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可以去溼氣嗎?

K896067043


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溼,補益人體陽氣。


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說明艾灸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


艾灸排溼穴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作用: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


2、豐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作用:有調和胃氣、祛溼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3、關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作用:不僅有強壯作用,還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


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作用: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


5、陰陵泉

定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溼。


方法: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鐘,以自身感覺舒適為宜,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症狀減輕以後可以隔日灸一次。

施灸順序一般為: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紅杏林學院


艾灸在中醫上有調和陰陽、祛溼、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春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夏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夏天。

1、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效:灸此穴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長期施灸可以調理氣血,治痛經、噓喘、補腎固精等功效

命門穴

位置: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功效:促動各臟腑的生理活動、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謝等具有促進作用。

足三里

位置: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功效:促進氣血運行,起到溫中散寒、化瘀消腫的作用,並能健脾補胃,增強正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

功效:是除溼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解溪穴

位置: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

功效: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特別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小兒推拿


這個真的不好說,可能可以也可能不可以,關鍵是得找個靠譜的人來幫你進行艾灸,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溼氣,誰都有可能被溼氣入侵的,溼氣入侵還有個時間段,那就是你心情不好的時候,那時候你身體內部的調節就會變差,這個時候,它就會趁虛而入,入侵在你的身體裡面。我的一個朋友小賢因為教師資格證考試失利而鬱鬱寡歡,那時候的他飯也不想吃,整天哀聲嘆氣的,因為教師資格證考試好像要改革了,要變得更難考了,所以他很珍惜這一次機會,也是廢寢忘食的在學習和複習,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他還是失利了,就差兩分,他真的是快要鬱悶死了,他就把自己鎖在屋子裡了,誰叫不出來,過了一個星期,他才想通了,他出來之後,精神也很不好,整個臉都浮腫了起來,就像是吃胖了一樣,精神也不好,一點也不像以前的活潑樣子,他臉上一點表情都沒有,黑眼圈很重,他也說他的頭一直昏昏沉沉的,沒有精神,我感覺他這是被溼氣入侵了,他體內的溼氣很重,導致他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就給他說了唯什麼餘什麼白,他當時也就嗯了兩聲,不過,他再來找我的時候,他的身體就回到了以前的狀態,還說都是因為我給他說的方法,溼氣就他說拜拜了。

生薑

朋友給我說了另一個方法就是將生薑100克加入兩碗水同煮,等水開後關小火再煮20分鐘,在加入5剋薄荷,小火敖濃剩下約半碗水時關火,將材料過濾兌入1斤蜂蜜調勻,晾涼後然後喝下去。

為了防止溼氣入有哪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呢?

1、忌食辣椒、麻椒、生蔥、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飲料。

2、禁食生冷之物如冷飲、瓜果等。

3、忌甜膩厚味食物:過於甜膩的食物如糖果、奶油蛋糕、八寶飯、糯米糕團、豬油及肥豬肉、羊脂、蛋黃,這些食物可以助溼。

4、不宜食肥膩、寒涼黏滯食品。如肥肉、蟹、田螺、醃臘製品等。

5、煙、酒、濃茶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則應嚴格禁止食用。


別想一下造出大海


溼寒會引起很多病症,其中以腫痛病症最為常見,因此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不要讓風寒入體,特別是女性在冬天裡面,不能為了風度而忽略溫度,長此以往,身體會逐漸走向下坡路,就落下了病根。


艾灸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對於除溼祛寒效果特別好,因為艾製品具有純陽性,而艾製品在燃燒的時候產生的艾熱可以通過肌膚刺激人體穴位。

那麼冬季祛溼寒選擇哪些穴位呢?

(1)大椎:點亮人體太陽

(2)命門:補充生命之火

(3)氣海:一穴暖全身

(4)血海:氣血活了才生陽

(5)足三里:強壯大穴

(6)湧泉:寒從腳下生


除了艾灸以上的穴位,我們還可以多喝一些薑茶祛寒,或者是按揉腹部,雙手以肚臍為中心,先逆時針後順時針各揉50圈,想祛寒就早中晚各一次,飯後2小時內別做,此種方法不僅祛寒還能減肥呢。

最後就是,要是感覺找穴位費時間的話,可以灸阿是穴,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它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阿是穴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簡言之,就是哪裡不舒服,灸哪裡。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b1fc00004b5e734668c2\

艾灸儀艾灸床


艾灸祛除溼氣的效果非常好,堅持艾灸的同時,生活飲食上也要注意。

溼氣重的人一般是脾虛,脾虛化不了溼,或者陽虛。

也可能是生活的地方溼氣重,比如陰雨天氣的南方,或者居在潮溼的地方。

艾灸的話,思路兩部同時進行。補脾、扶陽一起來祛溼。

艾灸補脾的穴位:中脘穴、神闕穴、脾俞穴、足三里。

扶陽的穴位:大椎穴、命門穴。

祛溼同時加灸豐隆穴、承山穴和三陰交。

堅持艾灸,每天一次,每次2-3個穴,每個穴位15-20分鐘。

艾灸的同時可以用南懷瑾肚臍貼,睡覺之氣貼在肚臍上,早上起床取掉。

飲食上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


艾灸養生陳老師


可以的,艾灸開鬱,補氣的作用可以快速運化溼氣,蒸騰溼氣,就像太陽蒸發水汽一樣

艾灸在燃燒時,能釋放出大量的輻射能譜,艾條燃燒時會散發一種類似紅外線的輻射波可激勵人體穴位,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提高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增強免疫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艾葉燃燒後的生成物種含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滲透肌膚內。從而促進人體某些生理變化,而且艾灸熱力比較集中,能高效率地刺激某穴位,受灸的人會有 酸、麻、熱、痛、針刺、氣息走串等多種現象。這種就是我們說的灸感。

另外,艾灸起作用,艾的藥性起了很大作用。

藥典記載:艾葉性味苦,微溫,無毒 。歸肝、脾、腎經,是中藥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條經絡的藥物,而且燃點低,釋放熱量大(熱量大於其他材料如菸草、紙、香等),燃燒時間長(不起明火,主要是慢速燃燒發熱,等特性。因此最終被選為灸療的最佳藥草。

《名醫別錄》記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

真正堅持做艾灸的人都知道艾灸時,體內會出現不同的感覺。也就是我們說的灸感。當艾條接觸皮膚後,根據時間的長短及體質、病症的差異會產生以下三種不同熱的傳導效應。

1、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的感覺;

2、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的感覺;

3、傳熱,灸熱以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感覺局部不熱(或微熱)而遠部熱,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熱 (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非熱感覺,例 如酸、脹、麻、熱、重、痛、冷等;

這些灸感、有些在您艾灸的過程中就能立刻感受到,有些雖然灸的過程中乃至結束,都沒有任何反映,但是在夜晚睡覺或者灸後的一段時期內,能夠表現出來。這個就是因為艾灸在施灸後,雖然艾火熄滅,但是輻射波已經被經絡吸收,傳導,促使體內新陳代謝循環需要一定的時間。

說到祛溼,就要說一下灸花。

灸花是溫和灸和懸灸中可能出現的一種正常的邪氣外排反應。通常表現為局部起小水泡,甚至化膿現象。

灸花是由於溼氣、寒氣重,經絡不通而造成的大的或小的水泡,是身體裡病邪往外發的表現。

溼寒之氣屬於邪,陽氣屬於正,正要把邪逼出來,就會出現灸花。邪氣排出體外需要一個通道,灸花就是這個通道。

當然,我們在艾灸的時候也會盡量避免灸花的出現,畢竟在現代來說,忙碌的生活中出現灸花會帶來一些不便。

如果你有以上老農說的相關情況或問題,你可以在下面評論或留言(要求:情況請具體寫清楚點[奸笑]),老農看到後會給你免費解答,由於在這裡不常在線,可能不會及時回覆,你可以+老農的公眾號(中老年人健康之路),在這裡老農會容易看到,也會更快更好的給你一一免費解答!

老農真心希望你不再有健康問題困擾,關注健康養生,就是對自己負責!


中老年人健康之路


可以。

艾灸會對身體產生局部刺激,而且是一種溫熱的刺激,能夠使得我們的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讓皮膚局部充血,能夠促進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從而起到去溼氣的作用。


人體有溼氣一般有兩個原因:

一 是外部因素,受大自然天氣環境,淋雨下水,居處潮溼,長久冒受霧露等而形成。比如說秋冬季節人們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長期水中或礦洞及冰庫作業,久居地下室,以此為外溼。

二 是內部因素,人體因為思慮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所致脾失健運,使體內水液不能正常輸散,從而化為溼濁。或者多食油膩,甜膩,嗜酒,喜飲食生冷等而引起溼濁內生,以此為內溼。


人體溼氣重不重可以從以下五個信號進行判斷:

1、舌苔厚膩,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齒痕。

2、大便軟爛黏膩,不成形,黏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說明消化功能異常)

3、食慾不佳,沒有飢餓感,吃飯過程有噁心感。

4、起床後小腿肚發酸、發沉,下肢水腫。

5、胸悶、身體疲乏、懶於活動、記憶力衰退。


主要祛溼穴位:

關元穴 、命門穴、中脘穴、足三里、豐隆穴、解溪穴。


杏林學壇


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黃帝內經》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散寒除溼及養生保健的作用。所以健識君在這可以放心地告訴大家:艾灸是可以祛溼噠。

民間更是流傳著“灸一次足三里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可見艾灸足三里的養生保健作用已深入人心。足三里是人體第一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屬於胃經合穴,所以對這個穴位進行刺激能夠起到健脾祛溼的作用。

如何找“足三里”呢?

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並擾,當中指尖著處即是該穴。

其二,伸足取之,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拇指沿脛骨外側緣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拇指尖處即為該穴。

艾灸方法:


艾灸足三里穴,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與皮膚距離適中即可,因為每個人耐受程度不一樣,所以把握被灸者局部有溫熱感就可以。如果是第一次艾灸,或者糖尿病患者,皮膚不敏感的老人,最好隔著毛巾或者衣物進行艾灸,這樣不容易燙傷。一般每側穴灸20-30分鐘,至皮膚髮紅髮熱為度,如果沒有感覺,就是沒有灸透,沒有達到艾灸的效果。可以每日施灸一次。

艾灸後注意保暖,不要吹風受涼。以上方法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健識局


艾灸可以去除溼氣,但需要配合穴位艾灸的方法,並不能夠盲目的隨便施灸。如果體內的寒溼氣特別的嚴重者,可以先進行艾灸治療,同時還可以配合拔罐,聯合治療,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但對於部份患者體質較弱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就需要根據情況,辨別是否有艾灸的禁忌症。

如果患者是通過艾灸治療,一般需要治療一個週期之後,停止幾天,再繼續通過下一個療程。艾灸的時間需要適當的控制,灸量不宜過大,每次的治療時間也不可過長。如果有出現咽乾、口渴、小便黃以及大便乾等的情況時,就要停止艾灸。


中醫益腎


艾灸可以去溼氣的

艾灸以下穴位可以祛溼: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