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隋唐洛陽城的裡坊全部集中在郭城內。隨著都城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都城市場的遷徙興廢,東都洛陽裡坊的規模和數目體現了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隋唐洛陽裡坊的街巷佈局應是

既有東西南北大街,有環坊牆內側的街巷,還有其他一些小的巷、曲。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構成了隋唐洛陽裡坊的內部結構,居民住宅就分佈在諸巷、曲之內。受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與約束,隋唐洛陽裡坊與長安相比,既相同也有一些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裡坊是中國古代城市空間規劃的基本單位,也是一種聚居方式和生活方式。作為一種制度,它在隋唐時期的長安、洛陽城中發展得最為完備。然麗,由於受資料與學科視野所限,有關隋唐洛陽裡坊制度的研究卻是一個薄弱環節,一些涉及洛陽裡坊的基本問題如裡坊的規模與數量、形態結構及其特徵等都還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的,筆者不揣淺陋,擬就這一問題略作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隋唐洛陽城的裡坊數量變遷

《大業雜記》載隋創東都制度:“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縱橫相對。”洛河南北諸坊總數為126坊。上述書中均未列舉坊市名稱。《元河南志》雖記述唐代東都坊里名稱、位置,但未計總數。徐松據以作《唐兩京城坊考》文圖自相牴牾,有110坊、111坊與113坊之記。近來一些學者利用出土唐人墓誌銘考察東都裡坊數目,又有109坊、超過113坊和至少應在128坊。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唐代繼續沿用;由宮城、皇城、郭城、含嘉倉城、和西苑組成。郭城以洛河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洛河以南稱洛南里坊區,洛河以北稱洛北里坊區,為百官府第和百姓居住地。城內街道縱橫,裡坊毗鄰。隋唐時期為便於管理,官府在都城內每500平方米規劃一個居民區,稱為裡坊。裡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內有十字街,四面坊牆居中開門。坊內十字街,寬約5-8米。各坊之間以街道相隔,每坊建有圍牆,留有坊門,晝開夜關。文獻記載,隋代126坊, 其中洛北30坊,洛南96坊;唐代103坊,其中洛北29坊,洛南74坊,已考古探測到的有64坊。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唐貞觀之後,東都裡坊變動較大。就文獻記載而言,因市場興廢引起的變化就有三次:一是貞觀九年於南市之地增設永泰、臨德二坊,而南市較貞觀九年前的四坊僅保留一坊半;二是唐初在洛北臨德里設置北市,廢隋通遠市,置銅駝坊;三是顯慶中在隋末戰亂中已廢棄的大同市舊地設為民坊。天授二年又在固本坊之地設立西市,“開元十二年,廢西市。取厚載門之西一坊地及西市入苑”。

中晚唐以後,洛河氾濫北移,一些坊不斷分合移名,西南角處四坊也或分或並。到五代宋初時,形成了120坊。但據洛陽等地出土的唐代墓誌,還有相當數量的洛陽裡坊在文獻記載中付闕。如樂城坊(裡)、潤安裡、隆化裡(坊)、敬業裡、 弘敬裡、患坊或患宮坊、三市裡、上東里或上東門裡、長夏裡、建春裡(坊)、徽安裡、安喜裡、肅春裡、風信坊、故錢坊等不下十餘個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始建東都,到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以汴京為都,洛陽作為隋唐東都歷時近三百年。應該說,隨著都城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都城市場的遷徙興廢,東都洛陽裡坊數目之變化肯定是有的,上述諸說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變化情況。

隋唐洛陽裡坊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隋唐洛陽裡坊是在健全的北魏裡坊制度隋唐長安裡坊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由於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與約束,與長安相比,也有一些區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一,在裡坊空間分佈方面。隋唐長安城的裡坊設在宮城、皇城東西南三面的郭城內,以朱雀大街為軸線左右對稱。隋唐洛陽城裡坊則分佈在宮城和皇城的東面及南部,南北兩部分裡坊分佈不全對稱,全城裡坊整體未能形成像長安那樣沿都城中軸線定鼎門大街兩側左右對稱、規整的佈局。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其二,在裡坊形制面積方面。隋唐洛陽裡坊大小基本相同;隋唐長安城裡坊平面形制均呈長方形,各坊面積較大且大小也不完全一致,按面積大小可分為五類:最大的皇城東西兩側12坊,南北長808.5米,東西寬約955.5米,面積有0.77平方公里;最小的朱雀大街東西兩側的18坊,南北長514米, 東西寬477米,面積約0.25平方公里。

洛陽裡坊平面形制基本呈方形或近方形,面積大小基本一致,每邊各約一里(即360步左右),面積0.28平方公里,面積稍小。明顯是受到北魏洛陽城裡坊形制和規模的影響。宿白先生也認為這是洛陽故都(北魏洛陽城)舊制的恢復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北魏洛陽城裡坊同為方形

其三,在裡坊基本形態和自身結構方面。隋唐長安裡坊之門有東西二門制和東西南北四門制兩種,其坊內區劃因此也有南北“二區制”和東西南北“十六區制”隋唐洛陽城裡坊有東西南北四坊門,沒有東西二門制。而考古勘探在履道坊內發現了大小雙重十字街,說明洛陽裡坊存在有“四區”以上分區方式的信息,應該與早期北魏洛陽城裡坊“十六區制”形制類同。但目前考古發掘也顯示,洛陽裡坊基本上還是“開十字街,四出趨門”,其坊內區劃分為四個區域,每面各開一門。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隋唐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裡坊形制類同

形成隋唐洛陽裡坊特色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宮城、皇城位置變化的影響。隋唐時期都城空間最大的變化,便是皇城的出現,使得古代都城“封閉式”空間結構更加深化,不僅宮城與皇城分開,而且與居民所在的郭城隔離,所有官吏私邸和百姓住宅一律都建在郭城的裡坊之中。宮城在皇城中的位置影響到皇城的整體空間結構,而皇城在都城中的位置又影響到郭城中裡坊的分佈特徵。長安城宮城的位置被固定在全城北部中央,全城以宮城、皇城南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將郭城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所有的裡坊分列在朱雀大街的左右兩側,通稱為“左街”或“右街”,由此形成了裡坊東西完全對稱的棋盤式格局。而洛陽宮城和皇城位於都城西北隅的高地上,南接全城主街定鼎門大街,形成全城主軸線。由於主軸線偏西,都城向南、向東發展,洛河橫貫全城,將整個都城分為南北兩部分,裡坊和市場只能在東部和南部佈局。

宮城和皇城位置的變化決定著裡坊空間分佈的基本構架。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雖然洛陽裡坊佈局在對稱、規整方面不同於長安,但就洛陽裡坊局部規劃所追求和表達的對稱、規整佈局而言,二者仍有異曲同工之妙。洛南西部,在宮城南方佈置四行東西並列、每行南北六列共有24坊,與宮城、皇城同寬,形成以定鼎門大街為中軸線的東西對稱,這和長安在宮城前佈置四行坊東西並列、以象徵四季的意圖是相通的。

都內縱橫各十街”,如果除去洛河南岸兩行小坊和城西南隅數坊,餘下的洛陽裡坊,其平面佈局是和長安城一樣規整的。

第二,都城規劃思想因素。隋唐兩代之所以選擇洛陽為東都,是出於軍事上便於控制關東和江南、經濟上仰賴東南地區的供給的重要原因,因而洛陽都城規劃具有較濃厚的控御色彩。洛陽裡坊面積以一里為規格的劃法使其較長安城裡坊小了許多,這樣的裡坊面積,更便於對裡坊居民的控制和管理,同時也表明其對洛陽裡坊居民的控制更加強化;而裡坊各開四門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活躍和繁榮工商業。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第三,地理環境因素。洛陽城北依邙山,西有澗水,南有伊水,瀍水從城北部中央稍偏東的地方流入。洛河由城的西南流入城內,穿城而過,流向東北,將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形成洛河北部西寬東窄、南部東寬西窄的地理格局。這樣,使得洛陽城的宮城難以設在皇城中央偏北處,而不得不把宮城、皇城安排在洛河北岸西側地域寬敞、高爽處。而宮城的位置又決定了軸線的位置偏西。裡坊只能偏離軸線,在東部、南部發展。如果不是地理條件的限制,那麼洛陽城應該是和長安城裡坊佈局一樣的。洛陽城的東部、南部,地勢較為平坦,在平地上建設規劃裡坊,而且又以長安模式為參照加以改進,避害趨利。洛河南岸兩排小坊的安排,則是受洛河南岸所餘土地面積所限而為,而這種小坊的形式應是受到長安小坊設計的影響。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講到這裡,我們實際上還可以說一下日本京都(平安京)模仿的是長安,還是洛陽

平安京的佈局和形制

京都位於日本本州島中西部,坐落在京都盆地北部,東距日本第一大湖琵琶湖僅5公里,東、西、北三面有丹波山地、比良山地和貴船山地環繞,市區隨京都盆地向南面大阪灣敞開為巨型口袋形狀。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平安京寓意“和平與安定之都”,由桓武天皇效仿隋唐長安洛陽建設。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朱雀路為軸,貫通南北,分為東西二京,中間為皇宮,正面是羅生門,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佈局整齊劃一,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神宮坐落於北方,街道都以直角交會。

關於日本京都(平安京)模仿的對象是長安還是洛陽,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話題。那麼,它到底模仿誰,想必沒有誰會比日本政府更清楚。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原文】

平安京は,中國の洛陽城や長安城を模して建設された。しかし,その後,長安城になぞらえた右京が早くに衰退,洛陽城になぞらえた左京のみが人口も増えて発展したため,洛陽が平安京の代名詞となった。京都が「京洛」と呼ばれ,「上洛」などと言うようになったのは,そういう事情による。

【翻譯】

平安京是模仿中國的洛陽城和長安城建造的。但是,後來,右京比作長安城早衰,只有仿照洛陽城的左京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和發展,所以洛陽成了平安京的代名詞。京都被稱為“京洛”,而“上洛”等,就是由於這種情況。

日本8世紀的都城平城京和8世紀末、9世紀以降的都城平安京,其形制、佈局皆模仿中國唐代的都城長安和洛陽。在整體規劃佈局上仿照當時的唐朝京師長安的東西對稱佈置,而坊市的模數大小則與唐朝東都洛陽類同。中軸線朱雀大路依照長安的朱雀大街,將平安京分為左京、右京(東側是左京、西側是右京)兩個部分。平安京的宮城(平安宮)位於京城北部的中央

,相當於唐長安城宮城和皇城的結合體,而宮城內的內裹和大極殿則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太極宮)和太極殿。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平安京的條坊制

皇城之外是作為一般官吏、平民居住的都城。全城面積約20平方公里,街道縱橫,對稱相交,是一座棋盤式的美麗城市。由於右京所處的地區多沼澤,因而逐漸荒廢,城市的主要發展集中在左京。貴族住宅區密集於左京北部,貧民則開始居住在超越平安京東限的鴨川川邊,引發了向東擴展的趨勢。980年,朱雀大路南端的羅城門(羅生門)倒塌,之後並沒再重建。

平安京的歷史背景:

實際上自日本遷都平安京11年後,平安京的營造已經停止,當時日本國力已經無力完成剩下的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佈局圖看似非常整齊、完善,在當時也只有朱雀大街左右兩部分而已,至於其他部分後世從來沒有全部完成過。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有顏色的是平安京宅地分佈狀況變遷

平安京內,朱雀大路連接大內裡朱雀門羅城門,東築大宮、西洞院、東洞院和東京極等大路,西修四大宮、道祖、木辻和西京極等大路東西走向的一條、土御門、中御門和二條至九條等各條大路,與朱雀大路垂直相交。平安京四周為當地人所信仰的賀茂、松尾、稻荷等神社,後又變成皇室和貴族的信仰對象。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桓武朝的建都和徵夷兩大事業半途而廢京內有的地方只修整了區劃而來完成羅城等處的建設右京(長安)又是池沼星羅棋佈的低窪地帶,呈現一片“人家漸稀,幾近幽墟,人去無回,屋壞不修”的景象。因此,人家大都集中在左京(洛陽)四條以北的高崗乾燥地帶。院政時期,又以流經左京極大路東面的鴨川以東白河為中心,建造了很多寺院和離宮,使得東京更加繁榮,因而日本人總喜愛稱京都為“洛陽”、“洛城”、“洛都”。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而在京城形制“南北長,東西窄”,這一點是異於隋唐長安城的,尤其是平安京,其長寬比例與隋唐洛陽城十分接近;其次,裡坊均呈方形,同於隋唐洛陽城的裡坊形制;再次,朱雀大街南端兩側各置宗教建築一所,也是模仿洛陽城而建,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平安京;最後,在裡坊名稱方面,平安京的“銅駝”、“教業”、“宣風”、“淳風”、“安眾”、“陶化”、“豐財”、“毓財”等8個坊名均採自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和長安城裡坊形制的區別

隋唐洛陽城宮城

平安京朝堂院南門與隋唐洛陽城名稱一致,同稱為應天門;日本京都伏見稻荷大社為重樓且左右連廊,繼承了紫微城應天門的形制。其內的“千本鳥居”則繼承了紫微城千步閣的建設理念。平等院鳳凰堂平面呈“凹”字形,繼承了紫微城五鳳樓的建築形制。京都御所七殿五舍中,貞觀殿、弘徽殿、仁壽殿等殿名皆取自洛陽紫微城。金閣寺舍利殿為三層樓閣式建築,頂部置有金鳳繼承自紫微城明堂的形制。另外,平安京始分左右兩京

左京稱為“洛陽”右京稱為“長安”後來右京廢棄,人們便以“洛陽”作為平安京的代名詞

《大業雜記》

《唐兩京城坊考》

《元河南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