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理」滻河岸邊話“獅村”


「西安地理」滻河岸邊話“獅村”

滻河岸邊的村莊 王勁一 攝


  

  因天降“石獅”得名

  我的老家是長安區師村,它背靠白鹿原,面向滻河水,南可見挺拔俊秀的終南山,往北不遠是充滿神秘色彩的鯨魚溝。

  師村原名“獅村”,得名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稱,秦漢時期滻河川叫“斯川”,因該村地處“斯川”之中,故以“斯村”為名;後因“斯”與“獅”、“川”與“村”近音,於是將“斯川”轉音叫成了“獅村”。

  關於“獅村”之名,更廣為流傳的說法與一塊獅形奇石有關。這塊奇石位於村中央的崖頭上,談及其來歷,村上老人都說它是從天而降的。據傳,民國時期,關中大儒牛兆濂講學回家路過師村,在其徒弟趙炳元家住了幾日。趙炳元陪老師遊覽師村古廟、古蹟,當看到那尊“石獅子”時,牛兆濂端詳了許久,然後說:“這是一塊大隕石,經人工雕刻而成。”趙炳元問它存在了多久時間,牛兆濂說:“看造型和古樸程度,應是秦漢之物。”世人對“石獅”是隕石的說法深信不疑,至於其墜落年代,據《陝西省長安縣地名志》(2000年版)記載:“宋代該村天降隕石一塊,其形如獅,得名獅村。”可惜的是,“石獅”在一場暴雨導致的滑坡中深埋地下,曾有人想組織挖掘,但最後不了了之。

  “獅村”歷史上曾多次改名。明代時,有周、趙、戴、李、柴、倪六姓村民在此居住,遂將村名改為“六合村”;後又覺得不好,經六村族長商議又改回“獅村”。新中國成立後,出於漢字簡化的原因,以《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中的“師村”為其定名。“文革”期間,“師村”曾改為“向陽村”,不過時間很短。上世紀60年代末,村頭剛通公交車時,汽車站牌上寫了“詩村”二字,村裡老人一瞧,以為村子又被“改名”了,於是齊聲反對。經查明,原來是公交公司管理人員無意寫錯,於是很快便改正過來。

  風景如畫 民風淳樸

  師村歷史悠久,這裡最初是利用白鹿原原始森林集中燒木炭的地方,至今村子的山坡上、崖坎下還留有燒木炭的小窯洞。燒木炭的先民們不知在這裡生活了多少代,後來逐漸轉為以農桑為主。如今的師村盛產小麥、稻穀、玉米,是一個地道的農業村。

  師村地處滻河中游,站在村子高處遠眺,滻河兩岸盡是肥沃的田野,有水田也有旱地,水田種稻谷,旱地長小麥、玉米,年年歲歲,五穀豐登。村莊樹木簇擁,多在塬腳之下。村中有窯洞、廈房,還有小樓房,廈房多是單面一坡,窯洞冬暖夏涼。站在高處極目望去,滻河像一根銀鏈,從遠處緩緩伸來,又向遠處緩緩伸去。春鋤、夏收、秋播、冬儲,農人們風裡來雨裡去,終年辛勤勞作,使得一方土地格外奪目誘人。這裡春天綠草成茵,繁花似錦;夏天豔陽高照,麥浪滾滾;秋天牛羊肥壯,碩果累累;冬天銀裝素裹,風光旖旎。

  師村人臉方、目圓、鼻闊、唇厚,骨骼強健,他們善良、厚道、勤勞,性格豪放直率,儘管一村多姓,但都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師村現在的村民以周、趙、戴、李為主,還有田、倪、張等姓。師村的歷史上,曾有柴、羅、水、鄢等姓在此居住,後因戰亂災荒,這幾姓人逃亡他鄉,再未返回,師村至今仍有“柴家坡”“柴家砭”“柴家礆”“羅家坡”“水家坡”等地名。

  周姓是師村人口較多的一姓,達1400餘人,約佔全村的一半。據傳,周姓是明洪武十三年由江南遷來的,來時兄弟四人,為師村周姓四門之祖。清時,村上週定邦(人稱“五老爺”)考中武舉,周守貴、周守林兄弟中武秀才,周姓因此人丁興旺。師村周姓與一河之隔的周家崖人是同宗,民國時期,周家崖人每年來師村周家老墳共同祭祖。抗日戰爭時,國民政府陸軍第八師三團把周家老墳周邊作為練兵操場,周姓祭祀祖墳中斷。

  曾有多座古代廟宇

  師村原有明熙寺、金玉宮、戴家無量寺、周家祠堂等十多座廟宇,其中明熙寺和金玉宮影響較大。

  明熙寺原稱“洞廟”“娘娘婆廟”,建於北宋時期,主要塑像是“九天聖母”“送子娘娘”,其後又有增添。“明熙寺”錦匾是明洪武年間由皇上賜封的,懸掛在廟中大殿內。過去每逢農曆二月初八為會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結隊前來祈福,三兆、春臨、瓦衚衕、曲江、鮑北、東兆餘、東伍村、趙家灣、郭家灘、史家坡、史家寨等十多個村子的鑼鼓隊也前來助興,舞獅子、跑旱船、走高蹺、唱秦腔,陣勢壯觀、熱鬧非凡。明熙寺史上屢有修復,“文革”時期被毀,1990年重修。

  金玉宮又稱“玉皇廟”,初建年代不可考。據《鹹長續志》記載,明代就有金玉宮,主要建築為窯洞,供奉有“玉皇”“大祖師”“二祖師”“地母”“黃龍”“青龍”等塑像,院內柏樹林立,院外草木蔥蘢。金玉宮崖上有處“琴音洞”,據《咸寧志》載:“金玉宮在獅村,宮北崖高十餘丈,崖下有洞泉二,洞內多礬石,其水如珠,由洞之額循而下之,日夜叮咚,頗類琴音”。據說古時有一才子路過此處,為洞泉奇景所吸引,當即賦詩一首:“耳畔叮噹真好聽,疾步近前賞琴聲。四下瞧望無琴師,原是洞中滴水聲”。這處“琴音洞”鄉間亦稱“青龍洞”與“黃龍洞”,其得名在村史中有記載:“二洞始見,各有鯉魚一尾,一色黃如金,一色青如玉。初亦不甚異之,既大旱一日,洞泉忽水罄,愕間風雨聚至,四野沾走,歲大熱。自此,每旱洞泉水溢即有雨,村人感之,立廟為祀,金玉宮以魚色命洞,一曰‘青龍洞’,一曰‘黃龍洞’”。

  明代至今,金玉宮屢毀屢建,香火不斷。1983年大雨造成塌方,金玉宮建築和兩洞泉均被埋入土內。1993年村民按原廟神像修復成現狀,其洞泉被改造為供村民吃水、用水的自來水源。

  與滻河相依相伴

  滻河滋潤著師村的土地,養育著兩岸人民。師村孩子多喜水,夏季的河灘就是他們的樂園。過去一到中午,小傢伙們便扔下飯碗往河裡跑,縱然有家長阻攔,也會想著法兒逃出去。於是,河灘上就有了一群群光屁股的小精靈,他們在河裡游泳、摸魚、抓蝦、打水仗,在河渠裡捉鱉、掏螃蟹。趁看菜園子的人午休,還會鑽進菜地偷摘西紅柿、黃瓜,一個個都成了小泥猴……直到家長或者看菜園子的吼叫著趕來,他們才抓上衣服四散逃去。

  傍晚的河灘成了男人們的天地,勞累了一天的他們要到河裡來洗澡,疲憊的身軀在清涼的河水裡一浸泡,精神馬上恢復,頃刻間激昂悲壯的秦腔就在滻河上空飄蕩,直到女人拉著長調呼喚吃飯才會走出河水。

  淘米、洗菜、洗衣的女人是師村的一道風景,棒槌聲、歡笑聲、河水聲,聲聲悅耳。河灘上一件件晾曬的衣服,又使滻河的色彩格外亮麗。衣服洗完了,女人們常常會卸下頭上的髮夾、皮筋彎腰洗頭,那黑髮在清清的河水裡如水草一樣搖曳,河水把女人的臉浸潤得格外水靈,看得岸邊的男人發了呆,直到聽見女人們的笑罵聲才尷尬地回過神來。

  滻河兩岸,像師村這樣優美的村莊不可勝數,說起其中的故事,兩岸村民便如那奔流而去的滻河水一樣滔滔不絕。

□周養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