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說說貴州布依族的歷史?

聚膳源


布依族,現有2545059人,主 要聚居在貴州省黔西南兩個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 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 )。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 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青水秀,自然 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 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 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 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 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值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紅 水河流域還是中國重要林區之一。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 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 ”、“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 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 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 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 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 多為幹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看是樓,後半部 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 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一層層揭開的薄厚基 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 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 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5 至6 米高;以石板蓋 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 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 的。一切都樸實厚重,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 防潮防火,只是採光較差。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 “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 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青龍環 護”、“貴人坐椅”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 “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 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岩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 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一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 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岳父家 送來大梁,大梁上拴有紅綢扎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 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樑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 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 過程,在布依族村寨裡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布依族居住的石板房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 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龍布”,就 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學習蠟染 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製蠟 刀輕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 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 入鍋煮掉蜜蠟,撈 出後到河水中反覆盪滌晾乾,就成 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 並呈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 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 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 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 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 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年來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 創作繪製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 ,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被面、門簾、 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 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 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布依族的戲劇有布依戲、地戲、花燈戲等。其中布 依戲流傳最廣,已有2 0 0 多年曆史。每個戲班3 0 多 人,演員有生、旦、醜、大王、武將等分工。伴奏有鑼 、鼓鈸、二胡、月琴、簫、笛、木魚等。以布依語演唱 ,以漢語道白對話。劇目有本民族傳說故事和移植漢族 傳統劇目兩類。   

地戲因在平地演出,不需塔臺設景而得名。民間傳 說地戲是向其他兄弟民族學來的。戲班都是農民業餘組 成,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能組織起戲班,並在農閒節日 裡走村串寨演出,是生活富足的表現,所以群眾很支持 。演出時演員著戲裝,戴面具於額部,面具下垂一塊黑 紗布遮住臉。武將頭插野雞翎,背戴背靠和小旗。面具 以楊木雕成,著色畫成各種人物臉譜,有鬍鬚的人物還 裝上鬍鬚髯口,形象十分生動逼真。有打擊樂和管絃樂 伴奏。劇目題材多取自《說唐》、《岳飛傳》、《楊家 將》等歷史小說故事。用布依語演唱。有關專家學者認 為地戲起源於古代的“儺”,是戲劇藝術的“活化石” 。   

每當布依戲和地戲演出時,觀眾擁滿場地周圍的空 地山坡,足見其被群眾喜聞樂見的程度。

查白歌節   

布依族節日較多,其中多數是在山坡林間歡聚交友 ,歌舞遊戲,談情說愛。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屆時有周圍1 0 多 個縣乃至雲南、廣西的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規模可謂 盛大。關於節日的來歷,傳說是古代這裡有對青年,男 的叫查郎,女的叫白妹,倆人早有愛慕之心。某日,白 妹在山上砍柴,險遭猛虎襲擊,查郎射殺老虎,二人確 立愛情。山官垂涎白妹如花似玉的容貌,但威逼利誘皆 告失敗,於是害死查郎,搶走白妹。白妹放火燒燬山官 宅第,並投火殉情。群眾為紀念他們,把當地寨名改叫 查白寨,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為節日,把查郎射殺老虎 的地方當作歌場。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後,象徵白雲 繚繞,取意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節日裡扶老攜幼,成 群結隊,趕往查白寨周圍。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 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 貞不渝的愛情。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 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裡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 ”(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 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 湯鍋起源於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後來是虎骨燉牛肉湯 ,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近年來由於 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加了旅遊購 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 盼來年。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幹、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製作的風味菜餚。 大部分佈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後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除了豐富的民族節日外,布依族的另一道風景就是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石頭寨。在距離黃果樹大瀑布3公里的布依水鄉石頭寨,映入眼簾的是青山、白屋、竹林、綠水。那裡的布依人以石片當瓦、石條當柱、石塊當磚、石礅當凳。石欄杆、石窗、石桌、石磨、石路、石拱橋……無一不用石,這裡的布依人,祖祖輩輩以石為伴,布依人家獨有的石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站在“石頭世界”裡,還可以欣賞到另一道風景:布依蠟染。蠟染,古時候稱為蠟頡。它的製作方法是用蠟刀蘸上蠟液,在白布上畫出紋飾,然後將畫好的布放進靛藍缸內染色。經過多次漂染,沒有蠟的地方就變成藍色或青色,塗有蠟的地方仍然呈現白色,各種美麗的圖案也就顯現出來了。

布依的美用文字是難以表達的,布依文化的魅力更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能承載得了的,只有當你的雙腳踏在布依山寨的石板路上時,你才能體味到什麼是無法抵抗的誘惑力。


小芳技能廠


 布依族的由來: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人演變而來。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漢族史籍中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貴州地區,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原駐民。布依族與壯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變而來。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有287萬餘人。現位居全國56個民族人口排名第12位。   布依族大部分以“布依”或“布越”自稱。“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專稱。“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