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書場“鐵門檻”(揚州江都)

邵伯書場歷史悠久,清末民初,先後開有“甘棠”、“松源”、“福來”、“永樂”、“亦樂”、“怡春”等書場,分佈在鎮子的南北中各處。評話藝人一般以說日書(下午)為主,夏季偶爾在晚上說“燈書”。說書時不但供應茶水,還供應晚茶點心。

邵伯書場“鐵門檻”(揚州江都)

來邵伯書場演出的藝人也多。清同治八年(1869),邵伯人高玉成拜說《三國》的名家孫玉華為師,成為揚州評話藝人的前輩,留有《言笑科摘句》、《選錄忠武志》、《集腋成裘》等曲藝手稿。光緒七年(1885)揚州評話家胡光章病困邵伯,感甘棠書場茶房許鴻照應,垂危時收其為弟子,贈書一箱,送藝名“許鴻章”。民初,有名的揚州評話藝人,如說《水滸》的王少堂、王筱堂,說《三國》的康國華、康重華,說《清風閘》的仲查巖、餘幼春,說《綠牡丹》的朗照星,說《八竅珠》的黃少章、黃俊章,還有揚州彈詞藝人張繼青、張幼夫等,都來過邵伯登場開講。

邵伯書場“鐵門檻”(揚州江都)

王少堂

書場多,聽書的人多,藝人為招攬聽客,只有在書藝上下功夫。由於聽眾大多是挑柴苦力、賣菜農、閒居老者,這些人上午幹活,下午無事可做,便到書場消磨時光。他們雖目不識丁,或文化甚淺,但聽書卻十分挑剔,若藝人演說稍有疏忽未交代清楚,堂下便轟轟嗡嗡,嘰嘰喳喳,一片嘈雜之聲,叫藝人心裡不好受。如書中講到開門,藝人疏忽了講關門,臺下馬上有人拍桌叫喊:“小偷要進來啦!”又如說到“人上船就開了,箭一樣向前射去!”立馬就會有人用菸袋鍋敲藝人的案頭,散場後此人還要向藝人討教:船帆篷未打開,怎能借助風力箭一樣向前呢?先生忙打招呼,才算了事。

邵伯書場“鐵門檻”(揚州江都)

王筱堂

一次,王少堂在邵伯說《武十回》,說得繪聲繪色,聲情並茂,臺下鴉雀無聲。可是,說到醉打蔣門神,卻出了豁子。“武松一手將那女人提將出來,望渾酒缸裡只一丟,聽得‘撲通’一聲響,可憐這婦人,正被直丟在大酒缸裡。”王少堂說得正來勁,臺下一位老先生不緊不慢地說,家裡水缸還蓋蓋子哩,酒缸不蓋蓋子,酒味還不跑了勒哩!王少堂聽了,不禁一愣,雖說施耐庵的《水滸》中快活林的酒缸就沒有蓋子,但人家臺下說的言之有理。王少堂微微一笑,站起身子,雙手抱拳,欠身一拱,深表歉意。此後,王少堂說到這一段,就加上一句“武松飛起一腳,將酒缸蓋子踢出丈把遠。”

還有一次,康重華在邵伯說《三國》,其中有趙子龍百萬軍中救阿斗。第二天,康重華還未進場,遠遠看見講壇前直逼逼地插著一根蘆柴,好似一杆插入土中的長槍。康重華這才想起,昨天說到糜夫人投井而死,趙雲恐曹軍盜屍,把長槍插入土中,雙手推牆,掩蓋枯井後懷抱阿斗,翻身上馬,奪路而去,沒有交代“手提長槍”,把它忘在了井邊。康重華上得臺來,借題發揮,笑吟吟地即興編了一段“拔根蘆柴花”的小故事,逗得全場笑聲一片,這才輕鬆地解了圍。

邵伯書場“鐵門檻”(揚州江都)

康重華

說書藝人都知邵伯書場難站,故稱之為“鐵門檻”。雖然“難站”,但仍要來“站”,不過“鐵門檻”,不能稱好漢,當時的藝人都以經得起邵伯聽眾考驗為幸。闖過這道“鐵門檻”,再到其它地方去演藝,便會暢通無阻了。(據張允生、黃德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