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進廠兩個同事,一個985畢業,一個二本畢業,五年後,二本畢業先當領導,為什麼?

墨著mZ


可能“二本畢業”的同事更加適合行政或營銷崗位,而“985畢業”的同事適合技術等“研發”崗位;此類現象在企業中非常普遍。

誰先提拔勿能說明彼此的能力高低,反而可以看出這家企業的技術含金量。由此可見,有些企業在員工人職匹配中,沒有能夠充分發揮“985畢業”員工的長處;當初引進“985畢業”員工的時候,就沒有長遠的規劃和打算。

現在諸多國有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也開始將“985畢業”的應聘人員優先錄取;目的在於提高入職門檻,而不是真正需要“985畢業生”來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在諸中低端製造業單位中,“本畢業”和“985畢業”之間仲伯難分,反而“二本畢業”員工因為“聽話”,能夠吃苦耐勞被領導提拔。

可能有些企業的實際工作中,沒有高端的技術難題需要攻克和解決。“985畢業”的員工沒有發揮長處的機會,平時又不願意拍馬奉承,“眼高手低”所以被邊緣化不足為奇。20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就是基於這個背景。

與此相反,真正 的高科技企業,或者留學歐美著名高校,“二本畢業”明顯受到“歧視”。技術含量高的外資企業,入職門檻就是“985畢業”。其共工作性質以及難度,決定了企業的用人特徵。

本人的兒子曾經就職於上海的一家美國獨資企業,經常需閱讀一寸厚的英文技術書籍;平時工作彙報的時候,均需用英語來述職。“二本畢業”的人士沒有這些基礎,所以無法在高科技企業擔任技術職務。

“二本畢業”的員工,從事管理和營銷崗位較多。在用戶至上的背景下,行政和銷售類的員工,客觀上晉升的機會大於技術崗位。


插圖選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批評指正!


陸燕青


題主問了一個好問題,引導大家去思考,不同的學歷畢業下,為什麼相對偏低學歷的人會發展得更好。

首先申明一下,當領導其實不一定能證明就是發展的會好,因為現實中不乏很多優秀的人才一心只想做個技術專家,而不願意當個管理者。

假定兩者都想當領導的情況下,985的學生沒有競爭過二本院校,那麼又是因為什麼呢?子佳從三個不同的時間階段兩者的能力差異可能性,來做個分析。

高中階段:兩人的基礎智商和能力差異不大,考入不同層次的大學更多是個人努力程度、教育體制和運氣的影響

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用比納量表來測試一個地區全部人員的智力情況,那麼不同智力人員的數量分佈呈現出完美的正態分佈:兩頭少,中間多。

中等智力(100±16)的人群,大概佔到總人數的68%,而如果再包含中等智力偏上及偏下的人員(100±32),大概能佔到95%的比例

這意味著絕大部分人的智商真的相差並不大。

因此,在高中階段考上不同層次的大學,更多的在於其他因素的影響。這裡面可能有個人對高考的重視和努力程度,也可能是運氣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目前實行的高考教育體制的影響。

受不同省市的考生數量、錄取率的差異,都會導致即使真的是同一能力水平的學生,也會進入不同層次的學校。

比方說:山東、浙江的考生想要考上清華/北大,相應的分數要求要遠遠高於內陸經濟欠發達省份。

大學階段:二者獲得成長的情況,完全取決於能否利用好不同院校的差異性資源

985學校和二本院校最大的差別,不在於個體差別,而在於外部的資源和環境差異,能否運用這些差異拉開差距,完全看個人的用心與努力程度。

985和二本最大的差別在於以下兩點:

  • 985學校教師資源豐富,相對來講名師更多,老師的教學方法、課程系統性可能會更好一些,可以節省學生的個人摸索成本,如果再有一些外部大咖資源的分享、講座、沙龍活動等,更容易加速學生的成長。

  • 985院校的學生成績更加優秀,基於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更容易倒逼一個人不得不加快成長,跟上同學的步伐。

但是這兩點差異都是外部因素,身在985院校的學生能否成長更快,取決於其如何利用好這些外部資源。

如果這些外部資源都視而不見,一個985院校的畢業生也不一定比二本學校多出什麼巨大優勢。

工作階段:畢業參與工作後,學歷僅僅是一塊敲門磚,一個人的成長與進步會受到綜合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即使考慮兩個人工作之後,同樣努力,能否當上領導,還可能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 為人處事:也就是職場上常說的“情商“差異

  • 能力素質:比如責任心、擔當力、溝通能力等
  • 個性特徵:比如是否能面對衝突,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各類工作管理衝突
  • 機會匹配:是否存在相應的發展機會,以及機會來臨時的決斷力
  • 背景關係:雙方所擁有的社會關係、後臺背景是否存在差異
  • ……

以上這幾點只是簡單的羅列,對於職場,提拔一個管理者,靠考慮的因素會比這更加的複雜,學歷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考慮因素。

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基本智商差距並不大的,後天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努力的方向、努力程度、努力的方法、才是拉開各自發展差距的主要因素。

五年時間,僅僅是漫長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小段路,更何況這個也只是個例因素,並不能因此就得出什麼武斷的判斷。

作為職場人,持續不斷的追求未來的個人成長,不糾結於過往取得的成績或些許遺憾,才是重點。


我是子佳看職場 ,大型集團企業HR總經理,嚴肅專業,偶爾搞怪的HR從業者,持續分享職場乾貨,關注我,我們一起職場前行

子佳看職場


我們先來玩個遊戲,把問題對照現實再擴充一下:


同年進廠兩個同事,一個985畢業,一個二本畢業。至此,廠裡一共100個員工,2個985畢業,28個二本畢業,70個二本以下。


五年後,985畢業的一個出國深造,一個專心考博士,28個二本中,有一個做了領導,其他留走參半,70個二本以下,也有一個做了領導,其他留走參半。


所以,既然問題是二本畢業的先當領導,為什麼?那麼,同樣,二本以下也有一位當了領導,是為什麼?


1、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高學歷永遠是高學歷。

學歷高的人懂得更多,知識的量級不一樣,當領導需要那麼多的知識儲備嗎?答案是不一定,但是知識儲備大,一定更容易當領導。



在一個廠裡,當不當領導的權重點不是在學歷,而是在你的經驗和能力是否是廠裡需要,並且能用最高性價比的報酬把你留下來。


更厲害的人可能留不住,也有可能,他們看不上,所以在題主的問題中,乃至在大家的認知中,領導是褒義的正能量的詞。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此問題“領導”存在貶義的可能。


2、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學歷不重要。

你看,只要找到二本比985先當領導的原因,我們也可以逆襲。逆襲不是沒有可能,但這個可能有個前提,就是概率問題,這是一個概率的世界,不是一個突變的世界。


不管處於哪個階段,你都要增加成為領導的概率,或者是,逆襲成功的概率。而提高概率最快的方法是學習,其次是堅持做事。


所以,如題“二本”先當領導的原因,經過了五年的努力,“二本”考研成功,並且在廠裡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唯一的競爭對手,那個985的同事在忙著寫博士論文,董事局一致認定“二本”綜合能力最合適,所以給予提拔。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並且,不要掉進學歷無用論的偏見。

我是@絕對思維 ,關注我,聊點你關心的,學點有用的,成就更好的人生。

絕對思維


我老公的同學,是一個大專畢業,學的醫療方面的,畢業後,應聘一家醫療器械公司,人家不要,說是學歷不夠。但是人家不放棄,最後勉強進入公司。

從一名銷售做起來了,歷時8年,現在是總公司副總經理,從西安調到北京。手底下的研究生,本科多得是。

首先這個人呢,會來事,性格外向,喜歡組局,我老公經常被他叫去喝酒,雖然我很討厭這樣。

其次,這個人很大方,捨得花時間和金錢對待自己的人際關係。

人家能做到領導,肯定是和人格魅力有關係的,會說話是必須的。有的人平時看著還不錯,一到關鍵時候,說的話就不在重點。

就像你平時和一些人聊天,有的人說話,人就喜歡聽,人家說話,能說到事情的重點,能快速的說出來自己想要表達的事情並且能夠吸引人的注意力。

但是有的人嗎,就不是這樣,常常會先說這件事情的起因,然後一步一步順帶把主幹條的旁支說一下,還沒說道重點,就經常會被我這種人打斷,請說重點!

儘管打斷別人不禮貌,但是真的沒有耐心聽。

有時候,正式場合說話說不到重點,會很尷尬。比如你作為公司代表組織了一個會議,會議結束後,公司請對方吃飯,飯前你該講話了,你說,首先我感到非常的激動,我今天怎麼怎麼樣,我真的很榮幸,這就讓人很尷尬。

但是,這個時候會有其他同事為你解圍,他站起來了,說,首先感謝貴公司能在第一時間想到我們公司,我代表我公司先喝一杯,然後今天的會議很圓滿,也是貴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才能完成。等等。這樣,人家就會覺得救場的人是領導,你這個即將上任或者已經是領導的人不行。沒有氣魄!

所有,和一個人的性格,格局是有關係的。有的人性格里面就有當領導的成分。有的人就適合做科研。


徐子魚


兩個人一起進公司,一個985畢業,一個二本畢業,這樣來看,985的這個人擁有明顯的優勢。

但是5年後,985的卻沒當領導,當領導的是二本畢業的人,聽起來好像有那麼點不符合常理。

按照普通人的想法來說,應該985畢業的當領導,二本畢業的當普通員工,但是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可能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學歷和能力不對等

很多人認為學歷高的人相對能力就比較高,但在職場上大多數時候都不是這樣。

就像題主所說的這個例子,只要不是二本畢業的學生是領導的親戚這種特殊的原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可能是學歷和能力不對等。

也許985畢業的人雖然有著高學歷,但是能力很一般,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職場實力嚴重缺乏,這樣的人學歷再高也沒有用。

但二本畢業的人,可能一開始學歷不是長處,但因為有工作經驗或者工作能力比較出眾,所以才會被領導提拔。

會不會晉升一個人讓他當領導,上司的考慮從來都不是文憑,而是他能為公司做多少貢獻。

從這個層面來衡量,很明顯985畢業的輸了。

第二、在大學接受的知識不同

再來說一說在大學接受的知識問題,這也有可能是兩個人出現截然不同結果的原因。

985院校大多學術氛圍非常濃厚,進去之後會接受大量的新知識,當然也有可能會覺得很枯燥。

這就可能出現兩種結果。

要麼很努力,只會紙上談兵。

要麼不努力,既沒有知識也沒有能力。

無論哪種情況,在職場上都是非常不利的。

但二本院校的學生,可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學歷並不是很好,會想辦法從其他方面來彌補。

比如積累工作經驗,學習工作技能,這些都是能在職場上成為加分項的東西。

學校不同決定了兩個人接受的知識不同,同樣也是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

第三、兩個人的目標和規劃不同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兩個人對於工作的目標和規劃可能是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人一開始進職場,就有明確的目標以及詳細的規劃,那麼這個人就有可能很快取得成功。

比如在5年這個期限內,二本畢業的人一定是詳細考慮了自己的目標,為自己做出了規劃才得到了晉升。

當然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還有其他,比如說運氣機遇,畢竟職場上也會經常有未知因素產生。


狐小胖


說到這個話題,就想到了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

七八年前,辦公室同時進了4個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個是重慶大學的,985,而另外有一個是211院校,還有兩個是普通的本科,這裡就不逐一點名具體院校了。4個學生分到4個項目組跟著師傅學習,之後都順利轉正。

兩年後,公司決定從4個人中挑選兩個不錯的人做小組長,於是重慶大學985這個A和另一個普通本科的D被選上了,沒有背景,沒有靠山,靠的是業績說話!之後,讓A和D分別帶一個小小的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就3個人,其中還包括當年新招的應屆生。

又過了三年,小項目組進行合併,根據業績,D所帶領的項目組成績遠遠優於A所帶項目組,沒辦法,業績才是硬道理!重慶大學畢業的A成了普通本科畢業的D的下屬,現實就是這麼無情,現實又是多麼公平!

這與題主問的問題非常類似,而實際上此類現象非常多,那麼為什麼呢?筆者認為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英雄既問出處,也論戰功

四海之內皆兄弟,那只是說說而已,兄弟裡面誰當老大,那不得有個說法!水滸傳108將,當初都有幾下子,有自己的獨門武功,遠近聞名,但這只是他們的敲門磚;但是來到水泊梁山後,誰坐第一把交椅,誰當第二……那也得論戰功。老大晁蓋被史文恭射殺後,就決定誰為晁蓋報仇雪恨,誰就坐第一把交椅,從中不難看出,英雄那也要論戰功的,這與職場一個道理。你是985畢業的沒錯,但是你的戰績不如人家二本的,你當然就要被別人領導!

龜兔曬跑蘊含的道理

我們姑且認為這個985畢業的學生能力比二本的這個強(但實際上也許並不是,因為大學期間,這個985的也許是荒廢了四年,而二本這個也許在一直奮鬥,學了多項技能在身),畢業後進入工作崗位後,也許985畢業的工作能力也強,然而,他可能居功自傲,自以為自己很厲害,所以,過了一段時間就懈怠了。而二本的這位,由於這幾年已經練就了好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以及畢業後培養的兢兢業業、動手動腦的工作方式,也許他慢一點,但是他每一步都很穩,凡事有交代,事事都靠譜。這就不由得想到龜兔賽跑的故事,笑到最後的,未必是那個跑得快的,而屬於那些一直兢兢業業辛苦付出的奉獻者!

故,題主所問的情況很正常,在官場上,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

以上是一位摸爬滾打的熊孩子爸爸一家之言,如果你喜歡這篇回答,就隨手關注、點贊吧,你的支持是我分享的動力!


多試試小學科學


這種情況非常正常,說幾句大實話可能大家不愛聽,學校和學歷的作用也僅僅在剛走出校門的時候有點作用,但如果在進入職場後,還抱著這一紙文憑不放手,那不好意思,活該讓大學和學歷都不如你的同年人做你領導!

有些人可能還憤憤不平地問,我明明上的大學比他好、學習成績比他優秀,憑什麼他比我先一步坐上管理層位置?甚至還變成了我的直屬領導?別那麼激動,職場上你認為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比如類似的現象還有:我明明學歷比他高,為什麼他的工資比我還高?又比如,我明明工作經驗比他豐富,為什麼年紀輕輕的他成了我的頂頭上司?我明明專業水平比他強,為什麼得到升職和加薪的人不是我?像這些看似不公平的現象太多了,咱們先不要太激動,一起來分析一下。

為什麼二本畢業生比985畢業生更早成為領導?咱們需要學會站在老闆的角度考慮問題,老闆最關心的是什麼?當然不會是那一紙文憑,而是以下幾點,具備了,就有機會被提拔為領導。

一、忠誠。忠誠的重要性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但它卻是最基本的,也是領導最看重的,無論是選拔優秀員工,還是提拔管理人員,忠誠往往就排在第一位,忠誠,意味著服從、意味著高效、意味著執行力強、意味著能出活,沒有忠誠,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等於零。

二、能力。能力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了,能力就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勝任工作、能否做出業績的基礎,一個能力強的人,無論去到哪裡都不會捱餓。

三、業績和價值。所有公司老闆都是現實的,而能否出業績和為公司產生價值,就是判斷一個員工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也是職場人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

四、管理者素質。管理者所需具備的素質很多,有些人具備了,就有更大的機會被提拔為領導,那些不具備的,哪怕你學歷再高、學校背景再好也是無用的。

以上四點,基本上概括了公司重用人才、提拔人才的標準,而同年進廠兩個同事,一個985畢業,一個二本畢業,五年後二本畢業的先做領導的原因,就是因為二本的畢業生具備了更多公司所看重能力,而985學生卻沒有好好打造公司所需的幾種能力,而是仍然抱著那一紙文憑在自嗨,殊不知對老闆來說只是廢紙一張!那當然是比不上二本的同事了!


設計製造迷


大學畢業了,就不要躺在過去的榮耀裡了,那隻能代表你過去的輝煌,人生的路很長,大學只是人生中很短的一段路,這段路走好了,不能百分之百決定今後的路就一定走得順暢,人生是需要不斷努力地,就如同跑馬拉松,不是那一段路你跑得快,就第一個到達終點,而是全程都要不能停歇。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當年高考的時候也是一個普通的二本,學醫的,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本科畢業後,考入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研究生,直到現在,人家還天天看書,她家電視幾乎沒開過,在她的影響下,她女兒每天晚上也讀書,一家三口每天晚上都學習。或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拉開的吧。

畢業五年,可以學很多東西,也可以荒廢很多東西,過去的學歷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其實,從大學步入社會,我認為一切都應該歸零,因為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而且都是實用的技能,比如社交,職場人的基本素質等等,都是需要一點點在實踐中積累出來的。

所以,我覺得畢業五年,二本畢業先當領導,並不是稀罕事,這隻能說明人家這五年努力了,比985畢業生更努力。


沛澤媽讀心理


學歷代表過去,工作代表現在,成績代表你將來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同事小王,是一個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生。畢業以後,進入了我們單位。剛參加工作的小王,很普通,並不出眾。但是,很快,我發現,小王與眾不同。每天早晨小王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處理文件,也是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每天的工作,都高質量的完成,多次得到領導們的表揚。而且,小王在工作之餘,很愛學習,經常看一些專業書籍,業餘時間還考取了在職研究生。小王比較愛溝通,經常和同事們聊天,遇到問題也善於請教同事。


小王的努力工作,也讓小王收穫很多,他取得很多的工作成績,領導和同事們都很認可他的工作,讚不絕口。後來,單位提拔後備幹部,小王成功地被同事們推舉了出來,成為了一名後備幹部。幾年的時間,小王也成為了部門負責人,開始獨當一面。


小王的成功,並沒有受他的學歷影響,雖然大學並不是多麼出色的學校,但是,普通的他,也照樣走上了領導的崗位。


一、能否成為領導,跟學歷的關係,並不大。


學歷代表了你在學校的成績,名校,代表了你的學生時代的水平。能在名校上學,學習能力和成績是肯定的。但是,這些,都代表過去,代表學生時代的你。


當你畢業,走出校園,進入了職場,你的學歷和名校身份,就應該放下。當然,在你求職的時候,高學歷和名校,確實是有助於你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們既是敲門磚,更是墊腳石。任何單位公司都希望招聘一個高學歷、名校的員工。


當你憑藉高學歷和名校進入了一個好的單位以後,你的學歷和學校,作用就不大了。


工作以後,你應該放下這些光環,他們不會助推你工作,更不會讓你成為領導。


二、成為領導, 需要綜合素質強。


看看我們身邊的領導, 既有學歷低的,也有高學歷的,學歷並不代表領導水平。要想成為領導,你得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


一是你得有出色的成績。工作成績,才是你升職加薪的最大法寶。任何公司,都不會提拔一個碌碌無為的人。領導,就是帶領員工幹事創業的人,你得能給帶領團隊幹出成績。因此,你得幹活,幹出不一樣的成績。


二是你得有過人的素質。作為領導,你得有領導能力,有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綜合協調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等等,多方面的素質都需要有,而且要有過人之處。這樣,你才能征服你的團隊,征服你的隊友。


三是你得有足夠的權威。領導都要有權威,能給吸引人。這種權威,來自於你的個人魅力,個人品德。換言之,你得是一個道德端正、人品正直的人,是一個正人君子。任何小人,都不可能成為領導,即使短期內被提拔了,也不會服眾,更不會幹出成績。


因此,能成為領導的人,都是多方面發展的人。僅僅依靠學歷,是達不到綜合發展的。


綜上所述,進入職場,不要抱著昔日的學歷光環,要走出象牙塔,踏踏實實工作,鍛鍊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培養成全才,這樣才能讓你與眾不同,才能讓自己儘快的升職加薪。


職場百靈鳥


看到這個題目讓想起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們輔導員跟我們說的話,他說將來決定你們是否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你們上的什麼大學,你們書讀得怎麼樣,而在於你工作以後幾年之內的學習和努力,那將是決定你和別人區別的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了30多年前老師說的話,它說得太對了!

其實不僅是如此,我個人生活的經歷和感受也告訴了我這一點。當年我們分到同一個單位的同事,可以說是各個什麼樣學校的都有,要知道,30多年前的時候,大學生還是非常吃香,我們單位在我工作前的幾年時間,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裡面我們單位有一些名牌大學的學生,比如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他們甚至是學校單位出贊助費買來的,當年我們本科畢業工資一個月才80多塊錢,“買”一個學生據說是8000塊,因為那個年代大學生少,人不夠分啊,大家都在搶,所以我那時候剛到單位的時候,他們都會告訴我們誰誰誰是單位花錢買來的呢,誰是哪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雖然那時候也沒有985/211的說法。

可是我現在再來回想一下,那些單位出了高價買來的所謂名牌大學的學生,他們究竟過得怎麼樣了呢?他們後來又都去哪裡了呢?最後好像他們也都是籍籍無聲泯然於眾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再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反而是很多剛開始看上去很普通的學校畢業的學生,最後走上了領導的崗位,原因自然也不言而喻,因為他們努力,因為他們勤奮,因為他們付出,更因為他們善於學習。

所以在一個單位普通的大學畢業生比985的大學畢業生早走上領導崗位,這件事情太尋常不過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從整體的平均水平而言,985的學生,他們的平均素質要高於普通高校畢業的學生,當然,我說的素質也是指專業方面的素質,而不是人品方面的素質,對人品方面的素質,我從來不覺得跟學歷有任何關係。但學業和能力方面的素質,具體的某一個人,那真的不是說你985的學生一定比普通本科的學生甚至是大專生中專生更好一些,否則的話,北大和復旦就不會出現學生退學這樣的事情。

你的學歷基礎可能會決定你後有比較好的基礎,你能比較好的進入狀態,但是今後的發展完全是看你個人的努力,和你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時代,如果不學習,我們很快就會被時代給淘汰。如果一個985高校畢業的學生,他抱定了自己出身好學歷好,從此躺在功勞簿上,不再努力奮發,那麼她被別人超過的機會是非常非常大的,這也是很多人在現實中會說你985有什麼了不起啊!不是985沒有什麼了不起,而是對那些個人來說,他們確實是從此再也沒有努力向上過,所以被被別人超過,那是一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這樣的事情一點都不值得驚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