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加勒比2019年中國部署四大母港 造價12.5億美元新郵輪亮相

“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場馬拉松而非衝刺跑,不會採取短期策略而是長期投資佈局。”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邁克·貝勒(Michael Bayley)6月12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儘管中國郵輪市場偶爾會供需失衡,但其規模和機遇不容小覷。

當天,皇家加勒比正式公佈了斥資12.5億美元打造的超量子系列第一艘郵輪“海洋光譜號”(Spectrum of the Seas)的內部設施,在原有“量子系列”郵輪的特色上,對客房、餐飲、娛樂和科技等設施全面升級。

目前該船正在德國建造,總噸位16.8萬噸,滿載量超過5600人,是皇家加勒比旗下佈局中國的郵輪中總噸位最大、造價最高的一艘,將於2019年6月6日上海母港首航。

同時皇家加勒比還宣佈,2019年在中國市場共將佈局海洋光譜號等三艘郵輪,母港包括上海、天津、香港和深圳,航線包括6晚以上長航線、針對年輕消費者的週末航線和適於冬季出遊的熱帶、亞熱帶目的地航線。

中國郵輪業歷時多年高歌猛進後2017年增速首次放緩,業界認為進入調整期,航線單一、低價競爭、產品同質化等都是中國郵輪市場的現狀。這種背景下,各郵輪公司在拼大船、新船之外,著力在產品創新、遊客體驗及分銷渠道等方面培育競爭力,從已公開的運力部署來看,未來幾年或將迎來新一輪白熱化競爭。

新船關鍵詞:科技、創新、定製

“我們在量子系列上收集了中國消費者的反饋,將遊客意見和最新趨勢融入新船設計中。”貝勒表示,海洋光譜號專為中國定製,可滿足多代際家庭遊客的需求。

他介紹,新船新增了261平米的完美家庭套房(Ultimate Family Suite),含三間獨立臥室,可供祖孫三代11人私密居住,配有卡拉OK和全套環繞聲設備的娛樂室,可供全家K歌、觀影、遊戲等娛樂。

科技創新方面,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高級副總裁及中國區首席運營官伯特·赫爾南德斯(Bert Hernez)介紹,新船標誌性設施是位於船尾左舷、直徑11米的中空橙色球體南極球,球內設有4個蹦極床,伴以VR視覺歷險體驗,此外海上多功能運動館增設互動娛樂廳AR牆及AR地板,為遊客打造虛實結合的互動體驗。

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中國及北亞區總裁劉淄楠參與了海洋光譜號的設計,“郵輪要優化而非簡單的本土化,”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優化就是研究中國消費者偏好,創造一些東西去讓他們產生愛好,但不是一味迎合,比如新船開設了擊劍和射擊課程,這並不是中國遊客可以經常接觸到的運動。

此外,皇家加勒比近期宣佈的快速登船、未來客房和新一代手機應用等先進技術在海洋光譜號上也有所體現,手機可以啟動門禁,可以掌控所有客房設備,還可購物支付。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海洋光譜號將於2019年6月至12月部署上海母港,年底還會在香港母港短暫部署;海洋量子號將在2019年1月至5月佈局上海母港,5月至10月佈局天津母港;海洋航行者號2019年4月至8月將佈局香港和深圳母港。

航線目的地方面,皇家加勒比2019年中國母港航線新增了俄羅斯海參崴、菲律賓伊洛格斯、日本北海道函館和日本新瀉四個新目的地。還推出了11條前往日本和菲律賓熱帶及亞熱帶目的地的暖冬航線,以及12條4晚的週末航線,以分別滿足遊客冬季避寒出行及年輕族群週末出行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從世界郵輪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郵輪公司已經不滿足於開發新的目的地,而將自建度假目的地提上日程,以差異化產品和體驗。如2018年皇家加勒比推出“完美島嶼度假系列”(Perfect Day Isl Collection)度假目的地,首個項目位於巴哈馬群島的私屬島嶼,花費2億美元打造水上樂園、氦氣球等遊樂設施,專供郵輪遊客體驗。貝勒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時表示,這些目的地的選址上都會以戰略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來審慎考慮。

擴大分銷渠道改善供需失衡

過去幾年,中國郵輪業的供給量一直在增加,市場“看上去景氣”,但巨大的風險和虧損已經傳導到了郵輪公司資源方。

事實上,供給也一直出於動態調整的過程:有人離開,比如公主郵輪2018-2019年離開中國部署澳洲航季;有人加碼,比如地中海郵輪旗下輝煌號2018年部署中國母港,另一艘在建的新郵輪“地中海榮耀號”計劃在2020年春季進駐中國,歌詩達郵輪旗下新船威尼斯號於2019年5月部署中國母港,還計劃在2020年再引入一艘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做的郵輪。

針對2017年中國郵輪首次增速放緩,貝勒認為,過去十年的迅猛發展並不代表中國市場一定會每年都保持高增速,相反,這需要市場的供需關係和分銷渠道發展處在均衡狀態。中國的供給和需求量都很大,但是分銷渠道落後導致供需暫時失衡。

“所以需要加大市場開發和銷售渠道的投入,來解決供需失衡,皇家加勒比在這方面已經有所突破,這也是公司在中國市場部署新船、加大投資的原因之一。”貝勒表示。

此前中國郵輪產品在銷售上以包船切倉模式為主,因其容易造成產品“價低質次”而被業內詬病頗多。劉淄楠認為,中國郵輪業過去的高速發展得益於包船模式,這樣的模式在今天仍舊有很大市場,但要想可持續發展,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分銷模式上也要有突破。

“我們現在已經實現多渠道銷售,直銷比例達到20%,分銷方面,2019年取消包船模式,分銷的旅行社數量也增多,分銷商從批發向零售轉變。”劉淄楠表示,儘管根據政策,國際郵輪公司在中國沒有出境遊資質,不能銷售含機票、簽證在內的打包產品,但作為獨資船運公司,在直接出售船票上則不受限制。

“中國郵輪市場馬上將迎來更新換代、創新探索、品質發展時代,未來還會有更多郵輪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副教授、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副總經理葉欣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郵輪市場已經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市場需求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郵輪公司更多的是從遊客的需求角度設計郵輪旅遊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