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顏料 Smalt 和蘇麻離青(Samar-ra-blue )

之一學習:

中國古代幾種藍色顏料的起源及發展歷史

2011年第6期

敦煌研究 NO.6.2011(總第130期)

紀娟 張家峰

(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陝西西安 710075)

四、 藍色顏料 Smalt 和蘇麻離青(Samar-ra-blue )

藍色顏料 Smalt主要在玻璃和搪瓷中被用為著色劑 。

有學者認為,1540—1560 年間一位名叫克里斯多夫•瑟徹爾的波西米亞玻璃工人發明了 Smalt ,由於這種顏料比青金石和石青更容易獲得,而且價格低廉,在 16—18 世紀廣泛用於歐洲油畫與壁畫中。

雷勇等人在故宮建福宮彩畫中發現了藍色顏料 Smalt,可能是在 1740 年建福宮建成後,嘉靖七年(1802)或者乾隆年間修繕重繪時和石青混合使用的。在隨後的研究中,他們推測建福宮建築彩畫和其他建築上使用的藍色顏料 Smalt 的製作原料和工藝存在差別,可能有不同批次和產地的藍色顏料Smalt在清代中期進入中國。乾隆時期 (1711—1799),當時在歐洲繪畫中大量使用的藍色顏料 Smalt 可能被歐洲傳教士或者通過其他途徑帶到中國。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博物館收藏的大召寺壁畫 (16—17 世紀)也分析出了藍色顏料 Smalt。常熟綵衣堂始建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龔德才通過分析得出綵衣堂建築彩繪中的藍色顏料為含鈷的玻璃質材料。明清時代古建彩畫和壁畫如先農壇古建彩畫、智化寺明代壁畫、承德避暑山莊殊像寺、故宮慈寧宮和壽康宮等都使用了藍色顏料 Smalt ,但具體時代沒有斷定。1 9 世紀上半葉,西方開始使用廉價的合成群青作為藍色顏料,受到西方的影響藍色顏料 Smalt 被取代而逐漸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Smalt 譯為深藍色、藍玻璃、大青,有人曾把它譯為蘇麻離青。而明代以來製造青花瓷使用的進口藍色顏料也被稱為蘇麻離青( Samarra-blue )。青花瓷是以鈷料在生坯上繪畫,上釉一次燒成後呈現白底藍色彩飾的釉下彩瓷器,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明朝萬曆年間王世懋《窺天外乘》一書中提到“我朝則專設於浮樑縣之景德鎮,永樂、宣德間內府燒造,迄今為貴。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明萬曆十九年(1591 )《事物紺珠》“永樂宣德窯”條記載:“二窯皆內府燒造,以棕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

有日本學者加藤悅三認為,中國景德鎮最初(元代)所採用的青料源自西域的 Smalt 玻璃料。陳堯成等人通過分析認為景德鎮青花瓷引進 Smalt作色料的結論是不成立的。杜鋒等人以現代科技分析為手段,分析了元代至明代青花瓷器鈷料的化學組成。我們可以發現青花瓷釉料蘇麻離青和 Smalt 基本組成一致,但是各種元素的含量不盡相同,兩者是否是天然和合成的差別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杜峰結合傳統考古學方法和相關歷史文獻,認為蘇麻離青和蘇渤泥青是來自不同地域的兩種含鈷顏料。元代青花所用高 Fe 低 Mn 型鈷料—蘇麻離青( S ama r r a- b l u e )來自西亞波斯,可能由中東商人輸入中國。而蘇渤泥青(Suma-tra-blue )可能是對源自古蘇門答臘島和南渤利國(現代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高Mn低 Fe 型鈷料的總稱。

之一查閱:
1、青花瓷:明宣德青花折枝花瑞竹紋梅瓶(圖文:青島觀美美術館

藍色顏料 Smalt 和蘇麻離青(Samar-ra-blue )

2、百科資料:

從文獻來看,明永樂、宣德的青花瓷器,當然主要是指官窯的情況,所用青料都是蘇麻離青。明王士懋《窺天外乘》載:"永樂、宣德內府燒造,迄今為貴。其時以鬃眼甜白為常,以蘇麻離青為飾,以鮮紅為寶。"這是有關蘇麻離青最早的文獻。明陳繼儒《妮古錄》載:"宣廟窯器,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明高濂《燕閒清賞箋》載:"宣窯之青,乃蘇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廣志繹》載:"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宣窯之青,真蘇勃泥青也,成窯時皆用盡。"清朱琰《陶說》、藍浦《景德鎮陶錄》、唐秉鈞《文房肆考》等文獻,都有相同的記載。宣德朝如此,永樂朝也不會例外。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皆以蘇麻離青為青料,文獻與實際完全相符。

相關連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