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與貧困縣的歷史淵源:民國中期江蘇省六十一縣的等級變更經過

去年五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碭山等18個貧困縣(市、區)退出了貧困縣序列。從2012年就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的碭山縣,也終於“摘帽”了。

其實,碭山這個窮縣的帽子戴的時候可早了。在清代,碭山縣就把界定等級的“衝、繁、疲、難”四個字全佔了(按照雍正時的解釋是:交通頻繁曰衝,行政業務多曰繁,稅糧滯納過多曰疲,風俗不純、犯罪事件多曰難)。民國時,碭山縣又長期居於三等縣之列。已故碭籍作家尉天驄就曾在《芒碭山》一文中寫道:“從我記事以來,碭山就是江蘇省北部黃河流域的一個三等縣,歸徐州管轄。所謂三等,表示它的窮而且小”。

現在好像“窮”也不算是太丟人的事了,比如去年,新聞上就曝有碭山官莊壩鎮某村扶貧幹部將眾親戚納入貧困戶名單送人情的事情。所以說這篇蒐集資料“自揭家窮”的文字,在心情上也應該能緩得過去。更何況那時的上海縣,也曾與碭山縣一起列在三等縣名單,你看人家也沒怎麼在乎。

在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頒佈了《縣組織法》,第四條為:“各縣縣政府,按區域大小、事務繁簡,分為三等,由民政廳編定,呈經省政府會同內政部核准行之”。江蘇省自此開始編定所轄61個縣的等級,截止民國24年(1935年)這七年間,江蘇省曾四次變更所屬各縣等級,其中實施了三次,因故未能實施一次。經過如下:

1928年初次編定各縣等級

民國17年(1928年)9月,江蘇省政府委員會會議關於各縣等級及經費議案內,核定各縣等級,計:

一等縣12個(鎮江、江寧、上海、松江、吳縣、吳江、武進、無錫、宜興、淮陰、江都、銅山)


二等縣28個(江浦、六合、丹陽、溧陽、南匯、青浦、太倉、嘉定、寶山、常熟、崑山、江陰、南通、如皋、淮安、阜寧、鹽城、興化、泰縣、高郵、蕭縣、碭山、邳縣、宿遷、東海、灌雲、沭陽、贛榆)


三等縣21個(句容、溧水、高淳、金壇、揚中、奉賢、金山、川沙、崇明、啟東、海門、靖江、泰興、泗陽、漣水、儀徵、東臺、寶應、豐縣、沛縣、睢寧)

因為此次是按區域大小、事務繁簡核定的各縣等級,無關財賦多寡,故而碭山縣被編定為二等縣。

碭山與貧困縣的歷史淵源:民國中期江蘇省六十一縣的等級變更經過

江蘇省61縣等級及位置圖(民國18年)

1929年從面積、人口及地價稅額三方面擬訂的各縣等級(未經實施)

民國18年(1929年)1月,內政部頒發各省釐訂縣等級辦法六條:“於劃分各縣為三等之外,規定根據面積、人口、富力三項,假定若干方里為一分,若干人口為一分,賦稅收入若干元為一分,就三者平均之多寡,核定等次。至於難治之區,邊要之區,則於原定分數之外,酌予提等,以資治理”。

因此,江蘇省民政廳參照富力方面擬訂兩項標準:其一,以各縣地畝上中下三等平均實價每200萬元為1分;其二,以忙漕雜稅比額每2萬元為1分。依此兩項計分與面積人口之平均分數,再經斟酌各縣間互有參差之處,重新擬訂了各縣等級,計:

一等縣8個(吳縣、武進、無錫、南通、如皋、阜寧、江都、銅山)


二等縣23個(江寧、丹陽、溧陽、松江、南匯、太倉、常熟、崑山、吳江、宜興、江陰、泰興、淮陰、淮安、鹽城、東臺、興化、泰縣、高郵、邳縣、宿遷、東海、灌雲)


三等縣30個(鎮江、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金壇、揚中、上海、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啟東、海門、靖江、泗陽、漣水、儀徵、寶應、豐縣、沛縣、蕭縣、碭山、睢寧、沭陽、贛榆)

此次擬訂的各縣等級,經各廳簽註意見,均以“在土地整理尚未就緒,戶籍登記尚未實行,工商統計尚未成立,以及釐訂縣等之標準暨辦法,尚未精研確定以前,本省縣等除特別情形外,似應暫仍舊貫”。復經省政府委員會會議通過“暫緩變更”。以致此次擬訂各縣等級未能施行。

碭山與貧困縣的歷史淵源:民國中期江蘇省六十一縣的等級變更經過

民國19年(1930年)江蘇各縣現行等級

但南通縣則於特殊情形之下,經省政府委員會會議由二等縣提升為一等縣。故截至1929年底止,江蘇省有一等縣13縣,二等縣27縣,三等縣21縣。

1931年從面積、人口、財富平均數編定的各縣等級

民國20年(1931年)1月,原列一等縣的淮陰縣因收不敷支,經省政府委員會會議議決改列三等縣。因淮陰縣被降等級,內政部令江蘇省歸併重新釐訂各縣等級辦法,假定面積以500方里為1分,人口以2萬5千人為1分,財富以忙漕雜稅比額每2萬元及地畝上中下三等平均實價200萬元為1分,總計平均在40分以上者,列為一等,在20分以上者列為二等,不滿20分者列為三等,計:

一等縣14個(鎮江、江寧、上海、吳縣、常熟、吳江、武進、無錫、南通、如皋、阜寧、鹽城、江都、銅山)


二等縣17個(丹陽、金壇、溧陽、松江、南匯、青浦、太倉、崑山、宜興、江陰、泰興、淮安、漣水、東臺、興化、泰縣、高郵)


三等縣30個(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揚中、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啟東、海門、靖江、淮陰、泗陽、儀徵、寶應、豐縣、沛縣、蕭縣、碭山、邳縣、宿遷、睢寧、東海、灌雲、沭陽、贛榆)

與1928年初次編定各縣等級比較,則:

  • 松江、宜興2縣,由一等降為二等;
  • 淮陰1縣,由一等降為三等;
  • 江浦、六合、嘉定、寶山、蕭縣、碭山、邳縣、宿遷、東海、灌雲、沭陽、贛榆12縣,由二等降為三等;
  • 常熟、如皋、阜寧、鹽城4縣,由二等升為一等;
  • 金壇、泰興、漣水、東臺4縣,由三等升為二等。

也就自1931年起,因財富賦稅作為縣等級的核定標準,碭山縣由二等縣降為三等縣,之後就一直沒有變動。

1935年從面積、人口、富力按2:3:5比率編定的各縣等級

民國24年(1935年)1月,為適應縣政之推進,經省政府委員會會議通過,調整縣等級釐訂標準。面積以400方里為1分,人口以2萬人為1分,地價以2百萬元為1分,稅額以2萬元為1分。三項分數與總分數之關係,面積居20%,人口居30%,富力居50%,適為2:3:5比率。依此比率所得之總分,在31分以上者為一等縣,在20分以上者為二等縣,其餘為三等縣。鎮江、淮陰、東海、灌雲四縣,或以省會所在,或為江北軍事重心,或為邊防要鎮,或為未來重要商港,均於總分之外,另為提高等級,計:

一等縣15個(鎮江、江寧、吳縣、常熟、吳江、武進、無錫、南通、如皋、阜寧、鹽城、江都、東臺、高郵、銅山)


二等縣15個(丹陽、溧陽、松江、南匯、崑山、宜興、江陰、泰興、淮陰、淮安、漣水、興化、泰縣、東海、灌雲)


三等縣31個(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金壇、揚中、上海、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太倉、嘉定、寶山、崇明、啟東、海門、靖江、泗陽、儀徵、寶應、豐縣、沛縣、蕭縣、碭山、邳縣、宿遷、睢寧、沭陽、贛榆)

與1931年編定各縣等級比較,則:

  • 上海1縣,由一等降為三等;
  • 金壇、青浦、太倉3縣,由二等降為三等;
  • 東臺、高郵2縣,由二等升為一等;
  • 淮陰、東海、灌雲3縣,由三等升為二等。

這次的江蘇各縣等級調整,竟然將原為一等縣的上海縣直降到三等縣,同碭山縣並列。當然今天的大上海,是由當時包括上海縣在內的10個縣組成的,絕非同一個概念。

碭山與貧困縣的歷史淵源:民國中期江蘇省六十一縣的等級變更經過

民國時期上海地區各縣簡圖

1935年以後,僅找到一例江蘇省的縣等級變動資料。即在民國26年(1937年)3月2日,內政部核准江蘇省蕭縣由三等縣升級為二等縣。此後,就開始了抗日戰爭,接連著解放戰爭,隨著時局的動亂,直至解放時,江蘇省的各縣等級再沒有做過大幅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