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早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有首歌叫做《黃種人》,“……黃種人,來到地上,挺起新的胸膛,黃種人,走在路上,天下知我不一樣……”,歌詞中滿是中國人對自己身為黃種人的自豪驕傲,這其實是就近代以來西方白種人對存在的種族偏見進行的反駁。不止是白種人對黃種人存在種族偏見,還有黑種人也備受歧視,這樣以膚色劃分人種的方法已經被當代學者提出質疑,因為人種的劃分缺乏信實的學理支撐,這樣的觀點應該被拋棄。

這種人種膚色的觀點是從何而來的呢,又是如何會被人根深蒂固地認為有強弱之分呢?早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用強大的槍炮大舉入侵中原,讓漢人百姓見識到了外國人的厲害,而接觸過西方文化的康有為以為是白色人種有優越性,所以在《大同書》中提出改良人種的辦法,變白為黃。

其實辦法也簡單,就是將中國人送到歐美各國發展,同時引進洋女人,久而久之,黃就變白了。這樣的建議在現代人看來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著實太過荒唐。

中國被定義為黃種人之前,被稱“白種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人最早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當時的壁畫上面就已經有了不同人種的記錄,從顏色、外貌等不同方面描述,大致上與現在無異,關於皮膚的顏色差異,古人可能會簡單地以地域劃分,而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則是因為基因不同,當然最開始也是因為生物進化的選擇,才有瞭如此差異。所以膚色的不同大多都是與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缺點,因地制宜而已,並非人種強弱。

其實在更早之前,中國人也是被認為“白種人”的,從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將中國人定義為白種人,十八世紀中期的美國學者奇邁可根據去過亞洲地區的商人對當地人膚色的評價為“白皙”、“橄欖色”,所以他在論文中寫成白種人。

那為什麼中國人變黃了呢?直到林奈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亞洲人的膚色被用淺黃色描述,其後,布魯門巴哈率先使用“黃種人”的概念,又提出了“蒙古人種”的概念,共同催生出了“黃禍論”。

中國人最早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黃禍論”完全是因為當初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帶著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一系列的征服戰爭給他們的眾多古老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的人口被屠殺和奴役,給白種人帶去了巨大打的恐慌,尤屬離得近的俄羅斯人對蒙古族有一種深深的忌憚,於是才有了“黃禍論”,或許這時的黃種人在他們的眼中還很強大,俄國某個學者說——來自東方巨大的威脅。從此以後中國人被廣泛認為“黃種人”。

中國人最早不是“黃種人”,那以前是什麼膚色?

又由於近代中國所遭受的一系列敗戰和屈辱求和,中國人被他們視為“東亞病夫”,軟弱無能,黃種中國人就有了被貶低的意思,隨著祖國的強大,我國人民對於黃種人這個稱呼已不再感到屈辱,更多的還是自豪和驕傲,雖然“種族歧視”的觀點在國外仍然存在,但這影響不了自信的中國人。

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更多人會通過基因層次上的研究來客觀公正地看待不同顏色的人種,甚至還有許多專家認為人類起源於亞洲,亞洲的黃種人才是人類共同的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