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園專訪中日醫院張凌教授:這位腎病科醫生為何要研究甲狀旁腺?

丁香園專訪中日醫院張凌教授:這位腎病科醫生為何要研究甲狀旁腺?

丁香園專訪中日醫院張凌教授:這位腎病科醫生為何要研究甲狀旁腺?

春節期間,中日醫院的張凌醫生跟我分享一張照片,畫面上一家三口,妻子懷抱胖嘟嘟的寶寶,丈夫深情摟著妻兒,幸福,喜悅。

「能有今天,這一家太不容易了!」這張照片的背後是 2200 多公里、十多年透析路、兩胎落空的失望。

「死磕」人類最小內分泌腺體

「無數人把北京視為求醫問診的最後一站,對醫生而言,是壓力也是動力。」作為中日醫院腎性骨病主任醫師,張凌是我國在治療和研究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經驗最豐富的大夫,有近 30 多年的臨床經驗。

三年前,1. 5 米不到的小英(化名),強忍骨痛,被丈夫攙扶著移挪到中日友好醫院腎性骨病張凌醫生的門診室裡。

25 歲不幸患上尿毒症,到第十個年頭,小英出現了尿毒症常見併發症之一——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全身骨痛,身高在幾年內迅速縮小十幾公分。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甲狀旁腺(圖中下部 4 個鮮紅色的粒體)位於甲狀腺後面

甲狀旁腺位置非常隱蔽,位於甲狀腺後,「約為 0.3 釐米,若長到 1 釐米左右就相當於增大了 2 倍以上,這時就需要進行甲狀旁腺切除術,否則會演變成毒腺瘤。」張凌用指甲蓋在大拇指上勉強比劃。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SHPT)(簡稱「繼發性甲旁亢」)的治療策略包括藥物、手術和介入。


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必須考慮甲狀旁腺切除治療,因為尿毒症患者全身基礎疾病複雜,手術風險大,所以需要腎內科、外科、超聲科等科室的共同配合。

繼發性甲旁亢早期無症狀,晚期患者會出現因嚴重的鈣、磷代謝紊亂而帶來的骨質疏鬆、骨骼畸形、轉移性鈣化,最終心血管鈣化。

「醫生,我要做手術!」多年過去了,急診室那位 50 多歲出頭的患者聲嘶力竭、痛苦得蜷縮成一團的場景依然印在張凌腦海中:「(他)已經嚴重到心臟衰竭,沒辦法,家屬再哭天搶地,醫生也迴天乏力。」

當時因為經濟、社會等原因,這病的技術和理念並未得到很好的推廣。相比之下的現在,小英從入院到出院,時間不到一週。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以「甲狀旁腺切除術」關鍵字搜索相關文獻數量

排名第一的便是張凌醫生

從 1995 年開始摸索,2006 年在日本的一次學習機會,加速了繼發性甲旁亢各種治療技術的推進和甲狀旁腺切除手術在國內的發展。

做科普,求協作

第一次見到張凌醫生時,她正為提升醫生和透析者對於繼發性甲旁亢治療的認識而四處奔波尋求支持,「跑場子」做科普,懷裡電腦裝著的 PPT,裝著盡心準備的宣講資料。

資料中大量年輕、身處偏遠地區、藥物治療不充分的晚期患者總會震驚四座:眼見漂亮靈力的姑娘,逐漸被耗竭成枯萎的花骨朵。

這些患者也驚嚇到了日本同行。

2006 年,張凌到日本做訪問學者,向來沉穩冷靜的她這次「受到刺激」:

當時我國繼發性甲旁亢患者總量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全國僅有不到 10 家能開展繼發性甲旁亢切除術,但這在日本已是常規手術,臨床上絕少有疾病發展到面目全非,甚至迴天乏力的患者。

在回國的路上,張凌分析了所處的困境:怎樣讓更多患者出現指標不正常就能得到即時治療,不至於一步步拖到更嚴重;如何又能使患者不用千里迢迢地折騰到北京就醫,在當地就能解決。

「儘管我只是一名普通醫生,但有責任盡一己之力把這部分知識補充上去。」

當時繼發性甲旁亢手術在我國只有零星記錄,缺少成熟經驗借鑑,而它又是一種需要多學科密切配合的治療手段,手術難度較高,被衛生部列為四級手術。

在各種因素的促成下,中日醫院外科姚力醫生站出來積極配合,與張凌醫生一起共同查閱大量資料,一邊開展手術,一面請教日本同行,終於把這一手術開展起來了,而手術後的奇蹟般效果更讓醫生們備受鼓勵。

曾有天津一位女患者坐著輪椅來看病,術後一年,患者竟能遛狗,而且一路跟著小狗慢跑。「當時外科醫生激動告訴我:『張醫生,你不知道,她當時來看病痛苦無比,現在居然能恢復得這麼好,我激動得都落淚了,這個手術太值了!』」

經過十多年的鑽研,這一技術已經成熟,在患者小英身上,有了更好的效果:術後一年半,她懷孕了。

高齡、透析者,這是一個讓人喜憂參半,進退兩難的意外,畢竟,尿毒症、透析,再加甲旁亢的影響,女性透析者能夠正常懷孕並順利生產算得上鳳毛麟角,像雲南玉溪的小英夫妻如此幸運的還是少數。

在當地醫院腎內科、產科多科室的密切配合下,2017 年 7 月,小英足月產下一個 2800 g 的健康寶寶,圓了母親夢。上個月,張凌醫生和外科醫生還被邀請去了一趟雲南玉溪,示範教學當地醫院學會這項技術。

有問題衝在第一線

小英夫婦的故事是可遇不可求的,並非所有人對醫生的信任和配合度都如他們,因為甲狀旁腺切除術難度大,若醫患沒有充分的彼此信任,可能會出現尷尬事件。

「既然選擇了一起探索,那有問題,就和外科醫生共同去承擔責任。」所以,有問題需要處理時,張凌都會第一時間衝在最前面。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到目前為止,與張凌醫生團隊合作過的有普外科、血管科、超聲科、放射科、骨科、胸外科等等,他們像通關一樣,合力解決了一道又一道治療中的難題,她說:「積極合作,很多時候困難就沒有那麼難,那麼大了。」

在張凌醫生周圍,還有另一隻隊伍——鐵桿粉絲。他們有的是長期透析結下的友情,也有僅因一次手術而結緣的。一位患者說「張醫生不僅醫術好,更重要的是她特別理解我們腎友。」

雖然工作極其繁忙,但只有時間允許,張醫生會經常參加腎友們的健走聚會等活動,曾經一位包頭勵志哥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那是一位從小失去父母的孤兒,19 歲開始透析,透析室鄰床的病友——一位企業家鼓勵了他,並支持他創業,現在這位當年的透析孤兒不僅成為企業家,還組織當地中小企業建立慈善基金,專門支持困難透析家庭孩子的教育。

每次講到這些故事,張凌醫生總是說:「醫生應該給患者身心的幫助,但畢竟精力有限,如果能在患者中喚起更多正能量,可能更有意義,更有力量。」

賦能更多同行

目前中日醫院會獨立完成甲狀旁腺手術的外科醫生已經有 4 位,共手術了 1000 多例,年手術量超過 200 例,在張凌醫生團隊帶領下,目前他們已經在全國約 40 多家醫院進行了技術支持和推廣,還組建了全國最大的甲狀旁腺手術資料數據庫。

2017 年,張凌醫生團隊在中日醫院胸外科同仁配合下,開展了胸腔鏡下異位甲旁亢手術,為幾位胸腺異位甲狀旁腺增大的患者解決了過去一直困擾的難題,一些多次手術,但反覆出現甲旁亢的患者再一次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團隊也在這探索中再次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這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中國有至少 50 萬透析者,這麼龐大的群體,單靠幾個人是不夠的。」

我問她,你不怕學會徒弟餓死師傅?「患者越多,只要你努力,就會不斷進步,就能不斷地開展新的技術,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個手術對患者非常有價值,能讓患者從坐輪椅到自由行走,這在我看來是,這就是醫生職業賦予的快樂。」

問張凌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她說,讓全國三級以上城市都能開展甲狀旁腺手術,讓患者在當地獲益,而不需要來到北京治療。

後記

去年夏天,她邀我一起參加腎友聚會,四五十人,一路歡聲笑語。

在回來路上,我感慨:「若非胳膊上血管通路的臥龍疤和脖子上甲旁亢術後的項鍊疤,很難分清誰是醫生,誰是家屬,誰是患者?」

張凌說:「這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腎友出了透析室,和健康人沒有差別,一樣工作,一樣生活。」(題圖由被採訪者提供,責任編輯:任悠悠)

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丁香园专访中日医院张凌教授:这位肾病科医生为何要研究甲状旁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