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你給我生個小妹妹吧,要很漂亮的那種……”

“你說這塊草地怎麼黃了呢?葉子也蔫了,是秋天快到了嗎?”

“我晚上不想吃米飯了,我想吃麵面,細面。”

夏日的公園裡,一個小寶寶一直纏著媽媽說這說那,媽媽微笑著回答著他的問題。

而坐在旁邊椅子上的另一個媽媽,心中則五味雜陳,聽著人家孩子嘰裡呱啦地說個不停。

而自家寶寶說話卻還是磕磕絆絆,甚至不願意張口,差不多年紀的孩子,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貴人語遲”有道理嗎?

從前有“貴人語遲”一說,因此很多家長都不著急,認為這樣的孩子更加聰慧,不用擔心。

其實卻是曲解了它的真正含義。所謂“貴人語遲”,是說聰明的人會先在心中盤算,打定主意後再開口。

而不是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的單純的指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晚,這根本是兩個概念。

相反,在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原因外,如果寶寶遲遲不願開口,對於他成長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

1.容易出現性格障礙

▼自卑

因為孩子在語言表達上的遲滯,可能會受到其它小朋友的排斥,天長日久容易滋生自卑情緒。

幼兒園舉辦活動也不願意靠前,更不可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性格就容易變得

孤僻甚至古怪。

敏感自卑的孩子,可能與父母的關係也很一般,他們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也不願意將這種“丟臉”的事情告訴父母。

家長成了服務孩子生存的工具,而不是情感交流的港灣。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暴躁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孩子則會發展出相反的性格傾向。因為無法通過語言來有效溝通,他們遇事常常急躁不安,愛發脾氣。

又因為無人理解,而進一步出現攻擊、暴力、偏執、任性的行為。其實他並不是一個壞小孩,只是他沒有很好地“說”出來。

2.出現溝通障礙

▼語言溝通障礙

咬字不清,不擅長組織句子,表意不明,這樣的孩子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溝通上的障礙。

他們可能會不合群,在家裡也可能因為“語遲”而被父母忽略,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更加明顯。

孩子無法通過語言去向父母闡述自己的需求,父母也不懂他的暗示,所以很多本該進行的事情無疾而終,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非語言溝通障礙

有的家長會說,“我家孩子什麼都懂,他就是不會說”。這句話要重點考量一下,你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真的都懂嗎?

如果一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欠佳,其實在非語言溝通上也是遲緩的。眼神飄忽不定,不懂得通過肢體和接觸來表達需求,甚至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此也是溝通不暢了。

寶寶不愛說話啥原因,很多與父母做法有關

寶寶在學說話的過程中,父母很容易犯下這4種錯誤,參照對比下,別好心幫倒忙了!

1. 一直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語,顧名思義,就是兒童所說的一種語言,以疊詞為多,比如媽媽對孩子說坐車車、回家家、吃飯飯、看花花……

在來自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威斯康星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嬰兒在兒語環境中學習說話,掌握語言的速度大約會快25%。

很多孩子也是從兒語中開始學習語言的,比如最開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這種句子將長句拆成了短句,用重複來強調孩子的印象,對於寶寶的語言啟蒙是有好處的。

但是孩子終究是在長大,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理解了這些事物,父母依然不為所動地如此交流,很可能會誤導寶寶,成為孩子語言發展上的絆腳石哦。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對策:

▼學會使用“媽媽腔”

在兒語和成人語言之間,存在著“媽媽腔”,它要求將語速放慢,適當的重複,要有具體指向內容,句子簡短。

舉個例子:媽媽開始問“寶寶你坐在這裡半天了,一直歪著頭髮呆,是想幹什麼呢?”

小寶寶往往會語塞,他要先理解和揣摩一下媽媽每個句子的涵義。

換種說法,當你看到孩子一直在盯著窗外的鞦韆發呆,就直接問他:“你想盪鞦韆嗎?”

簡潔明瞭,孩子也會直接回答你想還是不想。

▼根據理解程度而升級

最遲在6歲以後,兒語就該完全杜絕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基本能弄清楚主謂賓的結構了,父母也沒必要和他“裝幼稚。”

6歲只是一個大體的分界線,現實中應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有的孩子理解力強,稍微複雜的句子也能明白,那就不要再說小兒科了。

而有的孩子則不然,比如過年爸爸去外面放鞭炮,他會說“你爸在放炮”,

就是還沒分清楚稱謂和語音轉換呢,這也很正常,不必焦急,也不要拔苗助長。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2. 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覺得有趣

寶寶剛學說話的時候,總是有發音不準的時候,如把“蝴蝶”說成“福蝶

”,“吃飯”說成“切飯”,“老虎”說成“腦斧”。

爸爸媽媽覺得有趣,就會重複這些發音,父母的重複行為就像“強化劑”一樣,會讓寶寶誤以為這是正確發音,從而錯過了糾正的機會。

而且小孩子也很會揣摩人心的,當他們發現自己如此說話時會贏得長輩的喜愛,就會反覆地說,時間長了甚至忘了本該有的發音,說話愈加遲緩了。

☛對策:

當寶寶發音不準確時,不要嚴厲批評或者嘲諷,而是及時指出寶寶的錯誤,然後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調告訴他正確的發音即可。

3. 做寶寶的“高級翻譯”

小萌萌是家裡的獨苗,奶奶、姥姥搶著帶娃。很多時候萌萌只需要一個眼神,或者伸出手指晃一晃,老人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我的大孫女這是渴了”奶奶說。“哎呦,外孫女想要穿那件花裙子”姥姥說。

兩個老人爭先恐後地顯示自己與孩子“心有靈犀”,隔代親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萌萌卻不怎麼愛說話了。

家長過於貼心、善解人意,總是充當孩子生活中的“高級翻譯”,其實是剝奪了她開口說話和練習的機會。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對策:

▼學會“慢半拍”

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在反應上完全可以慢半拍,試著“笨一點”。

孩子指著瓶子,你就去引導他“寶寶想做什麼,寶寶想喝水嗎還是果汁呢?”

用有意識的互動和引導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在這方面不要“過分勤勞”。

▼用對話代替講話

很多時候,家長都是像班主任一樣在給孩子講話、訓話,而不是“與”孩子進行對話。有問有答,有來有往,這才叫對話。

家長要多一些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再去接下一句,採用螺旋式的對話方式

,才能拓展孩子的詞彙量。

如果只是你一直在說,而鮮少有孩子的回應,那隻能說是嘮叨了。

寶寶說話晚,或是身邊有“高級翻譯”,父母學著“慢半拍”才行

▼根據寶寶的興趣拓展詞彙量

不要強迫孩子學習新名詞,或者他不太熟悉的詞,強扭的瓜不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充分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根據孩子的喜好因勢利導

比如寶寶喜歡看《小豬佩奇》,那麼就先將這些小動物的名字記住就很厲害了。

小馬佩德羅、小象艾德蒙、小狗丹妮、小貓坎迪……

孩子說話晚,很多都是和父母的“強勢介入”有關,懂得這些,別好心辦了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