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怎么就变成了“团怨”?

昨天,部门内组织了一次团建,结束后变却成了“团怨”,目睹整个过程的我,也颇有微词。

团建是一周前提出的,计划去看电影,大概3天前群内信息通知:自费,另女生着红色上衣,男生着白衬衫,现场拍年会视频。顿时恍然大悟,在不说明自费的情况下,事先让我们填写团建名单,费用虽不高,却有种被人算计的感觉。

我和另外一位英语老师同在一个校区,看完信息不禁愕然。我所理解的“团建”,就费用而言,7:3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接受;至于内容,团建自然是集体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增强组织凝聚力,简单些:能去认识了解除本组之外的其他老师。这倒好,黑灯瞎火看电影,意义何在?

好吧,自费就自费,能集体看场电影放松下也不错。约定9点在某商场五楼集合,我们赶到时,正门没开,大早上顶着寒风,兜了一圈才找到奥斯卡的门,匆匆上楼签到,进入影厅,刚坐下,被告知准备拍年会视频。在屏幕正前方还摆放着好几包红色卫衣,大概是为没穿红衣服的老师准备的。顿时很不爽,这种举措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助长懒惰风气。

各组组长都在,招呼各位老师尽快动起来,抱怨归抱怨,该按要求办事还得按要求来。我找到自己的队列后,往后一看,后两排的老师一动不动坐着玩手机,着装也没按要求来,喊了几遍也不见动作。那是什么场景呢?活生生一副学生被不喜欢的老师点名去黑板上做题的那种尴尬冷场。教书这么多年,原来我一直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误以为所有的老师都是圣人,都会按规章制度办事,绝不存在偷懒,但今天才意识到,老师也是寻常人,也会有惰性。想到这儿,觉得觉得那些平时被我暗骂“没素质的人”瞬间不是那么讨厌了。

就这么尴尬了一阵儿,在组长的反复吆喝下,人终于都集中在前四排了。由于电影院灯光问题导致拍摄效果不佳,组长频繁调动每行人数和位置,预演了一遍。怎么说呢?个人认为效果很不好,坐着气势不足,精神风貌不佳,加上频繁微调,很多人早已不耐烦,更别脸上要”洋溢着喜悦”的神情了。

为了拍摄效果,部门领导也会出席。领导进来后看了一眼队形,稍稍做了调整,我发现领导下指令的时候,涉及到的人都会立即行动,丝毫没有原来的懒散,原来老师也会看人下药。我没有鄙视这些行为,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去思考了为什么,大概除了职位高低,更重要的是威信。组长职位仅比我们高一级,日常相处时间较多,彼此之间更多的是随意;而领导则不同,且不说职位比我们高n级,她的气场和专业能力,足以震慑到我们,这大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由此,联想到培训机构平时说的“班控”,一个老师能否让学生信服,能否hold住学生,跟脾气的确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威信和专业能力,只有这两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怎么样提升自己专业能力?持续学习。

之后开始看电影,一群文邹邹的英语老师,硬是塞给我们一部刚上映的《星球大战》……看完后我听见有同事评论:可没意思了,咋看都是两个“手电筒”在打架,我噗嗤一笑。

我不想评论是非对错,只是想,有朝一日我被委以重任去组织团建,我该考虑什么或是注意什么。我记得领导之前开会说:每次我做决策的时候,我都会先把自己放在员工位置,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员工,我会对这个决策会有怎样的反应?恰好,我现在就是员工,有话要说。

1. 策划前明确团建意义何在,通过这次团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杜绝为了团建而团建。

2. 敏感事项先和成员言明。

3. 团建如果看电影,需要充分考虑成员的身份和工作日常,也许比起“两个手电筒打架”,教师更倾向于看《嗝嗝老师》这类对我们有启发的电影。

4. 若事先需要成员准备团建必需品,不建议准备备份,若没准备好,那就吃一堑长一智。

5. 团建活动必定是需要用心策划设计的,力求给成员不一样的体验,可以事先匿名写下最期待的团建,收集并筛选。

团建是为了双赢,不是为了多一个吐槽对象。怎样双赢?策划者用心准备,参与者用心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