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老實人是可以改變的,實際上他們也可以成為任何一種人,不管你現在是什麼樣子。我不給你灌雞湯,也不安慰你“吃虧是福”“難得糊塗”“與世無爭”。

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所謂“老實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我經常會觀察和思考為什麼會有老實人,老實人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真正的缺陷是什麼?

“老實”這樣的一種所謂的性格及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響而形成的,一般是父母長輩們教育不當,導致做人做事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什麼是“正確”的道德觀念?這才是關鍵。

先說缺陷:

老實人,把好和壞,對和錯混淆,在生活中放棄對善的追求和對惡的報復。

這是我看到的一句描述老實人很精闢的話,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恐怕每個被別人稱為老實人的人都聽過這句話吧,於是問題就來了:當你認為你被欺負是因為你“善”的時候,你真的還會去追求“善”嗎?恐怕沒有人會希望追求一直在傷害自己的東西

。但過去所形成的意識和習慣又迫使你無法真正改變自己,於是你就可能一直“善良”下去,當然也一直痛苦下去。因為你的“善良”沒有讓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如快樂,尊重等等。

另一面就是放棄對惡的報復,他們思維意識習慣於在壓迫下自我安慰,自欺欺人到了極點形成一種畸形的精神狀態,通俗的說就是“敢怒不敢言”。當被現實中的一些“惡人”欺凌的時候又不敢公然對抗時,就會壓抑自我,心理上就會容易產生極端的傾向,於是有時就會產生所謂的“爆發”現象,而且是很極端的行為。很可能他會否定自我:“我之所以被人稱為老實人,大概是我太誠實了,太循規蹈矩了,所以我不能太誠實,太循規蹈矩”有時他們甚至變得粗俗(我身邊就有),以此來對抗過去那個“老實”的自己。他們總是會尋求從行為方式上作出改變,其實真正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此,這樣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

因此所謂的老實人其實並不見得善良忠厚,並不是因為比一般人更講道德而老實,而是因為老實人其實是不懂得真正的道德,是缺乏道德!他們總在“太道德”與“太不道德”上輪轉,一方面自命清高,認為這天底下的人個個骯髒,而另一方面又顯得軟弱,不能保護自己,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道德。

舉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你畢竟不是一個人活著。假如你只是一個掃大街的(沒有職業歧視的意思,但實際情況是這個職業在我們這個社會地位不高),老闆要求你每天掃兩次,大家看老闆不在都只掃一次。而你兢兢業業,你就掃兩次。同事人人恨你,沒事給你兩句風涼話,你平時就算偶爾要找個人幫忙臨時帶個小孩也沒人理你。你要討好老闆,老闆一時半刻也看不見。你只是“只求心安”,但人人中傷,你是否真的心安?你要改變這個社會不守信的風氣,但你這樣也不見得能改變什麼……鉛華洗盡,你是否還能固守初衷?那就要問問你內心最深處的欲是什麼了。什麼是真正能讓你快樂的,什麼是你不在乎的。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都要你拿靈魂去換結果的,你真的明白什麼是擔當嗎? ”

當類似的工作讓老實人來做的時候,他們大抵會做出一樣的行為——“即使老闆沒來監督,我也要兢兢業業地掃兩次大街”。過去形成的深入骨髓的所謂的道德觀念對其產生的影響實在太大,能牢牢束縛他的行為,如果他做出了背離其道德觀念的行為,心靈將感到巨大的痛苦

老實人不蠢,但卻是很愚的,尤其是做人方面。

接下來是解決方法:

老實人之所以老實,根本不在性格,而在道德品質,他們沒有建立正確的道德秩序。關於老實是一種性格的說法並不正確。性格確實難以改變,但老實不是性格。

性格僅僅說明一個人內向或外向,但是品質就關係到一個人的人品和為人,就是人們常說的這個人“好”、“這個人壞”

無論一個人是內向還是外向,重要的是他的個人品質如何。

品質特點側重於內在素質,例如勇於擔當的精神,誠實正直的品質等

性格特點側重於外在表現,例如活潑可愛,性格開朗,舉止大方等。

性格是難以改變的,而且根本不必改變,它是一個人的特質

,內向或外向各有優勢和缺陷,古今中外的領袖人物,既有內向型的也有外向型的,其關鍵不在性格而在品質。品質絕對是可以改變的,其來源於過去自己所受的教育和養成的習慣,所以老實人千萬不要絕望,你只要自己去培養自己良好的品質,你這個人就能立起來了,就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那麼該培養什麼樣的道德品質呢?

只需要著重培養兩個品質,就能脫離所謂的老實,你就能在人格精神上自立。

那就是誠實和正直!

這兩個品質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這是做人的根基。

誠實: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後果很簡單也很明顯,當人們都認識到他是一個缺乏誠信的人的時候,他就會失去所有朋友,自己陷入孤獨無助的狀態。所以說 人無信不立!誠實還包括真實。對他人坦誠,也要對自己坦誠,時刻保持冷靜,表達自我,而非譁眾取寵。誠實這個詞內涵深厚,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老實人以為自己很誠實,請抿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很多時候沒有做到上面說的標準?做不到誠實就做不到真實,就做不成一個真實的自己,如果你想真正幸福快樂的生活並能在未來有所作為,你就必須是真實的,真實的人會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認同自己,樂於改善自己,然後贏得他人的尊敬,會活得有尊嚴。

正直:正直就是要不畏強勢,敢做敢為,要能夠堅持正道,要勇於承認錯誤。正直意味著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這一點包括有能力去堅持你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並能公開反對你堅信是錯誤的東西。要做到正直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必須誠實,你才能做到正直。你需要不斷的思考正直,然後勇於實踐他,然後改變自己!

對正直我還有一個對我尊敬的長輩請教得來的答案。我想更精闢深刻:

問:請問什麼是正直?

答:心與性抱持中正

問:可以請您詳釋一下嗎?

答:愚夫愚婦無勇責擔當者既生軟弱。生軟弱則有利慾薰心,利慾薰心過於偏私則失去中正,中正失則直道亡。

答:無慾剛而有正直。

這是對正直的註解,我認為是很深刻的闡釋,對我自己也是產生了很大影響力的。

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誠實和正直這種品質太重要了!所以我花這麼大篇幅來解釋。

誠實和正直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假如你只誠實而不正直,就會軟弱,誠實反而會害了你,當然你不可能只正直而不誠實,因為誠實是正直的根基,沒有誠實就不會有正直,誠實實際上是所有優秀品質的根基。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誠實和正直,他就能擁有其他優秀品質的可能。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誠實和正直,那麼所謂的老實人具有的絕大多數特點都將與你不再相關。

另外我還要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說誠實是做人最寶貴的品質沒錯,但生活中是否任何事都要做到誠實呢?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徑徑然小人哉”,孔子說一個人說到必做到,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

孟子也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何謂道義?禮記《大學》中說:“義者,宜也”,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就是義。什麼才算公正,什麼才算合理?道義存在每個人心中,每個人說話行事都有每個人的標準。其標準就是所馳者高下判別在知識儲量孕育而生的良知。

實際上,我們就應該這麼做。我們在某些時候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去行事,假使在面臨一個重要抉擇時,誠實和道義兩者間面臨的選擇結果不同,只能選一個時,我們應當選道義!這樣的抉擇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多的,但不是沒有。這絕非否定誠實,誠實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質。

舉個例子:

美國偉大的總統林肯,在他的傳記中說,他近乎病態地要求自己誠實,他要求自己絕對誠實。當他還是律師時,有一次庭審中,他發現他所辯護的一方有罪,他隨即離開,儘管庭審仍在進行,他告訴他的同事sweat說:我所辯護的一方是有罪的,我無法幫他辯護,你去吧!因此他損失了大筆訴訟費。在另一場庭審中,他又一次經歷了相同狀況,他再度離開,法官去叫林肯回到庭上繼續,他的原話是:告訴法官,我手髒了,我想去洗一下,但他並沒有回去,對於誠實近乎病態地苛求,他不想汙了他的手,但當他成為領導後,他能否避開那些汙穢?在1854年他第一次就奴隸問題進行公開演說,他說:

我厭惡奴隸制度,是因為它本身禽獸般地不公平。他在芝加哥對一位民眾說道:讓我們丟棄所有對於此人和他人,此族和他族的詭辯:因為種族不同而必須處於卑賤的地位,讓我們拋棄所有這些,使這片土地上的人團結一致,因此我們必須站起來,告訴所有人,人人生而平等。 林肯在競選時另一則發言,在1858年9月18日時說:我從來不曾支持黑人和白人間社會及政治、地位平等的任何可能,我從來不曾支持黑人擁有投票或擔任陪審員的資格,也不贊成他們營運公司或是與白人通婚,上優下劣地位的差別理當存在,我和其他任何人一樣,我贊成將位高權重的職位分給白種人!”這還是同一個人嗎?競爭很激烈,他沒有任何機會,可以贏得競選,如果他到查爾斯頓(弗吉尼亞州首府)說“我反對奴隸制,我認為奴隸制是一種病態的罪孽”那麼他將會敗選。與他競選的人來自南方,是奴隸制的擁護者。如果是我們,該會怎麼做?我們會說謊嗎?會像林肯一樣說這些違心的話嗎?這是兩種正確選擇的博弈。是的,誠實誠然是對的,是的,種族平等誠然是對的,雖然林肯做了不光彩的事,但他當選後,領導了美國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摘自哈佛大學公開課·領袖心理學之道德領袖

在這世上沒有天生就是正直的人,正直是必須經過學習+感悟+思考才能獲得的品質,我們或許會看到某些人為人開朗率直(也不見得就正直,比如當面臨慾望和誘惑時),那是因為一方面性格開朗(只是開朗),另一方面則所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

關於正直,我再多舉個《論語》裡的例子: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正直)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慾望太多,怎麼能剛強(正直)呢?”

這就是“無欲則剛”!而這個“無慾”又是一個個人修養的境界。

《道德經》:“大直若屈”。 真正正直的人從外表上看反似委屈隨和的。我們能說一個隨和的人不正直嗎?能說一個看起來剛強正直的人正直嗎?

道德都需要領悟,不能只從字面上理解。巴菲特說:英國哲學家羅素,對於普通生活的觀察又在金融界中神奇地應驗了:“大多數人寧願去死也不願意去思考。許多人真的這樣做了。” 很多人對道德問題唯恐避之不及,認為那不是自己應該考慮的事,太嚴肅太古板,逃避思考。然而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時,就容易產生巨大的情緒問題,他們敏感脆弱,容易情緒化,然後急於找尋解決辦法,他們會去找心靈雞湯,安慰受傷的心,然而那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你需要直面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而不是像心靈雞湯換個角度看待問題,那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現狀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很多做人做事的智慧都需要學習和思考,並且是具有有效性的學習和思考,你不能憑雞湯來消除煩惱和痛苦,改變需要付出代價,過程並不輕鬆且常常伴隨痛苦。

一個“老實人”不可能有所作為,只能卑賤的活在最底層,凡是一個人認為你是“老實人”,你就不可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你能常常感受到他對你的侵犯,因為他輕視你,而你又無能為力。因此“老實人”必須改變自己,洗心革面。建立道德原則,同時又能靈活變通自己。

如果我們做人做事都能以誠實和正直作為準則,那所謂的老實與不老實又有什麼關係呢?此時我們大可不必拘泥於我是否老實還是不老實,而是想我作為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我應該做些什麼?什麼是我必須要做的?遇到一件事,一個正直的人會怎麼做?所謂的老實和不老實都只是一個詞而已,糾結於詞本身沒有任何意義,但關鍵在於其背後真正的意義內涵,而那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如果一個理論家無法立即採取行動,他能心安理得地生活在危機裡,因為他在概念的層次上空想,他就不會受傷。承擔責任,就等於冒險犯錯。有時候它讓人寢食難安,最安全的做法是獨善其身,並遠離那些隱藏著的黑暗面。你不能活在理論的世界裡,你無法一塵不染,因為你會犯錯,錯誤的經驗會讓我們懂得如何運用這些錯誤。

正如我那位長輩所言,人心,無耐心觀察總結等待的過程,無推演論證實行的干與練,距人生大德遠矣。奔波的人生需要主動接受教益,學習感悟德性。

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最後推薦一本書《論語》,主要講關於道德,修養,政治(領導與管理),人格。我們為人處世上幾乎所有的困惑都可以在這本經典中得到解答。

下面我以《論語》的部分章節來討論道德。

1.為什麼老實人是可以改變的?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 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2.老實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其實與論語裡孔子講的“鄉愿”類似: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鄉愿: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一,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的鄉里中以“謹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愿”,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

”的人。雖然表面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見《孟子·盡心下》)。

“鄉愿”是不是與所謂的老實人很相像?孔子認為這種人沒有遵守道德,反而是敗壞道德的人。

3.為什麼老實人難以改變?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老實人是“下等的愚者”嗎?我只能說不全是,為什麼會難以改變?我其實還是受教育的程度,我們去和一個沒讀過大學的人談思想談道德又怎麼行得通呢?有些人做人處世處於一種混沌的狀態,根本不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時候做?該怎樣做?

4.如何改變?

改變就是要遵守道德。道德是教條嗎?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依靠,活動於專業技能的範圍之中。”

前面講的“德”有誠實和正直兩種,誠實和正直只是德,但沒有道。如果我們只有德沒有道,那就是教條。論語關於道的論述很多,當然《道德經》有更多。《大學》是心性的啟蒙教育,《中庸》講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論語》教我們做人處世,《道德經》教我們思考和智慧。

老實人並非善良忠厚,其實不懂得真正的道德而缺乏道德(深度好文)

孔子關於誠實的道主要有:

1.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幹,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幹,怎樣幹合理便怎樣幹。”

2.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需要說明的是這句話一直被人斷章取義,關於解釋請看前面部分。

3.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能不顧是非地講究信用。”君子講大信,卻不講小信。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5.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讚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