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草莓不好賣的消息,是從1月27日大年初三那天傳出來的。

有多不好?大棚收購價3元甚至2元。這個價格相當於1990年代中後期,遼寧東港地區的市場零售價。

往年春節前後,是東港草莓熱銷的時間段,本地消費只是小批量,更多的草莓遠銷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零售價10元到20元不等,大棚收購價也是在5元以上。初一到初三價格低,歷年如此,因為長途物流也得過年,一般在初四之後價格開始緩慢攀升,到了正月十五之後,大棚內收購價穩定在10元左右。

儘管知道疫情會影響到草莓的銷售,但種植戶對兩三元的收購價格依然很難接受。


最低收購價2元,新增種植戶擔心全部家當打水漂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2個草莓大棚是種植戶石善喜的全部家當。1月27日正月初三上午,遼寧東港,合隆滿族鄉龍源堡村3組,種植戶石善喜正在將裝筐的草莓往架子上放。當天,石善喜共摘果1000斤,以2元的價格賣了300斤。賣不掉的怎麼辦?石善喜說,可以放一天,第二天賣不出去就得扔。一次600元的收入還不夠石善喜付給摘草莓農民的工錢。

扔掉,多少是石善喜的氣話。事實上,發朋友圈,幾乎成了春節期間東港草莓種植戶主要的售賣方式,因為疫情,大家一夜之間變微商。

甚至當地一些網站也為種植戶售賣草莓“振臂一呼”。然而,實際效果並不盡人意。東港城鄉人口僅60多萬,草莓非生活必需品,在所有人處在居家隔離的狀態下,遠遠消化不掉每天採摘的海量草莓。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去年,石善喜用自己的積蓄和貸款共40多萬元建了2個大棚,這是他的全部家當。只要年景不太差,就可以一年回本。然而,始料不及的疫情,很可能讓石善喜的願望落空。石善喜說,僅我所在的合隆滿族鄉,去年新增草莓大棚就1000多個,這些大棚主人的命運跟我一樣。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1月30日,遼寧高速150個收費站33處服務區臨時封閉。這意味著,東港草莓外銷渠道受限變窄。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然而,草莓種植戶的境遇並沒有因此進一步糟糕。不能讓草莓爛在地裡!方方面面共同發力,為草莓產業開闢綠色通道。外銷渠道變窄,草莓收購價卻不降反升。就在1月30日當天,草莓收購價漲到5元左右。然後一路攀升,到2月19日,東港的草莓收購價已經漲到13元。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於學龍從2016年開始搞草莓種植,屬於攢下了家底比較禁折騰的一類。關於草莓的收購價漲到13元,於學龍認為,並不能因此就斷定草莓走出了困局。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初二以後到初七八價格太低了,有的新增草莓種植戶都哭了。”於學龍說,東港草莓能賣上好價錢的黃金時間是每年一月份和二月份,恰恰是這個節點趕上全國性的封閉式防疫。你看著每天都有拉草莓的車在村子裡進進出出,那是草莓包裝點來收草莓的車,並不是去往外地的長途物流車。最終賣到外地的是多少?怎麼賣出去的?這才是根本。


快遞收發點附近現密切接觸者,老闆娘嚇得不敢營業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邵桂芳在村裡經營著一家快遞收發店。春節前臘月二十六停業。因為要過年了,屬於正常停業。原打算正月初六開業,但因為疫情影響,延遲到初八開門,幹了幾天,到正月十五又停了。因為村子裡有跟新冠肺炎確診者密切接觸的人,一時間風聲鶴唳,邵女士嚇得趕緊關門。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村子裡出現了密切接觸者,防疫升級,草莓各個環節都停了下來。快遞發貨更是不可能的事情。直到村子裡密切接觸者隔離期結束無異常,邵女士的快遞收發點才重新開張。邵女士說,開張就是勉強維持。“疫情一個月,現在的業務量僅僅能達到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年前沒有疫情消息的時候快遞一天能發300多斤草莓,到達全國各地,現在快遞這塊我們只走一線城市,三四線或偏遠的就不發了,週期太長損失太大,一天只能發百八十斤的草莓。”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沒有疫情的時候,邵女士往浙江發草莓是48小時到達,如今則需要5天。邵女士說,儘管我發貨之前要抽成真空包裝,但5天到浙江,草莓還是不行,損失也就產生了。

2月20號當天,邵女士所在的鄉和村都解除了封閉,但外地防疫形勢輕重不一,快遞業務依然受到影響。邵女士坦言:僅就我個人來說,草莓快遞業務,無論疫情何時結束,損失都是定局,因為我只能幹到3月末。打個比方,去年我能掙10元,今年只能掙1元。

三月份以後,東北正式進入春天,南方氣溫更高,草莓到了南方之後變軟的速度會明顯加快,所以,每年3月末,都是草莓快遞業務的終點,有沒有疫情都是這樣。

在整個草莓產業鏈中,快遞業務還屬於小打小鬧,損失也是小打小鬧,最難的、最關鍵的,是各個草莓包裝點。

90後合夥人一個月賠了30萬,另有4萬斤蘋果成乾果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29歲的鄭成俊(左)和30歲的王殿龍(右)是一對合夥人,經營著兩個比較大的草莓包裝點,業務輻射了1000多個草莓種植戶。

兩個草莓包裝點都是從正月十六開始復工的。關於疫情的衝擊,他們說得簡單直接:一個月賠了將近30萬!

30萬,還不包括已經成了乾果的4萬斤蘋果。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草莓包裝點自帶冷庫,但疫情衝擊,冷庫也拯救不了庫存的4萬斤蘋果。因為錯失春節前後銷售旺季,4萬斤完全成了乾果成了廢品。這一項就讓兩個90後合夥人損失了20萬!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蘋果放在冷庫裡已經3個月,是一種精緻的小蘋果,原本收購回來準備在春節期間賣個好價錢,不成想疫情攪局,兩個人血本無歸還格外搭進去人工費和製冷費。

有了蘋果的20萬打底,接下來遭遇草莓損失的30萬,兩兄弟似乎有些“寵辱不驚”了。

鄭成俊說: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每一天,村裡村外棚裡棚外車來車往人來人往,草莓賣得很火——這只是本地熱銷,熱銷到哪裡了呢?熱銷到了各個草莓包裝點。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正月十六復工第一天,草莓的收購量就直線上升。王殿龍解釋說,因為疫情,小規模包裝點有限的銷路受阻沒法開工,種植戶都把草莓往規模更大銷路稍寬的包裝點送。

鄭成俊說:我先不管能不能發出去、多少錢發出去的問題,把種植戶的草莓收過來再說吧。

這就是強撐的開始,也是賠本的開始。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草莓的量多了,來幹活的人少了,人們怕出來不愛出來,即便是封村解除了也是如此。往年包裝草莓一天需要60人,現在一天只能來二三十人,而種植戶每天送來的草莓則多達2萬斤左右,於是就得打夜班,全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才能包裝出不到一萬斤的草莓。

當天送來的草莓不能在當天完全發走,這在防疫期間是常態。2月19日這天,兩兄弟從種植戶手上收了2萬斤草莓,1萬斤發不走的草莓放在庫裡,去掉收購價的十二三元本錢,兩兄弟每斤還得賠上2元錢的費用,1萬斤壓貨賠了2萬元。

費用包括:冷庫的製冷費、包裝的人工費、從大棚運過來的運費——疫情衝擊一個月,在收購草莓之外賠了將近30萬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兩兄弟完全靠著此前3年積攢的家底在支撐包裝點的運轉。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防疫期間,車難僱人難找。草莓包裝點是個中轉站,往外地發貨靠長途物流冷藏車走高速公路。去年同期,一個9米6長的冷藏車發送草莓去南方城市,一萬五六千的運費就能下來,今年給到2萬沒人幹,得翻番一倍以上才行。有些地方不讓去,有些地方不敢去,所以很多司機就不幹活了。

一方面草莓總量比往年增加,另一方面每日發貨量銳減,庫存每天都有積壓,直接導致包裝點資金週轉出現問題,以前跟種植戶都是現金支付一次一清,現在已經做不到了。“心有餘力不足”,王殿龍慨嘆。

做包裝材料的停產了,即便偶爾有材料也是價格高。王殿龍說,一場疫情影響了方方面面,看上去草莓在當地熱火朝天,但是,只是叫好不叫座,不好運甚至運不出去就是個零。“這就是草莓點賠錢的地方。打個比方,去年的成本是一元錢,今年的成本就得兩三元。”

賠錢的也包括終端代理商。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東北三省諸多城市中,哈爾濱曾是兩兄弟主要發貨地之一,但因為黑龍江的疫情在東北三省中最為嚴重,使得哈爾濱封閉很嚴,2月初以來,從兩兄弟這裡發往哈爾濱的草莓,在當地售價比東港的收購價還便宜。在哈爾濱,每天到超市的人非常有限,根本消費不起來,代理商只能賤賣草莓,所以就出現了收購價13,零售價低於13的反常現象。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鄭成俊說,“疫情以前哈爾濱那塊我們這個點一天能發五六千斤,現在一天只能發一兩千斤。”

哈爾濱的反常僅僅是終端消費的冰山一角。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東港草莓的主要消費群體集中在東北以外的一二線城市,恰恰是這些城市防疫手段無一不硬核,市民外出受限,偶爾去趟超市,首選的是儘量購買更多的生活必需品。非常時期,大城市的消費者很難有閒心吃“閒食”——草莓就屬於這樣的閒食,可買可不買。

明明賠本,為什麼還要做?

“不能不做。”鄭成俊說,“不做,就違背了市場契約準則。我們不做,草莓就會爛在種植戶的地裡;終端代理商不做,草莓就會爛在我們手裡。”

一頭是1000多草莓種植戶,另一頭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終端代理商,鄭成俊和王殿龍處在中間,相互之間合作多年,利益共享風險同擔。

王殿龍說,此前,我們通過1000多草莓種植戶賺到了錢,終端代理商則通過我們賺到了錢。現在疫情來了,我想保全自己,終端代理商想保全自己,那麼,疫情結束後,我們就會失去1000多種植戶這個資源,而終端代理商也將失去我們這個中間平臺。沒有疫情能掙錢的時候,我們三方免不了要有算計,但是面對困境,非但不能算計,還得抱團取暖。

對於鄭成俊和王殿龍來說,賠錢把種植戶的草莓運出去,既是遵守契約,也是一種擔當。

關於賠本強撐能撐多久,鄭成俊做了這樣的分析——

2月份以後,勉強可以再撐一個3月份。如果4月份疫情還不徹底解除,至少我們這個包裝點肯定不能再幹了。之前我們掙了一些錢,但這些錢是有數的,這些錢能撐多久我們也是有數的,當有數的錢耗盡,我們即使再想擔當也擔當不起來了。


1000戶農民草莓不好賣,90後兄弟賠了30萬收購,只能再撐一個月

很快,一個向好的消息傳來,自2020年2月22日9時起,遼寧省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響應級別由一級應急響應調整為省級三級應急響應。緊接著,陸續有其他省份也調低了防疫等級。面對一波又一波向好消息,鄭成俊依然保持著他習慣的冷靜:“一個長度100米大棚投資保守估計得15萬以上,現在有的連5萬元都沒賣上。草莓剛要進入銷售旺季,疫情爆發了。現在依然是很難的時候,沒法樂觀。”(棋簿紫/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