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樅與白毒傘的區別是什麼?

虹城往事


夏季炎熱多雨,農村的山上,田野裡都會長出美味的野生菌,有一種叫雞樅菌的野蘑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很多人都會去野外採摘。但採摘時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是不是雞樅菌,因為有一種劇毒的白蘑菇,名叫白毒傘,它和雞樅菌很相似,如果誤食了這種蘑菇,生存的幾率很小。所以在野外採摘蘑菇時,一定要知道雞樅菌與白毒傘的區別,避免採到白毒傘。



雞樅菌與白毒傘的區別


一,外形的區別

雞樅菌菌蓋比較大,而且表面光滑,頂部凸起,顏色是褐色或者灰褐色,長老的雞樅菌成傘狀,菌傘會開裂,邊緣會捲起;白毒傘也成傘狀,但是顏色是白色的,菌蓋比較小些。

二,生長環境不同

雞樅菌生長在夏季高溫多雨時節,它的生長範圍比較廣,在農村的田間地頭都有生長;白毒傘喜陰,廕庇的樹下生長較多。



記得小時候的夏天,母親去地裡幹活的時候,就會順便採摘一些雞樅菌,拿回來綽水之後炒著吃,雖然炒熟之後顏色有些發黑,但是味道卻十分的鮮美,我們姊妹幾個搶著吃。


現在正是採摘蘑菇的好時候,但是不能亂採,一定要分清雞樅菌與白毒傘的區別,避免吃到毒蘑菇而危及生命


豫南小平


雞樅菌說:我是野生菌中的王者,老饕們對我趨之若鶩;白毒傘翻白眼說道:我俗名白毒致命鵝膏菌,認識我人的都怕,誰要是誤食了以後,九死一生。


雞樅菌獨一無二的生長特點:這種菌種美味,生長之地下,有白蟻巢穴。它們是共生關係,誰也離不開誰。有雞樅菌的地方,必定有白蟻巢。如果沒有白蟻巢穴,上面生長有“雞樅菌”,十有八九是假的雞樅菌。所以當地人們挖採雞樅菌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不去破壞白蟻巢穴,可以保證來年還可以生長出雞樅菌。一旦沒有白蟻巢,也就沒有雞樅菌了。



雞樅菌外形,無論生長到何時,傘蓋上不會是純白色。白毒傘白色菌體幼時卵形後,菌蓋展開成純白色傘狀,看似非標乾淨漂亮。當地老人採蘑菇說:越漂亮豔麗色彩的蘑菇越不能隨便吃,看似漂亮,毒似砒霜。

所以夏天去山林採蘑菇,最好跟著有經驗的人去採摘,不要根據自己對野生蘑菇的一知半解,亂採瞎吃……前幾年,那年都會傳出有人誤食毒蘑菇的慘痛教訓。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著想:採蘑菇安全第一,生命安全最重要!


鄉野遙依


問:白毒傘與雞樅菌要如何辨識?

雞樅菌要錢,白毒傘要命;雞樅菌吃了笑呵呵,白毒傘吃了嗚呼哀哉!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目前是蘑菇的旺季,也是誤食毒蘑菇而中毒的高發季節,刺楸最近看到好多篇關於吃蘑菇中毒的新聞報道。野生菌中,雞樅菌號稱菌王,而在市場上也能賣一百多塊錢一斤,由此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然而,有些菌子也和雞樅菌長得像的菌子,比如人工種植的黑皮雞樅菌其實並非雞樅菌,也不是近緣種。


另外,有人對雞樅菌不太熟悉,會把野外有毒的菌子當成雞樅菌,比如白毒傘。那兩者要如何區分呢?

一、致命白毒傘

該菌子在民間稱其為致命鵝膏菌。和雞樅菌一樣,為散生或者群生。從性狀特徵上來看,白毒傘與雞樅菌差距大,顏色較白,和竹蓀一樣,白毒傘的子實體起初像鳥雀的蛋,爾後長出菌蓋而變成雨傘狀,在菌柄的蔸部有肥厚的菌托,呈苞狀,就像菌柄套上的鞋子一樣。

白毒傘為劇毒的菌子,這是因為它含有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腎、肝和血管內壁細胞有嚴重損害的毒肽類、毒傘肽等毒素,而新鮮的白毒傘中的毒素含量更高。食用白毒傘後,致死率極高。

二、雞樅菌最好辨別

雞樅菌在這段時間非常多,刺楸也看到頭條上有許多關於雞樅菌的圖文和視頻,沒機會去野外找雞樅菌的朋友不妨在頭條上看看。

雞樅菌顏色不如白毒傘白,有濃烈的香味,尤其是開始爛掉的。與白毒傘有苞狀的菌托不同,雞樅菌並非由蛋狀物的幼體長大而成,所以無菌托。而除了無菌托外,好些雞樅菌在泥土裡的菌柄很長,一般要用刀或者鋤頭才能弄出來。


三、吃菌子要當心

採摘蘑菇一定要有豐富的經驗,不認識的蘑菇一律撿,更不可能一時貪歡而食用。有人說煮蘑菇時放點大蒜就可辨別是否為毒蘑菇,但刺楸認為不能太過相信此法,畢竟沒有科學依據。


以上就是刺楸對白毒傘和雞樅菌的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是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