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先生司馬徽把徐庶、臥龍、鳳雛介紹給劉備,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

臨汾輿情焦點


先回答問題:司馬懿不是司馬徽的侄子,是同鄉還談不上血緣關係。

司馬徽號“水鏡先生”,家住在潁川陽翟。司馬徽比較厲害的一點就是能夠識人,什麼人在其面前看一遍就知道這個人的能力如何。漢靈帝末年,群雄割據,有經邦濟世之才的司馬徽不願施展才能為時所用,他緘默固守,甘願陷居陽翟故里,躬耕度日。司馬徽名聲很大,他精通經學,與宋忠齊名。他知道劉表心胸狹窄,就不在劉表面前談時勢,劉表走之前說了句司馬徽很普通就走了。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大軍到新野,直指荊州,徽被曹操徵聘。曹操對徽慕名已久,而徽卻得病去世。

司馬懿在208年才被曹操召入府中當文學掾,而那年司馬徽剛死。兩個人並沒有在曹操府中打過照面。但是司馬徽卻給司馬懿冠之“冢虎”,說明他們兩個人還是有來往的,就算不是,起碼也是知道彼此的。兩人的關係真的是越說越微妙,司馬徽謎一樣的隱士,但他們在戰亂的年代都活出自己的風采。

司馬懿和司馬徽出生地僅有100多公里。《三國志》記載,龐統知道司馬徽有識人之能,跑了兩千里路前來拜訪司馬徽。司馬氏是一個家族,先祖曾受到分封到了河內,河內就在今鄭州黃河之北。而司馬徽就居住在潁川,也就是今鄭州市南部,兩人屬於同鄉,未必是至親。

他們雖然姓司馬,但是沒有任何關係,並且不同輩。有人說他們是叔侄的關係,但是這並沒有考究。他們都是河內人,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利,這個距離還是非常遠的。即使祖上有那麼點關係,他們之間聯繫不多。


打漁讀書


水鏡先生司馬徽,三國時期的名士,中國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經把徐庶徐元直、鳳雛龐統、臥龍諸葛先生介紹給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說劉備如果能得到這些人物,必成大事。

結果這幾個人劉備都得到了,到最後也沒有成大事。有人認為這一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如果結合後一句話來看,也就很好地理解劉備沒有成功復興漢室的原因了。徐庶死在曹營,龐統死在落鳳坡,而諸葛亮隕落在五丈原。

有人要問,司馬徽為什麼不直接把侄子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難道他有私心?

這裡有一種說法,說是司馬徽眼光極為長遠,看出司馬懿未來可成大事,司馬家必奪天下,但是當時司馬懿成氣候需要時間,所以他雪藏了司馬懿,期待有一天司馬懿一飛沖天。

這種說法實在是無稽之談,且不說司馬徽和司馬懿之間到底是不是叔侄親戚關係,還沒有定論,就算是叔侄,司馬徽的眼光看得也太遠了吧,簡直是超越時空。要知道,司馬懿的爆發幾乎是在他的晚年,司馬徽的眼光真的有這麼犀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真的。

那麼回過頭來再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給劉備,到底為什麼呢?司馬徽介紹徐庶等人給劉備是發生在三顧茅廬之前,躍馬檀溪之後,也就是大約公元207年左右,當時的司馬懿在幹什麼呢?

當時的司馬懿還是文學掾,說白了就是個門客,無職無權。和當時的徐庶、龐統、諸葛亮等人比起來,根本就是毫無名氣。司馬徽再傻,也不會傻到把一個沒有任何名氣的人介紹給劉備吧。

況且從地圖上來看,司馬徽久居河南,而司馬懿的活動範圍基本上是在北方一帶,這完全是兩個圈子裡的人,沒有任何的交集。司馬徽也根本不瞭解司馬懿的為人,他當然不可能隨便亂介紹。

前面說過,司馬懿年輕的時候根本沒有奪天下的想法,是後來曹氏家族步步走向沒落,才讓他看到了希望,晚年大爆發。

還有一點,當時的司馬家族在北方那是世家大族,司馬懿的父親叫司馬防,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當過洛陽令、京兆尹,官做的比曹操還要大。而劉備呢,當時就像一個流浪漢一樣四處奔走。

退一萬步講,司馬徽把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司馬懿願意嗎?放著世家大族不做,偏偏跟著劉備到處跑,以司馬懿的性格,不可能做得出這樣的事情。他不可能為了所謂的“義”而放棄自己現有的富貴生活。

此外,歷史上對於司馬徽過於神話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有弱點的人,有一句成語您一定知道,叫“好好先生”,講的就是這位天天只會說別人好話的司馬徽。他不會堅持原則,也不敢得罪人,見誰都說好,遇到什麼事都說很好。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兵佔荊州後,想把他請出來重用,但是過了沒多久,這位好好先生就病死了。因此,綜合來看,司馬徽不介紹司馬懿是有原因的,並非他有私心,想為司馬家日後的發達留下火種,他還沒有那種神一般的預測力。


小小嬴政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以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智慧聞名於世,受人敬重。

  東漢末年各地紛爭,但當時荊州一帶因為州牧劉表坐守多年、勢力尚且深厚,地方不易奪取,加上劉表本人無紛爭之心,所以成為了流民乃至名士投奔隱遁的去處。當時身處荊州、隱遁蟄世的名士就有尚且躬耕隴畝的諸葛亮、徐庶、還有采藥的龐德公、龐統等人;又所謂人以群分,這些人都身懷才能,並非池中之物,所以相互往來頻繁,幾乎是形成了一個“名士圈”,龐統當時能以“鳳雛”揚名,也正是因為當時在這個名士圈裡有聲望的水鏡與之相談以後,認證了其才能可嘉,這才聲名鵲起。

  司馬徽的評價歸結起來,可以稱“清雅”。此人平時與人為善,從不說別人短處,也不追求利祿,始終未出山做官,敷衍過劉表,然而學問上卻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種種而言,司馬徽是一個秉持道家冷眼熱腸、眼界廣博、淡泊寧靜的為人原則的人。這種不參與政治權謀、不角逐天下,甚至不為自己謀名利的名士,首先在舉薦人才這件事情上,恐怕是不多考慮血緣親疏的。

  另說,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同姓司馬,但未必是叔侄,更可能素未謀面。

兩人或許同出幾百年前的一個家族,畢竟司馬一氏來源特殊,並不常見。司馬懿字仲達,生於179年,河內郡溫(今河南焦作)人,正好與龐統同歲,而龐統的叔叔確實是龐德公,司馬徽又小龐德公十歲,與龐德公兄弟相稱,兩司馬確實差一輩。但兩人在劉備舉薦時相距兩百里以外,古時已經是相當遠的距離,所以很可能之前並無來往。唯一可能的是,司馬懿在208年才被曹操召入府中當文學掾,而那年司馬徽被曹操收攬任用,但也是在那一年病逝,時間很短,這是唯一有可能的交集。

  自然,人雖然未謀面,但那個時代也還有神交的可能。如果司馬懿當時聲名遠揚到荊州也許水鏡還可能瞭解一下,但不巧的是司馬懿不是這樣的類型。208年是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當時出山也才一兩年的諸葛亮早已聞名四方,然而司馬懿被曹操闢入府中就低調太多了。出山之前,司馬懿“伏膺儒教”,還由此藉口是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儼然一副不變通識時的酸儒模樣,但看後來就能知道此人是最懂變通,也是最會演的。

若非眼見三足鼎立,魏國大勢所趨,他還能繼續裝病裝酸腐;若非眼見蜀軍北伐時最怕堅守不戰、耗損糧草,諸葛亮唯經不起一個“拖”字,他還能再讓諸葛亮送幾套女裝過來;若非眼見魏文、魏明帝相繼駕崩,司馬氏資歷、信任度都越發穩固、不可撼動,他還能跟曹爽裝病、裝瘋再裝幾年。這人最無所謂的就是摸不著的所謂聲名,即便外人成群地譏諷他什麼畏蜀如畏虎、著婦人衣云云,能獲實效就行。

  實效為何?功業利祿。

司馬懿為曹魏重臣中第一高位,還是西晉高祖,將其人生追求完美落實,但無疑這和司馬徽是完全沾不上邊的。不論是視角、追求,兩人都並非一路人,更何況劉備求才的時候,司馬懿還在蟄伏之中,何來能讓司馬徽舉薦的美名。司馬懿真正的美名,出現在把一生大棋下完以後供人觀瞻的千秋後世裡。

  劉備管司馬徽要匡扶漢室,成就大業的人才,以水鏡的識人之能,恐怕也能看出來劉備是名聲最光輝,但實際未必能成行的一主,跟著這樣的人可以千秋流芳,但未必能成全自己。所以話說回來,其實即便延後一千多年來看,孔明可行,仲達不可。


歷來現實


對於這個問題我無話可說,實在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滿滿的槽點。

一 、叔侄關係存疑

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司馬懿有沒有叔侄關係還存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沒有史料明確記載了兩人的關係,如果這兩個人是明確的叔侄關係肯定會有所記載。大家千萬不要忘了三國志這本書成書的時候已經進入了晉朝,司馬懿就是晉朝的實際開國君主。

如果真的有關係,作為晉朝的狗尾系統,肯定不會忘記這位司馬懿的親叔叔的,更何況在晉武帝登基之後對宗室成員大肆加封,司馬懿的叔叔也有封王的,就算關係差點,沒有王位一個侯爵也是逃不掉的。可是司馬徽的後人並沒有!

所以說這倆人不是近枝叔侄關係,就算他們有血緣關係,我估計也就像劉備和漢獻帝這樣已經十分遙遠了。所以也就不存在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自己的侄子這件事情了。

二、活動區域不同,叔叔可能都不認識這個侄子

司馬徽主要活動荊州地區,而司馬懿一開始住在老家溫縣,後來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或者和曹丕遊處,應該說這兩個人的生活圈子根本沒有交集,彼此互相不認識,在那個通訊基本靠口口相傳的年代裡,隔了一座山就恍如隔世,更何況這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可是隔著大江大河呢。所以說司馬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可能根本不知道世間有司馬懿此人,那又怎麼向劉備進行推薦呢?

三、司馬懿已經出仕當官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等人的時候,司馬懿他老人家在幹什麼呢?此時的司馬懿早已離開了老家溫縣,在曹操的再三徵辟之下出來當官了。在劉備接受了司馬徽的建議三顧茅廬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成為了曹操的文學掾,他的地位相當於曹操的幕僚,怎麼說也算是丞相府的人。

大家都知道,領導身邊的人是很有前途的,而且他和曹丕很早就開始了交往。在當時的情形下和曹操這條粗腿相比,劉備什麼也不是!他只是寄居在荊州牧劉表之下的一個小軍閥而已,而劉表自己都朝不保夕,曹操的兵鋒已經直指荊州,荊襄九郡旦夕可下。

所以我們假設司馬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並且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但是他明知道司馬懿絕不可能放棄曹操而轉投劉備,像司馬徽這個智商你說他會向就被推薦這樣一個不靠譜的人嗎?

總結

所以綜上所述,司馬徽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親戚,兩個人根本沒有交集,而且司馬懿當時已經和曹丕開始交往,他是絕不會投靠劉備這個朝不保夕的小軍閥的。所以水鏡先生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會也不能推薦司馬懿。


歷史評說


水鏡先生推薦徐庶、臥龍、鳳雛是因為他對他們有所瞭解,都說這三人是司馬徽的徒弟,司馬徽善於結交好友,在劉備馬躍檀溪後,遇到司馬徽,司馬徽便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之所沒有推薦司馬懿,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不是一個圈子

司馬懿和司馬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司馬徽可謂是遠近聞名,他的身邊有龐德公、諸葛亮、徐庶、龐統、韓嵩等人;而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人,一直都在北方,和這些荊州的名流,自然是少有交集。

其二:不瞭解司馬懿

司馬懿能忍,他的才能,都是在後期才逐漸展現出來的。司馬徽對他並不瞭解,推薦一個自己不瞭解的人給劉備,司馬徽應該是做不出來。此外,司馬懿隱忍,主要是司馬懿那時也沒有出仕的想法,就連曹操請他,他都沒同意。

其三:司馬懿的家族是大家族

司馬防是潁川名門司馬一族的代表人物,當時官職比曹操還高,一開始,劉備的處境並不好,可以說落魄,寄人籬下,四處奔走,這樣一個人,就算司馬徽推薦了司馬懿,司馬懿也不一定能看上劉備。


廣東阿俊


這個問題還能扯淡。

第一,司馬懿在河內溫縣,處於曹操控制區。司馬徽當時住在襄陽, 處於劉表控制區。司馬徽就近推薦荊州襄陽附近的諸葛亮等人還行,如何去推薦遠在司州河內郡的司馬懿?

第二,司馬懿是世家大族,父親司馬防又是曹操的“伯樂”與好友,當年推薦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與弟弟司馬孚都是曹操幕僚,可以說司馬懿家族都是曹操支持者。不要說司馬徽這種“隱士”有沒有機會認識司馬懿這種豪門世家子弟,就是認識司馬懿,又如何讓司馬懿千里迢迢投奔劉備?

諸葛亮寄居荊州襄陽,如喪家之犬,需要有人引薦。司馬懿是本地豪強地主,司馬徽何德何能去高攀司馬懿家族?至於說司馬懿是司馬徽侄子,更是扯淡。不要說兩人一個司州一個豫州,而且司馬懿家族家大業大,如何是司馬徽這樣的隱士可比?

第三,當時曹操如日中天,與司馬懿父兄關係密切,司馬懿即使出來做官順理成章也是跟隨曹操,豈能跟隨曹操的敵人劉備?司馬懿肯拿家族事業冒險?司馬懿看得起落魄的劉備?


一梭煙雨江湖行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都姓司馬,但是司馬徽和司馬懿並不認識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司馬徽是潁川郡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河內郡在黃河以北,潁川郡在黃河以南,看下圖,血緣上兩個司馬家族沒有聯繫。

2.司馬徽家族是學術家庭,而司馬懿家族是政治家族,兩個家族還是有區別的。司馬徽家族後來到荊州避亂、教學,而司馬懿家族一直在洛陽為官。

3.就算司馬徽和司馬懿有聯繫,司馬懿是最終竊國的陰謀家,這樣的人如果到了蜀漢那裡,那劉備死後,司馬懿一定會篡國,就算司馬懿自己不廢黜劉禪,他兒子也會廢黜劉禪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答:提問這個問題的這位網友,在提問的問題中出現了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臥龍、鳳雛是水鏡先生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不假,但徐庶,只是《三國演義》的虛構,並不是史實。

話說,徐庶與石廣元都是潁川郡長社縣人,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人來往密切,相交甚好。

但徐庶並不是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

劉備屯駐新野時,出身寒門的徐庶生活困難,又一心想出人頭地,他早早就前往投奔劉備了。

而且,和司馬徽一樣,他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第二個錯誤,司馬懿並不是司馬徽的侄子。

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受劉表的邀請客居荊州;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人,兩人並沒有什麼交集,甚至並不認識,根本就不是什麼叔侄關係。

現代某些人,有一種通病,一看到同姓人出現在同一時期,就會認為他們是親戚關係。

我曾經看到過一本黃姓族譜,把三國時期的所有黃姓人收納在一起,都成為了父子叔伯兄弟關係,包括黃忠、黃蓋、黃承彥、黃琬、黃劭、黃奎、黃權、黃皓、黃祖……在該族譜中,這些歷史人物的輩分怎麼看怎麼彆扭。

話說回來,既然都不在同一個地方,又不認識,司馬徽當然就不會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嘍。

並且,司馬徽死得很早,赤壁之戰前夕就辭世了。

赤壁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呢?

是公元208年。

也是在這一年,司馬懿在曹操的一再強制徵召下,才勉強出仕,為曹操做事。

另外,《三國演義》把司馬徽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厲害,有先見之明、識人之能。

但在歷史上,司馬徽只是一個高曠孤傲的名士而已。

有一個成語,叫“好好先生”,就來源於司馬徽。

是因為司馬徽不願得罪人,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答“好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習慣。

有一次,有人跑去告訴司馬徽,說他的兒子得病死了。

司馬徽竟然想也不想,點頭回答說:“好好”。

那人氣得直翻白眼。

司馬徽的妻子在那人走後,責備丈夫:“人家的兒子死了,你為什麼還說‘好好’呢!”

司馬徽的回答是:“好好,您的話也很好。”


覃仕勇說史


這個問題實在搞笑,司馬懿幾時成了司馬徽的侄子呢?這是亂點家譜好吧。徐庶也不是司馬徽介紹給劉備的,他只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與龐統。

第一,即便司馬懿是司馬徽的親戚,也不可能推薦給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是在公元208年,這時司馬懿在哪裡呢?這一年,司馬懿正入曹操幕府呢。

在此之前,曹操曾多次徵召司馬懿,當時年輕的司馬懿還是有些儒生的名節觀念,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不願意效力。曹操曾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司馬懿不去,還想了辦法矇混過關:謊稱自己得了風痺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曹操哪裡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公元208年,曹操已是當了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在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時,司馬懿正在洛陽呢,就算兩人是親戚,司馬徽也通知不到他,談何推薦呢?

第二,徐庶也不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

據史書載,徐庶是親自跑去新野拜訪劉備的。當時劉備正從司馬徽家裡回來,打算尋找諸葛亮與龐統,這時徐庶來訪。

劉備有個優點,他當過黑社會老大,對人頗為義氣,喜歡交朋友。徐庶來訪,他熱情接待,兩人談話間,劉備問起了諸葛亮與龐統兩人。沒想到事情居然這麼湊巧,徐庶非但認識諸葛亮,兩人還是好朋友。徐庶便對劉備說:“諸葛孔明乃是臥龍,您想見他嗎?”

劉備聽罷大感興趣,因為司馬徽把諸葛亮叫伏龍,徐庶稱他臥龍,這個諸葛亮有這麼神奇嗎?劉備大為興趣,便說:“當然想見啊。就請您陪他一起來吧。“徐庶笑道:“這個人,您可以上門拜訪他,不可以委屈他前來。我看將軍還是親自跑一趟吧。”

黑老大出身的劉備,也真沒那麼多禮節,既然徐庶說要親自上門拜訪,他就去拜訪了,沒有一點架子。這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君山話史


哎呀,這個問題是考驗我童子功啊,三國演義得20年沒看了,但我記得這個問題在原著中是有明確答案的。

說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實際上是略顯勉強的。

劉備馬躍檀溪,逃到司馬徽的莊上,倆人聊天,司馬徽分析了劉備的局面:關羽、張飛、趙雲都是萬人敵,很厲害,但是缺少能夠指揮他們的人。而孫乾、糜竺這些謀士根本就是白面書生,擔當不了大任。說到此,司馬徽引出來伏龍、鳳雛的童謠。當劉備詳細詢問的時候,他便不再說了。


這次水鏡先生所謂的介紹,只不過是談到興頭上,話說冒了而已。實際上他並不是真心、正式的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後來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荀彧寫假家書騙走了徐庶,司馬徽去劉備處串門,聽說徐庶臨走的時候已經將諸葛亮正式推薦給劉備,這才把諸葛亮大加讚賞了一番,甚至拿他和姜子牙、張子房相提並論。

但是,細節,在捧諸葛亮之前,司馬徽說了這樣一句話:徐庶自己走也就算了,何苦讓諸葛亮出來嘔心瀝血。離開劉備處,司馬徽又說了一句話:諸葛亮雖然遇到了真主,可惜,不得其時啊。

不得其時。什麼時?天時。天時是什麼?歷史創造的機會。什麼機會?成就霸業的機會,大大的機會。

司馬徽看得清清楚楚,天時在曹,這個歷史創造的機會,已經被曹操抓在手裡。大勢所趨,人力是無法撼動的。劉備再英雄,關張趙再無敵,諸葛亮再籌劃也敵不過天時,擰不過大勢。司馬徽看死了劉備這一支幹不過天,所以並不熱心把諸葛亮推薦給他。

司馬徽乃至於整個司馬家都知道大勢在曹操那裡,但也看出來曹操大運當頭,不可爭鋒。所以他們選擇了順勢而為,窩在曹操那邊,裝孫子,等機會。我先跑的你的陣營佔個地兒,我還不當出頭鳥。熬死了曹家三代,這個天時大運就該輪到他司馬家了。

以諸葛亮的能力其實也看出了這個局面,但他還是選擇了出山跟天爭一下,最終耗盡精神奪了個三分天下,雖然未能勝天半子,但也算是搶天三分之一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