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說起這首家喻戶曉的《木蘭辭》,大家都不陌生。中學課本上就學過,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了。本文約作於北魏中間,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在宋代有個人叫做郭茂倩,他編纂的樂府詩集當中把《木蘭辭》歸入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樂府雙璧。詞中描述的“花木蘭”的故事傳唱至今。但是千百年來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史學界只有5個字,

“史書無確載”。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我們都知道樂府歌詞的來源一般是兩種,御用文人創作和民間採集,《木蘭辭》顯然屬於民間採集,它的特點就是寫實,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民間述史。別以為老百姓都是編的,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把一些他們看到的、親歷的、認為有意義的事口述下來,再經過民間文人的潤色,在被當時的官署採集後,稍加整理就成了樂府歌詞而傳世。所以說別看《木蘭辭》好像是歸於文學藝術類,但其實是可以作為史料來參考的。到目前對於花木蘭這個女英雄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文學創作,她完全就是虛構的人物,一種認為史書雖然沒有記載,不代表她就沒有歷史人物,沒有原型。比如唐代的詩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學者程大昌,明代學者徐文長,清代的一些史學家。這些人物年代雖然不同,卻都言之鑿鑿的說“花木蘭”確有其人,所以要破解花木蘭的歷史原型的真相,還是必須要回到這首長詩當中,從這首詩所描述的細節當中,抽絲剝繭,為各位一一到來。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花木蘭的歷史背景究竟是什麼?

首先先說第一個問題,這個詩詞中所講的花木蘭所處的時代到底是哪個時代?目前主流的有以下幾個說法,第一個說法,花木蘭應該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間的人。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因為在戰場上表現突出,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子,所以戰爭結束以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卻被她婉言拒絕。由此歷史上還有人說,花木蘭可能是鮮卑人,因為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請注意,《木蘭辭》當中多次提到的可汗,其實就是北魏的皇帝,因為北魏也是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所以在拓跋燾時期,民族風氣尚在,皇帝一般還是被稱做可汗。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那麼再往前說,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有皇帝稱可汗的。在拓跋燾之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實行了歷史上著名的孝文漢化改革,也是全面漢化,可汗才由皇帝這個詞來代替了。另外根據宋朝的一本中國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以來,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出黑山。這詩中提到了黑山頭,就是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我們再展開地圖看一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古之北的陰山,按照當時騎兵的速度也是一天的路程,正好是和《木蘭辭》中的:“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邊,暮至黑山頭”所提到的地理位置形成時間相符合。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更巧的是,與史料所記載的北魏拓跋燾在位期間和北方的另一支遊牧民族柔然持續戰爭的時間相對應,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還是戰爭時所發生的地理位置上都是驚人的巧合。剛才講到的柔然,當時是在蒙古草原上匈奴、鮮卑之後已經崛起為強大的一個部落制汗國。柔然當時不斷地南下騷擾北魏陰山山脈的邊境,雙方是戰火不斷。史書載直到公元429年,北魏軍遠程奔襲漠北,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破柔然,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戰慘敗至此,柔然勢力逐步衰弱。雖然說歷史上打過很多仗了,但是每次大戰都是以北魏佔優勢,可是對於北魏來講,對方也是硬骨頭,兵力消耗也是極大的,每回戰事緊張的時候,北魏政權就規定每家必須出一名男子上前線,這正好也與詞當中所講的“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相呼應。這也正是花木蘭替父出征的最直接原因了。因為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家中的弟弟年幼沒法上戰場,所以木蘭就決定替父從軍,開始了長達12年的軍旅生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來講的話,邊關塞外條件異常艱苦,在冷兵器時代,“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不管是守備邊境,還是對敵肉搏廝殺,這對男人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殘酷的事,更別說花木蘭是個女人,說實話,很不容易的了!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花木蘭作為一個女性,要在一幫子臭男人的軍營中隱瞞身份,是“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又要衝鋒殺敵,還得在男人的世界裡取得戰功。這對從軍的花木蘭來講的話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人家花木蘭,做到了女漢子,在征戰10餘年後凱旋迴家。當然身份也就暴露了,皇帝因為她功勞很大,不僅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還因為花木蘭已經是“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也就是說花木蘭已經有了很大的軍功了,皇帝還賞賜了她千百金。還有因為按照北魏的軍功制度,普通老百姓的軍功累積到策勳十二轉這個級別就可以做官了,所以才有詞中說到的“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看來皇帝是想讓她做尚書郎這個官職,別看級別不高,但當時已經是靠近中樞了,還是很不錯的。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可是萬萬讓皇帝沒想到的是,花木蘭竟然不為所動,婉拒了皇帝。因為她最想念的還是家中的老父親和弟弟、妹妹,並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親人。這一點也真正體現了花木蘭的偉大。如果是這麼分析的話,花木蘭確實是真有其人的,而且很有可能她生活的歷史時代就是在北魏拓跋燾的時代。這是第1種說法了。

第二種說法認為《木蘭辭》中所敘述的故事背景,其實是發生在唐朝。主要依據是第一,《木蘭辭》中有可汗大點兵,根據史料記載,有天子和可汗兼稱的,好像只有唐太宗一人。第二,《木蘭辭》中還有一句“從此替爺徵”,只有唐朝初期實行的府兵制,才有代父出征的這樣的規定。不過李夫子個人覺得這個說法還是有不合理之處,我們就先不說這兩點,就說《木蘭辭》即使是後人重新潤色編撰的,但是史學界和文學界從古至今都一直認為它確確實實是南北朝的作品。《木蘭辭》在前,唐太宗李世民在後,怎麼能說這首詩詞反映的是唐朝的事呢?這不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嘛,所以這個觀點肯定是錯的!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花木蘭的籍貫大討論

好,既然說第一個觀點可信,北魏是屬於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北方政權,而當時中國正處於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所以她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族,還是別的什麼民族,說實話這個答案就不確定了,開頭有人說她是鮮卑人,只能說可能。而且關於花木蘭的姓氏、具體是哪裡人、出生年月,到目前為止誰也說不清楚,因為史書無記載!壞就壞在史書無記載,所以自古以來不光是現代,各地搶名人的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歇過。當時河南人說:“花木蘭是我們商丘虞城縣人”,然後陝西人不幹了,說:“花木蘭是延安人”,湖北人說:“不對,她是我們黃陂人”,安徽人說:“她是亳州人”,江蘇人說:“她是泰州人”……最後還有內蒙古人說:“你們講的都不對,他是我們包頭人”,反正是各有各的證據,還都挺充分的,這個我們就不做討論了。

花木蘭的姓氏是什麼?

除了她的籍貫,關於花木蘭姓什麼,歷史上也有很多的講法了。可能很多小夥伴會奇怪,她是花木蘭,她不姓花,還能姓什麼呢?其實各位再仔細看一下《木蘭辭》,這個故事的最初起源,你會聽到這個辭當中都是用的“木蘭”,根本就沒有提她的姓,至於現在為什麼我們都叫她“花木蘭”,那得感謝明朝一個大才子“徐文長”。他曾經寫過一個雜劇,名叫《四聲猿》,其中一個劇本就叫做《雌木蘭替父從軍》,就是根據《木蘭辭》來寫的故事。劇本寫的是木蘭姓花,芳齡17,她爸也有個名字叫“花弧”,字桑之,是一個後備役軍官,母親姓賈,還有個妹妹叫花木難,弟弟叫做花咬兒,這裡邊講的故事大體和《木蘭辭》講得差不多,只是經過藝術加工更加曲折了,更加離奇了。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而且劇中還寫到了《木蘭辭》沒有描述到的花木蘭最後的結局,那就是花木蘭回家以後,在家裡人的撮合下給花木蘭定了親,男方姓王,趁著花木蘭榮歸故里,兩個人拜堂成親,皆大歡喜。因為這部劇當時非常流行,所以花木蘭也就這麼叫起來,歷史上除了花這個姓,有很多當時的專家,也是經過自己的一番考證,說木蘭姓什麼的都有,有說姓朱的,有說姓任的,有說姓魏的,也是拿出了一堆的自己考據的證據,但是至今都沒有人家徐文長的劇本寫的為大眾所接受,李夫子個人覺得姓花也挺好的,為什麼?因為花木蘭她必定是一個女子了,女子必定愛美,要不然也不會有花木蘭,脫掉戰袍,立刻“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小女生對著梳妝檯梳妝打扮,那種嬌羞的神態躍然紙上。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而且我們形容女子美麗一般怎麼形容?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當然是用花來形容最好了。都說女人花開是畫,花落是詩,所以用花來當作木蘭的姓,正好暗合了木蘭犧牲自己,替父出征,隱匿身份,化身為純爺們,歷經殘酷之後,迴歸小女子俊巧模樣的一個過程。一方面說明了花木蘭的孝心偉大,一方面也突出了前後的巨大反差,這樣這個故事就更加的傳奇了,所以李夫子還是覺得姓花就好了。

花木蘭為什麼沒有被發現是女性?

最後我們要再來解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說實話這也是李夫子從小一直特別感興趣的,相信也是不少朋友一直想知道的。就是說花木蘭一個黃花大閨女,軍營中幹了這麼多年,怎麼就沒有人發現她是個女的?莫非她長得很壯很男人?當然不是!那怎麼會出現這個辭中所描述的男性同伴皆驚忙呢?發出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感慨。由此看來恢復女兒身的花木蘭的樣貌應該不差。她是怎麼在軍中“安能辨我是雌雄的?”結合網上網友的分析,然後李夫子個人的結論就是一個原因,很可能是戰爭期間條件異常艱苦,長期四處轉戰,戍守邊疆,缺衣少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她一定程度上的生理病變。比如女性荷爾蒙紊亂了,生理期停止了,骨密度增強了,肌肉日漸緊實了,而且束身甲長時間不脫風吹日曬的,身體樣貌肯定是讓軍中壓根想不到會有一個女人的同伴。

花木蘭哪裡人?河南、陝西、湖北、安徽都有證據,你怎麼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花木蘭從這個辭當中可以看出,她當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百分百木蘭最後是做了騎兵了,要知道騎兵和步兵當時區別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南北朝還是歷朝歷代,步兵都是成百上千為單位,然後安營紮寨,就像麻一樣抱團起居了。而騎兵,尤其是少數民族政權的騎兵則不同,他們幾乎是整天呆在馬背上,戰時騎馬殺敵,休息時也可以做到馬不下鞍,馬上入睡,或者根據辭中所講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她有可能是個斥侯或者是軍中的信使,負責傳遞情報,傳遞命令的。反正是可以獨處,不需要和夥伴睡在一起,也大大減少了木蘭與戰友身體接觸的機會了。我們再根據“策勳十二轉”分析,木蘭在軍中可能已經有了很大的軍功了,有軍功可能就受到了提拔,成了一個軍官,所以她也有可能自己有單獨的住所,這也大大降低了女性身份暴露的幾率。

以上純屬李夫子的個人猜測和推論,不知道各位小夥伴認同哪一個觀點呢?或者您認為木蘭從軍12載,為什麼沒有被發現是女性呢?歡迎各位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