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卿如
漢服,即漢族的民族服裝,亦稱“衣冠” “漢裝” “華服”。相傳,漢服始於“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軒轅黃帝,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夏商周三代禮儀制度所制定。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現代社會穿漢服:1.就是文化氣息的感覺,2.有一種復古的感覺,3.懷舊的情懷
雖然說衣服穿起來是有一點繁瑣的,但是好多的人還是很喜歡她的。我們要知道漢服傳承著漢文化,是我們應該瞭解的事情。我感覺他們能夠穿出來這樣的衣服是最祖國的熱愛,不是說不穿不熱愛,我們在街上看到穿漢服的人的時候不能總是用著別一樣的眼光去看他們的。要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面穿什麼是他們的自由,我們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們,就像他們不能逼著我們穿漢服一樣。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選擇的,只要感覺自己是正確的話就不要在乎別人的想法了。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行使自己的權利沒有對於不對這樣的說法的,只要是相信自己就可以了。
總之一句話,支持不反對!
逗不正經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在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因此歷朝歷代都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漢服還通過民間交流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漢服在清朝受到嚴重打擊,在三百年的時間裡基本消失。這也導致了我們現在對漢服的陌生。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服漢衣冠、束髮者治重罪。
但是我覺得現在是光復漢服的好時候,以漢服來傳承民族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漢服,國學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一,值得繼承與傳播。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而且他們直到現在都很好的實行著,重要的節日都必須穿戴的,這就是文化的象徵。那作為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國為何不能實行呢?
同樣學習國學更是對文化傳承最有力的支持,那些國學經典包羅萬象,蘊含了各種對人,對己,對物應有的態度與標準,而且語句精簡,意味深長,值得我們以後繼續傳承。
漢服和國學都是漢族文化傳統,從小培養文化底蘊。重新學習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長期的需要。
漢服作為一種能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氣質的裝飾,在節日,慶典,婚禮等場合應該作為標準服裝。
聿遠
漢服是古代的衣服。現代社會穿漢服合適。
漢服簡介
服飾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44‘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現在可否穿漢服?
現在,漢服一般是戲裝,還沒有成為現實生活著裝。不過,我覺得也可以成為生活著裝。因為古風也是時尚。
你能穿西裝,我為什麼不能穿漢服?走在大街上,一身漢服,非常引人注目,那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