃人國,不及無鹽佐伯王!


尚宮女史


這個亂倫醜聞在《左傳》中有記載,文姜是齊僖公的女兒,此前早已與兄長齊襄公有私情。她最初被許配給鄭國的公子忽,公子忽卻辭掉了這樁婚事,表示,“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後來文姜又被許配給魯桓公,當時齊襄公親自送妹妹到齊魯邊境,這在當時是不合禮制的。嫁過去的文姜生下了公子同。

魯桓公十八年,文姜與魯桓公同去齊國,再度與齊襄公私通。魯桓公發覺後大為惱火,文姜被魯桓公譴責。文姜把這件事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由此起了殺心,他為魯桓公設宴將他灌醉,又讓公子彭生把被灌醉的魯桓公抱上車,並故意折斷了他的肋骨,導致魯桓公死在了歸國的途中。後來在魯國人的抗議之下,齊襄公又處死了公子彭生來賠罪。

魯國人後來擁立公子同繼位,這就是魯莊公。文姜則一直留在齊國,不敢回魯國(當然也許是不想回),齊襄公後來則被公孫無知派連稱殺死。

這段風流韻事在《詩經》中也有所記載。《敝笱》寫道,“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意思是說,破漏的捕魚簍架在攔魚壩上,魴魚鰥魚從這裡遊進游出,齊侯的妹妹回到齊國來了,僕從如雲不可勝數。諷刺魯桓公就是那攔不住魚的捕魚簍。《南山》諷刺的是齊襄公,“刺襄公也。鳥獸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惡,作詩而去之。”


張不叄讀秦史


老衲侃春秋現在來和大家一起“關注歷史,講述歷史,解讀歷史”

現代的人一提起古代社會,有兩個朝代是他們最嚮往的。一個是周朝,一個就是宋朝了。為何許多人對這兩個朝代念念不忘?

周朝是最講究禮儀的朝代。孔子曾論述過射箭比賽時的情形,孔子說:

在射箭比賽開始的時候,對立行禮,表示和你爭上下對不起了——禮讓。然後開始比賽。比賽完了,無論誰輸誰贏,雙方都要對飲一杯酒,贏了比賽的人說:“承讓了!”

輸了的人說:“領教!”

都很有禮貌,即使在爭,始終都保持人文的禮節,不傷和氣。

《論語·八佾第三》

連這樣的射箭比賽都顯得那麼彬彬有禮,溫文爾雅。何況幹別的事情呢?

而宋朝呢?那可是文人的天堂。文人一旦當了官,各種待遇就上來了,可以狎妓,可以逛青樓;並且宋太祖祖訓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說錯了話也沒有什麼危險性,所以宋朝的文官都過著那種優哉悠哉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誰能不向往?

但歷史由周朝演變到春秋時期後,由於各諸侯之間的爭霸,周朝時期的許多典章制度逐漸被廢棄,於是孔子發出“禮崩樂壞”的感嘆。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他的哥哥齊襄公,就是破壞周禮的一個典型代表。

齊襄公,姜姓,呂氏,名諸兒,是齊僖公的長子。齊僖公在位時,將諸兒立為太子。公元前698年十二月,齊僖公去世,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過去君王的繼承都是採用的“嫡長子制”,齊襄公是長子,繼位父王的君位那是無可挑剔的。但他繼位以後所做的許多事情,就被大家都詬病了。

他有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名字叫文姜。當他還在當太子時,便和這個文姜私通亂倫。

他的親叔叔夷仲年也是齊僖公手下的一個重要謀臣,曾經多次出使魯國,後來促成了齊魯之間的政治聯姻。於是文姜就嫁到魯國,當了魯國的王后。

這個文姜妹妹一嫁走,諸兒太子好像掉了魂一樣。對夷仲年內心裡充滿了怨憎。

殫精竭慮為國操勞的夷仲年死的很早,留下一個年幼的兒子叫公孫無知,他得到大爺齊僖公的用心呵護,得到的待遇和太子差不多,所有的吃穿和太子都相同。

諸兒太子對此很不滿。心中常常唸叨:“當爹的奪去了我的女友,兒子又來搶奪我的父愛。你等著有朝一日的,哼!”

所以齊襄公剛剛即位,就對公孫無知下手了,剝奪了他以前所享有的一切特權。這一下把公孫無知氣個倒仰。

公元前694年正月,魯桓公攜帶著夫人,雙雙來到齊國,與齊襄公在濼地會見。

自文姜嫁給魯桓公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了。這次的不期而遇,齊襄公不禁又驚又喜,於是兩個人舊情復燃,重溫舊夢。

但此事很快就被魯桓公知道了,他責怪自己的妻子不守婦道。

倆人還沒有在愛河中享受夠呢,姦情卻暴露了。齊襄公真是又羞又氣,索性來了個一不做二不休。

他設宴招待魯桓公,待將魯桓公灌醉後,派公子彭生暗中下手,勒死了魯桓公。

自己的國王在齊國遇害,魯國人當然不幹了,他們找上門來:“我們國君畏懼您的威嚴,不敢苟安,來到貴國重修舊好,禮儀完成後卻沒有回國,我國不知道該歸罪於誰。齊王不遵守信譽,此事在諸侯中造成了惡劣影響,我們請求齊王主持公正,好清除這種負面影響。”

在魯國的逼迫下,齊襄公沒辦法,只好殺死公子彭生,來向魯國謝罪。

以上是魯國國君在齊國遭遇到的情殺。

下面還有一個鄭國的國君,他雖然不是情殺,但因為仇殺,同樣命赴黃泉。

公元前694年七月,齊襄公召集左近的諸侯,要召開盟會,地點定在了衛國的首止。

大會通知了讓鄭國參加。國君鄭子亹年少時,曾和當年的諸兒發生過爭執,倆人因此而結怨。這次聽到齊襄公的召喚,大臣祭仲就勸鄭子亹不要參加這次盟會。

此時的鄭國由於內亂,已經變成一個弱國,由於畏懼齊國的勢力,鄭子亹只好硬著頭皮,帶領大臣高渠彌一同前往參加盟會。

鄭子亹和高渠彌來到首止後與齊襄公會面,在公開場合,他沒有因當年的事情進行道歉,想私下裡再冰釋前嫌。

不料還沒容他解釋呢,那邊早已埋伏了刀斧手,可伶鄭子亹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做了刀下之鬼,高渠彌也被五馬分屍。

齊襄公不顧一個國家的基本誠信,在會盟期間連殺兩位國王,引起諸侯們的同仇敵愾。同時,齊國的信譽這回是徹底掉到了地面。

對外是這樣的情況,就是對自己的大臣,齊襄公也經常做一些沒有信譽和良知的事情。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下令,派遣大臣連稱、管至父到葵丘駐守。約定的時間為一年,到來年的七月份瓜熟時節派人去替換。

那時的戍邊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作為貴族的連稱和管至父,本來想著到邊境去熬過這一年,就能順利的回到京都享福,結果沒有想到任期滿了以後,國王卻始終沒有召回的命令。

後來兩人主動請求回到都城去,結果遭到國王的斷然拒絕。這一下讓兩人耿耿於懷,就連親戚貴族們也對齊襄公多有怨言。

他們二人於是聯合遭到國王冷遇的公孫無知,準備發動叛亂。

連稱有個妹妹,嫁給了齊襄公。可是她在後宮之中沒有地位,始終得不到君王的寵愛,心中充滿了怨恨。

連稱到宮中去拜見了夫人,和她密謀弒君之事。同時許諾,如果作亂成功,他們將擁立公孫無知為國君,屆時就立其妹妹為國君夫人。

連稱的妹妹有了這個天大的誘惑,非常的主動,將宮中的一舉一動都通風報信告訴了連稱。

齊襄公出行遊玩,在貝丘打獵,看到一頭大野豬,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

齊襄公發怒說:“公子彭生敢來見我!”

於是用箭射它。豈知那野豬像人一樣站起身啼叫。齊襄公害怕,從車上摔下來,摔傷了腳。

公孫無知和連稱、管至父等人,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便率領徒眾闖進了王宮,將齊襄公殺害。

政變成功後,公孫無知如願以償,自立為國君,史稱齊前廢公。

當然,以暴制暴的公孫無知等也沒有好下場。公元前685年,公孫無知,又被大臣雍廩殺死。

公孫無知死後,齊襄公的幼弟,公子小白返回齊國,繼承王位,是為齊桓公。

至此,齊國才終於找到了一位明主。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

經過30年的努力,到公元前679年鄄地會盟,齊桓公被諸侯國共推為盟主,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俗話說,人不做不會死。正是齊襄公的自絕生路,才成全了齊桓公。否則,齊桓公哪有運氣來問鼎國王這個寶座呢?哪有機會來成就自己的霸業呢?

《左傳》春秋·左丘明

《史記》漢·司馬遷


老衲侃春秋


1、違約

公元前687年(齊襄公11年)。

齊襄公和大臣們商議,

葵丘這地方很重要,

要派軍隊去駐守。

可這地方很艱苦,

大家都不想去。

最後齊襄公指定連稱和管至父倆個大臣:“就你們倆了!工作上的事,不要推來推去!”

倆人沒辦法,

國君您派我們去,

這個忠於職守,

我們一定去,

可要約定個期限吧?

總不能讓我們倆一輩子呆在這山溝溝裡,

回不了北上廣吧?

正好瓜送上來,

齊襄公邊啃瓜邊就說了:“明年瓜熟的時侯,輪到你們回來。”

——及瓜而代。

這個條件可以,管、連二人答應了。

襄公12年,瓜熟了。

葵丘這地方讓管、連兩人呆得都發黴,

巴到瓜熟,

齊襄公那邊卻毫無動靜。

是不是把我們忘記了?

急急派人向襄公講理,

不料襄公來個翻臉不認人:“誰說瓜熟讓你們回來了?”

連稱 管至父大怒:“這個言而無信的昏君!”

齊襄公有個堂兄弟公子無知,

他們的爺爺很喜歡他。

齊襄公很討厭他,自己上位,

先修理了無知一通,

把他的待遇降了好幾級。

公子無知恨透了襄公。

連稱有個堂妹是襄公的女人之一,

幾年見不到襄公一面,

幽怨生恨。

大家聯合起來,

連小妹當間諜,

公子無知當未來的國君。

再許諾小妹未來的國君夫人位置!

找機會幹掉襄公。

這年冬天,

齊襄公打獵受傷,

得到消息的這幫人發動政變,

打進宮內,殺了齊襄公。

公子無知上位,自立為國君。

其中還有個插曲,

襄公手下管鞋的老費沒找到鞋子,

讓襄公打了三百鞭。

連稱那些人殺進宮時,正碰上老費。

費鞋子拉起袍子給他們看背上的血痕:“你們看看!我帶你們去殺了這個昏君!”

不料到裡面卻把襄公藏起來,

帶了一撥人反打連稱他們,

人少被滅了。

連稱他們差點找不著了,

殺了襄公的男寵孟陽,

在門後發現一隻沒穿鞋的腳,

拉出來果然是襄公,一刀殺了。

——費鞋子怎麼想的真是不明白,但是真忠誠啊。

2、霸道

齊國在春秋時是個超級大國。

是《封神榜》中姜太公的封國,

周天子賦予齊國討伐不臣的權力。

牛氣沖天。

齊襄公叫呂諸兒,

齊國第十四位君主。

在位期間在國際上十分霸道,

齊襄公四年,

連殺了兩個國君,

心狠手辣,聞名天下。

魯桓公是齊襄公的妹夫,

齊大魯小,

魯國小心翼翼地侍候著齊國。

齊襄公四年,

魯桓公帶著夫人文姜對齊國進行友好訪問。

他不知道的是,

他的夫人文姜和親哥哥呂諸兒居然有一腿,

當年在齊國就私通亂倫。

這下帶著這個禍水到齊國,

齊襄公和妹妹舊情復燃,

又搞到一塊了。

魯桓公被這綠帽子壓得怒火中燒,

痛罵文姜。

襄公呂諸兒擺下酒宴,灌酒!

魯桓公大醉,

齊國的力士公子彭生上前,

抱著魯桓公上車,

手上偷偷加力,

把桓公扭死了。

魯國人來討公道:我們國君好好地來,怎麼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在齊國呢?齊襄公又把彭生殺了,以掩眾口。

同年,

齊國在衛國召開國際大會,

討論各國如何面對未來的形勢。

鄭國國君公子亹和大將高渠彌參會。

前不久高渠彌殺了鄭國國君鄭昭公,

迎立了公子亹。

名不正言不順,

心裡打鼓,可害怕齊國的力量,

同時鄭國還有個流亡國君在國外,

是個威脅。

還是去了。

果然齊襄公拉下臉,

殺了公子亹,

車裂了高渠彌。

文姜

3、亂倫

《詩經》中不少寫到齊襄公諸兒與妹妹文姜的亂倫情事,

諷刺這些身居高位的貴族的荒淫無恥生活。

文姜和姐姐宣姜的美貌,

天下聞名,

詩經中傳唱的,

即有他們姐妹的淫行,

也有她們的美豔。

文姜未嫁時,

豔名傳遍國際諸侯各國。

許多國家的公子哥兒都到齊國來求親。

先前文姜相中的是鄭國公子姬忽,

誰也料不著小姬拒絕了!

小姬的理由是“齊大非偶”。

齊國太過強大,

咱們高攀不起。

這個姬忽是個聰明人啊,

千百年來,

這可是給向豪門攀親的人們的當頭棒喝。

諸兒和文姜親兄妹變成情哥哥情妹妹,

居然毫不知恥。

殺死了老公魯桓公,

齊姜回不了魯國。

拖拖拉拉地走到兩國交界處,

汶河邊的禚城停了下來,不回去了。

派人給兒子——繼位為魯莊公帶信:“這兒風景好,空氣新鮮,我就住下了。”

齊襄公大模大樣地來和妹妹幽會。

車馬鮮豔,飛馳在大馬路上,天下人都知道了他們的醜事。

詩經之《國風 齊風 載驅》就是一首諷刺詩。

大約意思:汶河流水卷波濤,路上行人如觀潮。魯國大道多平坦,文姜往來自逍遙。

齊襄公惡名傳播天下,

他自己倒坦蕩蕩。

姐姐宣姜嫁在衛國,

外甥姬朔用不名譽手段殺了兩個兄長,

當了國君,為衛惠公。

國人不服,把他趕跑,到齊國依附舅舅。

齊襄公九年(前689年),

齊襄公糾集了多國部隊,

開進衛國,

把衛國的大臣左右公子殺了,

趕走衛君,

讓衛惠公復位。

不知什麼原因,

齊襄公出了個餿主意,

把宣姜嫁給衛惠公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公子頑!

這亂七八糟的都是什麼事。

宣姜又為公子頑生了五個子女。

文姜、

宣姜兩姐妹成為春秋是最有名的蕩婦。

4、作死

現代人經常說不作不死。

這個齊襄公是折騰的夠嗆。

但奇葩的是有些事他還得到別人的讚揚!

如殺了鄭國君臣,

在所謂的君臣大義上,

很多道學家表揚他殺亂臣賊子,乾的好。

齊國邊上有個小國紀國,

被齊襄公欺負,最後滅國了。

又有人往上追溯了九代,

說那時紀國的祖先害了齊國的祖先,

所以齊襄公滅紀國,

是為祖先報仇。

講了一大堆理由,總結一句話:齊襄公報了九世之仇,《春秋》義之。

司馬遷寫《史記》,評價齊襄公: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

講得公道,這樣一個人,

壞事做了不少,

最終還是不守信用,

欺騙大臣被殺,罪有應得。

他打獵受傷也是因為虧心事——殺了為他賣命的公子彭生。

圍獵見到一隻大野豬,不知道為什麼,隨從都說:“這是公子彭生啊!”

齊襄公這樣的人心中,只有別人對不起他,沒有他對不起別人。

當即大怒,罵道:“彭生還敢來見我嗎!”

張弓搭箭給那野豬一箭。

大野豬像個人一樣前肢抬起,站了起來,把襄公嚇了一大跳,摔下車把腳摔傷。

這才住宮裡,給管至父、連稱他們殺死他的機會。

不過公子無知他們也沒得到人民擁戴,

被齊國人殺的殺趕的趕。

齊國無君,

齊襄公的另一個兄弟公子小白,

搶先回到齊國成為君主,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然後大家就一起把荒誕的齊襄公給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