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引言

秦國與趙國有長久的戰和關係,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到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之前,雙方見於史冊的戰爭記載就達14次之多。秦國統治的重心原在陝北高原一帶,後來通過討伐戎狄逐漸控制了富饒的關中地區,尤其在秦穆公出兵平定了西戎之後,秦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已然到達瞭如今的甘肅地區,可以說,秦國本身就是靠戰爭擴張起家的。

《文獻通考》中記載:"秦用商鞅之法,月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更卒,謂給郡縣一而月更者,正卒,給中都官者也)。漢興,循而未改,後改易,有謫乃戍邊一歲耳。"

在西部地區基本併入秦國版圖之後,秦國要成就王霸之業,就必然要向東方擴展,這時秦趙的主要矛盾就集中在秦有東進之心而被實力很強的趙國所阻礙,由此產生了兩國長時期的戰和關係。對於趙國來講,其所面臨的形勢與秦國的大不相同,趙國所統轄的地域,四周環繞著少數民族部族以及其他各國。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秦國地圖

因此趙國也是當時鄰國關係為複雜的國家之一。這種地緣劣勢給趙國的崛起造成了很大阻礙,因為無論向哪個方向擴張,都有可能打破六國之間實力的平衡,從而引發其他國家的聯合干涉,這樣對諸侯國直接的武力進攻就可能得不償失。因此在趙國滅亡中山之後,主要擴張方向一直集中在遊牧民族活躍的北方地區,同時與其他諸侯國之間保持著一種時戰時和、若即若離的相持關係。

總體而言,在公元前296年中山滅亡之後,趙國在東、西、南三個方向的軍事戰略主要還是防禦性質的。秦趙兩大軍事強國間展開的長平之戰,本來只是一次小規模的戰爭,最後演變成了兩國傾其國力所進行的一次戰略大決戰,戰爭以秦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而告終,而趙軍的失敗,將整個國家推向了滅亡的邊緣。作者認為,趙國的軍事災難是由一系列的失誤所造成的,這些失誤都有著深刻的歷史和戰略文化根源。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秦穆公

戰前雙方實力與戰爭起因

戰爭實際上也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當是時,列國具有統一實力的國家,一個是經過兩次變法之後,國力強盛的秦國,另一個便是在趙武靈王改革之下,兵力強大的趙國。秦地處於關中地區,在西部地區建立了統一而穩固的政權,為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文獻通考》中記載:"洎於戰國,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傍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燕將秦開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餘裡。"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趙國地圖

趙國地處華北平原一帶,雖然統轄的疆域十分廣闊,但是耕地面積有限,形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所以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加之趙國地處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發,所以在農業方面,趙國並不是很強,支持不起大規模的長期戰爭。趙武靈王在位時,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把趙國推向戰國七雄的行列,但趙國的改革主要側重於軍事層面,並未觸及原有的經濟制度。對比兩國軍事實力,長平之戰前,秦趙兩國的軍事實力大體相當,但綜合國力上趙國稍弱於秦國。

韓國的上黨地區,是導致長平之戰爆發的導火索。當時秦軍伐韓,韓國上下大為恐慌,便打算將上黨這個地方獻給秦國,請求議和,但郡守馮亭不想入秦,於是便派遣使者前往趙國,想把上黨獻給趙王。是否接收上黨,對趙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上黨地勢優越,乃兵家必爭之地,如果秦軍佔領了上黨,定然會藉助地勢進攻趙國,趙國倘若接收上黨,也必然會給秦國一個絕佳的戰爭藉口,進而引火燒身;因此不管是否同意韓國方面的請降,秦趙兩國的交鋒,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趙武靈王

戰爭前期廉頗的據守策略

從趙王最終決定派廉頗帶領數十萬趙軍馳援上黨來看趙國對抗拒秦國還是有一定信心的,因此做出了一種積極的戰略防禦姿,不願將制動權拱手讓人,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被逼無奈的成分。不過因為是臨時決定的緣故,趙國倉促應戰,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出兵之後,也沒完整週密的戰略部署。

從地理上講,上黨地區位於太行山脈與太嶽山脈的交界,地高勢險,易守難攻,的確是防禦邯鄲城的一個極好屏障。但對趙國所處位置而言,出兵上黨地區還是難免有孤軍深入之嫌。軍糧的運輸和援軍的調配都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對於秦國而言,秦國對上黨形成了一個半包圍的勢,故其擁有的地緣條件要比趙國優越的多。在兩軍實力相當的前提下,地理上的劣勢決定了趙軍在上黨與秦軍對抗時應該以防禦戰為主。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上黨地區

在廉頗還是趙國軍隊主將之時,他懂得借用天時地利,丹水作為保護,駐軍紮營,這樣一來,只要秦國軍隊敢於渡河,便可以在渡河的過程中將其擊潰。同時,趙軍主力所處的地域,又是長平地區少見的平原地形,極利於精銳的趙國騎兵發揮優勢。除此之外,趙軍還在丹水防線之後修築了一條百里石長城防線,用以加大縱深,提高防禦韌性。這樣一連堅持了好幾年,秦將王齕對此一點辦法也沒有。

《史記》中記載:"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紙上談兵

趙括的急功近利導致戰爭的失敗

趙軍終選擇出戰,一是因為新任的將領趙括缺乏實戰經驗,二是由於國力消耗,難以為繼。兩軍百萬大軍對峙已近三年,在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的過程中,趙國的倉促出戰終於給秦國帶來了可乘之機。雖然後方經濟遭遇了困難,但趙括率軍盡出的做法還是令人感到十分意外,由於地形的限制,趙國的騎兵不可能憑藉簡單的進攻擊潰敵軍,而相比之下,秦軍強有力的弓弩箭陣卻很容易對趙國步兵集群形成壓制勢。

趙括輕率地引軍突入,企圖一舉成功,然而這種主動出擊反而造成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面,使趙軍主力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為了徹底圍困趙軍,白起用兩隻奇兵,一支部隊穿過西部山間谷地,阻斷了趙軍的退路,另一支精銳騎兵,則是直接渡過丹河,與前一支軍隊會師,利用其快速機動性能及優於步兵的衝擊能力,截斷趙軍營壘留守部隊與邯鄲方面的聯繫,同時將趙軍分割為各自孤立的兩個部分。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長平之戰

《三家注史記》中記載秦軍的做法:"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事實上,從趙括大軍進入丹河谷地開,趙國方面的失敗就已是不可避免。趙軍之後的突圍行動理所當然遭到了秦軍箭陣的強力射擊,死傷慘重,走投無路之下,趙括只得率兵強行突圍,不料想本人在突圍之中中箭身亡,沒有了統帥之後,軍心大亂,四十萬大軍進而全部投降。但是雖然投降了秦國,這些趙國的士兵最終也是落得了被坑殺的下場。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趙括難辭其咎,趙王的戰略失誤才是主因

坑殺趙軍

評價

綜上所述,趙國的這次慘敗,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戰略上的失誤。事實上,在兩軍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在戰術上失誤一兩次,最多隻是損兵折將罷了,根本不會全方面戰敗。這次戰鬥之所以全方位崩潰,是因為多個戰略決策都有弊端的緣故。比如在戰爭初期,趙軍採取縱深防禦策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任由戰爭拖延下去也不是長久之策,由於國力不濟,趙國很難拿出一個可行的策略來化解這個矛盾,與鄰國外交的失敗,沒有從齊國借來糧草,更使得趙國處於了一個十分尷尬境地。

趙國的失敗,其主要原因還是戰略的失誤。趙王罷免廉頗是失誤,趙括的兵法策略,也是失誤。趙括領兵時,不守上黨,軍隊在趙括的帶領之下進入了平原地帶紮營。失去了地勢的優勢,與秦國交戰,勝算不大。如果趙軍佔據有利的地勢,搶佔有利的地形,再與主力部隊匯合引誘秦國的軍隊追擊,這樣,戰爭就會向著有利於趙國的方面發展。

秦趙對峙對雙方人力、物力資源的消耗,以及雙方的忍受度是相對的。單獨與秦趙做比較,秦具有人力、物力優勢,但秦有統一天下的野心,絕不能在攻趙的戰爭中讓國力消耗過巨,若秦攻趙只取得"慘勝",接下來將無力再發動對東方各國的併吞戰;而且秦軍主力被牽制在長平,若再拖延下去,難保東方各國不改弦更張,趁虛對秦發動攻擊。這是秦攻趙時必然要考量的成本與風險,也是趙國的機會,趙國只要堅持對峙下去而不崩潰,首先感到焦慮的反而應該是秦國。

可以想見若非趙括貪功冒進,秦在長平對峙中縱然獲勝,一定要付出數倍代價,這是秦國無法承受的。因此,趙在長平之戰後期的陣前易帥,糧草不足並非是決定性的原因。趙王在戰鬥的緊要關頭,對總體形勢以及統帥人選判斷力的不足。趙括在與秦軍戰鬥時,戰略上一次又一次的失誤,這才是長平之戰趙軍覆滅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史記》、《三家注史記》、《文獻通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