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下,不要善良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說到“你要做個善良的小朋友

”,要經常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這些教育理念確實教導出了一批善良的孩子,這些孩子都非常的懂事,經常會幫助別人,迷路的人、有困難的人、就是受傷的小動物都會認真去照顧。

善良是孩子需要懂得和學習的品格,但是現在社會變化了,並不是一味的善良就是好的,又時候孩子太善良,反而容易受到傷害,中間的變化的“”還是需要家長給孩子們說明的。

案例:

皓皓和亮亮是一對好朋友,都是善良的孩子,喜歡幫助別人。平時在學校就會幫同學打水,借同學鉛筆橡皮,老師和班裡的同學都很喜歡他倆。

前天兩人在學校門口等奶奶來接,一箇中年模樣的大叔走過來對皓皓說,“孩子,你能幫我個忙嗎?我把包忘在前面的公廁裡了,你能和我過去取一下嗎?

皓皓看看眼前這個不認識的大叔,立馬警惕起來,“我奶奶要來接我了,我不能和你去。

“人善被人欺”,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下,不要善良

這個男人立馬轉向了亮亮,“孩子,要不你幫幫我吧,太多了,我實在是拿不了。

亮亮有些猶豫,看著這個大叔好像確實是想要他幫忙,就點點頭,“好的,我和您過去幫您拎出來,但是我力氣小,拿不了太多的。

中年男子看見亮亮答應了,立馬眉開眼笑的,“太謝謝你了,你這個孩子真懂事。

正當亮亮要和男人走的時候,皓皓一把拉住亮亮就往學校門口的兩個保安叔叔旁邊跑。“你別拽我,我還沒幫那個叔叔呢。

皓皓向學校門口的保安叔叔反應了剛剛情況,但是保安尋找剛剛的中年男子卻不見了人影。保安害怕倆個孩子的安全,一起陪著孩子等到了皓皓的奶奶來接他們。

亮亮一直不解為什麼皓皓不讓他幫剛剛的人,皓皓解釋道“之前老師告訴過我們,在路上如果遇到大人幫忙不能去幫,讓遇到困難的大人去找大人幫忙,我們都是小孩子,如果遇到了人販子就太危險了。而且我們都是小孩子能幫大人什麼忙呢?大人找大人幫忙才更合理呢。

分析:

雖然浩浩的老師說的比較絕對,但是也很有道理,很多的人販子就是利用孩子善良的特點,把孩子帶走。孩子的年紀比較小,沒有太多分辨的能力,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有這三種情況的時候應該收起自己的善良。

“人善被人欺”,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下,不要善良

情況1:比你強勢的一方向你求助,必須拒絕

這個社會就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強者會向更強的人求助,但是不會向比自己弱的人求助,因為他們知道比自己弱的人未必能真正的幫助自己。

如果在生活中,你是弱的一方,一個比你強的人向你求助,你真正能幫助他的可能性很小,他肯定是有其他的想法,這些想法有可能對你有傷害。面對這樣的情況,一定不要太善良,拒絕他的求助。

孩子很天真,家長應該警惕,不要讓這些壞人利用孩子的善良,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情況2:拒絕和不認識的人進入封閉環境

經常會在街上看到,一對看著比較和善的老人在街上求助,說自己出門來找親戚,錢包路上丟了,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過飯了,希望有人能給他們買些吃的東西。

但是仔細一觀察就發現,他們求助的大部分人都是小姑娘、小朋友,卻很少問一些男士。

小姑娘給錢,老人還會說讓姑娘帶去前面的店裡吃飯,還說店裡比較便宜。乍一聽老人的提議比較有道理,但是如果老人領去的店裡有一些他們的同夥,那這個幫助他們的人不就很難逃脫了嗎?

在一些緊急的情況下,大聲喊可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封閉環境就很難引起人們注意了,如果是真的發生了危險,就真的叫啥啥不靈,只能眼睜睜的被壞人傷害。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樣情況的危險性,即使要幫助別人,也應該多留心,不能跟著不認識的人走,更不要和不認識的人去比較偏僻、封閉的地方,如果發生危險,後悔都來不及了。

情況3:人性複雜,有些善良經不起考驗

善良肯定是好事,但是人性是複雜的,有時候一些善良的舉動,得到的結果卻不是我們所想的。經常是好事沒有一個好結果,因為有壞人會利用大家的善良,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家長要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善良,但是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清楚,如果做了會有怎樣的結果,如果暫時的善良舉動只能帶來短暫的幫助,以後反而會有不好的結果,我們寧願不去行善。

“人善被人欺”,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下,不要善良

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但是這個世界並非只有美好的東西,這些不美好的東西也應該讓孩子們知道。家長在告訴孩子善良的同時,也要讓孩子保護好自己,家長預防上述情況的出現應該注意這幾點:

注意點1:教育孩子分清是非

孩子有時候會對善良理解比較片面,有些時候覺得仗義也是善良的一種。

講義氣在孩子中間或許很仗義,但是這本身就是錯誤的行為。這種時候的幫助並不是善良,反而還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家長應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善良,分清是非,不要因為錯誤的理解而做出難以挽回的結果。

注意點2:善良有度,依力而行

我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先做出判斷,不能不思考就盲目的去幫助別人。孩子的能力有限,他們也是弱勢的一方,不管是幫助別人還是保護自身,他們的能力都不夠。

家長要告訴孩子善良有度,依力而行,看到需要幫助的大人,要先思考幫助的後果,如果是自己一個人的情況,千萬不能去幫助不認識的人,可以讓他去尋找大人幫他,如果沒有大人可以幫他,他也不能去幫助,而是要禮貌的拒絕請求。

“人善被人欺”,父母要告訴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下,不要善良

​善良其實是有一個度,如果解決問題超過自己的能力,就應該拒絕,介意他人去尋找有能力的人幫助,孩子需要被保護,孩子自己的保護意識也要有。

拒絕並不是孩子善良路上的攔路石,家長除了讓孩子善良,也應該讓孩子有智慧,用智慧探路,把善良放在真正對的地方。

育兒難題找弘媽育兒經,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弘媽育兒經,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