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來到,孩子還用去學校上學嗎?

仙秀紅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的追求更好的生活、創造更好的生產工具,其本質是追求實現更好的勞動分工與協作,以追求更高的生產協作效能。學習活動的本質是家長和師長引導孩子學會融入社會生活與人協作的能力、認知世界的工具,與人協作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文字語言學、數學、道德與法律,認知世界的工具包括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

學習成長

學校的本質是為提升社會分工協作效率

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學校的雛形,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成功創辦新式學校,辛亥革命以後,教育部公佈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黃宗羲提出“公其非是於學校”,他認為學校不僅具有培養人才 改進社會風俗的職能,而且還應該議論國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論在南京曉莊學校之實踐時,還提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現代化的學校,培養人這一性質也沒有變化,因為這才是學校應有之義;只不過對於“培養人才”之內涵是更為豐富、更順應人之個性發展國家需要及社會進步,也使學校更顯生命與活力。

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是分工與協作,每個人都通過得到他人提供的幫助成長自己,比如孩子獲得家長和老師的教導獲取生活的技能與知識;每個人又通過自身的努力工作為他人提供成長幫助,進而獲得他人的幫助,比如孩子給予家長幸福生活的期待,所謂“養兒為防老”,工人辛勤的勞動為的是獲得勞動報酬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而學校也正是順應了社會生產分工的大勢,從原本一對一的“父教子承”變成先生或師傅帶徒弟,進而發展到今天一位老師教授多個班級成百上千的孩子。這都順應了社會生產大分工的需求,原始社會男性狩獵之時,婦女在居住地看護孩子和老人,擔負起了師長的角色;農業社會,人們在勞作農忙的時候會將孩子寄託到有文化的先生家或者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直接送孩子到學堂學習數年;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對勞動者素質要求提高,同時要求勞動者參與生產的時間加長,於是人們在工作時間很難兼顧工作與教導孩子成長。因此,幼兒園、小學等為解決勞動者養育孩子和提升孩子成長素質的教學機構就應運而生,現今許多大的單位都內設有企業制學校,其本質就是為了員工能夠更好的協調好工作與教育孩子成長的時間。學校的出現極大的解放了婦女作為“半邊天”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地位,讓廣大為人父母的女性勞動者能夠將大部分精力投身到社會生產活動中來,而不是每天專職於家庭事務與教導孩子成長。

學校是推動社會分工協作的中堅力量,承載了太多的歷史使命,自古至今,教書育人成了這一組織所特有的使命,多少千古偉人;便是從學校走向更廣闊的歷史空間,學校鑄就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讓一代代有志之士成為國之棟樑。

課堂傳承知識、養成紀律觀

學校是孩子融入社會生活的小世界

學校集中了大量同樣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他們不僅具有相近的年齡,而且還具有相似的行為性格、同樣的學習成長慾望,在學校孩子們能夠更好的找尋到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成長夥伴兒,也就是“青梅竹馬”的成長夥伴兒。學校學習是和朋友一起學習同樣的科學內容、一起玩樂,是孩子們在自由環境中與同齡夥伴兒共同成長、相互促進的學習歷程,在這裡孩子們開始選擇與自己有共同喜好的夥伴兒作為朋友,在同學間練習如何與同學協作完成一定的學習、遊戲任務。學校是孩子們喜歡去的地方,這裡有與他們興趣相投的朋友、有一起解答一道難題的同學、有一起嬉戲打鬧的同伴兒,學習本身缺乏樂趣,但有同學、朋友、同伴兒陪伴的日子卻是幸福且快樂的。

學習期間遊戲活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1.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協調發展。遊戲活動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是人生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自自然的條件下通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循環,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統合感知功能。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信息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3.促進語言系統發展。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信息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信息。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信息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童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信息溝通更為流暢。

4.遊戲促進孩子形成社交能力。人類成長活動的基礎是社會性的,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社交是人生成長活動中的必備技能,童年遊戲為孩子之間彼此感知對方的興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對立與合作極具現實意義。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時間採訪了6,000受眾,瞭解他們的童年生活。數據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的群居環境。“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能力都至關重要。童年遊戲中的孩子們能夠在無金錢、禮儀、地位等的束縛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童年遊戲時光是孩子最開心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沒有禮儀、尊卑、地位等級的約束,能夠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要與人合作,而不必考慮那些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毫無畏懼的置身於快樂的世界之中,快樂的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小毛病。遊戲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藝的才子、足智多謀的功臣、賢惠善良的公主,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動與所需承擔的社會職責。

童年遊戲無拘束,可讓孩子在自由的世界之中“天馬行空”,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遊戲都是構造出來的,想象性遊戲可以用模仿和想象去再現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反,也會在遊戲中對過去的經驗進行重建、改造、變化和新的創造,兒童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玩出各不相同的花樣;建構性遊戲中,兒童可以提高視覺空間能力,學習數量概念,在社會溝通遊戲中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與概念。另外,在遊戲中兒童要不斷地觀察事物,進行分析與判斷,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反覆的遊戲過程,孩子的認知能力將得到不斷提高。

同齡人具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孩子與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萊格里尼說:“你可以從老師那裡學會如何約束自己的行為,但你無法因此變成社交強人,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會變得越來越強。通過與同齡人互動,孩子們逐漸會知道哪些東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夥兒接受的。”他們會在彼此的遊戲活動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並進行角色輪換——不能總要求扮演警察、醫生、老師等正面角色,還得有人扮演壞蛋、病人和學生才能與同伴長期保持良好的遊戲關係,否則過於自我將很快失去玩伴兒。

孩子們一起學習互動

智能教育能夠提升教學組織效率

教學活動一直伴隨人類文明進步的腳步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從最原始親子間口耳相傳、手把手的教導,到文字廣為流傳之後的私塾先生,再到工業革命過後的現代分級制教學,教育活動一直順應社會發展的進步而進步。教學活動的內容來自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組織形式順應時代步伐,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推手。

語言文字統一之前人類的教學活動只能通過各自的生活經驗教導自己的孩子或者影響本氏族的孩子,教導的方法也只能通過自己的言行教導,也就是手把手的教;文字被髮明之後,開始有了專門的文化工作者,他們記錄氏族後者後來國家內部的生產、交易活動,同時也監護起制定禮儀、規範與教導孩子的職責,這就是逐步出現的私塾教書先生;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對勞動者素質要求逐步提高,義務教育得到普及、中高等教育也得到極大的發展。教學手段也隨著社會生產工具的提升得到極大補充,比如統一的教材從黑白到現在的全綵印,幻燈、投影、視頻技術都已經大面積運用到教學活動之中。

網絡作為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已經在諸多方面為人際間的信息交流、交易帶來了便利,網絡讓生活在地球家園的人們能夠通過BIT信息實現即時信息交流。

教學組織形式如同社會發展一樣,都在提升組織實施效率,教育從最初一對一的家庭式教學,到後來一個先生同時教授幾個學生,再到現在學校一個老師同時教導一個班級的孩子,同一天為多個班級授課。老師的工作效率也隨著教學方式的革新得到相應的提升,網課更是讓同一個老師能夠同時為數萬人同時授課,讓課程內容超越教室的空間限制和語音的傳播距離限制。同時,網課還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對應風格老師的課程,錄播網課內容更是成為一種公共教學資源。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到老”,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更新節奏加快,每天都有大量新信息、新知識被創造出來,只有不斷學習、時刻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相較於傳統的課堂學習和書本知識對於學習內容的集中傳授,網絡課程可以加大傳播效率,能夠在新知識出現的第一時間奉送給需要的學習者。同時,網課的授課形式依附於網絡工具,不需要老師與學生面對面,這為工作中的人們選擇進修學習提供了方便,讓人們能夠利用工作之餘繼續學習。網課為自主、自覺、繼續學習帶來了便利,讓人們根據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成長晉升需求繼續學習成為現實。

網課提升了老師的授課效率,課堂教學活動需要相應的教學場地、組織協調工作,對於新老師或者不在教育體系內的老師,實施起來就很不方便。網課很好的解決了教學活動中的組織難題,讓教學活動組織能夠快速、高效、易行,減少了對教育組織者組織能力、資源調配方面的高要求。網絡終端、聲像錄製設備加網絡就能呈現一堂精美的網絡課程教學,讓課程從數十人、上百人的組織團隊,變換到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完成。

智能教育使用的數字教科書、數字教學設備、虛擬講師讓教學內容與呈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元,通過結合3D遊戲、動畫和人工智能讓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讓原本依靠老師個人魅力實現的趣味互動加入智能化的輔助工具。

網課組織形式靈活

智能教育手段作為豐富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活動趣味性的工具,將對提升教學效率與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它不能也不會替代學校,因為人都有惰性,如果學習與工作的內容不能即刻見到成效,那麼就會不自主的“偷懶”,這也就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掛機學習、甚至借學習之名看其他內容的根源。所以,智能設備能夠幫助人類提升教學組織效率,但是完全依賴智能設備提升孩子成長能力也是不可取的。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前段網上一個小視頻很火,黃頭髮爸爸正在為孩子打卡,氣得七竅生煙。~寒假延期已近一月,家長被神獸磨得快要瘋了。所以即便是智能教育來了,孩子們還是要到學校去上學!

首先,家長需要工作,沒有人陪伴孩子,孩子在家能否自律的學習是個很大問題。

這次寒假延期上網課期間不就出現了種種的狀況,有一個孩子拿著手機,說是學習,結果竟然打遊戲,還充了6000多。還有的小孩兒摸透了釘釘,上課私密的聊天。

所以如果沒有家長的監管,讓孩子獨自在家上網課,非常危險的。非凡學不好,還會有一部分學生誤入歧途。

其次學習雖然是內驅動力是主因,但是外因也起著輔助作用。

所以學習的氛圍很重要,同學們在一塊兒學習,跟自己都是在家學習就是不一樣。在一塊學有一種比學趕幫超的勁頭,而獨自一個人學,很容易就懈怠了。

聽聽大師咋說“學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地方,但在學生時代的青年卻應該充分地利用學校的壞境與設備把自己鑄造成個東西。——胡適

第三家庭的環境不太適合。

有吃的喝的,有床有電視電腦上有遊戲,誘惑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鬆懈下來或沉迷其中。

第四、是孩子們還需要朋友

朋友對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重要的,她的一些秘密可能不願給家長說,但他可以跟朋友說。另外和朋友一塊打球,跳繩,逛街,這些都能給他們帶來快樂。我的一些閨密都是在上學時候結交的。少年時期結交的友誼,我覺得最為牢固。

總之,即便智能教育到來,孩子們還是要到學校去上學。


初中語文擺渡人L


2020年開局就有點不順,因為以前的原因造成了很多人必須宅在家裡,無法上班,無法上學,也無法出去逛街和玩。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學時間已經到了,但是疫情還在發展,學生肯定是不敢去開學的,因為他們一天上課那麼多個小時,帶著口罩,還有人員過於密集,所以網上教學就產生了。

隨著網絡的發展,孩子很多學習都能夠在網絡上解決,但是這只是一個輔助,我覺得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學校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如果在家裡面通過網絡學習,身邊的同學都見不到面,會不會非常的孤獨?而且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更真切讓孩子感受到的,如果隔著一個屏幕還是是不是對老師的感受是不一樣?

網絡教學更需要孩子的自覺性,如果孩子是個不自覺的人,他自己根本很難學得下去。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的管束,但是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坐在邊上,孩子會很容易分心,壓力也非常的大,所以這種管束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弊大於利。

如果像學校一樣,每天有多個小時在對著電子設備學習,對孩子的眼睛也非常不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我相信孩子的視力會極速上升。

在學校裡面有同學在一起學習,你可以相互互勉,所以學習起來會更加有動力,有競爭才能有進步,如果在家裡單純的對著智能設備學習了,隔著屏幕的另一邊,你的同學也是在跟競爭,但是危機感就會大大的降低。

所以隨著現在科技技術發展,我覺得智能教育只能是輔導,不能夠完全代替傳統教育。如果是單純的智能教育太死板了,不能夠因材施教。而且還是需要極高的自覺性,現在社會孩子的自覺性是比較差的,如果是單純的讓他自學的話,我覺得自己就是天荒夜談。

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一直陪伴著孩子學習。如果一直陪著孩子才學習的話,孩子的壓力非常大,而且孩子也會不習慣,感覺我們總是在監視著看一眼。

所以智能教育的來到,只能說是讓孩子在平時學習中得到更好的輔導,而不是說能夠代替傳統教育,直接讓孩子就不用上學了。


猴七寶007


  • 首先肯定的說:必須去學校上學!
  • 因為一場疫情,孩子們都在家裡上網課。家長髮現,似乎不需要天天到學校去坐在教室也能接受教育,那我們還有必要每天忙忙碌碌早接晚送的把孩子弄到學校去嗎?在家裡學習多省事啊!首先不用接送了,也不用操心孩子在學校吃的好不好,營養夠不夠?不用當心孩子在學校吵鬧打架被欺凌,更不用動不動被老師叫到學校去挨訓。甚至低年級的孩子家長還要到學校代替孩子打掃衛生,打飯。不用到學校去,自然這些都不用再操心啦!
  • 然而,是不是你能夠保證每天陪孩子在家聽網課學習做作業呢?你是不是能夠依據孩子的學習進度佈置作業給孩子做呢?不做作業你能知道孩子到底學沒學會呢?或者你就算每天陪孩子聽課了,你是不是能夠肯定孩子認真聽了,認真學習了呢?而又有多少家長有能力輔導孩子一路小學初中到高中呢?那是不是家裡父母學歷高的有能力教孩子的才能學好學會,家裡父母沒能力教孩子的就更差呢?如果家裡經濟條件不好的,買不起電腦,ipad用不起網絡(別抬槓,中國目前未脫貧,用不起網絡的地區不是沒有!)的家庭怎麼辦,索性不學了?那是不是我們又回到封建社會去了,家裡有知識的有錢的才能讀好書,家裡沒文化沒錢的就代代是文盲!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所有孩子能夠去到學習接受最低九年制義務教育,起碼給了更多不發達地區普通孩子一個平等的機會,雖不能個個讀到高等大學,起碼減少了為數可觀的文盲。
  • 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感覺好像每個學校除了那幾個有限的高智商孩子,大多數孩子在學校裡由老師嚴格管理統一教學,其實到最後都沒幾個是主動學習的吧?大多數孩子學習的動力其實都來自老師的嚴格要求,很多孩子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而努力的,更多的孩子是在學校班級的推動下堅持完成學業的!如果你說一句可以不用讀書試試?會有多少孩子立刻選擇放棄學業?如果是去到學校讀書,身處一個由學校老師同學共同構建起來的學習知識,努力進取的大環境。無形當中會給孩子有個帶動,隨著大環境一起上課,一起聽講,一起做習題,有問題了可以互相交流可以向老師提問。雖然不能學習優異,不過很多普通智商的孩子自己努把力,吃點苦,家中再督促督促是能夠考進大學的。而且孩子從小進入到班級學校這個集體,也可以視作孩子獨立走向社會的小縮影。孩子在學校學會了與幾十個同學相處,學會了尊重老師,學會了共同打掃班級衛生,學會了一起為學校班級活動努力爭取第一,這些,不都是孩子未來走向社會走向公司單位要面臨的問題嗎?一個一直關在家裡沒有跟同學朋友相處過的孩子未來去到陌生的工作環境,他有能力馬上適應嗎?他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學會怎樣跟大家和睦相處,團結合作嗎?孩子在學校,有他的童年小夥伴,有他青春期的密友,有他們自己喜歡的歌,有他們自己愛跳的舞,有他們在操場上的大聲歡笑,這些,難道不是我們自己當年最快樂的時光嗎?
  • 在家裡通過各類網課,各類教學資源來學習,並不能完全的替代學校的整體教育。只能作為一種學校學習的補充和輔助,更好的加強孩子的學習能力,幫助孩子擴展學習知識的範圍。學校教育還是要作為孩子學習知識,接受教育的主要環境!

聆夕聽雨


雖然有了智能教育,但是如果不是像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孩子是必須回到學校學習的。

智能教育只能用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時期居家學習,目的是既可以避免出去被傳染,又可以在家學習到知識。

但是孩子上學,不單單是要學習知識的,還要做各種各樣的活動來鍛鍊身體、還要結交同學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學習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等等。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整天窩家裡學習,沒有那種月子的氛圍也難取得很好的成績。

而且在家學習,整天對著手機電腦和家人,對外面的人和事全然不知,出去了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別人相處,這樣該有多糟糕。

還有在家智能學習,四肢缺乏活動,身體素質會變差。

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居家學習與在校學習的區別,居家僅僅只能學習到片面的知識,而在校學習則是德智體等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校學習是不可或缺的。


言言媽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智能教育的相關消息:2019年3月19日,“智能教育戰略研究”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重點圍繞智能教育基本科學問題、關鍵核心技術、重要應用示範等展開討論。開展智能教育戰略研究是落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推進智能教育發展的具體行動,旨在探討智能教育基本科學問題、關鍵核心技術、重要應用示範等,提出智能教育發展建議,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

智能教育在中國還是處於剛起步階段,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中小學都開始“停課不停學”網絡授課,使得網絡授課技術迅速發展,但經過一段時期的授課效果來看,結果並不是很理想,一個方面,學生的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班主任及相關任課教師無法對學生實行有效的教育與管理,另一方面,家長有的開始上班,只有老人在家,有的即使在家也無法對孩子實行有效的監督,再者,網絡授課這種新模式,使得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減少,不利於學生有問題及時解決,種種問題都說明網絡授課只能是面對疫情無法開學的應對手段而已,不可能作為教學模式一直存在下去,學生依然離不開學校教育這種方式,但智能教育的不斷髮展,不斷和中國的教育模式相結合,對教育形成一定的輔助,那才是智能教育的發展的新方向。


數學強哥


肯定要的。

以我自己現在直播授課而言,上了三個星期的課程,已經有部分學生出現,在線掛機,不聽課,甚至直接不上了。大部分的孩子他還是需要一個課堂的學習氛圍,一個被監督下的學習心態。甚至還有一部分,他需要被老師不間斷的督促引導。

如果說是人工智能和線下教學結合,那應該會變得很好。一方面可以是教具的完善,學生能全方位的瞭解到學習的知識以及需要的見識。另一方面,老師的面對面引導和講授,加快了知識的獲取和吸收。

最後,學校這是一個學習的園地,不可缺少的,學生在這裡學到的,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還有尊敬師長和團結友善,樂於助人等等美好的品質。


酥酥的夫子


智能教育來到,孩子也必須回到學校上學的,在未來的幾十年,我們眾多的勞動都可以智能化,但唯獨教師這個行業難以實現全智能化。首先我們縱觀當下特殊時期所產生的網課,但也只能應一下當務之急,網課的優勢在於孩子在學在聽課總比沒有學沒有聽強些,但是在優點之下所呈現出來的是各種弊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階段的特點,階段差異性明顯,很明顯高年級的孩子自覺性會比低年級孩子強,並且注意力會集中些,那麼低年級孩子在家上課肯定是需要來至家人的督促的,家長需要工作,哪裡還忙的過來。其次我們來看,一個教師的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僅僅只讓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即可,學習成績只是孩子成長教育中的一個方面而已,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強調的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孩子,注重孩子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這些是智能化之下冰冷的機器所給不了的,綜合以上,縱其世界如何智能化,孩子也得去學校上課,學校對一個孩子的塑造是多方面的,衡量一個人才的標準也是多方面的。


莫念浪子


必須去學校。集體生活的能力,人與人關係的建立,團隊的建立,非智力因素,如情商的培養等等,不是遠程的智能能過解決的。😊比如孩子委屈流淚了,誰來抱抱?孩子取得成績了,誰來在額度額頭大拇指點贊?誰來在衣服上甚至臉上貼上小紅花?胸懷的溫暖不是智能能代替的,面對面的溫度不是智能能代替的!……


愛無特殊教育點點滴滴


是肯定要去學校的呀!首先學校可不是一個只學知識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微型社會。從小學的紅領巾,中學的班委小組長,大學的社團。這些都是用來培養孩子的做人做事與人際交往的能力。學校讓學生在直面整個社會前獲得必不可少的訓練。雖然說學校和社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但這是風險最小的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而且基於校園同學情誼或交往誕生出的愛情,友情,人脈都是相對更可靠穩定的

不是說智能教育不重要。而是說智能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輔助。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