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公元前1500年,產生了印度上古時期的文獻總集《吠陀》(Veda),《吠陀》被認為是印度宗教、哲學、文學、文明的基石,到前公元前7、8世紀,《奧義書》興起的時候,在正統的婆羅門教的經典中逐漸出現了輪迴業報這樣帶悲觀主義色彩的學說,從那時起,婆羅門的哲學思想和宗教信仰逐漸接受一些本地居民的東西了。奧義書是《吠陀》的最後一部分,他認為梵天創造了宇宙,又創造了十一位生主,生主是人類的祖先。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大梵天

佛教啟蒙於最早的婆羅門教和沙門思潮。當時市面上是有2種意識形態,一是婆羅門,一是沙門。在當時社會,對於沙門的認可度不高。當時的沙門是不住在城中,甚至也不住在屋中,穿樹皮衣,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結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終日不動,想盡種種辦法,希望能跳出輪迴。沙門認為,苦行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無力反抗,對於生活又不滿意,只能寄託於某種精神,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印度的沙門苦修者

1、釋迦牟尼

公元前6~前5世紀,在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有一個釋迦族的王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對傳統種姓制度非常不滿,為啥 人要有病、死等苦惱,於是創立了佛教。釋伽牟尼說眾生一律平等,在我的教團裡眾生平等,一切有生命的物種在本性上是相同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所以就連佛陀也要親自託缽。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釋伽牟尼

2、佛教的核心

釋伽牟尼初轉法輪時,講的“苦、集、滅、道”四聖諦。釋伽牟尼說:大家活著太苦了,生老病死皆是苦,為啥呢?因為世間的苦(苦諦)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是以人的造作起因的,所以就提出了核心理論:十二緣起。那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苦的消滅(滅諦)和滅苦的方法(道諦),什麼方法呢?來來來,都跟我一起修習八正道法。所以佛教主要的核心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跟著釋伽牟尼學佛法,佛教教團開始形成。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佛陀講法

3、阿育王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自此,佛教向南至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向北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由於佛教很好的和中國文化相結合 ,加上中國經濟國力的強盛,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阿育王

4、佛滅五百年後,大乘佛教興起

佛滅五百年後,大乘佛教興起,但印度的大乘佛教出現了一些原始佛教中沒有的東西,即剛開始時的咒術成分。這可以說是為了回應民眾意願的一種宗教要求。比如《般若經》中強調受持《般若經》能除危難,而稱《般若經》為大明咒、大神咒;《法華經》中也宣稱信仰觀世音菩薩能免除災害。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佛教進化

5、中觀派與瑜伽(qie)派

大乘佛教除了《般若經》《法華經》和《華嚴經》之外,也包含對阿彌陀佛的信仰,之後經過對經典的理論化形成了中觀派。與之對應的是稍後的瑜伽派,瑜伽派宣傳唯識思想及如來藏的思想經典,即《解深密經》《如來藏經》《勝鬘經》《涅槃經》等。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觀派和瑜伽派逐漸融合,後續在義淨停留印度期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間的區別也逐漸變得模糊,開始融合,並趨於密教化。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佛教藝術

6、公元6世紀,密教興盛

密教雖然也是佛教的一種,但是其禮儀與印度教幾乎沒有兩樣,結果最終完全失去了其佛教的特徵。

7、佛教在印度本土滅亡

隨著佛教的密教化,以及其儀式等與印度教的同質化,佛教在印度逐漸式微。十二世紀末,隨著印度的佛教寺院--超戒寺被回教徒燒燬,見證了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滅亡。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超戒寺遺址

8、鳩摩羅什

在佛教北傳的過程中,不得不提鳩摩羅什(344-413)這個人。鳩摩羅什祖籍天竺,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天的中國新疆庫車)標準的是個混血兒。鳩摩羅什自小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384到達甘肅涼州開始,經過多年努力,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成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所以鳩摩羅什被稱為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中國佛教八宗之祖。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鳩摩羅什尊者

9、梁武帝

說起梁武帝蕭衍,大多數人應該都記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就是後人形容梁武帝好佛之事。之於梁武帝到底建了多少寺廟,用郭祖深的話說:“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而且這個梁武帝信佛到非常虔誠的地步,為了皇室能出錢建寺,曾經多次捨身出家為僧,然後讓皇室出錢再把他贖回來。如大通三年(529年)出家,由群臣捐錢

一億,贖回“皇帝菩薩”;大同十二年(546年),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蕭衍又第四次出家,朝廷再次出資一億錢贖回。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蕭衍不光才智過人,在經史、詩文、佛學、棋藝等諸多方面均有建樹。蕭衍取了郗氏,深得蕭衍喜愛,可是生前詆譭三寶,殘殺生靈,因此死後墮為巨蟒。因此,託夢給蕭衍,請求他看在夫婦面上,設法為她超度,以離苦得樂。郗氏遂仗佛力而脫離蟒身,化為天人。因此,現在很多寺院每年都會以“梁皇寶懺”作超度法會。另外 ,蕭衍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五代版畫:梁武帝聽傅大士說法圖

10、菩提達摩—中國佛教禪宗祖師
  菩提達摩出生於3世紀,120歲時候來到中國(南北朝時),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天竺人,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這是“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中國禪宗的源頭,其核心概念是“佛性”。據《景德傳燈錄》傳,著作有《少室六門》上下卷,包括《心經頌》、《破相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6種。據說在少室山閉關時,慧可斷臂求法,才傳法于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惠能把禪宗發揚光大,且有了一花開五葉的故事。達摩死於526年,活了150歲。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達摩祖師

10、蓮花生大士—藏傳佛教奠基人

蓮花生(公元八世紀人 》 ,天竺佛教密宗大師,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於吐蕃贊昔赤松德贊時期應佛學大師寂護與藏王之道來吐傳法。建立了吐蕃歷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桑耶寺,提出了許多依法治幫、改進生產的具體措施,翻譯了兩百餘部顯密經典;懾伏了當時本地12女神--十二丹瑪,並使吐蕃諸神立誓不再作惡併發誓守護雪域佛法。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蓮花生大士

11、唐玄奘—中國廣泛傳播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通曉“經、律、論”三藏,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人也稱唐玄奘或唐三藏。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的,玄奘在印度遊學18年,在印度佛學界贏得了“解脫天”和“大乘天”的讚譽。玄奘回國後致力於佛教經書的翻譯工作,和弟子

窺基一生共翻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唯識主要剖析一切事物的相對真實絕對真實,但又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所以又稱唯識宗。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佛教在中國唐、宋時期達到鼎盛。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玄奘銅像

12、日本佛教

公元六世紀中葉,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日本佛教初期的建立,歸功於聖德太子的推展,這個太子有點類似中國南北朝梁武帝,在他攝政的三十年之間,下詔興隆佛法,創建寺院,親自宣講佛經及著疏,遣使入唐,將自朝鮮傳入中國文化的途徑,改為由日本直接與隋唐文化的交流,並以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日蓮

日蓮(1222—1282),原名蓮長,出身於一箇中等階層的漁民家庭,12歲時,他離家到不遠的清澄山寺師事道善,16歲時日蓮從道善受戒出家,改名蓮長,從師學習佛教經論和天台宗及密教。當清澄寺所藏的有限經論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慾時,18歲的日蓮又開始了遊學鎌倉、比睿山的學問之行,在鎌倉號稱是“八宗兼學”,但是最下功夫的卻是淨土宗和禪宗,在比睿山又探尋佛法淵源。據傳日本目前有9500萬佛教徒。

13、道元禪師
日本佛教曹洞宗創始人。內大臣久我通親之子。14歲就比睿山天台座主公圓出家,於延歷寺戒壇院受菩薩戒,遍學天台教義。1223年與明全到中國,歷遊天童、阿育王、徑山等著名寺院。後迴天童寺謁新任住持如淨(曹洞宗第十三代祖)。隨侍3年,師資相契,受曹洞宗禪法、法衣以及《寶鏡三昧》、《五位顯法》等回國。1243年,應波多野義重之請,率弟子至越前(今福井縣)開創永平寺(永平寺是日本第一巨剎。是佛教中的曹洞宗一派的大本營,在日本全國擁有 1 萬 5000 座下屬寺院。),後成日本曹洞宗大本山。1247年,應北條時賴將軍之請,赴鎌倉說法併為其授菩薩戒。他的會禪要訣是“只管打坐”。後人稱其禪風為“默照禪”。卒後孝明天皇賜諡佛性傳東國師。1880年明治天皇又加溢承陽大師。日本禪宗中受“大師”稱號即由此開始。著有《普勸坐禪儀》、《學道用心集》等,其弟子懷奘、義雲編為《正法眼藏》95卷。另有《永平清規》、《永平廣錄》等。1969年,大久保道舟編有《道元禪師全集》2卷。1980年,日本曹洞宗管長秦慧玉率92人的代表團,訪問寧波天童寺,並和中國僧侶共同舉行法會,建立“日本道元禪師得法靈蹟碑”,以資紀念。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14、美國佛教

佛教初傳美國後,從1893年到1960年代,發展速度緩慢,幾近停滯。直到1965年,美國頒佈新移民法案,亞洲佛教在美國才得以迅速發展,這是佛教在美國傳播的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一躍成為佛教發展的新天地,世界上各大佛教組織紛紛來此建寺安僧,傳法授徒,是為佛教在美國傳播的第三階段。

此時,無論是亞洲各國派出的佛教團體,還是美國本土的佛教組織,都在建立並擴大各自的禪修中心或寺院道場。他們利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發展互聯網成員,擴大信眾隊伍,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規模的佛教組織,如國際佛光會、國際香巴拉、紐約的莊嚴寺、加州的萬佛城、西來寺等華人佛教道場。但對美國影響最大的佛教人士,有兩個日本人不得不說,一個是鈴木大拙,一個是鈴木俊隆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阿姜·蘇美度長老在美國萬佛聖城作精彩開示

15、鈴木大拙

1892年秋,師事臨濟宗圓覺寺派宗演學禪。次年,隨師參加美國芝加哥召開世界宗教大會,任英語翻譯,會後宗演推薦他為美國佛教學進保羅·克拉斯的助手。1897年2月,鈴木大拙離開橫濱,到達大洋彼岸的在美國。從此以後,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鈴木大拙以英文寫作和通俗演講,在歐美贏得了“世界禪者”的美稱,並得到榮格、海德格爾和湯因比等重要思想家極大推崇。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鈴木大拙

1900年將漢譯《大乘起信論》轉譯為英語出版。1907年在倫敦出版。英語著作《大乘佛教綱要》翌年再版於芝加哥。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禪與生活

1921年回日本後,任大谷大學教授,創辦英語雜誌《東方佛教徒》。1933年,寫成《楞伽經之研究》一文,獲文學博士學位,並將《楞伽經》譯成英語。1934年訪問中國,1959年,將在美國哈佛、哥倫比亞、耶魯、加州各大學的佛教講稿整理為《禪為日本文化》一書,在紐約、倫敦出版。同年在夏威夷大學召開的第三屆世界東西哲學會議上,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6、鈴木俊隆

鈴木俊隆1904年5月生於日本曹洞宗松巖寺中,父親也是一位禪師。鈴木俊隆自年少時開始禪修訓練,12歲拜入靜岡縣藏雲院玉潤祖溫禪師門下,成為他的弟子。大學就讀於駒澤大學,在就學期間,接任藏雲院住持。1930年畢業後,至永平寺、總持寺修行。1936年,任職於靜岡縣燒津市林叟院。作為一名地方上的寺院主事者,鈴木俊隆有繁重的法師、法事之責任義務。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鈴木俊隆

1959年,鈴木俊隆禪師前往美國舊金山,正式向西方傳教,其年55歲。在加州成立西方第一所禪修院,主要作品《禪者的初心》,《禪者的初心》也是蘋果公司喬布斯學禪的入門書籍。鈴木俊隆是將佛教與禪修帶入西方世界的先驅之一。藏傳佛教大師邱陽·創巴仁波切尊敬地稱鈴木俊隆為自己“精神上的父親”。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蘋果原CEO喬布斯

綜合來說,佛教發展中第一個重要的人是阿育王、他在印度把佛教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然後迅速走向滅亡;第二個是梁武帝蕭衍,中國佛教史的發展怎麼都繞不開的一個皇帝;第三個是日本的鈴木大拙和鈴木俊隆,他們開創了西方世界佛教的歷史。當然 沒有在中國的生根,成長,佛教也不會成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在印度滅亡和世界範圍的發展

佛教擴展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