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眾多魚骨圖的要因中選出重要要因及驗證?


如何從眾多魚骨圖的要因中選出重要要因及驗證?


如何從眾多魚骨圖的要因中選出重要要因及驗證?


大家通過腦力激盪術,約四五十分鐘,即可完成約三四十個大大小小的要因。但不太可能全部都很重要,簡言之,並不會全都是重要要因。一般而言,大概從其中挑出約六個重要要因,提出對策加以改善,即有極為顯著的改善效果,問題是如何挑選?如何才知道挑選出來的是不是重要要因?
1.初學時,可用KKD法選出重要要因
最簡單的方法是KKD法(KKD指經驗、感覺、膽識),即由全體圈員或相關人員共同討論,依大家的經驗及感覺充分討論、表決,依重要程度挑選出4~6個被認為是重要的要因。這個方法對初次組圈的QCC活動甚為方便。那麼,到底準不準確呢?依筆者過去的經驗,暫且不說準不準確,但依此方法選出的重要要因,加以改善處置,效果不差,約有百分之五十的改善率。因為參與討論的人員都是直接參與工作的員工,應有某種程度的瞭解,其經驗也很值得參考,方法簡單、可行,尤其對初次活動而言。
2.做“要因驗證”更佳
如要嚴密一點,詳細一點,準確一點,則可用“要因驗證”。即將認為可能的重要要因,加以一一驗證,以確定其是否真因,是否有必要加以改善。因為,當初被認為是重要的要因,經驗證之後,可能會被判定為“非真因”。那麼就可暫時擱置,不必下對策改善,驗證的方法當然也有程度深淺之分,一般的做法是將要因再做深入的調查,必要時還要收集足夠數量的數據加以分析、解析。舉例言之,如當初選的是“員工粗心”,則可由組長或安排適當人員到現場詳細觀察員工作業的情況,並加記錄。看一看,有幾個人在作業上有粗心、疏忽之處。記錄時最好也考慮層別的數據,可作為日後改善之用。如果大家都做得很好,按標準作業,那也不能怪罪“員工粗心”。


再舉一例,如果是“來料不良”,那麼就應調查入料檢驗的結果,以其抽樣檢驗的過程,甚至要對來料的品質加以調查,必要時還要收集來料某物性品質的數據,求平均、變異,再依直方圖看看其分配情形,再與規格作比較,進一步可求出CP、CA、CPK等等。就可較準確地判斷被驗證的要因是不是真因。
3.QIT(專案改善)要做要因驗證
QIT(專案改善)的成員是課長、工程師等中層主管幹部,其所選的改善主題也是較大,較難的。因此,進行解析時,程度上應比由基層人員組成的QCC要嚴謹些,因此在QIT時必須做要因驗證。
至於QCC,初次組圈時,可採KKD法,但經數期活動,水準也應提升。此時可學學要因驗證,使圈的水準也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