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與《復聯4》同期上映的是一部黃渤和徐崢都力捧的良心片——《何以為家》。這部劇獲得9.4分的高分,它被稱作“奧斯卡最大遺珠”。

故事中的主角小男孩,貢獻了“偉大的表演”,用《我不是藥神》中“小黃毛”扮演者章宇的話說,就是(再看一遍)“雖不至第一次那樣坐在觀眾席全身抽搐,但仍為電影裡Zain所呈現的生命狀態動容。”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當時影片上映後,引發大家對於孩子和父母關係的平等性的熱議:父母決定是否可以給予孩子生命,而孩子卻無法選擇是否出生。第一遍看完,都覺得影片中的父母有罪,因為他們愛無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給予的是獨自求生的滿目瘡痍。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圖片來自《何以為家》海報

可是,過了情緒燃爆期之後,二刷出了人類一副醜陋的面孔。

電影作為藝術,結局需要迎合人們渴望美好的滿足感,小男孩獲得了正常的關愛。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拆解一下這個影片,你會發現:從出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是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從中揭示出人們自以為是解決問題的拙劣性。

1.真實的問題:一場生存與愛之間的博弈

整個影片中,我們看到Zain對於父母愛的渴望與父母為了生存之間的矛盾衝突,我們為這場“沒有愛”的悲劇流下了眼淚。在影片後半段的時候,當Zain聽到母親又懷孕了,眼中出現複雜的情緒:害怕、無助、憤怒、無奈、絕望。

這樣的父母再生下一個孩子,他或她的悲劇也是可以預見的。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隨即,經過法庭上起訴父母的高潮,Zain獲得了合法身份,開始上學,全家移民到瑞典。他可以在廣場上看著代表和平的鴿子飛到手上覓食,但是和他有著一樣命運、依然經受著磨難的千千萬萬的孩子,還擠在破舊的房子、為了生存而努力活著。

情緒是飽滿的,眼淚是真實的。

但是問題還是存在的:這個勇敢的小男孩因為把父母告上法庭,被世界看到、被上帝看到,於是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那麼,窮困的孩子們都把父母告上法庭,要求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不是都能迎來轉折呢?拋開人道主義,如果不生孩子就能讓現有的孩子們獲得人生轉折,那是不是殺光所有的難民,就能解決難民問題?

難民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少生或者不生孩子就能解決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理論,也經常引用,那就是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這是一個上世界40年代就有的理論,它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說人應該一層層地往上走。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通俗理解就是,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它需要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影片中的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飢餓所佔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活下去,其它什麼都不重要。你瞧法庭上那對父母的哭訴,很無力。貧窮讓這個“龐大”的家庭無力自己運轉。於是他們只能憑藉外界的力量運轉,並且站在他們的角度,他們並沒有想著將Zain11歲的妹妹就送入火坑,他們也只是想讓她有更大的床睡覺、吃得飽一點。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滿足第一層生存的需求都如此艱難,怎麼能談到更高階層的安全、歸屬和愛的需求呢?!正如11歲妹妹Sahar的“丈夫”完全沒有意識到未成年女孩子懷孕的危險性,因為“岳母也是這個年紀生孩子的”。吃飽穿暖已經佔據了所有人的思想和行動,還有什麼空間留給他們去思考“這樣做是否合適、這樣說是否安全?”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從這個角度來看,該片開了一個“如何眾樂樂”的宏大命題,卻用一個“獨樂樂”的事件做了結尾。

但是我們永遠無法用一個小石塊去堵上洪水,這就是首尾能量差造成的寡味!


2.副現象:暴露出缺乏批判思維的短板

我們為什麼會犯這種明明是A導致錯誤,但是身在其中的時候,卻覺得著手解決了A的伴生現象B,就能解決問題的錯誤呢?

影片中明明是戰亂、貧窮造成的孩子們顛沛流離、無處安家,卻覺得父母不要生孩子了,就能有一個安穩的家了?

真實的邏輯是:動亂時代,老無所養、基因無法傳承。基於人的本性,就是越要生孩子才能傳延下去。生孩子這個現象,我們叫“動亂與貧窮”這個主要原因A的“副現象”B。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在塔勒布《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收益》一書中,對“副現象”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當你站在船上的駕駛臺或者艦室裡,裡面放著一個大的羅盤用來看航向。於是你很容易形成一種印象,以為羅盤在指引船行進的方向,一旦錯了,就是羅盤的問題,毀了羅盤,船的方向就沒問題了。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在影片中,Zain出生於貧窮、動盪的地方,他身邊的人都在為基本的生存而活著,包括他的父母和後來遇到的那個年輕的黑人母親。而他身在其中,覺得所有生活的矛盾點都在於他的父母生而未育,他的不幸不是來自貧窮和動盪,而是在家庭內部多一個孩子就多一個“愛”的搶奪者。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這樣一來,因為貧窮和動盪這個底層的問題源(A)就被伴生的問題——多生孩子(B)所取代了,於是Zain解決了B,就以為可以達到了治本的目的。

那問題來了,假如他的父親是澳門賭王,Zain還會把他的父母告上法庭嗎?還會說肚子裡的那個孩子不要生了嗎?肯定不會!因為澳門賭王早就過了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第一層——生理需求,他有資本、有時間提供更多的保障。

所以你還能說解決了B,問題就沒了嗎?B是真的問題嗎?

不帶批判性思維的尋找問題的方式,讓我們常常陷入關注“副現象”卻治標不治本的錯誤中!


3.步步驚心:缺乏批判性思維讓你交過的智商稅

生活中,我們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時候,可沒少犯錯哦。

例子一:有人告訴你說,小王很厲害,他是一個體育老師,自從他來我們大學之後,我們球隊的成績就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所以小王很厲害,很優秀。

家有體校生的媽媽們是不是心動了?是不是覺得要想盡辦法讓這個體育老師帶你家孩子,1、2年之後你的孩子就是國家隊的新星?

這個論證過程聽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小王來到學校之後,學校球隊成績發生了變化,所以小王很優秀。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但是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比如,小王來的時候,恰好大學給予球隊的經費預算多了,球隊加強了訓練,所以成績發生了變化。這個原因就無法驗證小王很優秀的結論了。

媽媽們,別忘記

信息是不對稱的,在沒有告訴你其他原因的時候,我們的結論有可能是錯的。

例子二:比如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上大學是浪費時間,也是浪費金錢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上大學是為了有機會賺更多的錢,那不上大學也有這樣的機會,研究證明,在年收入超過3.5萬美元的人中超過50%的人沒有上過大學;第二,在大學中學到的東西很難應用到實際中。所以,在你上大學的時候,那些沒上大學的人已經開始賺錢了。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說服力啊?瞬間覺得自己沒上大學也沒啥,瞬間覺得自己別學習了,甚至高三學生就可以棄考了?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這個結論和理由似乎都很確切,聽上去都是可以支持的。可是,慢著,提出這個論點的人,認為大學教育對未來收入的影響是唯一的上大學的目的,而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影響。背後存在一個價值觀,就是金錢比知識重要。

所以你看,在一種價值觀的支撐下,列舉的依據、得出的結論,生搬到其他價值觀下也容易犯錯誤。

更不要說那些什麼告訴你股票漲還是跌、房價升還是降、產品適合還是不適合的論調了,很多的結論都是紙老虎,你都需要用批判性思維的觀點再敲打!

批判性思維,它會幫我們搞清楚比如“到底是羅盤在指引船隻行進的方向,還是隻是反映船隻前進的方向”、“到底是多生孩子導致父母無暇提供愛,還是貧窮、動盪導致父母無力提供愛”等等這樣的問題。

學會問問題,才能是解決問題的能手!


4.獲得批判性思維:多問一遍問什麼

如何習得批判性思維,我們可以從霍金的遺作《十問》這本書得到點啟發。

在《十問》這本書中,每一個問題的解讀,都是從起源、演繹、提升、展望這幾個角度展現的。

舉個作者對於時間旅行分析的例子。作者首先描述了近現代誘發時間旅行的概念——空間和時間是否可以彎曲和扭曲?隨後順著當下每一個偉大理論的誕生,不斷演繹這個概念,從愛因斯坦到大衛·多伊奇,每一步都根據嚴格的科學實驗、事實推演來進行描述。

霍金說,如果他們都是對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通過陳述其中錯誤的地方,誘發人們進一步探索的地方,最後作者會據此給出自己的結論或者明確未來展望的方向。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在這個過程中,你發現了一個霍金偏愛用的句式是“如果,為什麼?”

不要小看這個句式。這個句式體現的是李開復、潘石屹、俞敏洪等現在各領域的大家們十分推崇的找準問題的方式,也就是批判性思維獲得的方式:它就是要教給我們如果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我們應該相信誰,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對為什麼再問一遍為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實際操作:

第一,抽絲剝繭

要主動去思考那些別人沒有說出來的原因是什麼,從而確定要不要相信對方的話。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一,不要一聽到學校成績好就直接認為是老師好,先切斷這個通路,從事實本身出發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事實是:學校成績好。那麼接下來,就想想看造成學校成績好的原因有哪些:投入經費多了?老師水平提高了?學生入學門檻高了?等等。然後結合最近學校發生哪些變化,就能知道成績變好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為老師的原因了。

第二,釜底抽薪

挖掘對方沒有說出口的價值觀,對價值觀假設提出為什麼,從而確定要不要相信對方的話。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二,不要被對方加工過的事實矇蔽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因為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所以轉述一樣事情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的加工成他想要的樣子。此刻,你需要冷靜的查找一下與之相反的例子有沒有,比如上了大學的人除了收入之外,是不是有更大的人脈圈子?而如果你覺得人脈是更加重要的人生財富,那麼你就堅定的上大學吧。


5.三步明確法:有效解決你的問題

當我們知道了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呢?

首先問大家一下: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通常第一反應是什麼?你肯定說:這不是廢話嗎?一定是找辦法解決問題啊。沒錯,這個是最正常的反應了,但是這個恰恰就是我們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因為這個錯誤,才讓我們不停地累。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我們先講一個小故事讓你看看有多奇怪。

有一座大廈剛剛修好沒多久,電梯就不夠用了,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就非常擁堵,於是經常有業主向這個大廈的房東抱怨等候電梯的時間太長。房東讓彼得來解決問題。

彼得想:大家是因為等電梯時間長,所以抱怨。如果在等電梯時候,每層電梯旁邊多放一面鏡子,那麼大家在等電梯的時候順便照鏡子,整理儀表,照照鏡子,就不覺得等待時間長了。鏡子一安裝上,大家投訴的聲音果然少了很多,而且安裝鏡子的成本很低,大廈房東很滿意。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可是好景不長,沒多久發現原本乾淨的鏡子常常被塗鴉,很不雅觀,於是大家又抱怨起來。這次彼得又需要面臨新問題,他在鏡子旁邊貼了一張白紙、放了一隻蠟筆,這樣等電梯的人可以畫畫,鏡子不會髒,等電梯時間也不會覺得長。可是時間一久,塗鴉變得不可控,人們又開始抱怨,甚至向市容整肅協會抱怨,我們的彼得看來又需要面臨新問題了。

不生孩子是治貧王道?《何以為家》,另類解讀人類自以為是的拙劣

故事講到這裡,是不是發現這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很像啊,我們一遇到問題,都理所當然地像彼得一樣積極找尋方法解決問題,甚至可能在整個過程中探知到了新方法、拓展了新思路,很有創意、學習能力也很強,並且在一次次解決問題中我們似乎都得到了滿滿的成就感。但是實際上呢?我們其實活在解決問題的自high中。

在《你的燈亮著嗎?》這本書中給我們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三步明確法”——誰引發了問題,誰碰到了問題,誰適合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不明確上述三點,我們就會鬧笑話。比如,有一個人看書的時候發現書上說“吸菸會導致高血壓、肺癌等很多嚴重疾病”,這個人看到這兒趕緊合上書,猛地吸一口煙說:書上寫的太恐怖了,嚇死人了,以後再也不看書了。

很搞笑吧?是的,他就是把問題定義成書的問題,那麼不看書就是解決問題了。

下面我們利用這個三步法來看看如何解決電影《何以為家》呈現出來的問題——貧窮、動盪。

第一步:是什麼引發了這個問題呢

從1948年開始,以色列建國,先後打了五次中東戰爭,巴勒斯坦被打的鼻青臉腫,產生了幾百萬的難民直接衝進了黎巴嫩,從黎巴嫩南部區域進入。

他們進入後,要求給予伊斯蘭教更多的權力,還得到了敘利亞,土耳其的支持。而基督教政府找了以色列為支援。兩方打了整整15年,國內被打的一窮二白,一片廢墟,從富國就成了窮國。

第二步,誰碰到了問題呢?

是這個國家千千萬萬生活在其中的人民。

第三步,誰適合解決這個問題呢?

到這一步,誰都不能說通過父母少生孩子或者一個法庭就能解決問題了,它是一個要靠國際組織通過聯合救助解決的難題。

最後總結一下,只有批判性思維找到問題,通過“三步明確法”解決問題,才能讓孩子們享受“眾樂樂”,這才是如何真正讓孩子有家、有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