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探春遠嫁,關鍵時候王熙鳳為什麼拉著趙姨娘不讓兩人說話?

小卡的吐槽


探春出嫁,這是送,還未出國界,在海邊上的船。外藩主人不會來,來也是小頭目,使者,做引路人。也或者根本沒有。不讓寶玉也去送,這裡指送到與藩接引處,有外藩來人而並不在此。所以這一干人皇宮與賈府人來送。

王熙鳳與趙姨娘是有仇的,一個是王夫人與趙姨娘的仇,一個是趙姨娘與她結下的仇恨。與王夫人之仇作為侄女她向著王夫人。與她有仇一次她與寶玉被馬道婆與趙姨娘算計,差點喪命。後來馬道婆之事在宮中事發,賈母問寶玉王熙鳳當時發病情景,答。賈母認為對上了。必趙姨娘做的鬼。恨她死的心王熙鳳必有,障於探春,王熙鳳怕探春。仇必得發出。

不止這一件,趙姨娘不少事上反對王熙鳳,背後嚼舌,王熙鳳也得有知,耳目眾多。她拉趙姨娘瞧趙姨娘那嘴臉,一臉鄙夷,不屑與仇恨。藉此機會報復,讓趙姨娘與探春母女生死離別之時也無法親近,感受母女親情,留下永久遺憾。也有對探春管園子拿她下手的回擊。擊人心最脆弱之時為最狠的報復,無復生之力。


青木皮


探春遠嫁,鳳姐兒拉住趙姨娘是八七版電視劇中的設定。


《紅樓夢》後四十回,關於探春遠嫁,趙姨娘寫的非常不堪,說她聽說探春遠嫁後歡喜起來,巴不得探春像迎春一樣,有一個壞丈夫。又覺得探春在自己和賈環不能借光,都是探春擋在前頭,探春就應該越不好她才稱意。

這是完全不對的。我們知道,探春雖然對趙姨娘確實不親。但還是顧念母女情誼的。趙姨娘也時常在探春那裡走動。所以八七版電視劇就安排了探春遠嫁,趙姨娘和探春之間感人的情感戲。虎毒不食子,這是人性起碼的表現。


探春遠嫁,據考證是和親的一種,嫁給了國外王室。在送別的場合,所有人都應該恪守禮節的。這屬於外交禮儀。趙姨娘在那樣的場合,情感外露,萬一做出失禮的事是不得了得。所以賈家應該安排了王熙鳳特別“照顧”她。也就是讓她注意言行。而趙姨娘對王熙鳳畏之如虎,自然是最合適的。


探春在遠嫁之前,是有安排和趙姨娘辭行的。電視劇這一段描寫的很煽情,母女二人,在最後關頭達成了徹底的和解。不是不愛你,而是這樣一個家族,最好的保護就是我有足夠的實力,可以保護你。

探春遠嫁,是一個悲劇。就像曲子唱的:從此分兩地,各自保平安。

探春這麼出色的一個女孩子,恨不生成一個男兒,沒有一番作為。最後為了家族,犧牲了自己。從此與家人天各一方,雖說極可能做了王妃。到底“山高路遠,休把兒牽念”!


君箋雅侃紅樓


這個話題一看就是根據八七版紅樓而來的。(紅樓未完,曹公尚未寫到探春遠嫁)


現在讀《紅樓夢》的分為兩類人——一類人是真真曹公粉,只看前八十回也只研究前八十回,另一類人就是也看高鶚續寫的了。

如果細分的話,還有兩類人——一類呢八七鐵桿粉,對於紅樓的瞭解全在八七,另一類就是信脂硯齋了。

我呢,是隻看前八十回的紅迷,也愛八七,也看脂硯齋評論。

八七紅樓是經典,非常具有匠心的電視劇。曹公增刪五次,批閱十載,嘔心瀝血十年一部鴻篇鉅製。八七版,三年匠心精神,熒屏重現。大家知道,《紅樓夢》是一本未完成的書,而高鶚續寫的部分又差強人意。所以八七版在拍攝時便請來了一幫紅學顧問團——沈從文、曹禺、周汝昌、楊乃濟等,給演員們講課指導,給編劇出謀劃策,在所有翻拍紅樓的電視劇,電影中,八七版是最為接近原著的一部。

原著中曹公還沒有寫到探春遠嫁,但是在第五回已經有探春的結局。八七劇組根據第五回探春的判詞——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在《分骨肉》中,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去閃。……奴去也,莫牽連。



什麼意思呢?先看分骨肉,就是說探春啊最後要離開父母,離開賈府,也遠走他鄉,也就是說探春要嫁出去了。而她要嫁去的地方呢,一帆風雨路三千,路很遙遠啊。再看判詞,清明涕送江邊望,就是說探春遠嫁走的路是水路,也就是探春要嫁去邊疆了。

八七版拍的這段探春遠嫁很感人,整部劇的淚點開頭一個在元春省親,一個就是探春遠嫁了。

而看的仔細的話,就會看到話題裡說的,趙姨娘身為探春的親生母親,雖然說平時愛惹是生非也給探春難堪,但是畢竟骨肉相連,血濃於水,此時面對自己唯一的女兒遠嫁,趙姨娘心裡七上八下很難受。她心裡所驅,想要同探春話別,可是卻被一旁的鳳姐拉住了。(當然最後八七版還是不惹忍心看到母女二人分離,放任趙姨娘與探春擁抱。)

如果只看八七版的話,探春為何遠嫁?前面已經介紹,是作為南安太妃之女去和親的。古代,要搞好鄰國的關係,要麼動用武力,要麼顧及到百姓安危不費一兵一卒派出公主嫁去和親,把鄰國化為自己家裡人。所以就有了著名的文成公主進藏。不過文成一開始也是李唐遠宗室之女,後被封為公主。有哪個公主真正樂意拋卻自己家園遠赴那個毫無所知的地方過一輩子呢?所以又有了昭君出塞。王昭君也是去和親的,但她不是公主,是個非常漂亮的宮女。而對外宣稱當然是公主了,否則那邊就不樂意了。


所以,探春這個時候就是公主,南安太妃的女兒。如果趙姨娘不受控制的去和探春抹淚拉著探春的手話別,那這個假公主不就敗露了麼?這是其一。

其二:趙姨娘即使是親身母親又如何,自己女兒已經升為公主了,於禮法上,她還要拜女兒,與女兒劃清界限,怎麼可能會讓她一個無名無權的婦人去與公主說悄悄話呢?

所以說,古代的禮法真真害死人。自己親媽都不能和女兒大大方方的話母女之情。

但是,八七版是仁慈的,它讓探春與趙姨娘有了個久違深情的擁抱。(雖然這有違封建制度。)


神瑛私語


隨著時間更迭,年歲漸長,再看紅樓夢時,感觸靈魂深處的一個是尤三姐桃林自刎,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一個就是探春遠嫁,譴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一本鉅著,穿插著上百個人物,那再寫人物脈落時肯定都會有所謂的正線,副線,我一直認為,探春和尤三姐就是一個正線,一個副線.有人慶幸探春遠嫁乃是幸事,因為可以不用親眼目睹賈府的敗落.但探春也是溥命司的女子,如何能逃得過去,對比尤三姐的結局,為證清明,自裁身亡,那探春極用可能會因為不是真正王府郡主,而備受質疑,那以探春的剛烈與深明大義,肯定會為國,為家,犧牲自己!

好了,進入正題.提起探春就繞不開趙姨娘,在87版紅樓夢,探春遠嫁,海邊送別時,趙姨娘哭的不能自已,見探春漸行漸遠,似乎要追過去.被鳳姐一把拉住,哭的傷心忘我,卻被鳳姐一個眼神警告,轉為絹子掩口,低聲啜泣!為什麼?

因為探春現在代表的可不是賈府的三小姐,而是南安王府的郡主,她也不是普通層面的婚嫁,而是代表國家邦交的和親.那所有人都得上得了檯面,撐的住場子,百分百恪守禮儀.

我一直覺得,趙姨娘能夠親身送行,也是探春向嫡母請求的,這是她唯一 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為母親爭取的權益!要不然,以趙姨娘的品行,如此重要的場合,應該都不會讓她出現.可以參考一下,元春省親時,賈環就沒有出現.

那在如此高規格的送親場合中,在封建王朝森嚴的等級制度中,我們看到只有南安太妃一人設座,賈母和王夫人也只是分侍左右,太妃站起來,探春的祖母嫡母還得攙扶著.再看賈府眾人都眼圈微紅,心裡酸楚,但只要南安太妃一笑,眾人也只得陪笑.這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權勢.這麼一對比,趙姨娘的種種真情流露.讓南安太妃看到就有點不識抬舉.就算太妃不計較,再深處解讀,探春說好聽一點是義女,難聽一點就是冒牌貨的.既是和親,那對方肯定要有接親人員,倘若人家看到一個姨娘哭的如此心碎,難免不會心生猜疑.這樣終是對探春不好!所以鳳姐及時制止!我們看到,不僅鳳姐一把拉住,連隔著鳳姐的李紈也是想拉住趙姨娘的.


再看趙姨娘還有一個細節細思極恐,前面趙姨娘和探春深情相擁時,可以看出十指紅蔻,但在高臺掩面哭泣時,明顯看到紅蔻皆以撣去,十指素白.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母親的傷心欲絕,但讓賈母和南安太妃看來,她這是在給探春送葬,這是詛咒!那送親歸來自免不了一通訓斥!所以趙姨娘真的是一個沒心眼的可憐女子.

不得不說探春遠嫁,是87版紅樓夢的名場片之一,此劇情成功擺正了趙姨娘和探春這對彆扭的母女.這才是正理,所謂虎毒不食子,趙姨娘怎會如續寫的那樣興災樂禍,恨不得自己女兒嫁得比迎春還糟糕.在前八十回中,可以看到趙姨娘經常從探春房裡出來,說明母女一直都有來往,,只不過明面上探春從未去過趙姨娘的房中.

探春是一位精明有大志向的人,想來平時她與姨娘保持距離,自有她的道理.比如積攢力量,等著羽翼豐滿時,再來庇護母親.奈何人強命不強,如此剋制隱忍,還是免不了家國齊拋閃,孤身一人風雨飄搖的結局,探春最後那一聲"娘"叫的肝腸寸斷,這裡面真的有太多的無奈與心酸!


週一燕


題主的問題應該是針對87“原創”結局中的“探春遠嫁”。
探春遠嫁~是87“原創”結局號稱最成功的一場戲,或者說是唯一比較完整的一場戲。

探春與趙姨娘母女兩人終於在分別之前真情流露,探春辭行趙姨娘給了自己親孃一個大大的擁抱。電視劇這一段很煽情、也很西化呀!

在最後送親時刻這樣正式的大場面中,鳳姐拉住趙姨娘當然是阻止她亂說亂動壞了規矩。這應該是87編劇自我感覺良好的一個“原創”細節設計吧?

其實趙姨娘除了在自己的兒女面前,或者比自己更低賤的小丫頭子面前撒一下野,平時在賈母、賈政、王夫人、鳳姐面前都是很老實、很規矩的。

探春遠嫁最後送親,南安太妃、賈母、王夫人等都在儀式相當正式,況且之前探春已經跟趙姨娘辭行“激情擁抱”過了。這個戲劇最高潮巳經過去,再來一個鳳姐拉住趙姨娘不讓她從送親的隊伍衝出去跟探春講話,實際上這個情節設計是畫蛇添足。
其實適當表現一下趙姨娘在送親隊伍中的落寞孤寂和傷心難過,與探春之前辭行趙姨娘的場面相呼應可能會更恰當一些。

個人認為,形式收斂一些可能更有感情上的衝擊力,把圖1鳳姐拉住趙姨娘的鏡頭減掉會更好。



之前探春向趙姨娘辭行的時候,感情表現得更收斂、更壓抑也未必就不好。

探春與趙姨娘的一個大擁抱其實跟黛玉進府的賈母和黛玉祖孫相擁是重複的,這樣效果未必好,畢竟中國人至今都未必會用西式大擁抱來表達感情。

還有釵黛和解時,寶釵、黛玉一人手裡捏著一條玫瑰紅手絹、彼此雙手搭肩轉了一圈又一圈,感覺和像是八十年代國企工人俱樂部裡跳交誼舞的兩個小姐妹。

其實87真是被“改造”得很“現代化”的一版,偏偏有人打著請了二十多位“老專家”的旗號稱87“無法超越”曹雪芹原意云云。

唉……


阿丹151014015


民間女兒出嫁,臨出門時母女相別,難免情深而泣謂之哭嫁,這也是很正常的情形。

何況探春遠嫁海外,元妃省親古之未有,這一去便是骨肉永分離了,趙姨娘眼睜睜看著女兒遠去,如何不肝腸寸斷?

她欲撲上前去痛哭一番才是正常,但鳳姐卻拉住她,盯了她一眼,意在告訴趙姨娘:

別失禮!她不是你的女兒出嫁,而是南安太妃的郡主和親,與國相交的正式場合,豈可容你真情表達?鬧砸了探春改主意了,失禮不說,惹惱了他國迎親之人,兩國交惡生事,南安太妃也好,皇帝也好,哪個一生氣,咱賈家幾族人只怕有殺身之禍,盡皆難保,你擔得起嗎?不僅害了你自己娘倆,咱們都保不住啊!

探春送親之時,想必賈家人早早就對趙姨娘打了預防針了,千叮嚀萬囑咐的,只是趙姨娘是個愚昧撒潑慣了的人,用鳳姐的話說"上不得高臺面”放心不下,再派鳳姐盯住不讓她說話,她是趙姨娘畏懼之人,隨時把控態勢,可謂用心良苦也。



對於太太老爺們來說,探春成為王妃,是為自家爭光添彩的事,為主盡忠求之不得,臉上自有喜色,尤其王夫人,把個姑娘調教得有出息,這門親太好了。

但對於探春和她親生母親趙姨娘來說,為政治婚姻遠嫁他鄉,意味著為家國犧牲,從此天隔一方,一番風雨路三幹,把爺孃家國齊來拋閃,從今後只能各自保平安。


雖然趙姨娘很不堪,沒有修養智商捉急,但人之天性未泯滅。探春臨行叫一聲"娘”母女和解,放下了怨恨,趙姨娘終於聽見女兒承認自己為孃親,怎不淚眼婆娑欲上前相擁?又被鳳姐一把拉住,作為母親的痛不欲生,讓人無不動容,原諒了她的粗鄙不堪。

應該說電視劇的改編很合乎情理,這一鏡頭雖短,也是該劇優秀的表現之一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探春出嫁去外海和番,在江邊賈家一行人為她送行,哭地最厲害最傷心的不是王夫人,而是趙姨娘,相反,王夫人雖也悲切,可是臉上表現比較淡定,沒有表露出自己的感情。

程高本後四十回寫趙姨娘得知彈出遠嫁海外,甚至幸災樂禍,嘲笑探春真的得了個“貴婿”。趙姨娘在書中,雖然被刻畫成一個很沒品的女人,為此探春時時要和她劃清界限。在我讀《紅樓夢》的感覺是,實際上趙姨娘跟探春私下關係還是不錯,也經常走動,書中有一回說趙姨娘去看黛玉,黛玉知道她剛從探春那裡出來,順道過來看自己,但是黛玉沒有點破,這就說明趙姨娘經常性的回去探春那裡,如果關係不好,不會經常走動。而87版《紅樓夢》中,探春出家門前,跟趙姨娘抱在一起痛哭,也終於喊了一聲“娘”,應該說是比較符合曹公原意的。



所以,探春出嫁,作為母親的趙姨娘,內心的不捨,悲痛是超過賈府任何一個人。她眼見探春從此一去不復返,忍不住要哭著跑下去卻被王熙鳳拉住了,這很真實地反應了一個母親內心真實情感。


在這種盛大的送親場面,不進有賈府上下人,還有皇帝派來的王公大臣以及貴妃。王熙鳳拉著趙姨娘不讓她和探春說話,原因有兩點。其一,趙姨娘的身份太低,這種場合輪不到她,而且探春此時身份是南安太妃義女,是代表皇家出使和親;其二,也可能是照顧探春庶出的身份。探春名義上的父母親是賈政和王夫人,趙姨娘算什麼,她在賈府只能算半個主子,王熙鳳當然要拉著她。


小郭襄


和親,在中國的歷史上屢屢出現,尤其在堪稱強大的漢朝和唐朝最為盛行,最為有名的就是漢朝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避免戰爭,用現在的話說叫“睦鄰友好”。用一個女人的身體就能換來和平,肯定比千軍萬馬,搭上無數白銀,打一場戰爭換來的和平要合算得多。雖然看起來有點軟弱,卻是用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

而《紅樓夢》中探春出嫁就是和親,探春將用自己的嬌弱之軀換取國家的和平與穩定,堪稱巾幗不讓鬚眉。

按理說探春既非公主,也非郡主,是沒有資格和親的,可皇帝和親王們那個願意把自己的親生閨女送到蠻荒之地,嫁給野蠻之人?所以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就落在了臣子們的身上,為了國家和民族,他們必須義不容辭。

在《紅樓夢》中第七十一回,南安太妃來給賈母祝壽,見到了探春。

想想看,南安太妃是什麼角色,那可是先皇帝的妃子,也只有先皇帝的妃子才能稱得上太妃,是名副其實的主子。而主子親自給臣子來拜壽就有些不合常理了,就算要拜,完全可以派個人下人來嘛!

而南安太妃還是親自來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認探春做“義女”,認探春這個假“公主”。為和親做準備。

既然“公主”是假的,就要事事做的得周全,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能隨意張揚,更不能讓藩王瞭解實情,以防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紅樓夢》中趙姨娘又是一個沒有腦子,說話做事隨心所欲,很不著調的人,所以在探春出嫁時,為了防止趙姨娘引來事端,破壞和親大計,讓國家和民族蒙受損失,就讓王熙鳳看著趙姨娘。也只有王熙鳳才能看得住趙姨娘,因為王熙鳳的心狠手辣是趙姨娘最害怕的!


行業動態觀察


那個年代沒有飛機火車,生離和死別一樣,幾乎一輩子見不到了,探春是作為南安太妃女兒的身份去和親的,趙姨娘平常就沒眼力見,這時候一悲痛激動很容易說錯話,不說南安太妃怪罪,還有對方接親使者在場,一句話說錯就可能造成和親失敗,那是殺頭大罪啊。王熙鳳作為賈府管家奶奶,她此時必須照看著點。



趙姨娘是沒腦子的渾貨,王熙鳳不攔著點,有可能禍從口出。無論是不是87版電視劇安排的,趙姨娘平時再怎麼罵著自己的女兒,作為探春親孃,自己身上掉下來的骨肉,在身邊時覺得可恨,一旦失去方才想到這個女兒的百般好處,悲痛欲絕也是人之常情。趙姨娘原本素質不高、在賈府都是張嘴就來、屬於典型沒腦子的貨,這個女兒從此連罵都沒得罵了,心裡悲痛異常有可能說出什麼大逆不道的話,或是抖摟出探春不是南安太妃女兒的話,造成和親不成功,可能影響邊疆安定,那賈府就犯了殺頭大罪了。



王熙鳳是賈府管家奶奶,只有她拉著趙姨娘才是最合適的,如若她不拉著,趙姨娘犯下大錯她也無法向賈府長輩們交代。趙姨娘的悲痛原本是真的,可是王熙鳳此時也不是壞人,她深知趙姨娘本性,這個時候男人去拉、或者比趙姨娘尊貴的夫人們去拉、或未出閣的姑娘家去拉都不合適,能下手去拉的只能是媳婦一輩的,李紈是個寡婦這種場合肯定不適合出現的,王熙鳳的身份最合適,而且她又是賈府管家奶奶,不要說家裡長輩安排,她自己就應該有這個眼力見去拉著,免得出事她也無法交代。



探春和親遠嫁蠻夷之地是悲慘之事,可也為皇上平定遠疆起到關鍵作用,為賈府在朝廷記了一次大功,鳳冠霞帔出行的關鍵時刻是不能出狀況的。探春是賈府唯一繼承鐘鼎之家政治和管理才幹的子女,她姿態顧盼神飛、讓人見之忘俗,是賈府除賈元春之外,最得意的女孩了,也因此被南安太妃相中,開啟了遠嫁和親的悲慘命運序幕。在遠嫁出行的時刻,敏探春知道事已成定局,這是她為賈府做的最後一件大事。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她生於末世運偏消,只能把骨肉家園齊拋閃,像個大丈夫一樣堅定走向未知前途,這時候她心中縱有千分委屈萬分悲痛,也無法表達,只能告爹孃,休把兒懸念。



最後,王熙鳳這個人有很多優點的,做人做事手段極其高明,而且很有頭腦威望,趙姨娘幾次被她罵的不敢吱聲。她下手拉,趙姨娘再潑皮,也是忌憚她的。正所謂一物降一物,有王熙鳳在身邊,趙姨娘那個不清醒的腦殼子能稍微正常一點,王熙鳳不讓她說話也是為她好,儘管她悲痛欲絕,此時也不能表現太過。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因為,探春是作為南安太妃的女兒去和親的。

畢竟,朝廷打敗了要和親,你不派個公主,起碼也得派個郡主吧。就挑南安太妃的女兒了,至於你是親的,撿的,還是認的,朝廷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對外宣稱,你必須是太妃的嫡親女兒。


同樣,太妃向賈府要女兒,那也得要個相貌俊俏,才華橫溢,更重要的是出身高貴的人吧。所以這人必須是賈政、賈赦的嫡女。就算太妃對探春的身世心知肚明,但你對外宣稱得是王夫人或邢夫人的女兒。不然,你讓個奴婢生的女兒和親去,太妃在皇帝那也交不了差啊。

所以,如果讓人知道探春原來是趙姨娘的女兒,那就是王夫人欺騙南安太妃,南安太妃欺騙皇帝,皇帝欺騙外國,後果很嚴重。立馬給賈府帶來滅頂之災也不一定。

因此,王熙鳳務必要阻止母女交流。畢竟是親生骨肉,這一別估計永不再見,很容易真情流露,讓人看出端倪。

另外吐槽一下電視劇裡探春遠嫁這段,感人是感人,但是太不合理。

首先,讓賈府的人出現,她們都滿臉悲傷,還有人哭哭啼啼的;反觀南安太妃,滿面春風,一點傷感沒有。這讓誰也覺得不對勁。如果賈府再有人控制不住感情,女兒孃的叫起來,那更砸鍋。

再者,探春現在身份是郡主(甚至可能是公主),她的孃家是南安王府,你們賈府的人站一排來幹什麼。公主出嫁用得著你們這麼多人湊熱鬧?漢唐用宮女假扮公主和親的,也沒見人性化到邀請宮女家人來送別。

推測原著中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賈府提前給探春送別,趙姨娘探春母女二人冰釋前嫌,趙姨娘泣不成聲,探春一聲娘跪到她懷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