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懷柔政策”指的是與“戰爭手段”相反的溫和的政治手段,

其通過一些小恩小惠和蓄意的人文關懷來達到不產生戰事而解決問題的作用,這是歷代封建王朝在建國初期或者是拉攏少數民族和人才的慣用手段,因為他的反戰爭性,所以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懷柔政策的弊端也非常明顯,例如;敵方已經是威脅到國家的安全之時,為了保全統治階級而採取妥協退讓的政策,這樣的懷柔手段只是在延緩滅亡。

宋朝是最擅長使用懷柔政策的朝代,自趙匡胤北伐失敗而轉向“守內虛外”的政策之後,面對少數民族的侵擾一直以懷柔政策應對,每次都以賠款以求不進行戰爭,對內的政治集團,也是嘗試用懷柔的政治手段,可以說在一定時期內,懷柔的政策鞏固了宋朝的統治。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一,北宋根深蒂固的懷柔思想伊始

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獲得的土地是非常小的一塊,因此就需要採用懷柔的政策來解決建國初期的矛盾。但是好的沒遺傳,這種懷柔的意識形態卻一直流傳到了徽宗,甚至影響到了南宋的基本國策,變成了立國之本。

1,趙匡胤時期對外的懷柔措施

宋太祖在擔任將軍時期,自身的能力和資歷其實是不能夠支撐起野心,但是它十分懂得為人之道,他根據自身的劣勢養成了膽小謹慎的性格,在朝堂之上永遠不出頭,降低了別人的戒心。

黃袍加身之後,慾望的甦醒以及性格的缺失導致他不夠自信做皇帝,說起來就是婦人之仁,因此他運用了安撫、嚴禁殺戮的手段,不僅保全了後周宗室的生命,還留用了一大批後周的官僚隊伍,這是歷史上少有的沒有血腥的皇權過度,史書記載這一事實的時候都是褒揚的態度“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肯定了這種懷柔方式,沒有帶給國家和人民苦難。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運用懷柔手段的一次成功的試探,因此趙匡胤在後期處理北宋的政務之時或多或少的都受到懷柔思想的影響,幾乎都是以較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能接受的結局。

在這樣思維的指導下,趙匡胤及其班底,在考慮衝突與矛盾之時首先就不會想到兵刃相見,而是想能否通過溫和手段解決矛盾,就算戰爭發生,也要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解決,例如後期的大勝仗了都寧願賠款義和。

北宋建國之初,為了統一天下,就必須要收復五代十國割據的地方軍閥勢力,面對北邊的遼,趙匡胤深感實力不夠,因此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政策。太祖在南下的過程中反覆叮囑諸將少增殺戮,同時給攻克的割據主以懷柔的對待。在征服後蜀之後,雖然主帥能夠克敵制勝,但是由於其治軍不嚴導致部下燒殺搶掠,最終受到了貶謫的處理。

趙匡胤不想在發生類似的事件,於是就派遣了著名的“儒將”曹彬誕生軍隊的最高領導人

,於是在收復南唐的戰役中做到了不破壞城中一絲一毫的局面。在對待割據勢力錢氏的戰役中,趙匡胤剛柔並濟,以懷柔為主,拉攏錢氏,並且延續到太宗時期都是對錢氏禮遇有加。

在趙匡胤的懷柔政策下,對於亡國的君主,不但以禮相待還能夠將他們在開封安定,完美地解決了南方的割據問題。

等到了考慮燕雲十六州的問題的時候,趙匡胤首選的不是武力奪回而是想要通過贖買的方式,但是很可惜這種溫和的手段對於遼來說是不合算了,於是就拒絕。撕破臉之後,趙匡胤依舊想要緩和宋、遼的關係,又是懷柔議和,互相間國書來往,互贈禮物,堪稱國際交往的典範。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2,對內的懷柔政策

宋朝建國後,內部危機也是重重,趙匡胤是武將出身,還是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被屬下黃袍加身,那麼自然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員比例是失衡的,於是趙匡胤就對武將集體有意無意的壓制,對於文官集體就注重保護和培養。例如,在中央重用趙普為宰相,將武將排除在國家決策之外。不僅如此,他還派遣文官去到各個地方擔任藩鎮的眼線,幫助中央控制地方的不安分因素。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除此之外,趙匡胤還在太廟前面立碑發誓,不殺大臣,這裡的大臣沒有區分文武,就意味著趙匡胤對大臣都是一視同仁,這其實是更深層次的懷柔,給予大臣恩惠,讓他們支持幫助宋朝,嘔心瀝血地服務歷代君主。

它的積極意義在於改變了歷朝歷代誅殺功臣的習慣,是值得讚揚的行為。所以當後周被篡位後,宰相及其他官員都能夠保全性命。再有,節度使孫行友不滿意趙匡胤冷落他,於是“乃繕治甲兵,將棄其孥,還據山寨以叛”但是趙匡胤也只是廢黜其節鉞,沒有殺他。

宋太宗亦是如此,不但能夠寬恕勸諫的大臣,還能夠禮遇自己的敵軍敗將,對於自己手底下作戰失敗的將軍也是免罪。

總而言之,宋朝一脈相傳的就是這種懷柔政策,確實拉攏了很多人真心實意為宋朝辦事,也換取了多年的安逸,要不然怎麼說宋朝是最富裕的朝代?但是,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士兵都在懷柔政策中失去了作戰的念頭和野心。

二,為什麼“懷柔政策”大行其道

代表宋朝特色的懷柔為什麼能夠根深蒂固數百年?這恐怕得從他們西區的教訓和在實踐中的探索說起。

1,對於歷朝歷代滅亡的總結

一個朝代的建立當然是建立在上一個朝代的廢墟之上,漢承秦制,並且有所超脫,那麼宋朝的建立自然是在以前朝代的基礎上加之改變。在借鑑了前面幾代的暴政亡國和五代十國的攻伐不斷之後,宋朝君臣意識到,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防患於未然就讓宋超確定了懷柔的基本國策,注重維護秩序和長治久安,正如所說“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北宋北伐失敗以後,就開始固步自封注重內部的發展和調整,從進去變成了守成,穩固現有的安寧就成了歷代統治者遵循的祖宗之法。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朝在面臨重大軍事行動之時都會選擇議和,這就是懷柔政策的根本體現,他們只追求穩定的統治。

這是對於前代的總結和自我的反思,帶給了統治者新的想法和思路,還有就是現實的實踐。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2,重文抑武體現的就是“柔”的核心 中國古代奉行的是陰陽學說,男為陽,女為陰,朝堂之上自然武為陽,文為陰,一文一武,一剛一柔,文武並濟才是治國之道。

但是宋朝在收兵權和崇文抑武方針的進行下,文官群體大行其道,士大夫成為了朝廷的主要參與者,而在古代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是反對戰爭,希望仁政的夫子,所以整個北宋朝廷的風氣就變得偏向於柔和,制約了尚武風氣的蔓延,這就讓軍功集團成為了泡影,人們不再想殺敵立功,而是 科舉做一名文官,這就導致了整個國家的風氣偏向於文弱,擺脫了積極進取、崇尚武事、開疆擴土的思維,整個國家都變得較為內向,使得國家的政策就出於保守,同時也荒廢了武事,武力不興還沒有進取之心, 懷柔的政策,委曲求全。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3,儒家思想的主導

自漢朝以後,無論哪個朝代立國,儒家的思想必然是指導思想,宋朝出於百姓的目的大力扶植儒家文化,宋明“理學”的興起使得儒家文人追求“仁政”“中庸”,反對暴政,人人都心懷天下惦記黎民蒼生,這些思想也融入到了統治階級的治國方略之中追求“王道”而非“霸道”,慢慢的,整個國家的追求就會慢慢的夫子化,出現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不就是賠個款割個地嘛這樣的思維,懷柔政策也就越來越興盛了

北宋中期還盛行經筵制度,帝王也要深度研究儒家經典,這就使得君臣相通,範祖禹所說: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年,以堯舜為師法,待儒臣以賓友。”欽宗 : “祖宗涵養士類垂二百年,教以禮樂,風以詩書,班爵以貴之,制祿以富之,於士無負。” 理宗“祖宗以仁立國,朕當以仁守之。”,因此,在儒家的推波助瀾之下,懷柔政策越來越鞏固,越來越盛行。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總結:

宋朝雖然說一直以投降而被人們詬病,但是在其懷柔政策下,宋朝所受到戰爭巨大破壞的記載幾乎是沒有的,總體上還是保持著和平的狀態,這對比歷史上的其他朝代來講是非常少見的,所以懷柔政策在保持內部和平上還是十分有功勞的。

內亦“懷柔”,外亦“懷柔”,為何宋朝的“懷柔政策”會大行其道

但是,過度依賴懷柔政策就會導致宋朝後期的滅亡事件發生,一味地退讓並不見得是好事,所以剛柔並濟才是治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