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英歌舞的由來嗎?

你知道英歌舞主要在表演哪個英雄故事嗎?你知道潮陽英歌舞的精彩之處嗎?

英歌舞,一場歷史的盛會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粵東潮汕地區、福建等地。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英歌舞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釐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其隊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

你知道英歌舞的由來嗎?

在農村,英歌被群眾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徵、驅邪的魔力。一般參加英歌隊者都應是年輕力壯、英武瀟灑的小夥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時的生中和周圍群眾關係極好,朋友也多。姑娘們對他更有一種愛慕之情,常常從英歌隊中挑選自己的意中人。特別是頭槌和二槌,更是姑娘們追求的對象。跳英歌舞歷來被視為吉祥的化身,人們認為跳英歌舞是“好彩頭”。這年誰能夠進入英歌隊,這年辦事就順利,事事如意。普寧縣是流行英歌十分廣泛的地方,這裡的村民認為跳英歌能把妖魔鬼怪、歪風邪氣驅趕淨盡,以正壓邪,確保平安。所以,一些大型建築的奠基、辦公大樓落成、大橋通車、學校慶典儀式舉行時,都免不了要請英歌隊大舞一番。在鄉村,百姓們只要聽到英歌聲,就在門口作好了迎接準備。英歌隊來了,戶主就鳴炮邀請,這時英歌隊就得進入院內,在院內表演一番。人們認為,經過英歌隊舞過的房屋,能永保平安。

你知道英歌舞的由來嗎?

英歌舞的由來

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及時雨說”,一種是秧歌說,一種是儺舞說。

“及時雨說”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這一節裡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

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裡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

你知道英歌舞的由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