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老街巷 文脈傳承貫古今

開封老街巷 文脈傳承貫古今

從啟封故城到名城開封,從黃沙掩埋到楊柳蔥蔥,從古國文明到文治武功……多年來,筆者一直認為,開封厚重文化的代表不僅僅是龍亭、鐵塔,開封真正的文化在市井之中,在縱橫交錯、棋盤般的老街巷之中。無論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市井生活,還是北宋以來起起落落的中原文明和黃河文明滋養的開封人個性。從《東京夢華錄》到《如夢錄》,那些千年以來的街巷名字一如開封的名字一樣,穿越千年。一條街道,貫穿帝都南北,一千年過去了,依然還在中軸線上;一個衚衕,經歷風雨和歲月嬗變後,依然不曾離去。餘秋雨說,開封“像一位已不顯赫的貴族,眉眼間仍然器宇非凡”。筆者認為,這些老街巷就像這位貴族身上的環佩抑或珠寶,塵土掩飾不住熠熠生輝的靈光,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唯有開封的這些老街巷,是重新喚醒古都氣質和重新召來街市繁榮的現實載體。

開封作為國務院公佈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街巷以北宋時代最為著名。《東京夢華錄》中把街與巷並稱,書中目錄《卷第二》中有“御街”、“朱雀門外街巷”、“東角樓街巷”、“潘樓東街巷”,《卷第三》中有“大內前州橋東街巷”、“寺東門街巷”。北宋由於坊市分離,所以街巷間充滿著濃厚的商業氣氛,熱鬧非凡。開封最繁華的宋都御街、馬道街、鼓樓街以及書店街,無論古今,都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街巷。開封人喜歡把街道小巷叫做“衚衕”,開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七角”分別是指吳勝角、行宮角、丁角、都宅角、崔角、府東角、府西角。“七角”的名稱雖沿用至今,但其中有兩個名稱已經有所改變。丁角,明代稱丁家角,清初改稱丁家橋,光緒年間改稱丁角街。吳勝角,明代因街北端路西有五聖祠,稱五聖角,清康熙年間更名吳勝角,後來複稱吳勝角街。“八巷”包含有雙龍巷、賢人巷、南京巷、保定巷、金奎巷、聚奎巷、慈悲巷、第四巷。其中第四巷有所更改。第四巷宋代稱第四甜水巷,明代稱第四巷,清代稱前第四巷,民國時曾稱和平巷、中第四巷。1951年,其被改名生產中街。

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封舊城改造不斷、道路不斷拓寬,部分衚衕已經是舊貌換新顏,有的甚至已經消失。據《開封風物大觀》一書記載:清末開封城有衚衕 54 個,民國年間城廂有所擴大,至 20 世紀 40 年代衚衕增至 78 個。新中國成立後,開封舊城街道不斷得到改造,至 1990 年,共有衚衕 75 個。

開封老城區街巷名稱的由來, 有多種類型, 蘊涵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一些街巷以歷史傳說命名。以街巷為背景的傳說大多由歷史典故或者歷史現象而引起,由一定事實而引發,儘管有些傳說無法考證,但是街巷傳說具有很強的歷史性。如遊梁祠街的傳說,講述了孟子拜會梁惠王的這一段歷史。梁惠王遷都大梁之後標榜招賢,孟軻聞訊後來到大梁。梁惠王親自接待了孟子。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軻以仁義之道遊說梁惠王,但梁惠王並沒有採納其主張。至今,仍有兩通清代重修遊梁祠的古碑印證著這一歷史傳說。雙龍巷的傳說是關於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雙龍巷,相傳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為真龍天子,故名雙龍巷。另一說法是相傳該街有座龍王廟,街兩端有兩口井,出現兩條龍,東青龍,西火龍,故名雙龍巷。臥龍街,據民間傳說: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微服回東京看望家屬,被後周官兵認出遭到追捕,趙匡胤逃入一座玄帝廟中,因追兵逼近,避入神龕藏在神像身後。追兵進廟見神像四周蛛網密佈,以為趙匡胤已逃往別處就出廟分頭追尋,才使趙匡胤躲過一劫。

有的街巷以歷史遺蹟命名。其中僅以祠、廟、寺、觀命名的街道就有 30 多個,如無量庵街、三元街、無樑廟街、城隍廟后街等。如文廟街原是清順治年間知府朱之瑤修建的左廟右學,開始的時候,這條街因在布政使司後面,稱為司后街,後來在這條街建了開封府孔廟,改稱為文廟街。如旗纛街最初有唐代建立的太公廟,宋代在此建立武廟來祭祀姜尚及歷代名將,稱武廟街,到了清代更名為旗纛廟,來紀念在戰場上手握軍旗的將士。大武廟后街,清代街南部有關帝廟,供奉關羽和岳飛,俗稱大武廟,因街在大武廟後邊而得名。孝嚴寺街,相傳明代街南側有孝嚴寺(北宋時為紀念楊繼業而建),所以該街採用了此名。

還有以過去的建置命名的街巷:北道門街、裡城大院、輦子街、東華門、家廟街、開封縣街、八府倉街、省府後街、大興街、前營門街。例如,北道門街相關的是北道,它是清代開封的衙門之一,開封城當時有東司、西司、南道、北道等衙門,北道為糧驛道署;裡城大院源自於康熙年間建立的滿洲城,裡城是旗人的聚居地。大興街在宋代是大晟樂府的所在地,它是當時全國音樂最高學府,金宣宗遷都開封后仍舊設置音樂機構於原址,改名為“大興樂府”,大興街由此而來。柯家樓街,因為1920年傳教士柯萊恩建了一座三層英式小樓,俗稱柯家樓,後來形成了街道,以此為名。天地臺街,清代街北部有風雲雷雨山川壇,即天地壇。民國初期開始形成街道,稱天地壇街。

有的街巷以用途命名。如館驛街宋時為小御巷,相傳名妓李師師居於此,民間俗稱師師府。該街明代為驛站,名叫大梁驛,專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民國時期改名為永康街。馬道街在宋代是大相國寺的一部分。元代,開封多次遭受水災。明代中期,大相國寺香火重新旺起來,加上當時的祥符縣衙設在大相國寺西側,大相國寺東牆外的一片荒地上,開始有不少趕腳兒的牽著騾馬或者趕著車在此聚集,等候僱傭。當時的牲口特別是馬匹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這裡終日熙熙攘攘、車馬不斷。後來有人在這兒建房開店做生意,祥符縣的馬快班也駐在此地,逐漸形成街道,人們就叫它“馬道街”。一直到清朝,馬道街還開設騾馬車行。刷絨街,相傳清代該街有手工作坊、木機織絨。醬醋衚衕,在明代先後為醋張家衚衕、東通大店街、西通山貨店街。清代,西口不通,稱醬醋衚衕。柴火市街、磨盤街、油坊衚衕、鏇匠衚衕、魚市口街、燒雞衚衕、鵓鴿市街、磨盤街、書店街等街巷都是以用途命名的。

另外,還有以姓氏命名的街巷,比如高家衚衕、侯家衚衕、屈家衚衕、王家衚衕、劉家衚衕等。有的街道具有時政意義,如民生街。1928 年,馮玉祥將軍主豫時,在該街東部建部分排房安排貧苦群眾居住,取三民主義含義之一,稱民生村。該街地處民生村西門外,1958 年形成街道,故名民生街。一營房街,清末時,該街西北部為河南陸軍第一營房,民國時期仍為營房。因該街主街在營房東側,故稱第一營房街。還有以諧音命名的街巷,如豆腐營街,相傳唐初女將竇桂娘統領的軍隊曾駐紮於此。後來她在這裡營建了府第,人稱竇府。唐之後這裡逐漸形成了街道,稱“竇府營”,逐漸成了諧音“豆腐營”……

街巷名稱具有相對穩定性,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在開封保留至今的街巷名稱中以宋、明、清時期為最豐富,這些名稱從特定的側面記錄了社會變遷和歷史映象。以現在的三民衚衕為例,傳說三國時期,曹操曾在這裡歇馬,蓋了三個草亭,故有曹三亭和草三亭之說。明代時,由於街道南北兩口互不對照,中部有一個很大的轉彎,整條街形似一隻鳳凰。兩頭是首尾,中部大轉彎就是鳳凰的腹部,故最初這裡叫做鳳凰巷。明弘治年間巷中建一寺,名曰鳳凰寺,是開封城內較早的一座清真寺。清代時廢鳳凰巷街名,恢復使用古“草三亭”舊名。馮玉祥將軍主豫時期,改草三亭為三民衚衕,雖意義全新,卻仍含一個“三”字。日寇佔領開封期間,“三民”遭忌,改名東光衚衕。日本投降後,恢復三民衚衕名稱至今。萬壽街是因為清代時,萬壽宮前有一牌坊上書“萬壽無疆”,該街在牌坊西側,取吉祥之意,所以稱為萬壽街。

街巷名稱記錄城市風物,也反映民風民情。開封衚衕裡多的是近現代建築,從外表上猛一看差不多,其實內在特色卻各不相同。老街巷承載了古城的歷史,也濃縮了古城的俗世百態。

開封目前存在的老街巷大部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以明清之際形成並命名的街道居多,有民國以來更換了名稱的,也有宋代街道的蹤跡。這些街道和衚衕為我們提供了活化、復原的符號遺存。它們本身便是厚重和無價的歷史遺產,其中有不同文化的蘊涵。筆者喜歡穿越小巷,遊走巷陌,置身其中。高大的槐樹屹立在路邊,樹蔭下有三五老人或打牌或觀棋,飼養的鳥兒懸掛枝頭,百靈或者畫眉唱出婉轉的歌聲。有人抽著旱菸,有人咂嘴兒品茗,有人哼著小曲兒,有人晃著二郎腿兒。在老街巷,不遠處就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或者老門樓,尋常小院,人道名人曾住;寂寞門樓,磚雕、木雕、石雕精美。

每逢節假日,常有一些畫家、三五成群的攝影師或者興致勃勃的遊客在開封的老街巷尋找靈感和文化觀光。小衚衕的移步換景,四合院的搖曳竹影,老門樓下崢嶸的門鐺,街巷裡悠揚的叫賣聲,都為老街巷這幅油畫點綴了躍動的筆觸和明亮的色彩。

寂寥房屋,曾經見證歷史。曲折街巷,既有達官貴人的大宅門,也有市井百姓遮風擋雨的陋室;歷史街巷中有中共地下黨的第一個聯絡站,歷史街巷中還曾經隱藏過秘密電臺,見證過刀光、劍影,見證過和諧、寧靜以及寂寥、繁榮。歷史街巷是繁華帝都的世外桃源,無論是遛鳥的愜意,還是品茶的知足,街巷包容了歷史的多難和百姓的辛酸,每天始終以新的姿態迎接喧譁和平靜。

一片灰瓦揭開了舊時文明,一堵城牆抵禦了異族的進攻,一幅畫卷呈現了市井風流,一條街巷珍藏了童年時光;一場鬥雞拉開了街巷民俗,一塊青磚打開了塵封記憶,一朵菊花綻開了璀璨笑臉,一抹餘暉映照了帝都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