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分制是什麼意思?對學生有哪些好處?

野鶴閒人


新高考改革後,賦分制登場。賦分制是根據考生實際的考分在全部考生中的排名,劃分不同等級,每一級相差3分,考生劃在哪一等,就是這一等級的分數,叫做賦分制。

賦分制只針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選考科目,即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統考(必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仍按卷面分計算。

賦分制簡單地說,就是對考生的政、史、地,理、化、生6科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根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

比如,某次考試:考生A歷史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內,最後等級賦分變為了100分。考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內,最後等級賦分變為了76分。也就是不論分數,而論檔位。

對學生的好處有兩點:

1、縮小學科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異。高考改成六選三隨便組合,總共20種組合方式,選科組合太多,考生之間不方便直接比較。另外,高校在錄取時,考生之間因選科不同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比較。

2、縮小試題難度不同的分數差異。同一學科,如果有兩次考試,每次的難度也可能不同,這樣成績也不能直接用卷面分數進行比較。在眾多的考生中,無論同一科試卷難度如何,按照成績的高低梯度都能較好的表示出學生的水平差異。


文山教育WSJ丫


賦分制,是在高考中部分選考課目,按照考生實際卷面分數的排名,而不是卷面分,來計算成績的。目前,賦分制只適用於高考中的選考課目的成績統計。


賦分制分數如何確定呢?比如,今年高考,小王選擇了物理並考得了85分,卷面滿分是100分,全省有1萬人也選擇了物理,並規定名次在百分之一以內,也就是前100名的賦分100分。小王的85分在全省一萬人中佔第95名,所以按照賦分制原則,小王的高考成績是100分。按照分數排名對應的賦分值,每個考生都將獲得相應的賦分值。


可以看出,賦分制是不論分數論排名論檔位的,你的卷面分在所有相同課目考生中的排名位置,才是決定你選考課目最終成績的。

對於考生而言其優點是:


第一,減少了考生壓力。比如,化學滿分100分,省招辦根據全省化學卷面分排名人數所佔比例規定,卷面分90分以上的賦分值是100分。那麼卷面分100分和90分的兩個考生,他們的最終成績都是100分。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化學卷面分考100分與90分差距其實還是很大的,採用賦分制明顯使考生壓力大大減輕了。

第二,對考生更公平。由於存在選科的問題,而且選科組合一共20種,考生之間通過原始分不方便直接排名和比較。因為各科難度不一,每年難度又都有變化,使得不能直接用卷面分進行比較。比如學生甲和乙,甲選考物理、化學和生物,乙選考物理、政治和化學。物理和化學由於都選了,好做比較,但是政治偏難,乙考了80分,生物要簡單些甲考了95分。單看選考科目總分,乙考生肯定佔據優勢,這樣對甲考生是極不公平的。



以上是我所瞭解的,如有不對或者不全面,請大家批評指正!


教育觀察員—甘藤敬一


很多已經接觸新高考的考生和家長,一提起這個賦分制度就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小編認為這正是因為對賦分制度的不瞭解,只片面看到了人數對賦分成績的影響,卻看不到背後的巨大優勢。

先來說說大多數人眼裡的賦分制

很多人認為賦分制,是獨立存在的,只是為了把選擇不同科目的考生\\通過排名\\轉化成統一的賦分成績\\來進行擇優錄取的計分制度,並且認為賦分制度在人數少的情況下,對中上游學生的賦分成績極其不公平。——浙江的物理和網傳現在江蘇的化學,被廣大考生和家長口誅筆伐。

再說說真實的等級賦分制

賦分制的意思想必很多人都已經理解了,小編這裡用通俗的話來解釋一番:

賦分制(全稱為等級賦分制,這個“等級”很關鍵)就是以考生單科的原始分為基礎,按照該原始分的排名前比例(注意,是排名前比例,並非排名)進行轉化,成為賦分。

具體的賦分方法,不同省份會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比如之前的浙江是五等級賦分(A、B、C、D、E五個等級),後來湖南、北京也採用了相同分等級方法,但是山東採用了是八等級賦分方法(A、B+、B、C+、C、D+、D、E八個等級)。

這裡的每一個等級都是按考生原始分排名的高低進行劃分的,排名越高等級就越高,而每一等級會對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考生的賦分成績就在這個最高和最低之間確定。

具體的賦分計算方法,各省有所不同,小編列舉湖南省的賦分計算方法,如下圖。

而山東省的等級賦分計算方法如下圖。


那麼,被大家口誅筆伐,恨不得立馬“下架”的等級賦分制度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其它冠冕堂皇的優點小編不想多列舉。小編說說最重要的優點,即等級賦分讓學生不再重視分數,而更加註重專業和社會需求。

這是小編一直強調的——等級賦分制絕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配合著專業要求科目組合一起存在的。

如果僅有等級賦分,對於選擇化學和物理的考生是絕對的不公平。但是,由於專業要求科目組合的存在,和賦分制將形成一個絕對性的“互補”。即等級賦分制\\彌補了\\報考同一專業的考生\\選考不同科目的差異;而專業對科目組合的要求,彌補了等級賦分下“趨易避難”的棄考現象。

怎麼個互補法?小編曾把各個省份的對化學有必考要求的專業數量列舉了出來,普遍都在2500個左右,這些專業其他棄考化學的考生無論如何都沒有資格去選的。這時候,棄考現象越嚴重對選化學的人就越有優勢。

在此情況下,學生會避免只選這分數高的科目,一味的追求簡單科目而提高分數,換來的卻是很難就業的專業。至於其它的優勢或劣勢,網絡上都是那些老生常談或者胡編亂造的話,不信也罷。


玖抒教育


2017年,浙江和上海進行新高考改革。隨著高考改革的展開,2020年又有山東等幾個省份加入新高考行列。新高考的一大特點就是除語數外之外,在其餘六門科目中選三門進行選考。而選考的這三門科目成績最終採用賦分製得到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一、賦分制

賦分制就是將某科分數排列後,依據名次劃分若干等級,每一個等級按照分差給予一個成績。這個成績就是賦分以後的成績。

賦分制適用於選考科目。

為了好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幼兒園某班有30名小朋友,身高各不相同,老師將他們按身高由高到低排隊,然後分成10組。第一組小朋友的身高統一記為身高100公分。第二組的小朋友身高統一記為身高97公分。第三組的小朋友身高統一計為身高94公分。以3公分做差依次記錄,第10組的小朋友身高統一記為73公分。這就是用賦分制原理得到的身高值。

原始身高注重的是小朋友真正長多高,而賦分後的身高不關注你到底長多高,只關注你在所有小朋友中的身高位次。表面看也叫身高,但和你到底長多高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下表就是浙江省2017年高考等級考試賦分表:

將考生成績從高到低共劃分21個等級(即21個組),按3分的分差進行賦分。所有考生的前1%記為100分,前2%到3%記為97分,前4%到6%記為94分,前7%到10%記為91分,前11%到15%記為94分,依次類推,最後1%記為40分。

要注意的是,等級的劃分並不是平均分組。每個等級最少有總人數的1%的人,例如第一個等級和最後一個等級;最多有總人數的8%,比如第八個等級。

為什麼要搞賦分呢?這麼複雜,把分數進行賦分,有什麼樣的優勢呢?

二、賦分制的優勢

1、縮小科目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別

新高考制度下,大家進行選課考試,每個同學選考科目是不一樣的,最終如何進行分數的比較呢?

比如我選物理,卻只考了70分,另一位同學選歷史考了90分。如果就將原始分數記錄最終高考成績,那麼這個70分和90分的可比性到底有多大呢?

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物理比較難,我的物理分數是考試的最高分,而由於歷史這次出題比較簡單,90分可能只是全體歷史考生的中間成績。如果就將原始分數記錄高考總分,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利用賦分制之後,就不注重學生的原始分數到底多少,而是利用學生在所考科目裡的名次進行賦分,不管考多少分,你得相對名次是展現你真正的實力的,這相對就比較公平了。


2、縮寫考試難度不同造成的分數差別

不僅是不同科目之間分數不好比較,即便是同一科目兩次考試之間的成績也不能單純的比較高低,因為兩次考試的難度不同。

這很好理解,比如同一個班級裡面,一個學生的某科考試,這次考了70分,下次考了90分,家長就認為成績進步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第一次可能題目比較難,70分就是全班第一了,第二次題目比較簡單,90分可能只是中間成績。所以不同場次的考試由於難度的不同,也很難直接比較原始分數。而進行賦分制後,是由每次在班裡的名次進行比較,這相對來說就合理很多。


這樣來看賦分制是比較合理的,那麼賦分制的實施真的是毫無瑕疵嗎?其實不是,在真正實施起來出現了一些問題。

三、賦分制的缺點

1、沒有考慮不同選科學生的能力水平差別

舉個例子,選物理的有50位同學,這50位都是學霸。選生物的也有50位同學,但這50位同學成績都只是中等或偏下。那麼,選物理的最後一名同學的能力也比選生物第一名同學的能力要強。但是賦分制之後,選物理的最後一名同學的成績是40分,選生物的第一名的同學成績是100分,這顯然不公平。

2、沒有考慮選科人數對賦分制的影響

如果某一科目的選科人數比較少,那麼這一門學科的學生在賦分上就會比較吃虧。

舉個例子,由於物理是高中階段公認的難學科目,所以在新高考下選物理的學生明顯減少。假設選考物理的就十人(例子有點極端,為了好解釋),那麼第十名同學哪怕考了90分,最終也只被賦為40分。這顯然也有失公允。



其實,新高考下選物理的同學越來越少,不僅僅是因為物理難度大,上述兩個原因也是導致這個結果的因素之一。

因為物理難學,選擇物理的大多數都是極有興趣或者學的很好的,相當於組成的是個尖子班在考物理,學霸之間進行PK,但賦分值可不管你是尖子生的最後一名,還是普通生的最後一名,都是40分。這就導致選考物理的學生越來越少,而學生少就會造成第二種現象,不管人數多與少,總會有最後一名的出現。那麼兩個人考試,一個100分,一個99分,第一個人會被賦分為100,第二個人會被賦分為40。

為了避免第二種情況的出現,浙江省高考賦分是做出了調整,每一科目的基礎人數定為6.5萬人,如果不夠6.5萬人按6.5萬人進行計算。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賦分制的不合理性,但是還是沒有完全避免。

這是某次物理考試成績進行賦分之後的呈現。原始分數100分,99分,91分,賦分後分別是100分,90分,79分。而他們本來的分數差距不足十分。這也是造成很多家長對賦分制不是很認可的原因。

任何新事物和改革都要經過一段摸索和探索,不斷完善。隨著賦分制的實施開展,相信也會在探索中不斷提高,更加合理。


師者馥仁心


賦分制,高考新生事物,本來是想抹殺或淡化成績的絕對排名,以突出學科專業的招生特點,按素質來挖掘人才,現在卻被搞出很多個100分,聽著就很不合理。

賦分系數應該用在招生階段的專業錄取環節,比如某大學招生時,計算機對已填報志願的學生調檔時,設定一個基本的的錄取分數線,比如總分480分以上,然後在各大學各院系錄取時,對各科成績的賦分系數設定是不一樣的,比如【物理】專業(物理難學):物理成績*1.8的係數(可以更高),化學成績*1.5的係數,生物給個*1.3的係數,希望學生有文字功底的就按1.8*語文成績,想淡化英語的(很多專業可以淡化),給個1.2的係數……如此操作,這個專業招生時你想蒐羅到的已填報志願的優秀學生(有專業特長的,而且不會漏掉偏才)綜合素質排名就出來了,最後錄取分值可能會達到900-1000分,而且該專業每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係數微調,負責招生的人為操作因素就基本上消除了。

如此操作,高考總成績排名就完全沒了意義,狀元概念就被弱化了,他也是按各大學設計的學科系數納入一個排名體系進行錄取,不會再出現清華、北大找上門的現象……

最關鍵的,大學招生依此做到了人盡其才的選拔,學生只要按自己興趣點和專長來用功讀書,學習才會轉向興趣和能力,如儘量做到少偏科,各門課程很平均的優秀學生專業選擇餘地雖然大,但不一定能進優秀的大學、讀好的專業

賦分制一方面保留了原始科目原始分數,比如語文數學英語,同時也兼顧專業特長和愛好、報考人數比例、題的難易程度等綜合因素來考慮,還是比較合理的!值得推廣實施!


楊鍋來了


這是新高考裡的變化,簡單來說一下這個變化過程。

以前高考過程中是語文,數學,英語各是150分,文綜和理綜同樣都是300分,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沒有商量的餘地。新高考最初採用3+3原則,也就是語文,數學,英語必考;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六門中選擇隨意的三門進行選考,但是隨著浙江省推出新高考後出現的弊端(幾乎很少的人選擇物理學科,但是大學很多專業都要有物理的基礎)逐步的連帶其他省份都調整為3+1+2原則,也就是語文,數學,英語必考,物理和歷史任選一門,然後再在其他四門裡邊選擇兩門就行考試。語文,數學,英語,仍舊也是各150分,物理或者歷史是100分,你打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但是選考的兩門科目是採用賦分制的,賦分制強調3分一段制,從100分-40分,分為a,b,c,d,e五個等級。按照你的分數在全省的百分比進行賦分,最終高校錄取時的分數採用的也是賦分制。比如你選了化學,但是卻學的不是太好,考試時候只考了79分,但是最後你的化學成績排名排進了全省的1%裡,那麼你的化學成績記的分數就是100分,如果另外一個你的同學考了78分,但是成績排名卻是在全省的2%,那麼他的分數將被記為91分。雖然你兩隻差了一分,但實際上卻差了9分,這就是賦分制。他的好處就在於相對來說更加公平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北京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的額選課沒有要求,假如你選擇了理化生組合,你的同學選擇了史地政組合,明顯的理化生的試題難度都大於史地政,這樣如果不採用賦分制的話你的同學就容易被北京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錄取,你則會落榜。但是採用賦分制的話就會相對公平了。

如果大家覺得對你有幫助,請點個贊,也歡迎評論區提問

點擊頭像關注我,查看更多專業教育回答,總有跟你情況相近的

你的轉發,我的10w+

我是莫言,一個讓學習變得更簡單更快樂的老師


莫言No1


前1%都賦100分,不說河南、廣東、山東等高考人數大省,就少的也有三四十萬考生,前1%多則七八千人,少也有三四千人,都賦100分,高考一個省重本院校錄取多少人?怎麼拉開分差?化學99分的和90分都在省前1%以內,都賦100分,這樣公平嗎?!高考一分壓幾百甚至上千人,差9分什麼概念?!


大道本色


專家們把人失唯一次最公平的競爭,搞成了對不公平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