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帶兵屠殺江夏鎮連江夏千總都殺,為什麼康熙不追究?

回憶是倒車鏡裡的公路


年羹堯做了康熙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康熙當然不會追究。

江夏鎮之所以會被四川提督年羹堯帶兵予以全部屠殺,是因為任伯安和劉八女二人,觸犯皇家之大忌,即使不被年羹堯所殺,早晚也會被其他人所殺,總而言之,其必死無疑。

曾在吏部供職十餘年的任伯安,沒有想著如何為國效力,反倒利用職務的便利,耗時十年之久,編撰了一本“百官行述”,把當朝各級官吏的不法行為及證據,全部記錄在冊,然後以此來挾持被記錄的官員為其效力。

任伯安的這種的行為,不是在為己謀利,而是在找死,試想一下,你一個小小的任伯安,竟然敢挾持朝廷百官為己所用,簡直是膽大包天,貴為九五之尊的康熙,豈能讓你存活於世。

任伯安利用“百官行述”的威力,謀得了江南巡鹽道的肥差,然後其又投到了八爺黨胤禩的門下,充當八爺黨胤禩等人的金礦,任伯安自以為從此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所以當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籌集賑災的糧餉的時候,任伯安敢於當面頂撞貴為皇子的胤禛和胤祥,甚至帶頭抵制捐款,若不是胤祥拿到了他與九阿哥胤禟的書信,其絕對是與胤禛兄弟二人死磕到底了。

當胤禛和胤祥兩兄弟從揚州回京路過江夏鎮時,作為江夏鎮的土皇帝劉八女,不但未盡地主之誼,全力巴結胤禛和胤祥,反而用康熙曾賜予的匾額來羞辱他們,這不是找死麼,你以為你背後的八爺黨,真的能隻手遮天?

被劉八女這個“跳樑小醜”羞辱之後,向來睚眥必報的胤禛,當然不會饒恕他們,當任伯安與劉八女越來越囂張,不但與八爺黨有牽扯,還與太子有關聯,說到底他們二人所憑藉的就是一本“百官行述”而已,若任伯安死了,那麼這所謂的“百官行述”又有何用。

絕頂聰明的胤禛心裡很清楚,對於任伯安這樣的跳樑小醜,父皇康熙是不便出手的,因為牽連會很大,最主要的是很多官員害怕被牽連,所以一定會出面力保,正因為如此,胤禛與胤祥二人商量之後,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密令四川提督年羹堯帶兵處置他們。

當年羹堯收到十三阿哥胤祥的手諭之時,便明白了四阿哥胤禛的真實意圖,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趁機把任伯安與劉八女的小金庫全部據為己有。

所以當年羹堯帶兵包圍了江夏鎮之後,首先是逼迫任伯安說出“百官行述”的藏身之地,其次是他們在江夏鎮的金庫所在地,然後便下令將他們全部屠殺,男女老幼一個不留,當晚很不幸的是,鎮守江夏鎮的阮千總也在,年羹堯為了隱藏自己私吞的鉅額錢財,也只好連他們一起全給殺了。

當康熙得知江夏鎮共計七百餘人被四川提督年羹堯全部屠殺之後,不但未對此事進行深究,反而還給年羹堯升了官,讓其有四川提督升為四川巡撫,一下子成了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事實上,在年羹堯被吏部下公文要求其進京述職時,其是先去的南京,想覲見正在江南巡視的康熙,然後再順道去江夏鎮把胤祥交代的事給辦了。

然而,年羹堯在南京並未見到康熙,只見到了張廷玉,作為晚年康熙的心腹之臣,張廷玉告訴他,最近皇上很忙,沒時間召見他,其可以直接回京述職,另外在年羹堯臨走之時,張廷玉語重心長的叮囑他,少一些殺戮,既是百姓之福,亦是你自己之福。

張廷玉之所以要叮囑年羹堯這句話,很可能是年羹堯接下來要做到事,早已被康熙所得知,但康熙不予以制止,可見康熙是默認了年羹堯接下來的所作所為,這也是為何年羹堯殺了這麼多人,不但未被朝廷追究,反而還升官的根本原因。


清史宴



年羹堯擅自做主滅了整個江夏鎮,包括負責守衛江夏鎮的夏千總和幾十名清兵,可謂是滅絕人性,令人髮指。如此重大惡性事件,自然逃不過康熙的耳目。奇怪的是,康熙並沒有追究年羹堯的責任,相反還升了年羹堯的職務,讓人一頭霧水。


康熙為何這樣做呢?


屠戮背後還是源於一本《百官行述》。《百官行述》的作者是當時在吏部當官的任伯安,他利用在吏部做事的便捷,把朝中官員不光彩的醜事跡全部寫在了裡面,就好比現在官員的檔案。有了這個利器在,就好比勒住了百官的脖子,對於《百官行述》,太子黨和八爺黨勢在必得。而老四胤禛也同時知曉了《百官行述》的存在,於是就讓年羹堯利用回京復職的機會讓他走一趟江夏鎮,把這個《百官行述》拿回來。



而這個江夏鎮的主人名叫劉八女,他是任伯安的小舅子,其人也是囂張跋扈、狐假虎威、狂妄自大,在江夏鎮範圍內,劉八女和任伯安等人儼然成為了土皇帝。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劉八女和任伯安背後,有老八集團在撐腰,更加使得他們二人有恃無恐。


而對於劉八女和任伯安,胤禛和胤祥是領教過的。在胤禛一行人去揚州籌款賑災時,任伯安時任江南巡鹽道,這個肥缺自然是老八為任伯安爭取來的,因此,任伯安每年給老八集團輸送白銀一百萬兩,任伯安儼然成為了老八集團的財神爺。


面對胤禛等人的籌款,任伯安至始至終是以一副不合作的態度來對抗,要不是拿到九皇子與任伯安的書信,胤禛還真的拿任伯安沒辦法。也因為這封密信,胤禛狠狠的敲了任伯安及揚州鹽商一筆竹槓,完成了籌款數目,但是任伯安和胤禛這個仇算是結下了。



當胤禛等人回京路過江夏鎮時,劉八女拿出了康熙的“德化禮儀”牌匾,逼得堂堂皇子飽受下馬步行的屈辱。當胤禛離開江夏鎮地面時,拋出了一句“永遠不許再提江夏鎮”這個狠話,可見胤禛心裡的憤怒。


如今江夏鎮又成為了所有人矚目的焦點,年羹堯不負眾望,捷足先登來到江夏鎮。年羹堯不光拿到了《百官行述》,更是殺光了整個江夏鎮的人,包括劉八女與駐守在江夏鎮的綠營兵。


年羹堯為什麼如此大膽,敢這樣做呢?我認為無非還是胤禛的默許加上年羹堯的貪財。


胤禛下馬受辱,自然是要報仇的,可是也不能明說。但是瞭解主子的年羹堯自然知道其中的事情,如今胤禛讓年羹堯去江夏鎮,這個意圖其實是很明顯的。



再者,任伯安任江南巡鹽道這個肥缺不少年份了,自然撈得了不少財物,這一點年羹堯肯定是知道的,如今遇到這個機會,本就有賭徒心理的年羹堯自然不會放過。為了守住搶奪財物的秘密,不得不殺光了所有江夏鎮的人。


在年羹堯回京向胤禛報告的時候,絲毫沒有洩露一句財產的事。可見,年羹堯是吃定了這筆財產。當然,胤禛也不傻,自然知道年羹堯吞了這筆錢,但也沒有說破。不過從這件事上來看,也埋下了年羹堯悲劇下場的伏筆。


幾百人的鎮子一夜之間說沒就沒了,康熙的眼線遍佈全國,這件事自然會傳到康熙那裡。可年羹堯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而且得到了提升,從四川提督升到了四川巡撫。



康熙也不是老糊塗,自然有他的道理。唯一的理由就是年羹堯是老四胤禛的人,而且年羹堯是胤禛派過去的,如果真要追究年羹堯,胤禛勢必也要受處罰,而此時在康熙心裡,胤禛已經是康熙默認的繼承人了。


至於檯面上的那個太子,其實是康熙用來做擋箭牌的。畢竟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已經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如果過早暴露傳位給胤禛的消息,那胤禛勢必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把廢掉一次的胤礽再扶上位,讓他和老八再內耗下去,兩敗俱傷,才能使得胤禛安全落地。


所以,年羹堯付下如此滔天大罪,康熙卻沒有追究,主要還是看在了胤禛的份上。其實這也是康熙的無奈。


對此,你是如何認為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年羹堯屠殺江夏鎮之後,劇中各個角色對他的看法不一。鄔思道:此人有大用。張廷玉:少一點殺伐,國家之幸,也將軍之幸。康熙道:年羹堯是個人才啊。

年羹堯屠殺江夏鎮700人,那血腥場景在電視劇之中持續了大約十幾分鍾之久,任伯安死前大聲疾呼:你不得好死。而他自己也並非善類,作了一手好死。任伯安官不大,名不見經傳,但是因為官職原因可以接觸到一些機密文件,他將這些官員們所犯的大大小小的錯誤,從施政不良到飲酒嫖娼,全數記載在一本百官行述之中

任伯安敢用百官行述做籌碼和太子談條件,釋放朝廷欽犯官復原職,膽子很大。他以為傍上了太子和八爺就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沒想到更狠的在後面,年羹堯敢一夜之間屠了任伯安的莊子。

誰給了年羹堯的膽子呢?

老四是個睚眥必報的人,他在江夏鎮受辱,心中憤恨年羹堯十分清楚。年羹堯剿滅江夏鎮,雖然不是老四直接授意之下,但是也是出於為老四復仇的心態。在這場悲劇發生之後,除了一派正氣的老十三內心深處為這麼多死傷而不安,老四和鄔先生則都沒覺得有問題。鄔先生甚至還誇年羹堯殺伐果斷,只是對他對主子瞞著自己在江夏鎮洗劫的那麼多財富感覺他不夠忠誠而已。

年羹堯之所以將江夏鎮屠殺的一個不剩,老四算是袒護了,那麼康熙爺呢?江夏鎮畢竟是他親自賜匾,如此屠殺,他竟然只追究了老十三的過錯。當然,老十三被囚除了江夏鎮一案之外,還有謀殺鄭春華的罪名。不過康熙自己也說他,他還是出於保護老十三的意思。

首先這本牽扯到朝中四分之三官員的百官行述實在是康熙心中的一大患,只要它存在於世一天,康熙就不能熟視無睹。康熙是位仁慈的帝王但是也並非是一個愚笨的昏君,無論是多麼好脾氣的皇帝,在威脅到他的皇位的時候,只能是寧殺一百不放過一個,江夏鎮全部滅口,正好了結了康熙的懷疑。


而且康熙對任伯安能從大牢裡逃出來這件事已經心中有數,知道他肯定是用百官行述威脅到了朝中重臣或者皇子。而當老四彙報時說任伯安因為勾結官兵而被剿殺,有意無意之中已經給他們蓋上了土匪造反的帽子。老四這句話巧妙地坐實了康熙的猜想,他自然會覺得年羹堯的做法利大於弊,所以不僅沒有懲治他,後期還給他升了官兒。


木劍溫不勝


當看到年羹堯屠殺江夏鎮,男女老幼和江夏千總及官兵都不放過的時候,確實覺得不可思議。四爺和十三爺當初派他去江夏鎮,就是為了抓回任伯安和劉八女,找到《百官行述》就可以了,最起碼沒有明確指示屠鎮。年羹堯屠鎮,應該是他自己決定的,那麼他為什麼要屠鎮?是什麼讓他有這麼大的膽子?而且還是江夏鎮,康熙親賜的聖地。

年羹堯為什麼要屠殺江夏鎮?

年羹堯是四爺的包衣奴才,雍正對年羹堯是十分的看重。雖然年羹堯當初去四川任職,是八爺舉薦的,年羹堯為此還專門到八爺的府上去拜謝,但在年羹堯的心裡,主子只有一位就是四爺,確實是忠心耿耿。



四爺和十三爺當年夜宿江夏鎮,可以說是被趕出江夏鎮的,心裡十分憋屈惱怒,堂堂的清朝王爺,何時受過這種恥辱!但只能隱忍,就因為是江夏鎮是康熙親封的德化之地,無可奈何。還嚴令下人:從今往後,誰也不許再提江夏鎮這三個字!可見四爺對江夏鎮的恨!

年羹堯對此事肯定是知道的,也明白此事一直是自己主子心中的一根刺。年羹堯是十分聰明的人,對當時的朝廷的局勢看的很清楚。太子再次被廢是遲早的事,《百官行述》已完全可以動搖整個朝廷的根基,300多個朝廷官員的隱晦之事,如今太子已經染指了,這事肯定裹不住。八爺又剛剛在康熙面前碰了灰,算是被打入冷宮了,自己的主子儼然已成為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此時不為主子做點什麼,說不過去。



四爺雖然嚴令下人不許再提江夏鎮的事,但不代表以後江夏鎮的人不提起這件事!雖然現在江夏鎮的人不認識四爺,但不代表以後不認識!況且任伯安之前還是八爺的門人,如今又調頭轉向太子,四爺受辱的事情江夏鎮當時已人人得知,難免以後這事不會走漏風聲!於是為了維護主子的聲譽,也為了自己的前程,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全殺了!


屠鎮之後,康熙和四爺對年羹堯的態度

對於年羹堯屠鎮的做法,四爺表面上十分的生氣,但明眼人都看的出來,心裡是十分的輕鬆高興的,只是呵斥了年羹堯幾句,就沒有然後了!鄔思道肯定也看出來了,當時沒說什麼,還直誇年羹堯以後堪當大用!只有十三爺替那些無辜的百姓不忍!康熙在知道這件事後,反而升了年羹堯的職!由此可見康熙是認同年羹堯的做法的!《百官行述》確實是犯了大忌,弄不好朝廷局勢就要大變,自己的皇位也會動搖,這是康熙所不能忍的!江夏鎮的這些年的惡行,康熙肯定是知道的,自己御賜的德化之地,如今已變成禍害朝廷的毒瘤,自己出面解決的話,難免是在打自己的臉面,如今年羹堯幫自己解決了,正隨了意!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康熙肯定是知道的,也許那個時候,在康熙的心中早已確定了自己的繼承人就是雍正!


年羹堯為什麼沒有把自己在江夏鎮所得財物告訴雍正?

裡面還有一點我今天才看明白!那就是年羹堯把江夏鎮的金銀珠寶這事並沒有向四爺彙報,他不可能不知道四爺查不出這個事情!但為何就是沒有稟報呢?我覺得這是年羹堯故意的!不得不說年羹堯確實是聰明人,把四爺和鄔思道全算進去了!知道自己位高權重,往後身邊沒有個四爺的人看著,四爺肯定是對自己不放心的!這是在變相的提醒四爺!年羹堯確實想的遠!

關於江夏鎮金銀珠寶的事情,還是鄔思道提醒四爺:“年羹堯這筆財發的不小啊”,四爺恍然大悟“好你個奴才,居然一個字都沒說”!鄔思道就建議四爺在年羹堯身邊安排個監視的人!後來的劇情中,李衛和翠兒的事被發現後,年羹堯就主動向四爺請求,把李衛和翠兒帶到四川去!實在是厲害!

結語:年羹堯確實是個人才,有勇有謀,在這之後,確實對雍正即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功成名就之後,開始忘本了,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了!


燈下螢火學歷史


康熙不追查年羹堯是因為康熙投鼠忌器,害怕牽扯到自己的默定繼位人四阿哥胤禛,但這件幾百人的慘案又不能不對天下臣民有所交代,所以他把罪責懲罰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身上。

其實在百官行述案這件事情發了以後,太子胤礽的再次被廢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康熙真的在意區區一個江夏鎮的幾百生靈嗎?他當然不在乎,他最在意的事情還是那件立太子的大事,一旦胤礽再次被廢,那麼朝局將為之大變,阿哥們逐鹿中原也將愈發激烈。如何在太子胤礽被廢之後,保護好自己的繼位人,讓他免倒廢太子的覆轍也就成為了康熙最關注的事情。

在康熙看來,大阿哥胤禔為奪嫡處心積慮,不惜暗害親兄弟,是第一等的亂臣賊子;而飽讀經書的三阿哥胤祉在大阿哥出事之後落井下石,也談不上光明磊落,且他能力不足,也難擔起這千斤重擔;而八阿哥胤禩雖素有賢名,卻是以此來收買人心,更何況其黨羽心腹佈滿朝廷,連康熙也忌憚三分,康熙怎會把江山交給這個只會放縱他人的兒子呢;而九阿哥和十阿哥黨附胤禩,自然亦非人君之選;十四阿哥能征善戰,經兵略武很有成效,但為人太過輕浮,不是合格的繼位人。至於十三阿哥胤祥,為人豪爽,但不會拐彎,是做不好皇帝的。

而人君之選則是那個堅剛不可奪其志的胤禛,胤禛一心為國,從不計較個人利害得失,甘願做大清的孤臣。在江南賑災,從鹽商嘴裡掏錢,追比戶部欠款(得罪了滿朝文武),舉薦大將軍王(推舉了八阿哥陣營的胤禵),每件事都做到了康熙的心坎上。這種氣魄,才是康熙看好的繼位人的氣質。

但是康熙卻不能將其抖落出來,一方面是怕他像胤礽一樣遭人陷害,另一方面也要繼續考察他。所以當康熙想到此的時候,江夏鎮的事情如何解決也就有了眉目,這就是為什麼不追查具體的執行者年羹堯而只是處分了十三阿哥的原因?

眾所周知,年羹堯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而不是十三阿哥胤祥的包衣奴才,所以年羹堯背後的主使人不是十三阿哥胤祥而是胤禛。倘若從年羹堯查起,一不小心查到了胤禛則將大事不好。

這是因為江夏鎮一案牽扯到幾百條人命,還有孤兒寡小,堪稱康熙親政以來的最大慘案。這裡面自然有貓膩,不然就算是江夏鎮官兵及壯丁拘捕,那麼也不用把孩子也殺掉。康熙是痛恨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的,但是他不能動年羹堯,因為害怕牽扯到胤禛。否則換了其他阿哥手下的門人,幾百條人命的大案子豈有不查之理,何況死掉的還有朝廷命官和幾十個官兵,這簡直就是謀反的大罪。

所以康熙對這件事是做了兩件事,一是提升年羹堯為四川巡撫,默認這件事胤禛沒有做錯,只是手段太殘暴。二就是懲罰胤祥,讓他為胤禛和年來買單,美其名曰“磨鍊其心性”。

所以在那個時候康熙就默認了胤禛是自己的繼位人,不查年羹堯是保住胤禛,提拔年羹堯是放出信號,勉勵胤禛。而既是老十三下的令,便索性將十三的兩罪並罰(另一罪名是暗殺鄭春華),圈禁宗人府,只可惜十三阿哥下的令是追查任伯安。更可笑的是八爺黨,還在痛惜自己的幾百萬兩銀子,沒有想到老爺子已經定好了太子。

以上。


逆流時代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帶兵剿滅江夏鎮,不僅殺絕了江夏鎮劉家,甚至連江夏鎮的綠營駐軍——淮安營的千總及其麾下人馬也被年羹堯給一鍋端了!那麼,事後康熙帝為什麼不追究呢?

死無對證

年羹堯、嶽鍾琪在江夏鎮大開殺戒,男女老少無一倖免!換言之,除了年羹堯帶過去的人,沒有誰知道到底是誰幹的。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康熙帝就算想追究,他也得有個追究的目標啊!

事後年羹堯採取了“大棒加胡蘿蔔”政策,先給了手下每人一大筆銀子,接著又以“殺你們全家”相威脅。這些人收下了銀子就已經“上了賊船”、不再是執行上峰命令,而是典型的“官軍扮盜行劫”。一旦朝廷追究起來,誰也脫不了干係!加之年羹堯又以全家性命相威脅,這些人在年羹堯沒有倒臺之前是斷然不敢將這件事說出去的。

那麼,康熙帝追究誰呢?無從追究起!劇中九爺曾提及有人發現江夏鎮出現操四川口音的人,並據此判斷出了是年羹堯所為。可這僅僅是猜測、判斷,並不是實質性證據。年羹堯是四川提督(真實歷史上年羹堯只擔任過四川巡撫、四川總督,擔任過四川提督的是嶽鍾琪)不假,可四川人就一定是年羹堯的兵嗎?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千總級別太低,夠不上康熙帝親自過問

清朝的綠營編制龐大,鼎盛時期甚至達到了近百萬的規模。康熙帝作為皇帝,不可能事無鉅細、將手伸到最基層。淮安營死了幾百名官兵後,基層報到了兵部,所以最先得到消息的是主管兵部的十四爺。

區區淮安營和一個小小的千總,還在十四爺的職權範圍之內,他是有權處置的。因此,這種事根本無須上報康熙帝,即便上報,康熙帝也不便親自出面干預。畢竟千總級別太低了,根本夠不上康熙帝親自過問!

年羹堯師出有名

劇中提到,年羹堯是帶著刑部十三爺手諭去江夏鎮的,他的任務是“緝拿欽犯任伯安、劉八女”。而年羹堯剿滅江夏鎮的理由也非常冠冕堂皇——任伯安、劉八女勾結淮安營官兵武力拒捕。

這就是劇中嶽鍾琪為什麼要用刀劃破自己臉的原因所在,那道刀疤就是任伯安、劉八女勾結淮安營武力拒捕的鐵證!換言之,年羹堯剿滅江夏鎮是“平叛”、是執行公務。康熙帝如何追究?追究什麼?難道淮安營協助任伯安、劉八女武力拒捕是合法的?就算康熙帝追究,充其量也就追究年羹堯一個“過度執法”,毫無意義。

涉及皇子之間的爭鬥,康熙帝不便追究

劇中年羹堯剿滅江夏鎮背後不僅涉及到四爺、十三爺,還涉及到太子、八爺、九爺甚至十四爺。這麼多皇子都捲了進入,如果康熙帝追究,就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很可能瞬間就會打破皇子之間的暫時平衡,將奪嫡之爭推向白熱化!

彼時的康熙帝還沒有做好廢太子的準備,也沒有確定好接替太子的人選。一旦此事被有心人牽扯到太子身上,會出現非常嚴重的連鎖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倒不如靜觀其變,追究適得其反。

綜上所述,年羹堯剿滅江夏鎮不是簡單殺了一個千總、滅掉淮安營的問題,這背後還涉及到了皇子之間的爭鬥。在康熙帝沒有明確廢太子之前,保持這種暫時的平衡是最佳方案。一旦平衡被打破,奪嫡之爭必將進入白熱化,結局如何康熙帝也無法預料。與其如此,倒不如不去追究,靜觀其變、掌握主動權。更何況,年羹堯師出有名又死無對證,就算康熙帝想追究,也很難找出一個合適的理由。


農民工歪說歷史


《雍正王朝》的“九子奪嫡”一開始就暗潮洶湧、精彩連連,這前二十幾集的劇集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場,老四胤禛的門人年羹堯在整部劇中都是佔比權重較高的一位之一!

年羹堯是雍正時期不得不提的人物,此人依附於雍正成長起來,後來擁兵自重,一家獨大,被雍正皇帝羅織罪狀給解決了!

為什麼在劇中年羹堯屠殺江夏鎮,皇帝康熙不追究他的責任呢?

一、“九子奪嫡”是康熙主導的“權力爭奪真人秀”,年羹堯事件頂多只是一個“梗”!

“九子奪嫡”的故事在《雍正王朝》裡面佔據了整個故事的開篇,然而這場血腥的宮鬥奪權劇目的導演正是康熙。

康熙雖然立了老二為太子,但是在第一次廢了太子以後,他就有心思再選擇一位合適的繼承人了,雖然太子廢而再立,但是此時皇子們已經摩拳擦掌、安耐不住了。

在康熙的默許下,各個皇子開始拉幫結派,為加強自己的勢力做著努力。而年羹堯不過是老四那一股勢力的手下,康熙自然沒有必要出手影響各個皇子爭鬥的局勢。

畢竟,康熙坐鎮後臺,就是要看一看誰厲害,誰能最後做自己的繼承人。

二、年羹堯的背後是老四一黨,康熙心知肚明!

年羹堯奉了命去追查此事,只是因為一個任伯安和他的“百官行述”。這本記錄了大部分官員黑歷史的小本本,殺傷力實在是太大了,所以朝中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到了那裡!

任伯安本想看著這本書,要挾這種勢力,達到目的自己的個人訴求。老四胤禛在任伯安這裡還吃了憋,任伯安還靠上了老八和太子一黨,妄想著可以靠著這層關係和這本書和他們來一個強強聯合。

結果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直接給他來個一窩端。任伯安就這樣死在了年羹堯手下!

三、老謀深算的康熙不追究年羹堯,正好可以“以亂打亂”!

康熙也不算沒有追究年羹堯屠殺江夏鎮這件事,畢竟死了那麼多人,朝中還有各種勢力在盯著這件事。

康熙自己對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也頗為忌憚,也不希望因為一本書引得朝局動盪,天下不太平。

只是康熙沒有直接將責罰處理到年羹堯身上,而是做了更深層次的處理。

一是把二次立的太子再次廢掉,此後大清再無太子,更加讓幾個皇子勢力迫不及待的要上位。

二是把老十三圈進在了宗人府,直到確定雍正要登基的前夕才把他放了出來。

說是康熙為了保護老十三,也是為了給老四留下後手!

總之,年羹堯沒有受到康熙的追究是因為康熙已經青睞雍正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帶兵屠戮江夏鎮七百餘口,並且殺戮江西鎮千總,康熙老皇帝沒有追究責任,其根本原因在與帝王之術,維護大清的統治。江夏鎮事件背後牽連的太多,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刻,在康熙帝眼中,已經沒有對與錯的區別,而是帝王之術,維護統治才是根本原因。

到底江夏鎮事件背後涉及哪些東西,讓康熙帝不追究責任,本期貝勒給大家闡述下江夏鎮事件背後,康熙帝不追究年羹堯的真實原因。

首先,涉及康熙朝廷的國本。

江夏鎮事件的背後,《百官行述》是導火索,百官行述記錄大清主要官員的隱私,涉及官員太多了,主要記錄百官的貪汙受賄、欺詐百姓等隱私。《百官行述》的背後其實是八爺黨、四爺黨與太子黨背後的九子奪嫡的政敵較量。

一旦《百官行述》被公佈於世,會牽連清朝多少文武百官與皇子,這背後涉及的人員太多,一旦全部給處理了會動搖大清的國本,以康熙帝的帝王之術,必然首先要考慮是自己的統治國本。確保國本的統治,才是根本道理。

其次,平衡各方力量。

《百官行述》背後涉及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在二次廢除太子之後,九子奪嫡的趨勢越來越激烈。康熙帝為了避免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事情發生,也是在晚年費勁了心思,可是依舊阻止不了九子奪嫡之間的爭鬥。

尤其是八爺黨在朝廷中的勢力,讓康熙帝對八爺黨徹底看清胤禩的真實面目,本來康熙晚年,吏治腐敗,所謂的康熙盛世背後,也是暗流洶湧,百姓生活困苦,要想大清朝能夠國祚長存,繼位之君必須要刷新吏治才行。

康熙皇帝心中皇位繼承人選已經默認老四。為了避免重蹈廢太子胤礽的道路,康熙帝一直沒有公佈新的皇位繼承人。

面對《百官行述》背後的九子奪嫡較量,為了確保雍正帝能夠順利繼承皇位道路,康熙帝不得不權衡下來,平衡各方力量,確保統治。

再次,江夏鎮事件,背後涉及皇子,關於未來大清的繼承人。

年羹堯屠戮江夏鎮連千總七百餘口,年羹堯背後是老四與老十三的支持,老四與老十三曾經在江南募款救災回京的過程中,途徑江夏鎮,劉八女借用康熙賜的匾,橫行霸道,貪汙受賄。老四與老十三在此受到劉八女為首的侮辱。

這一直是老四與老十三心中一個汙點,年羹堯之所以敢一夜屠戮江夏鎮,難道背後不是老四與老十三授命。

年羹堯又是老四的得力助手,既然老四已經被康熙帝選為未來皇位的繼承人,為了確保雍正未來能夠順利繼位,必然保全老四,也想保全年羹堯。江夏鎮事件過後,年羹堯不僅沒有受到處罰,還被康熙帝升為四川巡撫。這一切都是康熙帝老皇帝在為雍正帝未來順利繼位鋪路。

最後,維護自己形象。

江夏鎮事件背後,劉八女藉助康熙帝曾經賞賜的匾,藉機貪汙受賄,橫行霸道,這有損康熙帝曾經賜匾的美譽名聲。

貝勒說:在年羹堯屠戮江夏鎮的背後,涉及康熙朝國本問題,必然,以帝王的心術,康熙帝必然從穩固國本的角度考慮,自然不會去追究年羹堯的責任。


梅花三弄說歷史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反映清朝歷史的影視劇,它把滿清帝王的政治智慧、權術運用、謀略的施展刻畫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關於九子奪嫡那一段歷史更是描述的栩栩如生,出神入畫,看過的人都彷彿身臨其境,被其中的緊張刺激深深感染和吸引。

其實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清朝真實的歷史,九子奪嫡這一段歷史,永遠都是清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為後人所津津樂道。在這段歷史中有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其中不乏像屠殺江夏鎮這樣的慘案。而實施這件事情的主角表面上看起來是年羹堯,而實際上背後的真正主使者就是皇四子胤禛,那麼這件事情的發生也絕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還是四爺黨和八爺黨為了爭奪皇位互相暗鬥而產生的。

那麼,年羹堯屠殺江夏鎮全鎮人口,還把官府的軍隊給殺了,我們知道,

在那個封建時代官軍殺百姓或許是能夠理解的,而官軍假扮土匪屠殺官軍這樣的事情,可是歷朝歷代所少有的,往大了說那可是犯了死罪的。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胤禛親自去八爺府上登門解釋。那麼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諸多皇子都知道了內情,難道那位智慧過人,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就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這其中的內情和背後不可說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在整個爭奪皇位的過程中,真正幕後的操作者和控制全局的人就是康熙皇帝,任何事情都逃不過他的法眼,包括追

繳國庫欠款、數次廢黜太子、太子謀反事件、死鷹事件、由任伯安引出得屠殺江夏鎮事件,這一切的一切在他心中是非常清楚的,那麼他為什麼不嚴肅懲罰製造屠殺慘案的年羹堯等人呢?

其實,我們細細一想也不難理解,作為一國之君,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在作出決定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尤其是皇帝的命令一旦發出就不能更改,一個命令就有可能多少顆人頭落地。遇到重大事件,更是要慎之又慎。再說不能處理任何事情都用懲罰和處斬這樣的辦法。像江夏鎮這件事,

正是因為康熙皇帝清楚的知道了這是四爺黨和八爺黨之間為了爭奪皇位和搶奪《百官行述》而引發的互相殘殺。作為皇帝如果因為這件事情而大發雷霆,深入追究,那麼很有可能會牽連到更多的人,上至皇親國戚,下至王公大臣,說不定還會牽扯出更深更可怕的事情,總不能把朝廷百官都殺掉吧?而且更可怕的是,一旦事情鬧大,激化矛盾,打破了各個皇子和眾多勢力之間的政治平衡,到時候兵戎相見,天下大亂,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康熙皇帝為了顧全大局,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那樣算了。還有一點就是,康熙皇帝在位61年,在執政後期年齡大了精力有限,有一些倦政,特別是在吏治方面管束不嚴,而且那麼多的兒子爭奪皇位,真的是心好累,也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安無事就好的態度吧。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言,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文史墨客


如題所問,年羹堯帶兵屠殺江夏鎮百姓及官兵,本已是謀反之罪,按律當誅,但卻未受到康熙帝的追究 。深層剖析的話,康熙此時需要面對的事情定比謀反嚴重的多。換言之,追究年羹堯的謀反之罪必會動搖國之根本。

且看康熙後期的政壇局勢,康熙雖牢牢掌握清帝國的風舵,但是愈發愈烈的奪嫡之戰已明顯顯露其危害之深。因此此時的康熙只能以他的“仁恕”間接的保護這艘即將風雨飄搖的大船。


背景介紹

年羹堯帶兵去江夏鎮的本意是替四阿哥胤禛秘密拿到《百官行述》,不料遇到與任伯安等人勾結的官兵,為不暴露真實意圖才下的狠手。當然屠殺殆盡江夏鎮幾百口雖非本意,但其中也夾雜著年羹堯或者四阿哥的個人恩怨。

四阿哥胤禛與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募捐籌糧期間,曾遭遇八爺黨“財神爺”任伯安的阻撓。要不是用計獲得任伯安與八爺黨的書信往來,狠狠地敲了任伯安一竹槓,此次江南之行恐會無功而返。但就是這一敲打,徹底讓惡狠狠的任伯安記仇了,從而導致四阿哥一行人經過江夏鎮被辱這一事件的發生。

事件發生簡述:江夏鎮曾是康熙第三次南巡臨幸之地,由於此地當時民風淳樸,龍顏大悅的康熙帝賜字“禮儀德化”並刻成牌匾賞給當時江夏鎮的莊主劉煥之。而當年那塊牌匾此時就懸掛於城門之上,任伯安小舅子劉八女仗勢欺人,竟有恃無恐的命令四阿哥胤禛等人下馬。皇命不可違,見牌匾如同見康熙本人,四阿哥等人也不敢造次。只不過被劉八女此等潑皮無賴之徒要挾,是可忍孰不可忍,雍正咽不下這口氣,怒言今後誰也不許再提江夏鎮這三個字。

由於江夏鎮這段屈辱的經歷,作為四阿哥包衣奴才的年羹堯深度揣摩主子之意(事後四阿哥曾對年羹堯說:天大的事,他擔著。因此四阿哥也本想一解當時之恨)以及對掠奪財富的渴望,不惜命令岳鍾琪等人徹底屠殺江夏鎮。


關於年羹堯屠殺江夏鎮一事,我們已經有了總體的認識,那麼我們再分析一下康熙不深究年羹堯的深度原因。

牽涉之眾,動搖國本

任伯安曾任職於吏部,廣泛接觸百官的行為秘聞,其著《百官行述》之意必是為了今後的自保。但是《百官行述》與康熙而言,此乃丟其臉面之事。康熙晚年以仁慈著稱,也間接默認了群臣的貪汙受賄。如果《百官行述》公之天下,康熙又如何跟天下交待。據記載《百官行述》涉及朝中大臣一半以上,難道康熙要學習朱元璋處死所有名單所列之臣,揹負嗜血的罵名嗎?為了自己名譽,康熙斷不會深究《百官行述》之事,也從而冷處理江夏鎮慘案。

穩定諸子,恐生變故

《百官行述》的出現,導致諸阿哥奮力搶奪,他們無不是為了以此要挾朝中勢力,增加自己奪嫡的籌碼。太子曾書信往來任伯安,以《百官行述》作為交換,換取任伯安的官復原職以及劉八女的自由。八阿哥黨作為任伯安的直系主子,定不會讓《百官行述》落入他人口中,威脅自己既有的實力。四阿哥作為此次爭奪事件當事人年羹堯最為直接的關係人,肯定難逃問責。參與九子奪嫡的二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等人皆捲入其中,就算康熙有一百個願意想要處置年羹堯,他也不能不掂量掂量幾位阿哥的分量。

年羹堯只是此事件的導火索,一旦點燃必會導致整個政局的重新洗牌。縱觀整個朝局,似乎只有四阿哥胤禛能夠力挽狂瀾,改革弊政,但是為時過早的暴露四阿哥必會引起諸阿哥的反撲,太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步入暮年的康熙,又哪有精力去處理兄弟相殘,時局動盪這攤子爛事。但是為了對屠殺江夏鎮有所交代,又必須保全四阿哥,康熙避重就輕的將十三阿哥圈禁宗人府,名曰十三阿哥下的命令。

了無影蹤,絕口不提

江夏鎮本是康熙親自封的仁義之地,卻在其有生之年,淪落為藏汙納垢的苟且之地。對於康熙而言,江夏鎮是自己冊封之地,君無戲言,康熙無法從道義上收回成命。但是年羹堯卻親手替他解決了這個丟人的麻煩地,因此年羹堯也得到了康熙的提拔,任職四川巡撫。


綜上所述,年羹堯殘忍屠殺江夏鎮,但是作為帝王穩定朝局的棋子,有時候犧牲是在所難免的,只是這場代價太過無情,讓人髮指。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垂垂老矣的康熙似乎充滿了無奈,但是為了平衡各方的勢力,他只能犧牲江夏鎮換取暫時的平和。

個人所見,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