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人類沒有學會農耕、馴養之前,漁獵摘果實以求生存是正常的自然規律。只有矇昧野蠻的遊牧、漁獵民族才會崇尚捕獵。中國作為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地區之一,按理說,不太會喜歡食用野生動物。但事實卻是,直至今日,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喜歡吃野味的國家,這和滿清脫不開干係。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在清朝以前,野味是上不了檯面的食物。《周禮》中,記載了周天子大宴的場景。“士”被賜予一鼎或三鼎,食物配置是豚(小豬)、魚、臘(醃肉);“大夫”對應的是五鼎,標配了羊、豕(大豬)、膚(切肉)、魚和臘;“卿”或“諸侯”對應的是七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膚;“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包括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不難看出,牛、羊、豬才是貴族餐桌的主流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當然在一些邊遠未開化的地區,存在著吃野味的現象,但在中原士大夫看來非常鄙視他們。漢朝的《淮南子》說:“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鄙視溢於言表)到了唐宋,江南大開發已經基本完畢,江南的經濟文化不輸中原。唐朝的《嶺表異錄》說廣東人吃鸚鵡、貓頭鷹,簡直不可思議。宋朝《嶺外代答》中更說:“深廣及溪峒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言語之中,都是對嶺南人粗鄙的不屑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野味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清朝以後。滿清入關以前是以漁獵為主的女真族,以打獵為主,食用野味很正常。滿清入關後,清朝皇室食用野味,至今流傳的“水陸八珍”,就是在乾隆朝成型,其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駝峰、豹胎、獅乳、獼猴頭等;而在上中下八珍中,也包括猩唇、駝峰、猴頭、熊掌、鳧脯、鹿筋、黃唇膠、豹胎,以及果子狸。不光皇室如此,官員們也以食用野味為榮。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之一,其中關於建築、飲食、服飾的描寫非常詳細,可以折射出達官貴人家吃野味的習慣。第五十三回中,黑山村烏莊頭來“交租子”。所上繳的山貨海味仍一應俱全,其中野生禽獸就有: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野雞、兔子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有一年中秋節,賈母因問:“有稀飯吃些罷了。”尤氏早捧過一碗來,說是紅稻米粥。賈母接來吃了半碗,便吩咐:“將這粥送給鳳哥兒吃去。”又指著,“這一碗筍和這一盤風醃果子狸給顰兒寶玉兩個吃去,那一碗肉給蘭小子吃去。”我的天呢,風醃果子狸!清代有個著名美食家袁枚寫作的《隨園食單》,其中也描述瞭如何製作風醃果子狸。由此可見中國吃野味,是受滿族文化的影響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雖然清朝滅亡100多年了,但是中國人吃野味的陋習卻一直沒有革除。一方面是文化習俗的延續性,思維根源難以消除;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有人認為吃野味進補,吃啥補啥,現在科學證明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也有人吃野味是為了獵奇、炫耀,這種行為其實更不可取。

前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曾在演講中表示,在過去30多年,發現了超過30種人類新發疾病,當中逾70%的源頭來自動物。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MERS,還有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倡導科學飲食的當下,是否真的能把野生動物從我們的菜單中劃去?我們需要剋制的是慾望和貪婪,少一些炫耀和獵奇。拒絕野味,從你我做起

吃野味是滿清帶給漢民族的陋習,大清都亡了,別再嚯嚯小動物了

2月24日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基礎上,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為導向,擴大法律調整範圍,確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制度。用法律去除思維根源,讓法律“縫上”吃“野味”的嘴

參考:《紅樓夢》、《隨園食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