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走進台山市中心城區,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遊人縱目四望,一定會被騎樓上巧奪天工的裝飾所吸引。一座座古舊的三層或四層商店樓房,屋頂是傳統中國式的硬山頂,而騎樓平面天花板、窗戶和陽臺卻是十九世紀時希臘、意大利、西班牙乃至伊斯蘭式的風格。那圓圓的拱券、高高的柱廊和色彩斑斕的玻璃,那形態各異的山花,那圓孔型、曲線形、三角形、長方型的精緻灰塑,把陽臺打扮得美不勝收。中世紀以至現代的西歐和中東建築風貌,在這裡能盡收眼底。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商業步行街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全景

 這樣的建築格局,是1924年至1929年完成的。這得益於1924年3月3日孫中山特許台山實行地方自治、豐厚的僑匯和新寧鐵路強大的運輸力量。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這些騎樓商住合一,其後面的商鋪居住部分多為青磚牆硬山頂,高2至4層,其臨街部分多為西式建築造型,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鮮明。騎樓建築大量採用了英國的紅毛泥、德國的鋼鐵、西洋花紋地磚、意大利彩色玻璃等舶來建築材料和混凝土技術,堅固、耐用、美觀。這些並肩聯立而建、騎樓柱廊和沿街建築立面連貫的騎樓建築群,形成了騎樓街。騎樓底是連續的走廊空間,沿街行走購物“晴不曝日,雨不溼鞋”,非常適應台山亞熱帶的氣候環境。此外,當時的騎樓商業街還在排水系統等方面進行了統一的規劃、設計、施工。“臺城一直沒有水浸街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廣東臺山僑墟存多處西洋騎樓 宛如歐洲古鎮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台山於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立縣,當年六月由廣東按察司僉事(省法院巡回法庭庭長)徐和廣州府同知(副專員)高綬主持在荒地上建城。從弘治十六年(1503年)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臺城曾18次被颱風破壞,城牆倒塌、民房被毀。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立城時,城區範圍是現在環城南路、環城西路和環城北路包圍的一個三角形地帶,面積大約0.2平方公里。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由於城牆的阻隔,今天的臺城中心城區,在當時分為台山城、西門墟和西寧市三個相對獨立的墟鎮,各有不同墟名的門牌,各設市務公所進行行政管理。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1921年12月8日,台山附城橫湖人劉栽甫(1887-1966)就任台山縣縣長。他鑑於縣城街道狹窄,絕大部分商鋪是低矮的平房,不利於今後的發展,便委派台山縣工務局局長譚鐵肩和台山商會會長李克明主持市政襄辦處,對臺山城和西寧市進行徹底的改造。

劉栽甫任縣長期間,成立工務局,由上海工業專門學校的畢業生、邑人譚鐵肩任工務局長。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他倆具體規劃臺城的建設,大刀闊斧拆城垣、闢馬路,現今城東路、環城南、環城西及環城北四路,就是當年的城基。對一些橫街小巷進行拆改,使之成為通衢大道,使新寧市、西寧市、西門圩三區聯成一體。馬路的建設佈局得當,數十年後臺城的街道仍能路路通行汽車。籌劃建設了西濠公園、中山公園。大力推進台山的公路建設,排除各種阻力,測量規劃台山公路交通網絡;建成了臺荻、臺海、臺赤等公路,並通行汽車,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劉栽甫是居住在廣州東山新河浦,我們稱擴舅和元舅的父親。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為了清除阻力,劉栽甫於1924年3月3日呈請孫中山特許台山試行地方自治,孫中山批准了台山試辦自治辦法5條;“一,台山縣署因行政利便,對於調查戶口、測量田土、修築道路、疏浚河道、推行義務教育、開闢公共墳場等設施及革除迷信奢侈等陋習,得強制執行之。二,台山縣署因擴充地方行政、發展地方事業,得就地籌款,增加新稅。三,一切徵收機關一律劃歸縣署辦理。四、台山縣署得組織警備隊350名至750名。五、台山不供應駐軍軍需。”這樣,台山縣政府的權限大大高於全國各縣,改造城區有了權力上和財政上的有力保證。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由於孫中山的授權,使台山縣政府能強制推行拆城牆、擴馬路、拆平房的建設計劃。又由於僑匯豐厚,使各商戶有充足的資金建築美不勝收的樓房。更由於新寧鐵路運力充足,大量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能迅速運入,台山城如期以全新的面貌面世。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城區改造工程以1924年起逐步開展。首先是拆除城牆,城基改造為現在的環城西路、北路和南路,環城西路北段建為環城公園(現西濠公園)。從1924年10月起,分期分批拆除馬路規劃紅線內的建築物,各商戶必須在7天內自行拆除,否則強制執行並嚴加究辦。這樣,原來狹窄的街道一律擴寬為7.5米至15米。接著是強制性拆除全城全部平房,一律改建為兩層以上的樓房。最後,是建設石花公園和塔山公園。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新臺城:被人們譽為“小廣州”

  全新的臺城,已將台山城、西門墟和西寧市連成一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西寧市和西門墟是商業區,台山城是政務區、文化區和住宅區。台山城內設有政府機關,縣立中學、敬修中學、育英中學、居正中學、任遠中學,縣立師範和縣立女子師範等中等學校;辦有栽華職業學校(開設汽車駕駛修理、測繪、無線電收發報等專業)和尚實會計學校;有《臺城輿論報》、《南華日報》、《勁風日報》、《民國日報》和《台山縣政公報》等五家報社以及《新寧雜誌》、《台山華僑雜誌》等十多家僑刊社,還有圖書館。台山城有太平戲院,西寧市有鐘聲戲院,西門墟有光聲戲院。城外有台山縣立醫院、振漢醫院(現中醫院)和明善社等醫療機構。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的街道呈丁字形,取“人丁興旺”的意思。全部建築,是中國傳統建築和歐美風格的巧妙結合,在中國的縣城中別具一格。臺城的商鋪一般是23米長、5米寬,建有約2.5米寬的騎樓,為行人遮風擋雨和防曬,體現出濃郁的人情味。臺城的建築,總體規劃高度統一,個體設計充分自由,在整齊劃一中各自爭妍鬥豔,有如繁花朵朵。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當年臺城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建設的房屋歷經80年的風雨,至今仍堅固耐用,仍在發揮經濟效益,這在中國的縣城中是碩果僅存的。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於1919年開始供電,1928年建成電話網,1961年3月13日自來水廠投產。1958年1月27日至3月31日,臺城工人、機關幹部、師生和居民日夜奮戰,開挖了總面積18.5公頃的人工湖。改革開放以來,臺城發展很快,市區面積從0.7平方公里擴展為6.13平方公里,臺城更加美麗。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汀江墟位於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靠近省道稔廣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往臺城20分鐘車程,往廣州只需一個半小時。汀江墟始建於1932年,佔地面積60畝,是由當地梅氏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的集市小墟,60多棟緊挨著的樓房呈長方形分佈,整齊排列,中間有40畝專供商販擺賣商品的空地,儼如一座小方城,故汀江墟又稱“梅家大院”。雖然經歷了近七十年的風雨侵蝕,院內樓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但經過修繕,建築物的原貌完整保存下來。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漫步台山的城鎮墟集沿街,可以看見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帶柱廊的二層或者三層的商鋪建築,這就是非常有名的“騎樓”。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是台山最大的墟。歷史上曾經一度風光無限,被稱為“萬國荷包”、“小廣州”。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19世紀中葉以後,台山成千上萬的貧苦民眾背井離鄉,前往萬里之遙的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淘金、修鐵路,其純樸的願望就是回國置田、立宅、娶老婆。台山接收的來自海外的僑匯數量巨大,全國無另一個僑鄉能出其右。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銀錢的大量匯入,促進了台山錢莊業的迅速發展,金鋪銀號遍佈臺城各主要街道。同時,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私營現代金融機構,都積極在臺城開設經營銀信業務的現代金融機構。民國時期的臺城,經營銀信業務的機構、店鋪達百家之多,西寧市俗稱“牛屎巷”,成為台山僑鄉的金融中心“華爾街”;臺西路更被稱為“台山銀行街”。此外,西寧市幾乎每間雜貨鋪、藥材店、菸酒店、百貨店、燒臘店、米店,甚至印刷廠等,都做起“兼營銀錢匯兌”的業務,從中獲取豐厚的利益,這種現象為全國罕見,台山因此得名“萬國荷包”。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臺城騎樓街對西方近代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大規模引用、運用的實踐,在中國廣大農村仍然處於極為封閉狀態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有開創先河的意義。這也表現了台山的海內外鄉親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外來文化與本土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類型。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台山碉樓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台山碉樓

核電周邊之台山歷史

台山碉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