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書法的墨法?

當代尚書院


墨法顧名思義,當然是用墨的方法。用墨的方法非常複雜,對墨的表現效果的影響因素也很多,難以把握,所以墨法是書法實踐中一個非常難學的高級技法。

在書法史上,把墨法用的非常純熟的書法家很少。對墨法有詳盡論述的理論文章也很少。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玄奧,亟待研究總結的神秘領域。


書法實踐中墨或涉及幾個方面:(個人經驗,只供參考)

1,磨墨:磨墨宜熟,即把墨汁墨得儘量濃些。但濃墨不加調理,直接上筆書寫,效果就成了黑光亮的館閣體,筆觸效果非常死板。所以蘸濃墨後要再蘸水方宜筆活泛些。
2,墨汁:如果買商品墨汁,一定要注意墨汁的含膠量,如果偏稀,可以在硯臺上繼續磨熟;如果含膠量比較大,可以調一些水也可以放置一段時間,把上面凝結的一層膠膜揭去,再調水使用。
3,與水的關係:這是最複雜的部分,大致有幾種用法:
幹筆蘸濃墨宜少,惜墨如金,不加水,出枯筆焦墨的效果。
先蘸水再蘸墨,子越寫越談。
先蘸墨再蘸水,則筆活。
水墨相混,但不調勻,或有不可控浸漬趣味。

從筆根、筆肚到筆尖分別蘸淡墨和濃墨,分色層次多,繪畫常用。



4,與紙的關係:厚紙用墨要帶水;薄紙、皮紙,可用焦墨。
5,與筆法的關係:使用中鋒時要用力緩沉、深厚,筆畫細而圓,有立體感。
墨淡而筆幹,反而顯筆,一片渾茫,卻有潤澤之感。
寫大字宜潑墨如瀋,否則筆力難濟。

6,與時間的關係:新墨顯漬,宿墨隱漬。


懷素、王鐸、林散之的書法作品中皆有用墨的妙處呈現,只是語言很難闡明其奧,有心嘗試者可對照法貼,手試心摹,定然會有收穫。


聞道深般若


一、什麼是墨法?

顧名思義,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

元代陳繹曾在《書法本象翰林要訣》中說“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意即筆是字的骨幹,筆力是線條的筋骨,而墨則是字的血肉。蘇軾也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能成書。”可見,在書畫作品中,“墨”與“筆”是同等重要的。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但是,所謂“墨分五色”,其實遠不止五色,主要是指墨色運用上的豐富變化。

自古以來,書畫同源。筆墨在國畫中是技術核心。筆,是指線條點畫;墨,是指水與墨的運用技巧。在書法中,筆是筋骨,墨是血肉。“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衛鑠《筆陣圖》)

古人關於書法中墨法的論述不勝枚舉,足以說明墨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孫過庭《書譜》雲:“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包世臣更是認為:“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藝舟雙輯》)縱觀歷代書法名家,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濃淡、燥潤中變化出豐富多彩的墨韻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奪目,生出無窮的情趣來,能更好地表現書法作品中的意蘊,體現筆墨意趣。

二,墨法的分類

“五色”的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曰濃、淡、幹、溼、黑,現在書家多指濃、淡、幹、溼、枯。下以我們就以墨法的“濃、淡、幹、溼、枯”作一些探討。

1、濃墨

墨法的豐富變化,在於與水的配合使用。過去的書家在書寫時,研磨是書法創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研磨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靜魔心性的過程,通過研磨,“不激不勵”,首先使自己靜下來。正如蔡邕所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姿性,然後書也;……”(《筆論》)這樣書寫出來的作品,方可“風規自遠”。

顧名思義,濃墨是指在研磨時兌水偏少,使墨偏濃,書寫筆沉墨實,肥腴姿美。

蘇東坡便是用濃墨的高手,“偶作字,必濃研幾如湖,然後濡染。”(《跋蘇軾孫華老寄墨詩》)

還有清代的劉墉,也善用濃墨,書寫烏亮沉著,很具神采。

但是用墨並不是越濃越好,“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這取決於書家對墨的深刻理解和用墨的經驗技巧。

2、淡墨

黃賓虹說:“古人墨法妙於用水。”淡墨是相對於濃墨而言,是兌水的比例把握。“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水為氣。氣行,形乃活。”(清張式《畫譚》)由此可以看出,水在墨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水又不能用太多,“水太漬則肉散”、水“太淡則肉薄”。這同樣取決於書家對墨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自己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性情的清晰認知。

明代董其昌應為淡墨運用的翹楚,他對用墨極為講究,甚至認為用墨高於用筆。“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畫禪室隨筆》)其作品中淡墨的運用,清新雅緻,風神蕭散。

3、幹墨

幹墨主要是指毛筆的濡墨量,無論濃墨還是淡墨,筆頭含墨量要少,還要輔以行筆迅疾,書寫出的線條蒼勁有力,表現出“飛白”效果。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在書寫中產生力度,與濃墨、淡墨、溼墨等產生強烈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表現蒼勁渾樸的藝術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也大大增加了書法作品中的空間感,豐富了視覺效果。

幹墨的運用也不僅僅是毛筆的濡墨量,隨著一筆書寫的持續,筆頭的墨量也會越來越少,寫出的線條也就會呈現出枯筆的效果,使墨的濃溼與淡幹形成漸進對比,變化豐富,增加了墨趣。

當然,隨著筆頭含墨量的減少,行筆速度也要相應減緩,“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虞世南《筆髓論》)

4、溼墨

所謂溼墨,也稱之為“漲墨法”,也不僅僅是指墨中水的比例偏大,而主要是,無論濃墨還是淡墨,蘸墨飽和,同樣輔以行筆的速度要稍緩,使墨能夠充分滲入紙中,看似洇墨,也並不符合古人“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法則,但卻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墨韻墨趣。如明末的王鐸和傅山,溼墨(漲墨法)的獨特運用,痛快淋漓,既保持了點畫的基本形態,又增加了筆墨意趣,線面交融,擴大了線條的表現層次。我們在欣賞其作品時,能夠強烈感受到書家情緒的宣洩。

近現代書家越來越多的運用溼墨(漲墨法),使墨法更為多彩紛呈。

5、枯墨

所謂枯墨,又稱焦墨或宿墨,但又不完全正確。因為除了焦墨或宿墨,濃墨或者淡墨,同樣可以寫出枯筆的效果,比如“飛白”,這取決於毛筆的濡墨量及行筆速度。除了焦墨或宿墨,濃墨或淡墨,如果毛筆含墨量少,古人稱之為“渴筆”,同樣也能表現出飛白枯筆的效果。但是同樣,無論什麼墨色,都要遵循“飽筆須快,渴筆宜慢”的原則,否則線質將會大打折扣。

黃賓虹便是枯墨運用的大師,他對墨的理解以及運用,均有極高的造詣。

綜上所述,所謂“墨法”,並不是只有以上五種,也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滲透,水乳交融。墨法也不是孤立的,它與筆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行筆的迅疾遲緩,都會造成不同的墨色效果。所以說,“筆墨”是書法的技術核心。
墨法的運用,與書體也有關係,各種書體的墨法運用也各有不同。正如姜夔所說:”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續書譜·用墨》)
氣韻的生動,本於筆法,而成於墨法,有筆的輕重徐急,不但可以產生韻律的變化,同時也可以產生用墨濃淡枯潤的變化。正如鄧石如所說:“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同時,墨法與紙筆、章法、風格等,以及書家對書法藝術的理解與追求,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王萬平書法


墨法無非是書法書寫時用墨的方法。古人用墨是自然使用,墨塊磨黑即用,略有濃淡,純任自然。有人喜用較濃的墨色,有人喜歡較淡的墨色,談不上墨法。

明清時期宣紙普遍使用,生宣紙較易滲水,所以書寫後墨色濃淡變化較大,使用宿墨書寫後墨線兩邊會產生較分明的濃淡墨痕。

這種濃淡分明的宿墨效果吸引了部分書法創作者,很多人書寫時喜歡追求這種具有濃淡變化不同效果的墨色。如圖一。

但是墨法要和飛白結合起來,就會使書法的筆法更加豐富多彩了,如圖二,李白詩:明月出天山……

如果以更多的飛白法與濃淡墨形成對比,則是較典型的墨彩煥發,一幅書法就如一首動聽的樂章引人傾耳一樣使人注目,如圖三,毛澤東詞:人生易老天難老……,兩筆寫成,筆法、墨法、章法三重合奏!





王乃棟說書畫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

對於書寫用墨的濃淡乾溼,創作作品的神采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了掌,是寫好書法的至要。

何為墨法?用墨方法。古代稱之為“血法”,書墨者,字之血也。

宋代江夔曾經闡釋:凡是寫楷書墨使其幹而不可太燥。行草書寫以潤燥相糅,以潤取得妍美。以燥墨取其險峻。

又云濃墨則有運筆停滯,燥墨則有運筆枯澀。這些基本的用墨規律,必有知道,對用筆變化很有幫助。


長筆鋒書寫含墨,可以取得運動,勁則剛有力,圓而妍美。故長筆鋒勁而圓。

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評: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幹研墨則溼點筆,溼研墨則乾點筆。

墨太農則肉滯,太淡則肉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

包世臣雲“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

用筆實則墨沉,用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於紙上,瑩然作紫碧色者,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諦視之,紙墨相接之處,彷彿有毛,畫內之墨,中邊相等,而幽光若水紋徐徐漾于波發之間。乃為得之。


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實際這就是用筆墨的標準。

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評,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可想見古人意也。濡染大筆,何淋漓,其淋漓有講究,濡染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寫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

故不知用筆,安知用墨,用筆用墨之間,相互依賴。不可偏面一方,筆亳與水墨關聯為整一。

古人用墨,在硯池研磨,有講究,重按輕推,遠行近折。而今只有現成瓶墨,只有自己調均,根據墨水的性能,依經驗而勻之。其中宣紙的生熟,書體的不同,行筆速度,都與濃淡枯溼墨有關。


狂喜淡墨a


想當初初學時,也是急功近利,好問一些困惑的問題,久而久之,就自我化解消除了,老話說功到自然成,書法也不例外。久而生津,熟能生巧,一些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看了幾個回答,大都說的專業具體,這裡不必重複。但我要說的是:現在的筆墨紙硯,都是打開即用,省時省力省費解,一旦下筆試煉,那就自然感覺得到。

至於墨法在書法作品中的運用,全看個人的喜好與角度,有的人全篇濃墨,就像我們常說的濃墨重彩,寫出來的字就頗見氣勢,前提是會寫字的真正書家,而不是那些沽名釣譽的假醜惡之徒。還有的人喜愛枯墨,全篇下來,基本不怎麼潤筆,有些生拉硬拽,就會出現焦枯的症狀,如果整篇皆是,那就一堆乾柴,只有遇到烈火才能爆燃勃發。

我們一般看一幅作品,基本是從點、線、塊幾個方面入眼,要看墨跡分佈是否兼清兼淡,或者不是一馬平川一種筆跡墨色,要濃淡適中,修法和度,但絕不是中規中矩一成不變。

個人看法,一幅作品成功與否,濃墨、重墨、幹墨、枯墨、淺墨、皴墨都應該有所體現詮釋,並且狀態分佈要有高山,有平川,有起伏有跌宕,正所謂古法雲:胸中有丘壑,筆下起烽煙。

蘇子的詩句最形象,也最說明問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龍吟148119260


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清”或“濃、淡、幹、溼、黑”,說法不一。墨法亦稱“血法”。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故臨池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必須做到“濃欲其活,淡欲其華”。宋姜夔《續書譜·用墨》雲:“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王文治專尚淡墨。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二曰:磨墨之法。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雲:“研墨如病,蓋重其調勻而不泥也。”研墨要涼,涼則生光。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汙,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雲:“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凡磨墨不得用硯池水,令墨滯筆沍,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書風法雨


曾見一些人寫字時,寫一字蘸一次墨,甚至每一筆蘸一次墨,寫出的字全是一種顏色:烏黑。

其實這正是館閣體的缺陷之一。館閣體“烏光方”的特點就是烏黑、光亮丶方正,缺乏變化。

大家知道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其實書法也是如此。濃淡、乾溼就是通過筆法將水與墨的特性在宣紙上表現出來。



水在宣紙上洇化快,而墨洇化慢。寫字時通過疾徐、輕重等方法,讓墨與水在紙上呈現出由濃到淡的變化。

對於有經驗的書法家來說,還可利用蘸墨與蘸水的不同順序,來營造墨色的變化。先蘸墨後蘸水,墨色由淡到濃,反之則由濃到淡。


歷史上善用墨的名家很多。劉羅鍋善用濃墨,被稱為濃墨宰相,董其昌則善用淡墨,而王鐸發明的漲墨法則影響深遠。

回到蘸墨上,有書家主張,一件4尺草書作品,以蘸五六次墨為宜。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三積堂主人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於墨”“肉生於墨,血生於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 只是從字面理解的話,就如古人所說的“墨分五色”,但這五色卻各分秋色,各有各的屬性,因為書法的整體畫面感是由“墨”來決定。所以熟練運用墨以及瞭解墨濃、淡、幹、溼、焦五種,進而用墨法。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


歡橙墨客書院


書法講究濃淡、乾溼、蒼潤,至於說如何用墨,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是很難用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清楚的,需靠書家自己反覆去實踐、探索,才能有所體會,有時還要根據作品需要隨機應變,方可得其妙。

墨的燥與潤,濃與枯的變化與行筆的速度有著直接關係,行筆速度相對慢時,筆在紙上有瞬間的停滯,墨流多,故點畫能濃,反之則枯。書寫的速度快,墨則宜稍淡,速度慢,墨則宜稍濃。如果墨已調好,書寫過程中運筆速度又變化不定,那麼可以通過控制筆毫的含量來掌握墨跡。快書時多蘸墨,慢書時少蘸墨。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於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準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為使墨的控制準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



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墨色的變化須任自然,切忌寫一字蘸一次墨,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不能產生墨韻變化,通幅作品要注意到上下、左右的關係。通過對比表現出墨色的自然變化。

注:附圖為當代行草名家李海劍先生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