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與英國交戰不幸戰敗。至此中國開始進入了被列強肆意蹂躪的時代,中華民族開始一段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在大部分人眼中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對外作戰幾乎是屢戰屢敗,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接連喪師失地國土淪陷主權丟失,讓人痛心不已。不過清朝雖然老打敗仗,但也不是一點勝利都沒有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清朝對外作戰中難得的勝仗。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臺灣抗英鬥爭(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1 年(道光二十一年)9 月30 日英軍雙桅炮艦“納爾不達號”向雞籠(基隆)轟擊,被參將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三十二人,生俘一百三十三人,繳獲武器及地圖。10 月19 日英軍三桅兵艦一艘攻三沙灣,登陸後被守軍擊退。1842 年3 月11 日英軍三桅兵艦三艘駛入大安港,其中“阿恩號”被守軍引誘至大安溪多礁石處擱淺,斃敵數十人,俘獲四十九人(其中包括廣東漢奸五人),擄獲11門大炮等戰利品。 5月,姚瑩奉道光帝旨,除了“阿恩號”船長顛林與另外八名英國高級軍官外留予問供外,其餘活存的139名俘虜皆悉予處死(約30餘名英軍人於獄中因病去世)。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9年6月,英法兩國因為對既得利益不滿足要求派公使前往北京換約,但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前往北京,而是在艦隊保護下直闖禁止外國船隻進入的大沽口,並拆毀中國軍隊佈設的障礙,中國守軍奮起還擊,第二次大沽保衛戰由此爆發。

大沽炮臺曾在第一次大沽保衛戰中失守,《天津條約》訂立後,英法軍隊從天津撤走。受命籌備防務的僧格林沁立即整頓軍隊,添設大沽海口水師,並在第一次大沽之戰被毀的炮臺、營盤的廢墟上新建防禦設施。南北兩岸各建炮臺3座,共安火炮60門,其中12000斤大鋼炮2門,萬斤大鋼炮9門,5000斤鋼炮2門,西洋鐵炮23門。所有炮臺周圍均堅築堤牆,堤牆之外開挖壕溝,豎立木樁。又在海口設置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安設木柵,連成巨筏,並加強了偽裝。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在北塘地區整修了炮臺,火炮增至24門,對北塘以北的營城亦設兵防守。在天津以東30餘里的雙港附近新建炮臺13座,安設1200斤以下大小鋼鐵炮各81門,大大加強了縱深防禦。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侵華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少將率領下到達大沽口外後,立即進行武裝挑釁活動。賀布派康墨雷爾艦長和翻譯孟甘越過攔江沙,向清軍投遞信件,要求三日內開放一個入口,以便公使溯河去天津。18日下午,英艦8艘,乘風潮之勢直入白河內。乘夜暗,曳倒攔江鐵戧4架。

6月25日黎明,英、法侵略軍向大沽發起攻擊。賀布親率聯軍艦艇12艘(英國淺水蒸汽炮艦11艘,法國淺水蒸汽炮艦1艘),從攔江沙向海口開進。計劃是:炮艦衝過橫江鐵鏈,在炮臺的上手佔據有利陣位,以便兩面夾攻,然後在炮艦火力掩護下,海軍陸戰隊從正面登陸,迅速奪取炮臺。

到下午2時,聯軍艦隊在完成開進任務後,賀布便以艦艇數艘排除水中障礙物,開闢通路。其餘軍艦排列在旁,進行挑釁。在此過程中,守衛大沽炮臺的中國官兵全部進行了隱蔽和偽裝,炮臺上偃旗息鼓,一位參戰的英國士兵曾這樣回憶到:“所有炮臺象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直隸總督恆福再次派遣官員拿照會勸說使節由北塘登陸換約。英、法侵略軍拒絕接受照會。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下午3時左右,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拆毀,賀布立即令艦隊向封鎖海口的鐵鏈逼進,並炮擊兩岸炮臺。“然而一下子,就象變魔術似的,所有本來掩護著炮臺大炮的草蓆都捲了起來,頃刻之間全部大炮一齊開火”,守衛炮臺的清軍將士開始猛烈射擊,利用敵艦受阻於水中障礙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揚火力,不久多艘聯軍軍艦被擊傷,賀布本人也負了傷。到下午4時,包括旗艦在內的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其餘參戰的軍艦也全部被擊傷。聯軍見勢不妙,遂豎起白旗詐降,一旁的美國艦隊司令達底那海軍准將也急忙率艦隊支援英法聯軍,經調整部署後,繼續向炮臺攻擊。

下午5時,身負重傷的賀佈下達登陸命令。英、法海軍陸戰隊千餘人,在英軍勒蒙上校指揮下,分乘帆船、舢板20餘隻,利用艦炮火力作掩護,向海口南岸強行登陸,企圖首先奪取南岸3座炮臺。侵略軍登陸後,一方面遭到炮臺炮火殺傷,另一方面道路泥濘很難前進,同時遭到守軍和由新河前來增援的滿蒙騎兵的阻擊,被迫後撤。是夜,英、法聯軍又繼續進攻,清軍在火彈照明下,英勇抗擊,又給敵以重大殺傷。激戰一晝夜,聯軍遭到徹底失敗,殘部一直潰逃到杭州灣。

此次戰役,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共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清軍陣亡38人,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在戰鬥中壯烈殉國。

左宗棠收復新疆

19世紀中葉,英俄兩國加緊對中亞地區的殖民爭奪,並覬覦中國領土新疆。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國支持下,中亞浩罕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事首領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國新疆南部,後自立為“汗”,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繼而侵佔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實行殖民統治。是時,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內地人民起義,無暇西顧。1871年,沙皇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使新疆陷入被英俄兩國肢解侵吞的險境。在陝甘總督左宗棠等人的積極推動下,清政府決心派軍隊收復新疆,於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根據新疆的地理特點和敵我態勢,左宗棠制定出收復新疆的戰略方針——“先北後南”、“緩進急戰”。鑑於新疆遠離內地,人煙稀少,產糧不多,左宗棠特別重視西征大軍的後勤保障,親自部署糧餉的籌集、採辦和轉運,以確保西征計劃的順利實施。西征軍主要由道員劉錦棠部、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部和廣東陸路提督張曜部組成,總兵力六七萬人,由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1876年4月上旬,左宗棠由蘭州移駐肅州(今甘肅酒泉)。時西征軍先鋒已進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一帶。8月中旬,劉錦棠和金順率所部攻克古牧地(今米泉),殲其5000餘人,並乘勝收復烏魯木齊。11月上旬,清軍攻克瑪納斯南城,平定了整個北疆地區。時臨冬季,大雪封山,清軍就地休整籌糧,以待再戰。1877年4月,左宗棠指揮清軍分三路進軍南疆: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攻達坂;張曜部由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佔彪部由巴里坤進至鹽池,與張曜部會師後合攻闢展(今鄯善)和吐魯番。至月底,清軍先後攻克達坂、托克遜、吐魯番等地,扼住南疆門戶,為奪取戰爭全勝創造了有利條件。阿古柏絕望自殺,其子海古拉率殘部西遁,並企圖在英俄兩國庇護下作最後的負隅頑抗。左宗棠揭穿英國的“調停”陰謀,決心繼續西征。10月,西征軍劉錦棠部征戰1000餘公里,以破竹之勢收復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今焉耆)、庫車、阿克蘇和烏什。南疆西四城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闐(今和田)和喀什噶爾(今喀什)之敵分崩離析,有的主動投奔清軍。12月中旬至1878年1月初,清軍又相繼收復南疆西四城。整個新疆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外,全部迴歸祖國的懷抱。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鎮南關大捷

越南政府抵抗法軍侵略失敗後,中法之間的陸上戰爭仍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激烈進行。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 廣西巡撫 潘鼎新不戰而退。十天以後,法軍侵佔鎮南關(今 友誼關),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焚關而去,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時老將 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馳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戰守。得悉法軍將犯鎮南關,在隘口搶築了一條橫跨東西兩嶺高七尺、長三里、底寬一丈的長牆,牆外深掘塹壕,築成了較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盤踞諒山的法軍傾巢出動,撲向鎮南關,24日越牆進犯,馮子材率士卒衝出牆外,激勵將士猛烈搏鬥,終將法軍擊退,遏阻了法軍對中國邊境的窺伺。清軍乘勝追擊,連破 文淵、 諒山,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重傷東部法軍統帥 尼格里。法軍陷入困境。 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裡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基隆保衛戰

1884年8月4日,法艦直逼基隆,法軍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軍“於明日上午八時以前將炮臺交出”,守軍置之不理。5日,法艦在利比士的指揮下齊向基隆炮臺猛烈開火,摧毀了清軍數處炮壘及營房,守軍於死傷十餘人後向內地撤退。法軍登陸,佔領基隆港,將港內各種設施和炮臺進行破壞。6日下午,法軍陸戰隊向基隆市街搜索前進,並攻擊附近高地。守軍在劉銘傳親自統率下奮勇從各個方向進行反擊,逐漸縮小包圍圈。經過幾小時的激戰,法軍傷亡100餘人,狼狽逃回軍艦,侵佔基隆的計劃破產了。

孤拔再犯基隆。守軍奮勇抵抗約兩小時,傷亡百餘人,最後被迫後撤。法軍乘勢登陸進攻,基隆港灣及周圍陣地盡失,基隆市區告危。這時,法軍在利士比的指揮下正進攻滬尾。劉銘傳在得到大批法軍猛攻滬尾,滬尾不斷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後,考慮到臺北府城是統帥部所在地,軍資餉械集中於此,不可稍有疏虞。為保臺北,滬尾重於基隆,於是決定撤離基隆,移師滬尾。法軍佔領基隆後,於8日又對滬尾發起進攻。利士比以戰艦七艘轟擊滬尾市街和各處據點,然後登陸,分幾路前進。法軍不慣於陸戰,一進叢林,便失去了統一指揮,只得各自為戰。這時,預先埋伏在各處的清軍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奮起截殺,銳不可當。在短兵相戰中,守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展開近戰,而法軍卻潰不成軍,傷亡累累。到最後,法軍彈藥已罄,全線崩潰,只得奔向海灘,逃回艦上。在這場戰鬥中,法方自認死27名,傷49名;劉銘傳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我軍陣亡哨官三員,死傷兵勇百餘人,法軍被斬首二十五級,槍殺三百餘人。此外又俘獲法兵十四名,梟首示眾。”通過這次戰役,法國人不得不承認:“淡水的敗戰突然發生,它一方面使我們看出中國兵力的強大,一方面使我們明白局勢的危險。這次敗戰是難以補救的。”自此以後,法國艦隊只能輪流在淡水河口對這個海港實施封鎖,再沒有能力發動進攻了。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娘子關之戰

1900年10月,德法聯軍進入山西境內,僅僅數天就打到了軍事重地娘子關。守衛娘子關的清軍是由京城撤退下來的禁衛軍、忠毅軍及武衛軍各部,總數大約有8700人。至10月底,法國軍隊先後對娘子關發動了13 次進攻,全部被清軍擊退。法軍傷亡慘重,陣亡士兵人數高達1258人。10月28日,無力再戰的法軍不得不從娘子關撤退到北京。從1900年11月到1901年3月,德軍以人海強攻的方式對娘子關天險先後發動了33次進攻,在付出了陣亡1400人,傷2580人的代價後,這些日爾曼武士不得不也像法軍一樣撤退回北京。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鎮海大捷

1883年6月20日,法使脫利古在與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會談中,對清政府進行戰爭恫嚇,在整個中法戰爭中,只有鎮海戰役是完全依靠本省的財力和兵力,堅持了長達103天的戰鬥,抗擊住裝備優良的法國遠東艦隊的進攻和封鎖,並取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完全勝利的。鎮海大捷是中國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近海保衛戰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盤點鴉片戰爭後清軍對外作戰的勝仗

廊坊大捷

廊坊大捷發生於1900年。1900年6月18日,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爾率領的2000多名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攻的八國聯軍,由於在廊坊遭義和團阻擊,從廊坊敗回。中途又遭義和團和清軍董福祥部襲擊,聯軍1000多人被包圍,激戰兩個多小時,聯軍死7人,傷57人。到26日,才在援軍配合下,狼狽逃回天津,共傷亡300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