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營養豐富,是一種重要的蔬菜及傳統調味品。我國是大蒜種植與出口大國,年均產量為11萬噸,佔全世界的78%,主要集中種植在河南、山東、江蘇、四川等省份,成為很多地區農民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

但是近年來,隨著大蒜種植面積和產業化發展及栽培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真菌性大蒜葉枯病發生日益嚴重。危害葉片,則導致大量葉片枯死,影響光合作用,對大蒜的生物產量(蒜苗、蒜薹、蒜頭)造成極大的影響;危害蒜薹則導致蒜薹上出現黃白色的斑,耐儲藏能力降低,影響食用價值和商業價值。經調查,該病一般發生時,田塊損失達50%-80%,甚至絕收,嚴重製約著大蒜產業的發展,是目前困擾大蒜生產的主要病害。

眼下雨水已過,氣溫回升,大蒜生長速度加快,正處於返青期,還沒開始抽薹,山東濟寧、河南中牟反映,田間已經出現葉枯病。今天我們從葉枯病的病原及侵染特點、發病症狀、發生流行規律以及高效防治措施4個方面進行闡述,並對不同化學藥劑的防效進行了對比,希望對大家高效防治大蒜葉枯病提供參考。

一、大蒜葉枯病的致病病原及侵染特點

1、大蒜葉枯病致病病原菌

大蒜葉枯病病原為枯葉格孢腔菌,屬子囊菌門真菌,無性階段為匐柄黴,屬半知菌門類真菌,兩個階段的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以無性階段侵染為主。分生孢子為灰色或暗黃褐色,單生,卵形至橢圓形或廣橢圓形。子囊殼群生或散生,球形或扁球形,具孔口。子囊孢子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

大蒜葉枯病病菌主要以菌絲體或子囊殼隨病原體越冬,菌絲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15-25 ℃,低於8 ℃或高於25 ℃生長均受到抑制,34℃以上停止生長。分生孢子形成適宜溫度為20-25 ℃,萌發適溫為15-34 ℃。

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圖1 大蒜葉枯病發病病原

2、病原菌侵染特點

(1)越冬後初侵染:葉枯病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產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隨氣流或雨水飛落到大蒜葉片任何部位形成1個獨立的標準初侵染病斑。2月下旬即可見初侵染病斑,4月上旬病斑成熟產生分生孢子,4月中下旬進入再侵染高峰期。

(2)再侵染過程:4月中下旬進入再侵染高峰期後,下部老葉大多為帶菌葉,如氣候適宜,會形成葉枯病引起的“枯塘”。大蒜的抽薹和蒜頭的物質積累受到嚴重影響,此時期對大蒜的產量影響最大。

(3)越夏後秋季初侵染:越夏時,病原菌的菌絲體或子囊殼存在於病株殘體或者田間土壤中,待秋季大蒜播種之後,子囊殼即散發子囊孢子,經氣流或雨水的作用在葉片上形成初侵染,後會陸續在病部形成可再侵染的分生孢子,再侵染過程以分生孢子的侵染為主。隨著溫度降低,越冬期到來,病菌則以菌絲體或子囊殼隨病原體越冬。

大蒜葉枯病菌侵染能力較弱,抵抗力強、生長旺盛且健壯的植株不易染病。在田間常有紫斑病伴隨該病同時發生,雨量越多、溫度越高、溼度越大以及植株缺肥早衰的情況下發病較嚴重。

二、大蒜葉枯病發病症狀

大蒜葉枯病主要危害大蒜的葉片和蒜薹,以危害葉片為主,群眾稱之為“火風”,嚴重發生時葉片成片枯死,植株生長瘦弱,矮黃萎縮。

秋季蒜田裡葉片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初期葉尖發白,枯死,後沿葉脈向下擴展,形成自葉尖向下擴展的枯死斑。這種症狀的病葉一般是下部葉片,翌年 2、3 月氣溫回升至8-10℃時,病斑沿葉脈向下擴展,並逐漸枯死;

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圖2 大蒜葉片發病初期症狀

春季病菌直接從葉片其他部位侵染,病斑初呈花白色圓形斑點,擴大後呈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或淡紫色病斑,在高溼生長條件下和大蒜生長後期病斑上有黑色黴狀物產生,並由灰白色轉變為灰褐色。

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圖3 大蒜葉片出現黑色黴狀物

花梗染病後易從病部折斷,病部散發出許多黑色小粒點,危害嚴重時大蒜不抽薹。田間一片枯焦,染病的進入儲存期時,會發生嚴重黴爛。

三、侵染流行規律

根據大蒜葉枯病致病菌的侵染特點,我們可以知道,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蔓延與溫度、降水等氣候條件關係密切。發病最適宜的溫度為15-20℃,在潮溼、高溫環境下易發病且蔓延迅速。因此,一年中會出現2個發病高峰。第一次發病高峰當年秋季,大概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大蒜6-7片葉子時);第二次高峰則在春季,大概2月中下旬開始-4月下旬(抽苔前開始-收穫)。

1、一般播種期雨量偏多,越冬期氣溫偏高形成“暖冬”的條件下,大蒜葉枯病發病嚴重;

2、播期過早會因高溫高溼而導致病害嚴重發生,全田枯死嚴重;

3、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降水關係明顯,每次中、大雨之後都會伴隨一個病害快速上升的階段;

4、大蒜葉枯病發生受光的影響也比較明顯,在背陰地塊和陽光照射較少的地塊病害發生較輕,在裸露地和光照強的地方病害發生較重。

四、防治措施

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氣候、品種、播種時期、栽培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防治大蒜葉枯病,需堅持以農業措施為基礎,以藥劑防治為重點的綜合防控策略。

1、農業防治措施

1.1 蒜種選擇、處理與播種

合理選種:淘汰發黴、蟲蛀、發黃變軟的蒜頭,儘可能採用脫毒、抗病、無病蟲蒜,並精選大瓣蒜作蒜種,以達到利用大蒜本身抗性來減輕葉枯病危害的目的;有研究表明選用每頭蒜有4-6個或7-8個的一、二級蒜瓣,單瓣5g 以上的肥大、潔白、無病斑、無傷口的蒜瓣作種,可以有效地防止葉枯病的發生。

蒜種處理:播前將大蒜種在日光下曬2天;採用蒜瓣播種,播種之前為促進其萌芽與髮根,應在分蒜瓣時去除蒜皮與蒜踵;蒜瓣準備好以後,於 500倍多菌靈藥液中浸種12-16小時,撈出稍瀝乾即可播種,此法可有效避免大蒜葉枯病初侵染。

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適當晚播:播期過早會導致大蒜越冬期葉齡大於5葉一心,耐寒性降低,易發生凍害,從而導致翌年對葉枯病的抗性降低,氣溫回升後則極易感染大蒜葉枯病。因此,為了提高大蒜抗逆性,抵禦大蒜葉枯病的發生,建議9月下旬-10月上旬為最佳播種期。

1.2 不同種類作物多樣性配置

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是春季大蒜葉枯病傳播蔓延的主要途徑,

因此利用作物種類和類型多樣性合理佈局,並充分利用蔬菜間的化感作用建立良好的蔬菜生態系統,合理輪作倒茬,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境,減少菌源積累。對於大蒜葉枯病發病嚴重的地塊,可與冬小麥、油菜、豌豆等輪作倒茬,輪作年限3年 以上。

1.3 改善蒜田生態環境

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合理密植;栽培時底肥以腐熟的有機肥和磷鉀肥、硼鈣肥為主,在蒜薹生長期和鱗莖膨大期進行追肥,同時,在苗期、抽薹期、膨大期還可噴施磷酸二氫鉀、硼等葉面肥,促進壯苗,促進鱗芽分化,減少麵包蒜的發生;

乾旱時適量澆水,春末、夏初降雨多,田間溼度大時,及時排水;適時中耕、及時除草,清除田間病葉、黃葉,並將病葉帶出田外深埋或燒燬;大蒜收穫後及時清田,對病株殘體集中掩埋或焚燒,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2、化學藥劑防治

化學防治依然是防治大蒜葉枯病的主要措施,化學防治的關鍵時期是發病初期,以預防為主,當病害發生到一定規模,化學防治亦很難對病害進行控制。

防治效果在80%以上的藥劑:35%己唑·多菌靈懸浮劑、50%烯酰·嘧菌酯可溼性粉劑、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聯水分散粒劑、250 g/L 吡唑醚菌酯乳油、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防效分別為82%、87%、81%%、81%、80%。

防治效果在70%-80%的藥劑有:72%霜脲·錳鋅可溼性粉劑、防效達78%;33%錳鋅·三唑酮可溼性粉劑防效達73.33%;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防效達74%;20%噻唑鋅懸浮劑防效達72%;25%阿米西達懸浮劑防效達71%;

此外,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50%咪鮮胺可溼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防效 、2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25%密菌酯懸浮劑、50%腐黴利可溼性粉劑等也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的60%以上。

化學藥劑雖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大蒜葉枯病,但是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藥物會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因此建議在發病初期開始,根據發病程度,使用上面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隔10天一次,連續3次,可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大蒜葉枯病致葉片枯死,蒜薹黴爛,減產50%-80%,如何高效防治?

總結

大蒜葉枯病是開春後大蒜普遍發生的一種病害,導致植株早衰枯死,蒜薹黴爛,嚴重影響大蒜的產量和品質。目前,在葉枯病發病初期,交替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大蒜葉枯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是農民普遍採用的防治方法。

在防治過程中,建議大家在選用抗性品種的條件下,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在病害發生前,可以先用防效一般的藥劑進行預防,一旦開始發病,再交替使用防效較好的藥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還能降低生產成本。

由於大量用藥會引起產品農藥殘留增加,降低食用安全性,雲南農業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研製的微生物農藥——百抗,其主要有效成分是枯草芽孢桿菌B908,施用後,大蒜葉枯病的發生率和發病程度明顯降低,且安全環保,大家可以小面積試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